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文化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跟文化树上的中国相关论文例文

主题: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5

文化树上的中国,本文是文化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和文化和中国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000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文化树》与马布·布洛克的《历史学家的技艺》等书一道被列入“西学经典书系”,无疑有着充足的理由,《文化树》也足以担得起“经典”之称.作者拉尔夫·林顿(RalphLinton) 不仅是美国第一位人类学教授博厄斯(FranzBoas) 的弟子, 在这本书中也继承了博厄斯“百科全书式的人类学家”的衣钵.《文化树》正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文化史读本.该书以宏阔的视野展现了人类文化的源流和不同文化间的交互作用,描画了人类社会早期的样貌, 梳理了东南亚文化复合体、西南亚文化复合体、地中海文化复合体,解析了至为古老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最后还分章介绍了非洲、印度、中国及日本的文化,揭示了我们所看到的现代世界文化的来路.

当然,要在短短不到300页的篇幅中写清“世界文化简史” (书的副题),殊为不易.拉尔夫·林顿不愧是才华横溢的人类学大家,以开阔的视野,机智的行文,充满了警句式的评判,娓娓道来,带来连串的阅读快感.譬如“蛮族文化”一节写道: “亚洲大草原是源源不断培育骁勇民族的温床,野蛮部落后浪推前浪,从大草原汹涌而出.” 诗化的书写,字里行间跃动着历史的.公元前后,许多战斗力欠佳的民族被蒙古民族追赶,不断向西迁徙, “我们不必去寻求什么独一无二的原因.对于游牧或半游牧的部落而言,迁徙是对任何压力的最简易的回答,也是对贪欲的最简易的应答”.是否真的是“最简易的回答/应答”,尚可推敲,但是作为一本简明的世界文化史,这样的书写已足够引人阅读了.

鉴于作者取豪放潇洒、痛快淋漓的书写风格,细节上的误解或疏漏也就在所难免了.一方面,人类各种族、各民族的文化太过浩瀚,文化的考察本来就以宏观视野取胜,而历史的细节需由史学家负责搞定.另一方面,人类学的许多见解需要建立在考古学的成果之上,拉尔夫·林顿离世过早(1953), 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考古学又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对照这些考古学新发现,也可以读出书中的微疵.因此,理解作者对文化精神的把握,而不应纠缠于局部的细节,理当成为阅读这本书的基本立场;当然,在阅读时我们也需要细加辨别,有批判才能更清晰地认清这本书的贡献和价值.本文拟以第九章“中国”部分的一些表述为例,略作探讨.

商代文明的来处

谈论中国古代文明,必然要面对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 这支文明从哪里来?在一个世纪前, 当西方咄咄逼人地闯入中国, 中国衰落困顿之时, 西方学界主张中国文明是从外部迁入中国的,其中“西来说” 的影响最为广泛,版本甚多.19 世纪末, 英国人查尔默(J.Chalmers)和法国人拉克伯里(T.Lacouperie)提出,中国古代文明来自巴比伦.1921 年, 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提出,仰韶遗址出土的彩陶上有接近中东古陶器的几何花纹, 为“西来说” 增加了考古学证据.种种“西来说”喧嚣于一时,但都缺乏足够材料的支撑,遭到了中国学者的反对.在《文化树》一书中,林顿所采纳的仍然是接近于“西来说” 的主张: “商人的族源尚不明确.显然他们的祖先从西北进入中国,这是中国历史上征服者进入中原时始终遵循的路线.”

如果按照林顿的说法,商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点,那么历史上的夏王朝又该做何解释呢? 《史记·夏本纪》是纯粹的传说吗?史学家徐旭生是夏文化研究的开拓者,1959 年夏,他以72 岁高龄前往豫西地区,对“夏墟”进行实地调查,其中就包括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这是首次以探索夏文化为学术目标进行的考古工作.1996 年, 我国启动了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作为这项工程的重要实施项目之一,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在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多进院落大型宫殿建筑、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以及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铜器铸造作坊等, 由此推断, 在公元前1800年前后,洛阳平原上就出现了超大型的都邑.所有这些考古发现都表明,这里是迄今所知的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考古学者称之为“最早的中国”,也是先于商代的“中国”.有夏文化在前,商人“西来说”这个过于简单化的结论也就难以成立了.

世界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贡献,哪怕是生活在东南亚的马来- 波利尼西亚人,也可能给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带来铁加工的技术.但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历史上,各个族群在较长的时间里大都是立足自身,独立发展,创造性地应对自身的生存困境, 不断开拓, 繁衍壮大族群,并形成各自的文化.就早前中国而言,吸收其他文化的成果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小麦和大麦的栽种、青铜器的加工技术等,但是,这些物质文化传播的过程和方式却是值得探讨的,绝不像林顿描述的那样轻松: “人们广为接受的理论是:商人把许多西方的文化成分带入中国,尤为显著者有小麦和大麦的栽培、马的役使,以及战车、青铜器和文字的使用.”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的东方,西南部有崇山峻岭的阻隔,西北部还有浩瀚的沙漠,受限于自然环境的阻隔,早前中国文化与外部文化的交流一定非常有限,不会十分频繁.这种交流更可能是通过文化使者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外来部族对本土部族的一次侵略和征服完成.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体系里,缺少某个部族由西方长途迁徙而来的故事.按照通常的理解, 夏商周是三个前赴后继的朝代, 但是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早就提出, 三代文明或许是平行而并进的,只是他们的势力在不同的朝代各有消长.另外, 从夏商周三代的发祥地来看,周起于西方,夏起于中间,而商倒是起于东方,商朝八次迁都,范围大体不超过豫中、鲁西、晋南及苏北、皖北.自傅斯年先生提出“夷夏东西说”后,商人起源于东方的观念就渐为人所接受,商人“西来说”也就不攻自破了.

科举制度的起始

在林顿看来,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很大的纵向流动性,农民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从而成为上层社会成员.科举考试制度被说成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早在19 世纪, 威廉斯(S.WellsWilliams)就在《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政府中文武官吏所由产生的这种著名的考试制度,虽在古代的埃及或有类似的制度,但在古今任何一个大国中都可算是一种无可比拟的制度.” 林顿对科举考试社会作用的看法当然是有见地的,但是,在论及科举制度的起点及终结时,给出的时间点都存在着误差.

林顿指出: “科举兴于汉朝,大约自公元前200 年至公元200 年之间.”王朝中国的制度设置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多项制度,可惜却没有建立官制, 秦朝就覆灭了.公元前196年(高祖十一年), 刘邦用下诏的方式称: “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刘邦以政治家的智慧大致看出,六国灭亡后,原来依附于六国的士人流落民间, 构成了灭秦的活跃力量,刘邦的诏书就是希望能够吸纳优秀人才,让贤士大夫与自己共治天下.到了汉文帝、武帝时期,官吏的任用逐步制度化.汉代官吏的任用方式为察举,察举又分为诏举和常举.所谓诏举,是朝廷大臣或地方官员察地方之舆论,举其人才,推荐到参加某种形式的考试制度.被举者到通常要经过皇帝的考试,这种考试也叫策试,就是看被试者的对策.汉代举荐的科目繁多,包括贤良、方正、文学、直言、极谏、博士、武猛兵法、阴阳灾异等, 总体而言,实用大过玄虚.常举则有孝廉、秀才等.公元前134年是中国政治史上划时代的一年,这一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这就是著名的“孝廉取士”.汉代对官员的选拔即使有考试,也与后来的科举制度有着遥远的距离,汉代的察举范围不广、弊端丛生,无法真正实现选贤任能的目标,随着东汉的灭亡这一制度也就荒废了.

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并且延续1300多年,到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清廷下诏停止科举考试,兴办新式学校.但是,书中写道“直至1912年共和革命爆发之后方才废止”,与历史也不相符.林顿疏忽了,制度变革与历史分期并不需要完全对等,往往在一个旧的历史阶段末期,旧制度摇摇欲坠之时,新的文化就开始萌芽了.

中国何以坚不可摧

“我最大的企图,只能是简要描述古典文化的某些特征.” 这句话道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很多时候,林顿的确做到了,他把握住了诸多古典文化的特征,但也不乏误解,尤其是谈论他不够熟悉的中国文化时.在历史上,中国曾屡屡受异族侵略、征服,但是异族却难以长久地统治这块土地,何以如此?林顿在谈到中国人口的变化时说: “庞大的人口对中国大有裨益,因为它使中国确确实实地坚不可摧.外来的征服者凌驾于这个庞大的、文化上统一的、文明开化的人口时,总是发现自己陷入了汪洋大海之中,总是不得不接受中国人的文化.” 如此说来,外来的征服者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中国的人口打败的.人数众多当然会影响局面,就像在战场上人多的一方常常占上风一样,但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人数众多,而真正的原因要在中国文化里探寻,可以用当今流行的“软实力”一词来解释.

《史记·秦本纪》提及, 中国是“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 而“戎夷无比”.何谓中国?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他的叔叔公子成表示反对,说了一段精彩的言论: “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 蛮夷之所义行也.” 在其看来,中国,不仅是现实的政治疆域,更是一种优秀文化的共同体,政治文明的共同体.相比于周边的蛮夷, 古代“中国人”怀有一种很深的文化优越感;有这种文化优越感支撑, 每每国破家亡之时,就会有一种力量唤醒中国人内心的力量,使得中国人一次次地凝聚起来,“融合或赶走外来的征服者”.这,才是中国坚不可摧的真实原因.

林顿对于中国文明和中国社会的未来所做的根本性预言,正在被当代中国的发展成果所证实.他在“中国”一章的结尾这样写道: “两百年之内,中国又会出现一个强大的‘朝代’,中国将像过去一样,再次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强国.”这不正是今日中国的写照吗?当今距离这本书的写作也不过六七十年光景.

作者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魏建宇)

该文结束语,本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文化和中国方面的文化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北京和《定军山》:城市文化地理和中国电影之诞生
【摘要】 中国电影虽已诞生110周年有余,但仍有人对“戏曲电影定军山是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中国电影诞生于北京”……结论提出质疑 其实,定军山的诞生,取.

在高校文化史教学中突出文化自信以中国文化史教学为例
中国文化史本是历史学专业的专业课,在当前高校课程中,中国文化史是大部分高校都开设的通识课程或者公选课程,多名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史作为历史专业的专业课是高年级学习的一门专业知识的课程,作为通识.

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美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a 2018 06 048摘要舞蹈作为一种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化,横贯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 记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轨.

舞剧艺术的文化自省和文化自信2019中国舞剧创作回望
2017年12月23日,中国舞蹈家协会、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在上海举办了“舞典华章——2017中国舞蹈高峰论坛” 在论坛的主题发言中,笔者以国家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