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传统文化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和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价值建构和传播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主题:传统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20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价值建构和传播,该文是传统文化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传统文化和新媒体和传播创新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新教育时代是正规期刊吗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摘 要:新媒体时展在给受众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给传统文化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困境.为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增强传统文化传播的贴近性、融合性来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的价值建构,彰显传统文化在构建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重塑文明方面的重要传播意义,从而达到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新媒体 价值建构 传播创新

2017年1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一科学意见指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下,媒介技术飞速发展,改变了受众以往的信息接收和传播方式,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媒体有责任承担起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任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传播创新与价值建构促进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

一、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价值建构与传播意义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期间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科学论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紧密联系,文化自信更是与民族的价值建构不可分割.

1.构建集体记忆,增强民族凝聚力.集体记忆是族群认同的基本依据,是共同体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是一个族群对自身历史的共同认知和标准叙事,是族群存在和发展的证据、智慧和意义的重要来源.在我国,“乡愁”是快速城镇化的产物,是远离故乡的游子对乡土情谊的一种集体记忆,为了保留住集体记忆,“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原国家新闻出版等单位联合发起,推出纪录片《记住乡愁》.该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传统村落为载体,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梳理传统村落的发展脉络,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全片所构建的集体记忆分为思想与实体两个部分:在思想层面,集体记忆体现在贯穿整部作品的“孝、和、仁、义、德、善、忠”七个核心思想中,片中所讲述的所有生活化的故事都是以这七个核心思想为主题.例如,在江西吉安市钓源村,“节义”是居住在这里的欧阳修的后人们一直坚持的思想,也是他们坚守的为人处事原则和规范.在重阳节的时候,村民们会按照传统习俗举行隆重的祭祖大典,祭祖既是聆听祖先的教诲,传承家族节义精神的仪式,也是通过缅怀家族先贤,让后人将家族文化铭记于心的过程.可以说,“孝、和、仁、义、德、善、忠”早已成为一种集体记忆融入这里人们的生活,也融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而在实体层面,集体记忆则通过片中所展示的“祠堂”“族谱”“祭祀”“庙会”等载体进行建构.例如,广东省东莞南社村,庄重肃穆的祭祀传统已存在了数百年,每年冬至,南社村民都在村中谢氏大宗祠中举行祭祖,南社人秉承传统,视死如生,村民对待祭祀活动更是认真,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供奉的祭品都经过精心的准备和挑选,祭品的摆放也颇有讲究.这些村落中保存的悠久建筑和仪式,承载着浓郁的乡愁,把村落与国家、个人与社会连接起来,在“乡愁”所营造的感情氛围中使每个受众在心理上形成了民族认同感,进一步唤起了受众的文化和民族记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2.建构文化认同,增进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的核心是认同该文化所包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它可以使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方面达成一致,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并不断提高,而传播传统文化就是形成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其中具有典型性的仪式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祭孔大典为例,几千年来,祭孔是中华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今,祭孔大典是一种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的庙堂祭祀活动,它不仅是一项可以创造、构建文化认同的祭祀活动,也是一种增进文化自信的传播活动.在仪式祭文中采用“万世”“天地”“民族”“中华”等具有宏大叙事视角的词汇,道出孔子平生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孔子的缅怀与崇敬之情,从而调动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唤起民族文化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3.教化天下,重塑文明.在当今,传统文化仍具有相当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在国家层面,曾多次出台有关学习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政策,提出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和走出去.在社会层面,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更是发展与创新.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通过电视媒体吸引观众重温古典诗词之美.竞赛问答的方式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飞花令等环节的设置激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穿插嘉宾妙语连珠的点评更是一改以往文化类节目习惯于说教的刻板印象,使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传统文化,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在个人层面,在现代“仁、义、礼、智、信”的优秀传统观念仍是中华民族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学习传统文化也更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

“传统”指任何从过去延传至今或相传至今的东西,包括人们对各种事物的信仰,关于人和事件的形象,也包括惯例和制度.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由中华民族创造的,经历了实践与时间的检验,保留下来并相传至今的文化,它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其核心是“仁”.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网络信息爆炸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一些困境.

1.大众对传统文化内涵认识不足.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覆盖面广,但难以对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进行传播.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体现,如中小学教材里涉及传统文化的文章不在少数,《论语》《孟子》的选节为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路径,但填鸭式教学、强制背诵的方式难以使学习者掌握其深层内涵;而高等教育中,各大高校除了中文相关专业,并未设置语文或涉及传统文化的课程.尽管如今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但是也面临着传播的碎片化、浅层化的问题,难以对更深层次的内涵进行传播,这使大部分人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深入.2017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多地文庙举行祭孔大典,各大网络平台也有视频直播或网络回放,但评论量不足,这也从侧面说明网友对儒家文化的传播参与度相对较低,在传播文化内核上显得不够深入到位.

2.传播主体为专业群体,影响力有限.以儒家文化为例,在我国儒家文化的传播主体主要是政府、儒家文化社会团体、儒家文化学者和高校教师等,非专业人群的关注量少,这种传播并不是由中心点辐射四周的传播方式,难以使儒家文化流入大众的认知.结果便是传播者和接收者是同一群体,儒家文化只在“圈”内进行传播.

3.传统文化传播呈现“外热内冷”“上热下冷”的特点.儒学一直是我国对内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符号,但提及孔子及儒家思想,许多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了解程度几乎一致,对于孔子学院建设的作用与意义国内群众知晓的更是少数,这正说明了儒家文化对外宣传“热”对内宣传“冷”.同时,我国政府一直作为传播儒家文化的主力军,媒体也响应政府号召传播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但人民群众由于时间、精力等问题难以过多了解儒家文化,造成“上热下冷”的局面.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传统文化传播创新策略

面对当前传统文化的传播困境,媒体应通过力所能及的方式整合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技术带来的可能性,丰富儒家文化传播内容和形式.

1.增加贴近性.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拥抱互联网,媒体融合发展,带给受众更便捷的体验.2017年9月29日祭孔大典当天,《齐鲁晚报》在第A03版报道了祭孔大典的举办情况,传播儒家文化.杂志的专业性更强,其受众群稳定,图文并茂的方式更能满足部分精英受众的需求,如《儒风大家》《走进孔子》等杂志更具专业性与深度性,具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

2.增加融合性.新媒体的发展衍生了微博、微信等微型媒介形态,其所传播的信息又是一种典型的“微文化”,如微信公众号“孔子学院”“儒家网”等平台,主要以线上的“微文化”来推广传统文化,积累关注度,开展线下活动.而移动客户端则具有较强的伴随性,它使受众能快速通过客户端获取知识与信息,“孔子网”作为一个传播儒家文化的专业APP客户端,其页面设计合理,将内容划分为资讯、儒见、专栏、直播等几个板块,使受众能够快速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与知识.而利用影视剧、电视节目等视频形式也能够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这弥补了文字与图片带来的单一感受,可以让受众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3.兼顾全球性.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传统文化,使儒家文化符号化,在全球文化传播中占重要地位.在全球传播的背景下,政府、团体、个人间的跨国交流都愈加频繁,因此,全球化文化传播所带来的海量文化信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不可避免的冲击,而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中国的文化符号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认同十分重要.利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平台优势传播儒家文化,不仅可以使其保持自身固有内涵,又加入了时代所赋予的新意义.儒家文化经久不衰正是其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的特质所决定的,因而更应该加大对儒家文化的国际传播,展现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内涵.

四、结语

传统文化对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新时代下各种媒介积极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面临着被现代娱乐、商业等信息吞噬的挑战.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应永远“在路上”,要使传统文化由点到面实现广泛传播,应该尊重传统文化本身的特性,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要从受众角度出发传播传统文化,从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增加民族凝聚力.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18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在杭州举行

本刊讯(记者 沈金萍)4月13日-15日,以“新时代新阅读 新向往”为主题的2018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本届大会在浙江省人民政府指导下,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来自数字出版、文化产业和互联网新媒体相关企业的近1200位嘉宾共襄盛举,从行业纵深、转型发展、跨界合作等方面全方位探讨了数字阅读领域的巨大潜能.

本届大会详细解读了新时代全民阅读发展方向,重磅发布了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精心组织了“手机阅读十年”专题演讲,同时评选揭晓“悦读中国”年度奖项,举办“2017年度中国十大数字阅读作品”“2017年度中国十大数字阅读项目”“2017年度中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颁奖仪式与“全国移动阅读电子书格式标准联盟”成立仪式,并正式启动2018悦读中国年.此外,2018中国青年阅读指数数字阅读发展与技术博览会也同期举行.

该文汇总,这篇文章为适合不知如何写传统文化和新媒体和传播创新方面的传统文化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论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如何提升传播影响力
文元 伟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节目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形式 而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由于其对于人们的吸引力不够,造成整体的收看效果不理想 作为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之一,电视新闻节目还具.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以故事获取读者认同感
摘 要 新闻有生命力、亲和力和说服力,善于讲故事,讲好新闻故事至关重要 讲好故事,是传统媒体更好地吸引受众、增强报道影响力的法宝 尤其是在重要题材的报道中,讲好故事才能达到吸引人读者、感染读者的目的 .

新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以《今日俄罗斯》为例
“互联网”概念被很多业界人士和学者所认同,因为未来的传播方式必定打破国界、语言……一系列的束缚,同时传播路径也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多元传播,促使跨文化传播的无国界趋势更加.

新媒体时代传统教育期刊的坚守和转型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教育期刊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新媒体时代,教育期刊如果在坚守生存之本的同时,能主动求变、整合人才队伍、转变办刊理念,必定能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教育期刊.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