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文化遗产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主题:文化遗产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5

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本文是文化遗产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合肥市和保护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文化遗产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遗产论文参考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摘 要: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文章概括了合肥市非遗成果和研究状况,并根据发展前景的不同将几种主要类型的非遗进一步合并归类,分析其保存现状.其中,以消费习俗类的发展最为迅速,而戏剧、曲艺、传统手工艺等类型则面临濒危.文章进一步指出,影响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符合当下大众需求的非遗项目通过产业运作打开了市场,拓展了生存空间.市场化又是一把双刃剑,在推进非遗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弱化非遗原态的问题,文章通过列举若干合肥市非遗项目针对性的提出了在保护工作上还需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合肥;保护;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99-03

安徽省合肥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曲艺、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以及典籍精粹各大门类近30种”[1],其中,庐剧、门歌、庐州大鼓、山庙会等多项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很强的地域性,非遗资源丰富的地区其研究就更为全面.合肥市非遗在全省乃至全国并不算十分突出,学者对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基本以几个典型的非遗项目为主.

一、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合肥卷》一书的统计,全市普查成果共计12类238项.现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6项、市级9项.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3人[2].

合肥市非遗的各门类分布比例是:民间文学36.6%,民间音乐9.3%,民间舞蹈12.6%,戏曲1.8%,曲艺6%,民间美术10.7%,民间手工技艺8%,消费习俗8.4%,人生礼俗0.4%,民间信仰4.2%,民间知识1%,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0.4%[3].其中,以民间文学、民间舞蹈和民间美术占主要地位.

二、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现状及问题

通过普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的编写,再按照门类和发展态势的不同,我们可以对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以下分类和初步结论.

(一)民间文学类

主要有故事、传说、谚语等形式,在合肥市非遗中占最重要地位.民间文学的传播面较广,形式大部分为口述方式流传[4],也有一些政府干部、文化工好者、民间人士有意的进行搜集整理.

通过普查,这些民间文学被记录在案,经过有效整合可以编辑成民间文学作品出版,供人们阅读、研究,从而可以长期保存.这一类遗存,只要被收录在案,便不存在传承不下去的问题.不过由于环境演变、方言复杂等因素,很多已湮灭,无法考证和记录,也就无法扩充新内容[5].

(二)民间舞蹈,民间杂技和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

民间舞蹈主要有生活习俗舞蹈、生产习俗舞蹈、岁时节令舞蹈;传统杂技、体育类主要是肥东地区的蹴球.这三类非遗,在地方举办的一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节庆活动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对传统文化重视起来,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被定为法定假日,为这些非遗活动创造了展示的平台,广受民众的欢迎与喜爱,因而前景比较乐观.

不过,这三类项目很多情况下是为了满足群众日常锻炼需要或迎合旅游市场的综合开发而复兴的[6].某项非遗其本身的初始形态和精神内涵是否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是否已经偏离了它的原态而成为一种简单的娱乐活动、人们在进行相关活动的同时是否淡化了对非遗的认知等问题还有待思考.

(三)消费习俗与民间信仰类

消费习俗主要体现在饮食上;民间信仰则以庙会为主.这两类非遗,尤其是前者,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得到了有力的发展壮大.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其本身符合大众消费方向.目前,国内餐饮市场发展迅速,一些地方特色的饮食,通过商品化、品牌化的加工与包装,开拓出自己的市场,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给消费者带来新鲜与满足.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使自己逐步成为地方特色的代表,在大众心中形成认同感甚至自豪感,从而在物质上与精神上给非遗本身加以充实,达到了综合开发与保护非遗的目的.后文将举个案详细描述.

(四)民间美术类

民间美术主要以工艺、雕刻为主,可以在博物馆、*馆等得到帮助.有学者提出“博物馆保护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行的,因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物质文化遗产特性,而且博物馆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博物馆可按照自身的职能,对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览和研究.”[7]比如,在安徽省博物馆就展出过铁画.另外,如同民间文学类非遗,可以通过出版发行来传播成果.

(五)民间音乐,戏曲与曲艺类

民间音乐以口头传唱的一些民歌小调居多,还有一些节庆、仪式的乐曲;戏曲以庐剧为主;曲艺以门歌、大鼓为主.

在全球化下的互联网新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的娱乐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内容丰富多彩,可选择性高.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各种娱乐节目、网络游戏、酒吧、KTV等,给处于高压生活下的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减压方式,其简单、高效,能跟的上快节奏生活频率的特点迎合了大众需求.因而在这种情况下,这三类非遗的传承情况并不十分乐观,面临着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尴尬境地.听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代没有兴趣了解、不愿意学.这类非遗目前只在部分农村有一定市场,而由于这些地区普遍较为贫困,年轻人外出打工较多,投入时间多、收益少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紧缺[8].非遗传承与保护受到了空前的打击,甚至引发了这些非遗的留存问题的争论.

(六)民间手工技艺与民间知识类

民间手工技艺主要有装帧、编制扎制等;民间知识仅有5项,如药王庙中医诊法、无借助算万年历等.这两类非遗,在与民间传统活动挂钩的时候,往往依然能够发挥一些作用,比如举行祭祀活动,一些地区还会有扎纸人、纸房等物品的风俗.

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已经不需要再用到现实生活中来.人们有了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为便捷有效.就好比发明了电灯后,蜡烛的使用率就大大降低了.比如,现代西医诊断方式已经基本占据主要地位,中医诊法不仅缺乏人才,很多资料也因为年代久远而消失.

综上,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和存在问题.在合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同类型的非遗所面临的发展前景相差很大,有时候,同一类别的非遗项目发展境况也不一样,甚至是同一地区同一类别的非遗项目发展前途也不一样.因为性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的差异,影响着某项非遗本身的发展空间和方向.这里的“空间、方向”直接取决于人们的接受程度,它是否能满足当前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否符合大众的需要,直接决定了它的发展前途.

三、案例研究

除了非遗本身的性质促成了其发展差异,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对不同类别的非遗也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同时,市场化对每一项非遗也可能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在这里,以下塘烧饼、庐州烤鸭两项非遗为例来简单谈谈结合产业化运作,合肥市非遗保护的发展情况.

(一)下塘烧饼

1.来源与内容

下塘烧饼属于消费习俗中的饮食类.它的起源很早,相传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途径下塘,老百姓献上烧饼,赵匡胤吃后赞不绝口,而后名传天下.清朝咸丰年间,为镇压太平间,曾国藩派兵驻扎下塘集.由于军队行军打仗急需干粮,烧饼师傅争先恐后的在烧饼的配料和烤制工艺上下功夫,以招揽更多的生意,因而烧饼的质量不断提高,色、香、味俱佳.后来湘军屡吃败仗,引得人们戏说湘军“只顾紧吃烧饼,哪管战事吃紧.”此语虽属笑谈,但下塘烧饼却因此名声大增[9].

下塘烧饼的美味在于其独特的制法:“干葱老姜陈猪油,牛头锅制反手炉,面到筋是还要揉,快贴快铲不滴油.”下塘集被誉为“烧饼之乡”.当地人民还有制作烧饼园子的习俗,把烧饼作为礼品馈赠亲友[10].

改革开放后,下塘烧饼开始向外地发展起来,不过此时还是以街边叫卖、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店铺为主.

2.发展

我们更应该注意到的是下塘烧饼现如今的飞跃式发展.安徽省中华餐饮老字号同庆楼集团,已于2011年成功注册“下塘集”商标,对下塘烧饼进行了包装整合,将制饼手艺人请到公司,将传统的制作烧饼的吊炉搬进了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万达广场.从此,下塘烧饼登上了大雅之堂,名声快速传扬,铺前买烧饼的长龙成为万达广场的一道靓丽风景.同庆楼集团此举无疑在对传统饮食的保护、传承和推广上作了巨大贡献.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同庆楼集团不仅仅局限于开发下塘烧饼本身,更是推出了下塘集酒楼等多种业态,使“下塘集”真正实现了品牌化的发展.同庆楼集团将在合肥天鹅湖万达广场推出全国首家地理美食主题餐厅——下塘集大酒店,以合肥及环巢湖地区的乡镇传奇美食为主题,聘请当地有名的厨师,主理各地特色名菜.

3.问题

尽管下塘烧饼目前的发展态势较好,但依然存在问题.我们收集了部分群众对下塘烧饼的评价,主要观点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下塘烧饼口味不错,有特色”;另一种是“感觉和街边烧饼没什么区别,4元一个还挺贵,没有传说中的好吃”.因此可以看出,部分群众对烧饼的口碑产生怀疑,正是在产业化运作下过分追求利益和宣传而忽略品质的结果.

(二)庐州烤鸭

1.来源与内容

庐州烤鸭属于消费习俗中的饮食类.它原系宫廷御膳美食,明朝时流入豪门至民间.该产品选料严谨,加工考究,香气浓郁、皮酥肉嫩、咸淡适宜、肥而不腻、味道鲜美.合肥庐州烤鸭店的前身是解放前一家名为“吴鸿发”的私人中餐馆,后改为“大众早点店”,当年他们使用一种特制大缸制作“吊炉烤鸭”.1984年,合肥市政府进行大规模城市改造,就包括对“大众早点店”的改造,引入了北京全聚德烤鸭技术.庐州烤鸭店将鸭子改为巢湖、肥东、肥西等地所产的小麻鸭,区别于北京烤鸭的肥腻,逐渐获得了合肥大众的认可[11].

2.发展

1983年,庐州烤鸭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87年分别荣获安徽省和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庐州烤鸭店曾获“中华老字号”、“中华餐饮名店”的称号[12].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庐州烤鸭店已经在合肥乃至全省人民心目中形成了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三高”效应.

3.问题

然而,庐州烤鸭店近年来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给本身的发展和庐州烤鸭的推广带来了阻碍.问题包括:有群众爆料庐州烤鸭店出售过变质发臭的烤鸭、使用地沟油,食品质量令人堪忧,并且有市民反映店员的服务态度恶劣、店内环境卫生较差、烤鸭不如从前好吃,很多人去庐州烤鸭店仅愿意购买小食而不点烤鸭.这些问题使该店的口碑在一段时期内迅速下降,庐州烤鸭的声誉也大打折扣.

四、结论

综合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对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小结并提出一些问题.

(一)人们返璞归真的理念与消费观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发展创造了机遇

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在国内刮起一阵饮食潮流.其实,该片的走红不仅在于朴实的记录了各地美味饮食,更是传达出的一种浓浓的中国特色的家乡情节,一种追求本味、寻找本真、回归本我的情怀,唤起了对中国最朴实善良的劳动人民的敬意.

事实上,这种返璞归真的理念在此纪录片走红之前就已经流行于市场.以餐饮业为例,人们出门消费喜欢选择绿色健康食品;城市人在周末喜欢去城市周边体味农家乐.从餐饮业扩展到其他方面,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追求偏爱讲究“原汁原味”,传统节日也相继定为法定假日.这就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回归与宣传带来了契机.被冠以“非遗”头衔的产品更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追捧.例如紫蓬山庙会,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假期娱乐需求,还有长丰草莓、吴山贡鹅等等,具有成功的共性

(二)在快速推进非遗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保证非遗项目的原态

我们要密切关注怎样保证非遗项目的内容与精神原汁原味、不被弱化,非遗项目在被商业化包装之后还能否保持原始风味、是否因为市场竞争下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能保质保量等等都值得思考.

另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心境愈发浮躁,日常生活中只需要轻松简单的满足感来缓解压力,繁杂的回归传统的过程有时并不一定迎合群众的心态.比如近年来通俗易懂的网络歌曲走红于民间,而像庐剧、门歌这类非遗项目,流行面却非常狭窄,值得深思;舞龙舞狮等民间舞蹈、杂技,在各类民间节庆互动中如何保证不是仅走形式,而是能够调动起人们的情感、达到精神上的互动,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度发展

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要把非遗放在一个动态的空间里才能保证它的生命力.而创造、维持非遗发展的空间,需要非遗保护工作不断的进行纵深探索.

比如提倡合肥市公交站名沿用老地名的做法,应做到让这些标志不仅被人们所“识”而更被人们所“知”.我们可以相应减少公交站广告牌的占用空间,在站牌处开辟该站名传说的宣传栏,让市民在等待公交车的闲暇过程中增进对其由来的了解.同样,对很多民间文学、绘画、戏剧、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及作品等非遗项目,我们并不能只是简单的进行普查、记录,然后放进档案馆束之高阁.怎样向社会普及、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愿意主动了解自己的文化、传承自己的文化,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

参考文献:

〔1〕廖军华,吴子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以合肥地区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12).

〔2〕〔3〕〔4〕〔5〕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汇编.合肥卷[M].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3,6,5.

(责任编辑 徐阳)

该文点评:此文为关于对写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合肥市和保护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化遗产本科毕业论文文化遗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谈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族人民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自民间,具有草根与泥土的精神,它们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健康发展是它的主旋律,无论是价值体系、情感内涵,还是伦理道德取向,它都与国家的历史波.

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其经验基于深圳的实证
【摘要】本文分析了深圳在非遗发掘保护、传承和研究三方面取得的成效及深圳非遗保护的两大创新举措——“非地非遗”“非遗文创”,认为非.

人文生态视野下的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摘 要】非遗作为人类宝贵的资源财富,其艰难的处境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如今仍有许多民间珍贵的非遗亟待抢救性保护 中国非遗保护与研究工作已进展十几载,高校作为传承文化、思想创新的重要载体,在非遗保.

数字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摘 要】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转化和应用,具体表现为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渠道;打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限制;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充分挖.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