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新华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与《新华日报》对十月革命的纪念与其当代价值钟德涛,周云莲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新华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9

《新华日报》对十月革命的纪念与其当代价值钟德涛,周云莲,该文是新华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跟钟德涛和价值钟德涛和《新华日报》方面论文如何写.

新华论文参考文献:

新华论文参考文献 当代护士杂志当代青年投稿堂吉诃德论文价值工程期刊

〔作者简介〕钟德涛(1962—),男,湖北钟祥人,华中师范大学党史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党的建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周云莲(1993—),女,湖北宜昌人,华中师范大学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摘 要〕《新华日报》通过刊登社论、纪念文章、通讯报道、贺电、报告演词、木刻及照片等形式,对纪念十月革命的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新华日报》重点突出纪念十月革命的四大内容:回溯苏联抗击法西斯的战争历程,彰显苏联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以人民立场来纪念十月革命,展现了军民团结抗战的基本方略;运用灵活的宣传策略纪念十月革命,建构以苏述中的话语;塑造纪念十月革命的学习话语,建立学习苏联的愿景.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背景下,重温《新华日报》纪念十月革命的历史,对贯彻和平外交政策,永远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华日报》;十月革命纪念;启示;和平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17)01-0062-07

《新华日报》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唯一大报,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传播党的声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赞扬《新华日报》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党领导下的“新华军”.《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因武汉失守迁往重庆,1947 年2 月28 日终刊于重庆,对纪念十月革命活动有着持续的报道.学术界研究《新华日报》的成果较丰富,但鲜见研究《新华日报》如何纪念十月革命的成果.因此,笔者拟就《新华日报》如何纪念十月革命进行学术史意义上的梳理与阐发,并以此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

一、《新华日报》纪念十月革命的主要形式

研读1938年至1946年间出版的《新华日报》,笔者发现,《新华日报》共计发表纪念十月革命文章301篇左右,其主要形式有社论、纪念文章、通讯报道、贺电、报告演词、木刻及照片等,最常用的表现形式是通讯报道和纪念文章.具体见表1.结合相关史料,兹对表1进行以下说明:

1《. 新华日报》纪念十月革命的文章形式多样

从每年的篇数来看,除了1945 到1946 受国共内战的影响外,就围绕纪念十月革命主题每年平均近40篇,尤其是1942年高达64篇之多.从纪念文章的作者来看,既有主要领导人、朱德等,又有国民政府领导人林森、、孙科等,还有许多人士,如郭沫若、茅盾、张西曼等人.从整体形式看,《新华日报》除运用报纸常用的发表社论、纪念文章、通讯、贺电以及报告演词等形式外,还采用编者答读者问、刊登苏联领导人木刻、照片等形式,向民众展现十月革命纪念的历史和现实.从报道的范围来看,不仅报道了苏联如何纪念十月革命,而且还报道了其他各国对于苏联国庆的态度,重点对中国的延安、重庆、成都、桂林、韶关等地纪念十月革命的活动进行报道.总之,《新华日报》以纪念十月革命为主题进行追踪报道时间之长、发表纪念文章之多、参与纪念的人员之广,十分罕见.

2.《新华日报》纪念十月革命的通讯报道数量多、内容丰富

以1941 年苏联打破希特勒狂言德军阅兵式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为舆论报道点,《新华日报》对纪念十月革命的报道猛增,达40 篇之多.由于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其报道数量更是达到了64篇.从苏联本国的通讯报道来看,从1938年到1946年共计55篇.主要内容是苏联本国庆祝十月革命所举行的活动,苏联领导人为纪念十月革命的报告、演讲以及回复国外贺电的通讯等.从对他国的通讯报道来看,对欧美国家的贺电和美国、英国元首的贺电进行了集中报道.由于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所以1942年《新华日报》重点刊发通讯报道,在10篇贺电通信中外国贺电达到了6篇.在中国的通讯报道方面,从致贺电方来看,在方面,1939年11月7日和1942年11 月7日分别刊登了的贺电,1943年11 月10 日刊登了领导人的贺电.1944 至1945年间由于赫尔利访华、国民党对的封锁等因素影响,导致《新华日报》中断了对方面贺电的报道.直至1946 年11 月7 日才重新刊登了、朱总司令电贺苏联国庆和斯大林致电谢的贺电.在刊登方面贺电的同时也持续刊登国民党方面林森的贺电.林森一直倡导要继承孙中山的遗志,推崇孙中山矢志不移奋斗救国的精神,《新华日报》通过报道林森的贺电,从侧面宣传坚持抗战救国的信念.对于林森贺电的报道从1938到1942 年从未间断,总计6 篇贺电.在1943 年林森去世之后则开始刊登的贺电.除了刊登贺电以外,《新华日报》还刊登了有关各种照片展览的报道.

3.《新华日报》关于纪念十月革命的社论、纪念文章思想深邃

从纪念文章的标题看,有《苏联抗德战争与世界和平——为苏联十月革命二十五周年纪念敬献苏联人民》(1942年11月7日)、《人类正义与和平的旗帜——庆祝十月革命二十六周年》(1943年11 月7 日)、《红军历史性的胜利——迎接苏联建国二十七周年》(1944年11 月3 日)等.从这些文章标题可以看出纪念文章不仅是纪念十月革命,更蕴含着赞扬苏联积极抗战,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新华日报》还刊登了旗帜鲜明的社论报道,从历年社论来看,不论是《新华日报》自身刊发的社论文章,还是转刊《解放日报》的社论,苏联都是中国抗战的精神支柱、重要盟友和打击法西斯的战友.

如1938年11月7日社论:“目前我们的困难假如和苏联内战时代的困难相对比,就会更使我们确信,只要能坚持持久抗战,一定可以取得胜利”[1];1940年11 月7日社论:“苏联是中国最忠实最可靠的朋友.”[2]再从社论的标题来看,《“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庆祝苏联廿四届国庆》(1941 年11 月7 日转刊延安《解放日报》社论)、《人类的大希望——祝苏联十月革命廿六周年纪念》(1943 年11 月7 日)、《苏联是世界和平堡垒——祝苏联十月革命二十八周年》(1945年11月7日)等,均直接从标题中就可见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新华日报》9年来共刊登纪念文章78篇左右,其作者主要有领导人物、国民党爱国人士以及知识分子.在1938年至1943年,纪念文章的数量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1944 年至1946 年由于国共冲突纪念文章的数量逐渐下降.关于纪念十月革命的文章主要是倡导团结抗战,学习苏联.国民党纪念十月革命则主要围绕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展开.各界的知识分子除了赞颂苏联在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外,也积极呼吁团结抗战.

二、《新华日报》纪念十月革命的主要内容

《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在国统区的喉舌,在抗战时期积极倡导团结抗战,引领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回溯苏联抗击法西斯的战争历程,彰显苏联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新华日报》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不仅通过社论、纪念文章、通讯报道和口号等形式记述苏联抗击法西斯的战争历程来纪念十月革命,而且还以此彰显苏联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1.从社论来看,1941年苏联举行红场阅兵,用事实说明苏联打破了德国的闪电进攻,当年发表了社论《斯大林报告是胜利的标志》.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后,《新华日报》在1942年11月8日发表社论《十月革命庆祝会上斯大林报告全文:德夏季战略计划已粉碎,盟邦应知第二战场之重要富饶资源应加以充分使用》,1944年战争即将胜利时发表了《彻底胜利与持久和平——斯大林在十月革命纪念会的报告》.

2.从纪念文章来看,《新华日报》关于纪念十月革命的纪念文章很多都涉及到苏联抗战的内容,赞扬苏联坚持抗战的精神.“拿苏联出兵波兰来说吧.它是为了解放波兰境内一千多万被波兰统治阶级所抛弃的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民族,这些人民处在无政府状态中,苏联自然有权利去拯救自己同族的弟兄.”[3]“十六个月以来,苏联抵抗着希特勒战争机械的进攻,给了敌人以无法弥补的损失,粉碎了德国统帅部的一切计划.”

3.从通讯报道来看,有关苏联和中国的通讯报道总计87篇,关于苏联的通讯报道都与苏联抗战有关.例如,以工人参加生产竞赛、举国援助前方抗战为主题的文章就有1942年10月6日发表的《一切为了前线,苏联工人以社会主义竞赛来迎接十月革命》和1942年10月12日发表的《斯城保卫者,以作战竞赛纪念十月革命》等.在中国方面,则是中国在各个区域举行纪念十月革命的活动,如延安、重庆、桂林、成都等地举行了庆祝活动.还有关于民间团体所举行的纪念活动,比如一直持续报道关于中苏文协纪念十月革命的活动.在纪念十月革命中,从振奋人心的口号中也可以回溯苏联的抗战历程和显示苏联在抗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1941 年11 月6日刊登的《全苏联(布)公布庆祝十月革命的口号》(17条)中提出:“打倒压迫毁灭欧洲各国民族并威胁全世界爱好自由的人民的德国法西斯强盗和侵略者.”《苏联十月革命廿五周年纪念口号》(1942年5日)喊出:“苏联的战斗武装同盟,为反对德意志强盗帝国主义而进行正义解放战争的英美和其他爱好自由的人民万岁!”[5]从相关的社论、纪念文章的标题、通讯内容以及口号的内容来看,多采用“粉碎”、“胜利”、“和平”、“纪念”等词语,报道的核心就是表明德国必败,苏联必胜,苏联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战争形势朝着胜利的方向发展.《新华日报》对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勇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彰显了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以人民立场来纪念十月革命,展现军民团结抗战的基本方略

《新华日报》始终坚持以人民立场来纪念十月革命.人民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新华日报》重点刊登关于人民积极抗战的通讯报道.《新华日报》所刊登通讯报道的标题,突出了人民的反战情绪,讴歌了人民在抗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苏联方面,如《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全国各地大游行,誓当以更大精力巩固国防,准备随时应召保卫祖国》(1940年11月10日),《纪念十月革命伟大节日:苏联全国开展生产竞赛,澎湃着斯泰诺夫运动之新的》(1941年11月7 日).这些通讯报道的标题反映了当时苏联人民积极反抗法西斯战争.在中国方面,则刊登了《中国儿童致苏联小朋友信》(1942 年11 月7 日),《中国妇女的敬意“苏联十月革命二十六周年纪念”》(1943年11 月7 日).这些通讯报道突出了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苏联抗战的支持以及反战的情绪.苏联也曾高度赞扬人民在抗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加里宁曾说:“这些成果,当然绝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只有伟大的军队,伟大的人民才能够取得这些胜利,是以苏维埃人民的自我牺牲和英雄主义为根源的.”[6]《新华日报》以纪念活动为载体,通过刊发通讯报道来展现军民团结抗战的基本方略.通讯报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关于工人举行各种生产竞赛援助前线抗战来纪念十月革命.二是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后方的建设来纪念十月革命.首先在苏联方面的通讯报道中,《新华日报》对苏联工农在后方加强生产、放弃休息、举行生产竞赛、作战竞赛和军需用品生产等作了详细的报道.如“苏联人民委员会商议决同意工人之要求.谨定于十一月七日庆祝十月革命节,十一月八日仍为工作日.”[7]“增加前线的援助,来纪念十月革命25周年.大部分工厂都提前超额完成了计划.”[8]这一切都展现了苏联人民积极配合前线抗战.在关于中国方面的通讯报道中,1942年朱德纪念十月革命时曾说:

“过去一年,苏联人民在生产运动的热烈潮流下,不但支持了前线的最大消耗,并且为抗战的胜利和应付任何共同追求世界统治国家的冒险侵略确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9]人民群众在后方为前线提供物质保障,始终与前线抗战的军人站在同一战线.其次在通讯报道的对象中,不仅有广大的工人和农民,还涉及到苏联的知识分子.“苏维埃的知识分子以献身精神为保护我们国家而工作着,经常改进红军的军备,改进生产的技术和组织.它帮助工人和农民扩张工业和农业,在战争的情况中,促进苏维埃的科学和文化,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功劳.”[6]在庆祝十月革命26 周年之际,斯大林的演讲词更是用“举国援助前方”作为标题.

(三)运用灵活的宣传策略纪念十月革命,建构“借苏述中”话语

《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在国统区的喉舌,通过对国民党人士的积极言论进行的灵活宣传来纪念十月革命.《新华日报》持续对国民党人士林森、宋庆龄等人纪念十月革命进行报道.例如在1942 年11 月7日就刊登了《今日苏联革命纪念,林森主席贺电加里宁,孙科院长各文化团体亦纷电斯大林及苏联军民祝贺》和《宋庆龄题词》,主要内容是林森对于苏联十月革命的贺电以及宋庆龄的祝贺.从1938 到1945 年刊登关于国民党方面庆贺苏联十月革命的报道共计34篇.报道的主要特点就是宣传国民党方面讴歌十月革命的积极话语,孙中山:“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一个大希望”[10],孙科:“本人确信此次世界战争最后胜利,终必属于反抗侵略各国,而贵国人民之英勇抗战,实为未来世界和平建立莫大之功勋.”[11]《新华日报》刊登国民党人士的言论,能带来更好的宣传效应.《新华日报》增加对他们的报道,不仅能缓和同国民党的矛盾,还能传导积极倡导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

《新华日报》运用灵活的宣传策略纪念十月革命,目的就是为了建构借苏述中的话语.苏联由于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艰难的条件下依然取得了成功,并对中国在内的被压迫民族反侵略战争给予帮助和指导,因而《新华日报》重点刊发纪念文章和社论分析比较苏联和中国的抗战,借用苏联的抗战来激励中国的抗战.首先从纪念文章来看,梁寒操写道:“我们的三义,现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名异实同.”[12]艾寒松写道:“苏联的过去十月革命是成功了,十月革命的成功,这更增加了我们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13]其次从社论来看,“情势虽然困难,但比着苏联那时候的情形总还要好些”;“目前我们的困难假如和苏联内战时代的困难相对比,就会更使我们确信,只要能坚持持久抗战,一定可以取得胜利.”[1]以上《新华日报》刊登的纪念文章和社论的内容,主要是比较苏联和中国的抗战,显示了苏联抗战的条件十分艰苦,利用苏联的抗战来激励中国坚持抗战.《新华日报》灵活宣传国民党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刊登关于苏联艰苦抗战的纪念文章和社论,以此来激励中国在亚洲战场上击退日寇.

(四)构建纪念十月革命的学习话语,建立学习苏联的愿景

《新华日报》通过发表纪念文章构建纪念十月革命的学习话语.《新华日报》所刊登的纪念文章,虽然作者不同,但是都围绕着苏联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学习苏联的主题不变.思考苏联为什么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中流砥柱以及最后取得胜利的原因.在纪念文章中还对其原因进行了阐述,如“归根结底最基本的原因是苏联经过了一次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了苏联的参加,而且也必须有苏联的参加,才能解决世界范围的问题”[14],“马克思的真理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建立起了第一个新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国家,使全世界被压迫的人类产生了一个大希望—孙中山语”[15],“斯城的保卫战创造了古今战争史上新的一页,铁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不同凡响.”[16]以上纪念文章的内容都说明苏联的成功离不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阐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是十月革命使苏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一个新纪元.以上纪念文章大都采用社会主义国家、新制度、希望、优越性这些词语,阐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

这些纪念文章一方面是为了塑造纪念十月革命的学习话语,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建立学习苏联的愿景.如“纪念十月革命的成功必须学习苏联人民刻苦耐劳的毅力和举国一致的团结精神.”[17]郭沫若在阐明学习苏联时曾经提到这样三点:“我们要学习苏联,我们要学习苏联的精神,学习那种‘从工作中不拒绝细小事件’的精神,学习那种执行自我批评的精神,学习那种巧妙地运用‘多样’的精神.”[18]当时处在复杂的国内政治环境之中,如何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如何在抗日战争中建立统一民族战线?如何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系列问题都使开始意识到要向已经取得成功的苏联学习,建立学习苏联的愿景.《新华日报》对于中苏文协这个团体纪念十月革命的报道,从1938 至1944 年从未中断.中苏文协这个团体是介绍苏联、宣传苏联的坚强阵地,是中苏文化变流的推进器.《新华日报》关于中苏文协的报道多是祝贺苏联国庆并阐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性.中苏关系也因为中苏文协的存在而更加亲密.《新华日报》刊登的纪念文章从多方面建立学习苏联的愿景,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对待十月革命和苏联的态度.

三、《新华日报》纪念十月革命的历史启迪

同志曾告诫我们:“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19](P534)重温《新华日报》纪念十月革命的历史,不仅对研究十月革命的历史和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而且对贯彻和平外交政策,永远坚持人民立场,强化宣传效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华日报》纪念十月革命的世界眼光:坚持合作共赢,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世界和平一直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心愿,《新华日报》刊登关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报道来纪念十月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下,《新华日报》刊登报道有关苏联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如何维护战后和平的相关事宜的内容.在反法西斯战争前期主要报道苏联的和平外交政策.斯大林有名的苏联外交政策的四个声明中提到:“我们主张和那一切苏联交界的邻国保持和平的新的善邻关系,我们现在是在这个立场上,只要这些国家也会对苏联保持这样的关系,只要它们不试图直接或间接侵犯苏维埃国家边界完整性和神圣的利益.”[20]在后期随着反抗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军,《新华日报》将报道的重点逐渐转移到维护战后和平方面,表明了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机构的目的,“要事先防止侵略,事后击溃侵略,就要以新的胜利和平的定律来对付那侵略者的定律,那就是,以爱好和平国家的国际和平机构,使用国际的最低限度的武装力量来防止和击溃未来的侵略者.”[21]阐述如何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机构,“建立一种由爱好和平的各国代表构成的特别组织,以维护和平并保障安全,将阻止侵略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武装力量归这种组织的领导机关自由调遣,授权这种组织,如果为了避免和阻止侵略以及应惩罪犯而成为必要时得立刻运用这种武装力量.”[22]《新华日报》在纪念十月革命时突出苏联一贯秉承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积极探讨如何维护战后和平,其历史价值对于当代世界的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的领导人一直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3]中国坚持和平外交的原则,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为了和平,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

(二)《新华日报》纪念十月革命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立场,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

《新华日报》纪念十月革命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新华日报》在纪念文章中高度赞扬苏联人民在抗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个‘奇迹’能创造于苏联民族自卫战争历史,这不仅仅是因为苏联有着英明战略家的领导,更重要的是这个战争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战争,它彻底的动员起了民众,唤醒了民众参加了战争,斯城的显赫战绩就踏踏实实的证明了这一点.”[25]同时《新华日报》还报道他国对苏联坚持人民立场的赞扬.“现在已经举世公认:苏维埃人民在自我牺牲的斗争中,已经从法西斯羁绊下把欧洲的文明拯救出来,那是苏维埃人民对人类历史的贡献.”[22]由于苏联党始终站在人民立场,所以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最后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新华日报》纪念十月革命,紧紧围绕人题,阐明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的重要意义.人民立场是中国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积极动员人民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纪念十月革命中指出:“中国四万万五千万人的努力,战胜法西斯不但是确定的,而且是不远的了.”[26]充分肯定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还实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政策,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积极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抗战.由于中国的正确领导,始终站在人民立场,所以最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于如何坚持人民立场的问题,用“三个不能”表明人的心迹,“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这正是对“永远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的内容、指向、依据最完整清晰的表述.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人民的作用,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中国的根本政治立场.正是由于党坚持人民立场和党的正确领导,党领导新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胜利,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新华日报》纪念十月革命的基本要求:强化宣传效果,坚持宣传的正确的政治方向

《新华日报》纪念十月革命的基本要求是要强化宣传的有效性.中国十分重视《新华日报》的宣传所带来的政治效应,《新华日报》在纪念十月革命的文章中刊登了国民党方面的祝贺文章,不仅在事实的叙述中融入的观点,还架起了一座连接国统区的桥梁,在多角度的报道背后追求的是一种政治宣传效应.《新华日报》在有关国民党人士纪念十月革命活动的报道中写道:“中苏两国并肩作战,打击共同的敌人,苏联和中国的胜利也即是全世界爱好和平自由人类的胜利.”[27]《新华日报》刊登这些报道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国统区进行有效的宣传.《新华日报》的宣传区域主要是国统区,为了让国统区的人民全面真实的了解所传达的信息,《新华日报》通过灵活的宣传策略来加强宣传的有效性.在报道国民党人士的言论中融入的观点,使人民了解到倡导团结抗战的正确政治主张.在当时被国民党宣传媒介所左右的战时舆论状态中,对于人民十分关注的抗战问题进行了正面引导,没有回避.使人民了解到积极同国民党合作抗日的立场,这样就强化了宣传的有效性,引导了正确的舆论.

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所以我们在强化理论宣传的有效性的同时,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全国宣传思想会议上强调:“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权威.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28]在宣传工作中要坚持党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顾《新华日报》是如何宣传纪念十月革命的历史,有利于我们改进宣传工作,坚持强化宣传的有效性,坚持宣传中国正确的政治方向.

(四)《新华日报》纪念十月革命的核心意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华日报》纪念十月革命,阐明了苏联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因为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新华日报》对十月革命的纪念围绕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斯城的保卫战创造了古今战争史上新的一页,铁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不同凡响”[16],“那么二十世纪最能震撼人心的一句话应该是‘一个新的体制诞生了’宣告了光从北方来.”[29]《新华日报》的纪念文章中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报道多次使用“不同凡响”、“新体制”、“”等词语,表明十月革命带来了新时代的同时也促使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获得了成功,中国要向苏联学习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从自身的痛苦经历中充分体会到中苏两国人民休戚相关,因而对于苏联人民怀抱着最大的尊敬和敬爱.苏联的存在和发展,鼓舞了世界上一切弱小民族的解放战争,使这斗争与全世界人民革命的斗争结合了起来,由此赋予弱小民族解放斗争以新的内容和新的性质,这就是新主义”[30].《新华日报》通过各种纪念文章、社论和报道来纪念十月革命,虽然形式不同,但是围绕的主题都离不开赞扬苏联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优越性,肯定苏联的成功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苏联最后走向解体并不是由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由于苏联没有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国进步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31]《新华日报》纪念十月革命阐明要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而当今我们更应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此文总结:此文为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钟德涛和价值钟德涛和《新华日报》方面的新华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新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融媒体视域下的中阿博览会专题报道以《宁夏日报》和新华网宁夏频道为例
【摘要】技术发展使媒介传播形态不断走向融合,中阿博览会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性盛会,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举办的大型区域性活动,在融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典型报道意义 作为党媒的宁夏日报和“.

抗战期间《新华日报》的广告探析
抗战期间的新华日报是中国第一份面向全国发行的党报,也是当时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机关报 也将新华日报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赋予了其作为加强党对地方实际工作指导的媒介 在1931年通知第二、三号,直接通过.

领导人和《人民日报》:一字一句总关情
2018 年6 月15 日,人民日报迎来创刊70 周年 70 年沧海桑田 人民日报的历史足迹,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关心着这份机关报的发展&helli.

《新华字典》初版记
新华字典,是新中国成立后编纂的第一部字典,给现代汉语特别是日常通用的汉字确立了规范 巴掌大小的它不足70 万字,但在辞书界几乎没有任何一本字典能与之“ 抗衡”当代中国,但凡识字.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