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研究述评类论文范文素材 跟近十五年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述评--基于CNKI期刊的统计分析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主题:研究述评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2

近十五年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述评--基于CNKI期刊的统计分析,本文是研究述评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与师生关系和述评和五年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研究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研究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中美关系论文题目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摘 要:中小学师生关系是中国现代教育研究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采用文献法对近十五年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学术研究发展脉络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是在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随着中小学师生关系整体性发展而推进的,其发展脉络呈现出“以教师为主-以师生互动为主-以学生为主”三个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持续进展中,我国独具特色的中小学师生关系构建理念、方法与模式已初步形成,但也存在许多缺陷.今后应在国家中小学师生关系发展总体趋势下,采用更加科学化的方法,系统、持续地研究中小学师生关系问题,为不良师生关系问题的有效解决及和谐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述评;价值;困境;展望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17)05-0073-09

中小学师生关系问题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恰当的中小学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的天性发展,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信、保持心理健康,从而创造出高效率课堂.为了使教学质量与水准得以提升,中小学师生关系一直受到我国教育界诸多学者与专家的重视,并长期深入研究,以期探索出更多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有效策略.跟随我国教育发展的步伐,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探索视角已经历了以教师活动为核心到以师生互动为核心,再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变化.为了更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中小学教育政策,提出更有效的优化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措施,对过去十五年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对2002年至2017年有关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文献进行检索,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主题、研究特点和不足出发,分析学术研究的发展轨迹,为促进中小学师生关系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近十五年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发展脉络及其特点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旗下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在检索控制条件栏中以“篇名”为检索项,以“中小学师生关系”为检索词,共检索到58篇相关文献,其中有1篇是1989年发表的,其余的57篇都是1993年至2017年期间发表的,所检索的文献中有17篇出自核心期刊,约占文献总量的29.00%.

本文以1990年和2000年为分界点,将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发展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0年至1989年;第二阶段为1990年至1999年;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2017年1月.本研究这样划分有以下2个主要依据:(1)文献数量.20世纪80年代,关于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掀起了热潮,但是直到1989年,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才出现1篇正式发表的文章.从1990年到1999年,一共只发表了两篇文章,1993年和1999年各1篇.2000年以后,每年发表的文献就超过1篇了.(2)研究视角.把20世纪90年代作为界限,我国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历经了从抽象概括到具体详细、从模糊到邃密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研究主要以教师为出发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视角开始转向师生互动;21世纪初,在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中出现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以学生为核心.这3个阶段的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见表1).

(一)3个阶段的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 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意识萌芽阶段

文献检索发现1980年至1989年期间只有1篇有关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文献:刘明的《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中的非型问题探讨》.他提出了在中小学师生关系上的权威主义和非性问题,这是在我国教育领域长期存在而且不容易为人所觉察的隐患,也是导致未来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他意识到那一时期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中存在的缺陷并进行了相应的探究.由此可以看出,这只是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意识的萌芽[1].1985年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变革过程之中,务必牢牢记住,提高国民素质是我们改革的根本目的,多培养出人才,并且要培养出好人才.”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思想的源头,同时也对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 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

文献检索发现,1990年至1999年有关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文献为2篇.其中1篇于1993年发表在核心期刊《心理发展与教育》上,另1篇于1999年发表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上.在这2篇文章中,前者是基于北京师范大学与日本福岛大学的合作计划,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下,为了了解师生关系的变化,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家庭、地域文化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作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变革思绪的思路[2];后者从师生关系模型的角度探讨了某个地区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规范性状况,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非规范关系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育理论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不够具体,中小学教师欠缺这方面的教育理论修养[3].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的研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形成了师生关系的研究主题,我国学者开始对中小学师生关系变化以及影响要素进行探究;二是我国学者侧重于从认知方面入手,对中小学师生关系展开研究,如姜智从教师的角度去研究教师自身与其对师生关系的知觉间的关系.

3. 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

文献检索发现,2000年至2017年有关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文献有55篇.这一时期的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主要呈现3个特点:

(1)在教育学术研究中,中小学师生关系逐渐被当成一个重要研究议题

这18年中,有关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文献总量(55篇)约占中小学师生关系文献总量的95%.2000年以来,在时展的趋势之下,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我国适时调整了关于教师和教育发展的战略,在一系列改进政策的引导之下,教师教育体系由独立向开放转变.从2001年开始,《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十一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一系列关于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文件颁布之后,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有了政策支持.

(2)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水平得到提升

在研究主体方面,相继以高校教师和学者为主;在研究视角方面,从教师活动为核心向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核心,再向以学生为核心转变;在研究范围方面,以前是单纯地探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后来学界将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以及同伴关系结合起来,使得研究范围得到拓展;在研究方法方面,学术报告法、问卷法以及情景研究法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青睐,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逐渐迈向更深层次.

(3)理论研究与实践融合发展

在多方研究者的呼吁之下,社会和教育部门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关注和重视不断加强.随着理论研究的发展和创新,如何处理好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理论途径在实践中也得到了相应的落实.基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现已探索出“亲密型”“紧张型”“冷漠型”“依赖型”“对立型”“型”等师生关系模式,推动了有关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探索和发展.

二、近十五年中国中小学师生关系的基本模式、主要价值和困境

(一)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总体概况

从近十五年的学术研究成果分析来看,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总体概况较为良好,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师生之间存在对立和冲突;学生对教师在某些方面有不满;学生与教师有一定的距离.这些问题影响着师生之间的和谐.在中国社会调查所孙炜等人进行的一项关于师生关系的调查中,有66%的学生觉得自己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一般;有24%的学生感觉自己与教师的相处比较和谐.究其原因,是教师平时比较和蔼可亲,或者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平时表现也比较好,讨教师喜爱;除此之外,还有少部分学生有不一样的体会———平时与教师相处得不理想,大部分原因是本人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平时上课不遵守纪律.研究表明,这一部分学生疑似有厌学倾向.朱桂贞和孔莉采研究发现,师生关系总体来说比较和谐,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是不够的,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可信和可亲程度不高[4].研究表明:50%左右的学生对教师和学生彼此之间可否成为交心的朋友持模糊乃至否认的态度;41.40%的学生认为教师针对师生之间分歧的反馈比较简单甚至忽视、不予以支持和鼓励;46.50%的中小学生表示,教师对与学生的交朋结友持支持或引导态度.研究发现:70.70%的学生表示,教师采取公平的态度来对待中小学生是师生关系向好的趋势发展的最主要因素;65.10%的学生非常渴望教师能够在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对所有学生给予单独关注与引导;在教学风格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风格没有明显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近半数的中小学生期望教师具备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也有34.40%的学生希望教师能采取的教学方式.崔玉中单独对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发现了一些问题[5]:(1)处于小学阶段的独生子女普遍有和教师相处的困境,他们认为自己和教师之间有明显的心理距离,在教师心里,学生许多时候被当作不懂事的小孩,认为他们没有任何想法,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见解,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服从;(2)小学阶段独生子女与教师的关系在性别维度上差异较大,男生比女生的困扰多.在同一研究中,研究者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教师中有38.90%的人认为学生经常找自己倾诉内心隐私,认为偶尔来找自己的占61.10%,几乎没有的为0;教师自评师生关系良好的占79.30%,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比较融洽.但是根据问卷分析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独生子女感受到与教师交流的困扰.在荣春华的一项关于“初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应对方法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联研究”中发现,初中生和教师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的,初一学生占2.10%,初二学生占1.30%,初三学生占8.50%;师生关系“不怎么好”的,初一学生占17.02%,初二学生占14.47%,初三学生占45.76%;师生关系处于“过得去”水平的,初一学生占80.85%,初二学生占84.21%,初三学生占45.76%.从这些调查结果中发现,初中阶段的师生关系令人堪忧[6].从学者们的研究情况来看,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师生双方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教师在自身能力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理论修养也进一步得以提高.未来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会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二)中小学师生关系的主要价值

为何要研究中小学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目的何在? 这是推动我国教育发展的动机所在,也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与水平的目标所在.刘敏、龙卿志对此的看法是:师生关系属于学校教学体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心理关系,其表现形式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交往[7].师生关系是一种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被赋予最重要、最频繁、最活泼等意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品质、学业将得到较大的提高,情感与智慧能力、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天性都能够达到全面发展,对于师生双方都具有极大的裨益.崔美玉认为教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和默契.另外,教育讲授行为中的价值和意义也体现在师生关系中[8].高德胜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讲授活动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即为师生关系,它包含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关系[9].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和学生相处融洽被当作是教育讲授过程能获得成效的必要条件.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当中,处理多种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是教师必须要做好的事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总会产生一些细小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都需由教师得当地予以处理,这样二者之间的关系才会得以维持并且继续向融洽的方向发展.白延刚、段利云的观点表示,随着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被认为是学校基本人际关系的师生关系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

(三)中小学师生关系的主要模式

经过对近十五年的相关文献的分析,中小学师生关系现已形成如下几种模式:

1.“亲密型”师生关系模式

师生之间的密切关系表现为一种热情、开放的交流.这一模式的师生关系对于在学校环境中的中小学生起积极的作用,热情可以促成学校教师和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开放的沟通可以促进更多的学生参与学校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1].

2.“紧张型”师生关系模式

师生关系变得紧张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李皮特认为,专制型教师的行为方式是导致师生关系变得紧张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教育中,由于应试教育体制,教师和学生都对学习成绩抱有较高的期望,教师和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重压之下,师生关系日趋紧张,矛盾也越加尖锐.这不仅损害了师生之间的和谐,而且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12].

3.“冷漠型”师生关系模式

教师的放任行为导致师生关系的淡漠.这种冷漠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而言的,学困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另一种就是平时不遵守课堂纪律.这两种学生都比较容易受到教师的冷漠对待,教师容易忽视他们平时的表现,对他们采取放任的态度,从而导致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气氛产生消极情绪[13].这种模式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师生关系模式,不仅会降低教学效果,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这种模式也暴露出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不能提倡.

4.“依赖型”师生关系模式

依赖是指学生过分依靠教师,将教师作为支持的来源.过分依赖教师的学生在探索学校环境时可能是临时性的,他们的情感状况是孤独的,对学校的态度是消极的[14].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立场是领导与顺从,师生之间的感情状态安稳,没有矛盾和冲突.在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之下,会产生必然的教学成果,但学生独自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5.“对立型”师生关系模式

“对立型”师生关系被认为是不协调地互动和缺乏和睦的师生关系,学生与教师产生的大量摩擦限制了学生将教师作为支持源的可能性,容易引起学生愤怒和焦虑的情感[15].在这种模式下的教师脾气暴躁,容易迁怒于学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状况上,学生容易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双方关系冷淡、冲突、对峙.教师上课的反响效果较弱,学生不愿意积极配合教师,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不予理睬,通常是以教师的主旨、决策为标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自主思维受阻.这种模式显现出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单向性.教师和学生容易发生冲突,教学效果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16].

6.“型”师生关系模式

在“型”师生关系模式中,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热情、善良、公平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推进教学;学生也尊重教师,接受教师的指导,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热烈、协调,拥有活泼轻松的课堂气氛[17].两者之间踊跃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学生能够做到积极思考并且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敢于大胆提出,他们畅所欲言、各持己见,教师热情、投入地指导学生,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中小学师生关系发展的主要困境

中小学师生关系的发展受到个人、家庭、学习、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8].综合学者们的观点,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 历史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长达几十年的应试教育背景之下,师生关系难免会受到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专门应付考试的这种教育是影响师生之间情感的主要因素,这种教学思维和形式严重限制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正常沟通和交流.在应试教育的大前提之下,师生双方都以追求分数为最终目的,把平时的精力都花在了提高分数上,缺乏人际交往的实践,甚至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杜绝人际交往,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应试中去.

2. 学生复杂的家庭环境的影响

部分家长对于学校教育不支持、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对教师持怀疑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对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造成影响[19].

3. 学校的影响

部分学校现在已偏离了正确的教育理念,背离了正义的教育理想,过于功利化,一味地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正常的教学程序,学校没有为师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学校的人事部门对于教师的评价与考核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师德方面的要求不严格.

4. 教师自身的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师经受不住利益的诱惑,导致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仰发生严重扭曲.师德出现问题成为师生之间关系疏远的直接原因.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发展中,社会对于教师各方面的要求愈来愈高,部分教师的心理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加之教师待遇普遍偏低,很多教师产生了压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就更加影响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20].

三、近十五年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评价与展望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值得肯定的是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学者们采用不同的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影响因素、改进策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中小学以师生关系为主线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为师生关系的发展积累了许多经验.

(一)主要研究成果

自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后,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积极参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大大加深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 研究视角得到拓展

在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发展过程当中,研究视角历经了3个转变:教师活动核心、教师和学生互动核心、学生反馈核心[21].20世纪90年代以前,教师是主要的研究出发点,主要根据教师的领导行为、课堂教学行为等来研究师生关系;20世纪90年代后,心理学研究范畴对于师生互动有了新的分类;到21世纪,许多学者提出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育理论的落脚点来研究师生关系.

2. 研究方法丰富

从自我报告法到问卷法,再到纵向情景研究的生态法,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方法经历了多次转变.其中,问卷法是研究者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中小学的调查中最为方便、有效[22].但是,由于研究构想和条件的变化,问卷法已经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许多学者在其研究中运用了访谈法、视频记录法、追踪研究、分析法等,这些方法更加有利于全方位、多视角地对中小学师生关系进行研究[23].

3. 研究范围逐步扩展

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从单纯地研究师生关系,到将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以及亲子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探究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师生关系的研究已趋于多维化,涉及教师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到学生学业生活的三因素模型: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以及学生与同伴的关系[24].

4. 提出了更多关于如何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

许多学者专门发表了以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为主题的学术论文,针对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这对于未来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5].

5. 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模式得到了创新

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师生关系模式,如:共生与共长的师生关系、首因效应影响下的师生关系、全纳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移动教育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等.这些模式的提出把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26].

6. 研究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近十五年来,随着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热度的上涨,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领域也在逐步拓展,并以社会学、心理学领域为主.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中,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交互作用的模式和社会体系的模式.其中,交互作用模式主要有李威德的小团体沟通模式、贝尔斯的师生交互作用过程模式、佛朗德斯以及高门的师生交互作用模式;社会体系模式主要有盖哲尔与谢伦的班级师生社会体系模式、艾雪黎的班级师生关系模式.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主要有2个方面的内容:(1)教师期望的类型研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罗森塔尔等学者研究提出的,通过使用一些例如IQ分数等的虚构信息来使教师产生的期望,另一种是教师自然产生的期望.(2)教师期望的模式研究,主要有布罗菲-古德模式、布劳姆模式、布朗和奈尔森模式.

(二)主要研究局限

尽管现有研究从多个方面对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还是存在局限,这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研究的力度有待加强

从1989年至今,以“中小学师生关系”为篇名的学术研究文献共有58篇,其中只有17篇发表于核心期刊.每年的文献发表数量都是个位数,甚至中间还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有的年份1篇有关中小学师生关系的文章都没有.这样的研究力度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不足以推动中小学师生关系的发展[27].

2. 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待深入挖掘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许多学者只是根据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探索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弊端来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28].他们只看到了表面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很少有学者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从本质上去了解并寻找问题的根源.

3. 长期性研究有待加强

许多学者的研究报告都是根据一次问卷调查来撰写的,很少有学者能做到对同一对象进行长期专项的,研究的不连续性、不系统性问题比较突出.

4. 研究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目前对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多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入手,缺乏从其他学科视角入手的文章,这就不能全方位地了解中小学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考虑的问题也不是很全面[29].

5. 缺乏实践探究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理论研究占很大一部分,实践探究还比较匮乏[30].

(三)主要改进建议

任何一项研究都有一个不断推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对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也不例外,在明晓已有研究成果后,以下从7个方面来继续纵深推进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

1. 组建专业的研究团队

对中小学师生关系进行专项的、系统的、持久的、深入的研究[31].加大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力度,提高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提升社会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认知度.树立一个切实的研究目标,不仅要增加有关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文献的数量,而且要提高研究质量.对于研究人才应严格审查,要由专业的、有实力的青年研究者来构成专业团队.同时建立专业团队的责任机制和绩效机制,强化团队成员的责任意识,对于在这方面有卓越贡献的研究成果者给予奖励[32].

2. 深入挖掘影响因素

深入挖掘对中小学师生关系造成影响的因素,找出问题背后真正的症结并提出可行性且效果好的建议,能够做到一语中的[32].

3. 加强

加强对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解决研究的零散性和非持续性问题.研究者要和研究对象形成固定的联系,长期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跟踪性研究[33].

4. 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

从社会学、人口学、政治学、经济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入手,对中小学师生关系做进一步的研究[14].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阻碍中小学师生关系发展的因素,并探索推动中小学师生关系发展的方法.

5. 加强中小学师生关系实践探索

可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中小学师生关系进行探究,并将一些理论付诸实践,以此来验证理论研究的效果,然后再进行全面推广[34].

6. 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发展中发现规律

要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发展中发现规律,不仅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要防止问题的发生,促使中小学师生关系顺利发展.[35]从以往关系研究到行为研究的过渡来看,研究从浅入深、从外到内.虽然当前已经出现了一些“行为”层面的研究,但是还远远不够.今后,应该借鉴其他研究的形式来对中小学师生关系进行探索,把更多对师生关系造成影响的变量考虑进去,有效推动研究的发展,比如说教师人格、教师魅力、课堂秩序、课堂氛围、学生需求等等[19].

7. 善用研究方法

选择尽可能多的、有实用性的研究方法,竭尽所能探索出符合教育规律的、合乎逻辑的结论,所有研究者都必须为之努力.[36]师生关系本身具有随情境变化的特点,都会经历建立关系-由于各方面原因而产生变化-通过一些措施而重新建立的过程.师生关系结构划分标准不一致,数据的测量工具也不一定,即使使用同一测量工具所得出的结论也会因为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一样[37].故今后的研究中需要使用更加科学化、情景化、生态化的研究方法.

四、结 语

综上,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学生和教师的身份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师生关系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改善.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活动高质量地进行,同时,在有关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得以健全的发展和进步[38].对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有利于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新时期,我们更应该提倡社会各界学者参与到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中来,为构建和谐、理想的中小学师生关系而发声发力.

参考文献:

[1] 刘明. 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中的非性问题探讨[J]. 教育评论,1989(5):15-19.

[2] 张勉. 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4):53-58.

[3] 姜智. 我国某地区中小学教师构建师生关系状况调查[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9(2):96-100.

[4] 朱桂贞,孔莉. 中学师生交往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1):64-66.

[5] 崔玉中. 小学阶段独生子女师生关系调查报告[J]. 当代教育科学,2004(21):47-48.

[6] 汪小琴,刘英明,汪小霞. 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与思考[J]. 江西教育科研,2005(10):20-21.

[7] 刘敏,龙卿志. 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的概述[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50.

[8] 崔美玉. 和谐师生关系与中小学课堂教学[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1):72-74.

[9] 高德胜. 浅谈中小学师生关系[J]. 中国校外教育,2012(20):26.

[10] 白延刚,段利云. 我们离新型的师生关系还有多远? ———新课程实施中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Z1):12-13.

[11] 扈雪欢. 中加中小学师生关系差异及原因探寻[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37-234.

[12] 于宗助,朱成科. 中小学师生关系的危机与化解[J]. 教学与管理,2016(34):25-27.

[13] 彭杰. 中小学师生关系扭曲变异的现实*与理性诉求[J]. 教师教育学报,2015(4):41-50.

[14] 俞礼春.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探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5(4):244-246.

[15] 徐梦晓. 教师德性视角下中小学师生关系提升研究[D]. 临汾: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6] 侯一波. 新形势下中小学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J]. 中国教育学刊,2013(12):39-40.[17] 孟照海. 改进师生关系,教师需提高教学能力[N]. 中国教育报,2013-11-11(03).

[18] 韩东. 中小学师生关系不和谐的拷问与调适[J]. 求知导刊,2015(15):150.

[19] 邵蕴然. 一次《教育学》作业引发的思考———兼析影响中小学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

究),2007(12):22-24.

[20] 董永贵. 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探究[J]. 教学与管理,2014(35):1-3.

[21] 杨青,余习德. 国内外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 当代教育论坛,2012(3):82-86.

[22] 崔秦勤. 对中小学音乐体验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思考[J]. 基础教育研究,2013(19):38-39.

[23] 徐婕,张兆敏.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中小学教师角色及新型师生关系[J]. 现代教育科学,2013(8):59-60.

[24] 张洁,谢利东,鞠晓梅,吕天甫.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师生关系状况调查[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2):100-105.

[25] 郭红霞. 主体间性视角下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师生关系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2(1):93-97.

[26] 唐忠明,甘鹏. 共生与共长:中小学师生关系新探[J]. 基础教育研究,2011(24):26-28.

[27] 王惠琴,郑友训. 中小学异化的师生关系探析[J]. 现代教育科学,2011(6):67-68.

[28] 彭虹斌. 农村中小学师生关系考察———基于湖北省洪湖市A镇的历史人类学调查[J]. 教育科学研究,2011(2):47-64.[29] 沈红平. 中小学教师个性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及师生关系的影响[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81-82.

[30] 许嘉. 论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的重构[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7):118-120.

[31] 高丽婉. 弹奏起和谐的琴弦———试谈中小学教育中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9):35-69.[32] 管利英. 中小学英语教学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J]. 安顺学院学报,2007(1):54-59.

[33] 杨峰.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分析与探讨[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3):20.

[34] 何薇. 师生关系:理想与现实有多远———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J]. 教育科学研究,2005(12):26-30.

[35] 耿文侠,汤芳,张二庆.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与师生观之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2005(6):57-69.

[36] 李成刚. 优化中小学师生关系研究[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7] 徐学俊,李正洪,王文. 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与思考[J]. 教育科学研究,2005(5):28-31.

[38] 唐慧. 中小学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西华大学学报,2004(S1):39-41.

AReviewontheResearchabout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inChinesePrimaryandMiddleSchoolsinRecent15years———StatisticalAnalysisBasedonCNKIJournals

FENGBang1,ZHANGDan1,SHENSanping2(1.CollegeofEducationScience,HhbeiNormolUniversity,HubeiHuangshi435002,China;2.ContinuingEducationCenterfor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TeachersoftheEducationBureau,HubeiSuizhou 431500,China)Abstract:The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isanimportantpartofChinaoderneducationsystemandimportantelementinthedevelopmentofbasiceducation.Thispaperappliesliteraturemethodtoanalyzingthedevelopmentofacademic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inrecent15yearsinChinaandfindsthatthetheoreticalresearchandpracticalexploration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inprimaryandmiddleschoolsinChinaisadvancingwithitsintegraldevelopmentunderthebackgroundofChinesesocialtransormation.Thedevelopmentfeaturesthreedistinctstages:emphasisonteachers,interaction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orstudents.Underthecontinuedprogressoftheoreticalresearchandpracticalexploration,theuniqueconcepts,methodsandmodesofconstruction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inprimaryandmiddleschoolstakeshapeinourcountry,buttherearestillmanyshortcomings.Inthefuture,the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shouldberesearchedunderthegeneralframework.Weshouldusemorescientificmethodstoresearchtheproblemssystematicallyandcontinuallyandprovidethenew theoreticalbasiorthesolutionofbad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andtheconstructionofharmoniousrelationship.

Keywords: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researchcommentary;value;predicament;prospect

综上资料,此文为一篇大学硕士与研究述评本科研究述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师生关系和述评和五年方面论文范文.

微课模式下高校基本乐科中师生关系变化
课程模式是按照课程设计理论,具有基本课程结构和特定育人功能的组织形式 课程模式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研究课程模式的目的就在于从多样的课程实践和理论上进行分析,合理归纳,构建出符.

仁爱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和孩子相处,成为了一道至关重要的课题 通过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对于老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方面我有了一定的感悟与积累,今天就此和大家进行一个探讨与分享   一、&ld.

十五个包子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作“包子好吃不在褶上” 然而,我当兵在部队过的第一个春节,对我来说的那次包子宴,我的感觉却是“包子好吃不在味上” 30年前,我入伍来.

猎狐行动(十五)
与此同时,在几千公里外时差一小时的中国北京,设在猎狐行动办的金边缉捕工作中国指挥部也正式开通,辛婷、孟晋和彭蓬都坐在电脑旁,随时准备给前线提供信息支持,刘副局长默默地注视着电脑屏幕,……待前方的消息 .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