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新诗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与百年历史的个性言说2019年新诗著作盘点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新诗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31

百年历史的个性言说2019年新诗著作盘点,本文是关于新诗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跟新诗和个性言说2017和历史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新诗论文参考文献:

新诗论文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教学期刊历史杂志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如何写历史论文

在轰轰烈烈的百年新诗庆典热潮中,2017年度的新诗研究收获了近50部著作,与2016年度基本持平.相较于各类眼花缭乱的纪念活动、层出不穷的新诗选本而言,著作保持了沉稳严谨的学术品格,没有因“百年” 情结的挤压而出现应景式井喷,相关成果在史料整理、诗学比较、诗歌评论、诗史研究等方面均有突破,特别是围绕诗人访谈、文本细读、个人化史述、诗学派别等生发出诸多学术增长点.置身百年新诗的节点,研究者普遍表达了检点历史的意愿,但又能自觉疏离于总体化的文学史坐标、本质化的社会政治逻辑和系统化的艺术审美法则,努力在新的史料基础上发现更多为主流叙说所遮蔽的艺术景观.他们对史料的深入开掘,对现场的及时保护,对个人经验的有效传达,进一步丰富、修正了20世纪十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所构筑起的诗学体系和诗史脉络.百年新诗的流变轨迹、运行机制、精神资源、艺术肌质、发展趋向等也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

一、在史料基础上重述历史

中国新文学特别是当代段落的演进发展,深受社会观念、意识形态等的外力牵引.文学史述常常因时代语境的遽急变化而被持续“改写”、反复“重写”.对主观阐述空间巨大的新诗研究来说,情况更是如此.这既反映了中国新诗、新文学历经百年风雨,始终与国家民族、社会现实血肉相连的积极一面,也暴露了学科建设上的缺失———以观念形塑历史,学术研究缺乏坚实、丰富、系统的史料支撑.

不过近些年来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科意识、史料意识明显增强,当代文学史料尤其炙手可热.姜红伟的《大学生诗歌家谱: 〈飞天·大学生诗苑〉创办史(1981—2014)》就是重要收获之一.姜红伟长期从事20世纪80年代诗歌史料的搜集整理,建设有“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他所关注的甘肃文联的《飞天·大学生诗苑》曾引领80年代大学生诗歌潮流,为“大学生诗派”等社团流派以及第三代诗歌运动输送了大批的诗人、批评家,是“中国新时期诗歌史上创办时间最长久、培养诗人最众多、社会反响最广泛、赞誉名声最响亮、读者受众最广泛的名牌诗歌栏目”.过往已有学者深入研究过《诗刊》《星星》等踞于诗坛中心的权威刊物,姜红伟则另辟蹊径,择选了更具源起意义的,与校园诗歌、青春写作相伴的《飞天·大学生诗苑》,从一个全新侧面展现了新时期诗歌的精神孕育之地、艺术实验的源头.著者有意限制自己的价值判断,大多数章节直接布列史料文献,努力营构原生态的诗歌场景,体现出客观“实录” 的历史精神.克服观念上的先入为主,从历史缝隙中发掘长期被遮蔽、忽略的诗歌景观,进而修正正统的诗史叙述,这不仅仅是研究对象上的调整,更是研究方法、学术范式上的大变更.

在姜红伟回望20世纪80年代之时,一些学者也在辽阔的百年时空里爬梳史料.上海学者韦泱利用自己藏书家的身份优势,推出书话体著作《百年新诗点将录》.它收录了60篇以史料为主的新诗书话,同时辅以60种珍贵的书影资料,具象生动地串联起百年新诗流变,极富个人色彩.著作概览百年却不落虚空,文字情真意切,带有浓郁书卷气,文献典籍、掌故事略、版本考据亦相当丰富.书话融客观史料与主体识见一体,对修正当下理论化、技术化日盛的诗歌批评风潮大有裨益.刘福春、高秀芹主编的《北大新诗日历》也很有特色.作为北京大学120年华诞的献礼,该书借用颇为流行的“日历” 装帧,展现了北大诗人的代表作、手迹、书封等,其中包括胡适、李大钊的诗稿,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一些访谈类著作,也具有史料意义,譬如杨黎、李九如主编的《百年白话:中国当代诗歌访谈》,李寂荡主编、列入“诗人面对面” 丛书的《在写作中寻找方向》.他们采访了大量活跃当下的实力诗人或既已成名的权威诗人,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文学经验和创作感受,面对百年历史和当代诗歌发言.若干年后,这些鲜活生动、带有热情和温度的访谈实录,将成为弥足珍贵的研究史料.

二、“和而不同” 的比较诗学研究

中国新诗与域外诗学资源的密切关系,已得到学界普遍关注、深刻认同.但要在比较诗学框架内深入揭示中国新诗的“外交机制”,还应对从业者的外语水平、知识结构、文化视野等提出很高要求.受限于此,深挖这一富矿的学者相对稀缺.不过伴随中外交流的持续深入,特别是出身学院、外语基础良好的中青年学者的崛起,这一局面已有改变.

王家新以诗歌创作闻名,同时还长期从事诗歌翻译及中外诗学关系研究.其著作《翻译的辨认》以翻译为切入点,细致分析了奥登、叶芝、希尼、里尔克、洛厄尔等诗人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多维呈现出翻译与中国新诗“现代性” 的内在关联,翻译对中国新诗文体建设、语言更新的深刻影响.学者熊辉同样将翻译诗歌视作中外诗歌联姻的重要*,他的《隐形的力量: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文体地位的确立》从形式、创作、情思等几方面集中论述了译诗对中国新诗文体建设的积极贡献.与王家新偏重诗人个案分析不同,熊辉更加自觉地将前沿翻译理论与新诗历史建构联系起来,注重翻译之于团体、流派、思潮的整体影响,与此同时还提出“潜翻译” 等一系列术语,在研究范式上有新的拓展.值得一提的还有范丽娟的《影响与接受:中英浪漫主义诗学的发生》.浪漫主义对中、英两国诗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五四时期,中国诗歌因浪漫主义而与英国诗歌建立了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并不是被动吸纳、简单照搬.恰恰相反,基于相异的历史语境、文化幕景和现实需求,中国诗人对英国浪漫主义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化、融通,创造出独具一格的东方浪漫主义.著者视野开阔,在文艺思潮的历史演进中详尽考察了中英浪漫主义诗学在本体层面上的共性表现和差异表征,同时又能结合诗歌文本加以阐述说明,其中特别强调了翻译诗歌发挥的积极效用.

尚婷的《互文视野下美中诗歌的后现代变构》也颇具新意.其选择五组中美后现代诗派进行比照分析,展现了它们在语言技艺、情感模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交融互涉,在大量实证性分析基础上指出,中美诗歌犹如两个巨大的异心圆,一方面在不断扩展自己的诗学体系,推进彼此的交集;另一方面又努力借助异质资源而明确、强化自己的诗学圆心,在“挑战—应战” 的互文机制中深化、完善民族传统,实现“异邦借镜” 与“返本开新” 的双向拓展.

以上著者在从事比较研究时,都坚持了“和而不同” 的平和心态和多元自由的艺术观念,表达了扎根东方传统、运用中国话语,推动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本土化、民族化的美好意愿.但美中不足的是,所列成果都是在中英两大语言文化体系内展开,中国新诗所拓展的国际版图没有得到完整勾勒.

三、诗歌评论的谱系建构及“细读” 热潮

新诗研究重心日渐转向当代,诗歌评论的地位也明显提高.许多中青年学者不再拘泥于纯粹的学理思辨和文献考据,开始主动介入诗歌现场, 评论家群体不断壮大.2017年度有多部评论集被收入书系文丛中集束推出,产生较大影响.“ 《星星》历届年度诗歌奖获奖者书系” 即是其一.该书系自2016年启动,主要结集出版获奖诗人、获奖评论家的作品.评论家著作,2016年年底已出版张清华《陌生的悬崖》、霍俊明《新世纪诗歌:一个人的编年史》,2017年又接着推出罗振亚《与诗相约》和张德明《诗想的踪迹》.除霍俊明外,张清华、罗振亚、张德明都是60后评论家,他们经历了现代主义思潮的洗礼,见证了20世纪80年代历史转型期的诗歌辉煌,也积极参与、推动了90年代以来的先锋诗歌运动,是新世纪诗歌评论的重要主导.他们兼具诗人与学者的双重身份,观念开放、思想活跃,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艺术感知力,能够自觉将诗歌文本置放在大的诗史脉络中加以把握剖析.像《与诗相约》虽然重在诗人诗作的评析与细读,但从象征诗派、现代诗派到“前朦胧诗”,再至新时期、新世纪的先锋写作,已然连缀起重要的诗史节点,清晰勾勒了现代主义诗潮的主脉.更令人欢欣鼓舞的是,在他们的提携扶持下,70后批评家也已蔚然成林.

山东文艺出版社组织的“身份共同体·70后作家大系”,就明确要将70后推向前台和中心.该书系的批评文集共收录有两部诗歌评论:

霍俊明《先锋诗歌与地方性知识》、王士强《烛火与星光》.广西师范大学推出的“诗想者·学人文库” 也将重心放在70后评论家.纳入文库的有易彬《记忆之书:新诗论集》、刘波《重绘诗歌的精神光谱》、王士强《消费时代的诗意与自由:新世纪诗歌勘察》、张立群《心态史的研究与进路》以及前文已有论述的熊辉《隐形的力量: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文体地位的确立》.另外熊辉还有评论集《中国当代新诗批评维度》收入“中国现代文学馆青年批评家丛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70后评论家沿用代际标签以标示新一代的崛起,力图在60后权威和80后新锐之间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但其成员所拥有的学术资源、艺术观念、知识结构、研究路向等差异甚大.他们在70后旗帜下共同发声,带有相当的策略性,个人色彩并没有被代际特征所湮没,诗歌评论将沿着开放多元的方向继续推进,获取更强的个人叙事能力.

就地域格局来看,如今闽派批评实力强劲、根基深厚,在诗歌评论方面更是独树一帜.郑敏、谢冕、孙绍振、谢有顺、王光明、陈仲义等均为闽籍.近年来有大批诗文丛书在“闽派批评” 旗号下问世,如“闽籍学者文丛” “闽派批评新锐丛书” “闽派诗文丛书”,等等.2017年度挂名“闽派” 的诗歌论集主要有:郑敏《文化·语言·诗学》、谢有顺《诗歌中的心事》、刘登翰《窗外的风景》,以及刘登翰、伍明春选编的《闽派诗论》.后者划分“诗人论” “诗学论” 和“诗群论” 三个板块,对闽派学者百年来的新诗研究成果做了集中展现.

2017年度的评论著作,有一部分是文本细读类型.仅书名中带“细读” 字眼的就有段从学主编的《新诗文本细读十三章》、张清华《像一场最高虚构的雪:关于当代诗歌的细读笔记》和宋宁刚《沙与世界:二十首现代诗的细读》.另有江弱水《诗的八堂课》、谢冕等编著的《中国现当代诗歌名作欣赏》也可归入这一类.“细读” (closereading)作为术语最早由英美新批评派提出,意在维护文本空间的自足、审美价值的独立.但中国当代诗歌批评往往并不赞同“唯文本论” 的技术主义分析,通常宽泛使用“细读”,仅仅是为强调文学的本体地位和主体阐释的细致深入.譬如张清华就坚持“细读” 应建立在“文本” 与“人本” 的互文场域当中,决不能机械割裂“人” 与“文” 的有机关联.段从学赋予以“细读” 新的内涵和使命,他认为文本细读是个人化的审美实践,不应臣服于体制化、观念化的文学史框架,否则文学和读者都将沦为日益固化的总体性知识的注脚.在他们看来, “细读” 不再简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而存在,它在更深层次上消解了以“现代性”为内核,以宏大叙事、线性结构、逻辑演进为基本特征的文学史霸权,力求重建文学文本与个体生命的真实联系.这也是“细读” 得以在学界、批评界再次走红的根本原因.

另外还有几部诗人专论需要记录,主要是吴思敬、许敏霏编的《诗林中的一棵大树:张志民诗歌研究论集》、张桃洲选编的《王家新诗歌研究评论文集》以及柳伟平《吴兴华新诗注释解析》.

四、本体研究与跨学科视野

相对史料整理、评论写作和比较诗学而言,新诗本体研究已有丰厚积累,创新难度较大.但学者们还是在诗史研究、文体研究、诗学理论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新的垦拓.诗史研究方面,谢君兰《古今流变与中国新诗白话传统的生成》将语言学知识运用到新诗研究中来,从词汇系统、音韵体例、句法形态三个层面阐释了晚清民初阶段中国新诗在语言介质、话语形态上的建构历程,深入揭示了中国新诗在生成过程中所接受的多重白话资源.方长安《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从传播接受角度梳理了现代新诗接受史的外在形态和演进逻辑,着力探讨了读者阅读接受与新诗创作、诗学建构的关系,传播接受与百年新诗经典的关联.巫洪亮《文学重构与路向选择:中国当代诗歌现象研究(1949—1966)》也引入传播学理论、接受美学理论、互文性理论等,论述了十七年文学制度与诗歌生产机制的关系.借助跨学科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中国新诗本体获得更加细致深入、清晰完整的呈现.相较之,两部通史性著作,姚国建《中国新诗论》和彭卫红《20世纪中国新诗论纲》,虽然时空跨度大、覆盖面广、涉猎诗人诗作众多,但整体仍为传统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所拘囿.

诗体研究方面主要有许霆《中国十四行诗史稿》以及崔国发《中国散文诗学散论》.许霆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长期深耕于现代格律诗体的学者之一.他结合大量史料文本,明确指出十四行诗体在输入中国后,先后经历“早期输入” “规范创格”“探索变体” 和“繁荣多元” 四个时期,逐步完成了本土转化,其过程对当下诗歌的文体创造、精神重建等都有重要启示.

诗学理论方面也有不少新颖厚重之作.敬文东《感叹诗学》以“感叹” 贯通当代诗歌与古典诗学传统,将民族审美经验和现代生命体验相结合,多维阐述了当代诗歌的抒情、形式、现代性内涵,文笔轻松灵动又新意迭出.李骞《诗歌结构学》对诗歌结构做出内外区分,内结构以诗人情感变化为主要元素,外结构则包括了各类创作技法、审美技艺.吕周聚等著的《网络诗歌散点*》细致梳理了中国网络诗歌创作的历史与现状,努力从创作主体、写作动机、阅读方式、主题模式、语言形式等方面完善网络诗歌的诗学理论体系.

结语

岁末年初能够收获这样一批数量可观、品质上佳的著作,颇感欣慰.对照往年,能够清晰地看到新诗研究一年来的新进展,有对象上的拓展、方法上的更新,也有理论上的完善、观念上的变革.最为重要的是,研究者能够自觉打破总体性话语体系,基于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价值理念、审美偏好去弹奏多声部的诗学交响.然而无须讳言,当下的学术评价体系往往更倾重于论文而非著作,写作周期较短、观点创新度高的论文,常常比体大虑周、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著作更容易产生影响.学者们也渐然形成了先发论文再结集为著作的生产方式,而难以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心态专门构思书稿.不少著作实际上是专题性的论文集,其理论体系上的独立性、完整性、创造性都大打折扣,学术观点也会显得比较滞后.这一普遍存在的学术现象或问题,对新诗研究著作的整体成就也有一定限制.

该文总结:这篇文章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新诗和个性言说2017和历史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新诗本科毕业论文新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9年版)下对高中历史作业和实践
传统的历史作业通常是这样的这样的传统作业通常会让学生感觉很枯燥,不愿动脑筋完成,甚至会对历史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能力自然也难以提高 2017年版新课标要求广大历史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达.

2019专用车新品大盘点(下)
我们已经进入了2017年,回顾整个2016年,专用汽车市场好不热闹,上半年市场一度萧条,随着GB1589的发布,下半年市场迎来新一轮的增长高峰 在过去的2016年中,专用汽车领域诞生了众多令人眼花缭乱.

2019中国汽车市场盘点
中国汽车产销量再创历史新高, 增速超预期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 至11 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02 7 万辆和2494 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 3 和14 1,并高于上年同期.

2019医药行业大盘点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十三五医改规划”开篇之年,也是医药行业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的一年 这一年,医药行业好不热闹,“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山东疫苗案、新版膳.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