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文化类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与文化共生视角下广西平南牛歌戏文化探析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主题: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6

文化共生视角下广西平南牛歌戏文化探析,该文是关于文化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牛歌和文化共生视角和平南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期刊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文化共生视角下广西平南牛歌戏文化探析

蓝颖,吴燕玲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摘 要:平南牛歌戏是广西境内古老的民间剧种之一,有着浓厚的历史意蕴与独特的民族气息,是一项有着强大群众基础的文化娱乐活动.牛歌戏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印记,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与文化融合的产物.从文化共生视角探析牛歌戏内在的生成、发展脉络,研究其与农业生产、民间信仰、文化融合的关联,对发扬广西地方特色戏剧形式、对传承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有建设性意义.

关键词:牛歌戏;文化共生;历史意蕴;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171-03

牛歌戏是广西现存比较古老的民间戏剧,流行于广西东南部粤语方言地区,藤县、苍梧、平南等地都在其内.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的一部分,它至今已有数百年以至更为久远的历史,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经典文化味道,深刻地反映了桂东南地区的人文精神与民情风俗.在文化共生视角下,牛歌戏更是传承与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探析牛歌戏的发展历程与文化意蕴,可以彰显牛歌戏的发展动力与未来发展趋势,助力当代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建设.

一、牛歌戏的产生与成长脉络溯源

我国在历史上是传统农耕文明国家,在相当长时期内,农业都是民生之本.在古代社会,先民的农业生产活动首先是为满足生存的物质所需,其次才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娱情娱志.在此情况下,牛歌戏顺势而生,也因此,以其浓厚的民间特色成为戏曲文坛上的璀璨奇葩.

(一)农业劳作是牛歌戏产生的现实基础

纵观各种文明、文化的产生,大都与其原始的生产方式相关,然后再从图腾崇拜渐进到思维模式与文化信仰的结合,广西平南牛歌戏的产生也不例外.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在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传统社会里,因受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以耕牛为代表的畜力在农民的田间劳作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牛歌戏的产生也与之密切相关.据坊间传说,平南县的牛歌戏产生于大新镇四岩山一带.当时的农民尚且安居乐业,每天耕着地、放着牛、聊着家常、唱着山歌.这时人们唱的山歌,可谓是最早的牛歌.后来,有一村民的大黑牛走失了,村民伤心不已.有白胡子老人适时现身安慰:“牛死不是灾,身已到蓬莱,七日自相见,何必哭之哀”.七天之后,果真有石牛出现在四岩山上.村民惊讶不已,奉为神灵.后逢瘟疫流行,只有石牛守望一带生灵未被涂炭.至此,石牛便被村民当成了庇护神,逢年过节必烧香祭拜.期间,村民还会举行歌唱、舞蹈等表演活动,是谓牛歌戏的雏形.可见,牛歌戏出现在生产力尚不发达时期,体现的是人们在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对自然界所抱有的崇拜、畏惧之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二)牛歌戏在传统农业社会里的实践

牛歌戏是在农民赶牛耕作时自发产生的,乡土气息浓烈,唱词、曲调随意.后来,在历代的实践积累中,牛歌戏才逐渐系统化、舞台化.

牛歌戏产生于赶牛人的自编自唱、自娱自乐,其内容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景.最开始,人们只是为打发劳作时的无聊时光,唱些祈神、祝愿的话,图吉利、讨彩头,希望风调雨顺、耕有所获.后来,随之由歌舞向戏剧形态发展,演唱内容增加了故事情节,表演程式也有所固定.尽管如此,表演程式仍相对简单,对舞台、道具要求不高.场地随处可建,田间草坪、露天晒场皆可;布景随处可置,一块帘布加上屏风相围即成.甚至最初时都没有确定的剧本,只要有个“主题”演员便可即兴发挥.从演员构成及演出时间上来看,牛歌戏多在春节、中秋等农闲时间演出,戏班人数不等,演员多是村民客串,即便有专业演员,也常吃住在村民家里.正因为如此,才使牛歌戏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在广西桂东南农村地区长盛不衰.

(三)牛歌戏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牛歌戏是在长期农耕实践基础上形成自己特色体系的,无论其舞台布局、道具设置,甚至是人们对其喜欢程度、喜爱方式的变化,都体现了我国农村经济生活面貌,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

牛歌戏的舞台、道具简单,本身就与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有关,而它一经产生就迅速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也与此难脱干系.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们大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娱乐生活贫乏,这样一来,农闲时期的牛歌戏就成为人们的期盼,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里最受关注的活动.据马孔林老人讲,在他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看牛歌戏.有牛歌戏的晚上就会有篝火,周围还会点一圈火水灯.大家围在一起喝彩,小孩子们跑来跑去.牛歌戏在中间休息的时候,还会穿插猜谜语等活动.可以说,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传统农业社会,由于人们发自内心的热爱,全身心的投入,使牛歌戏无论是在唱词、曲调、表现形式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人们不自觉的行为中得到传承.只是到了近年,随着农村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人们生活得到改善,但牛歌戏反倒是不那么受人喜欢了,这在年轻人的身上表现十分明显.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经济发展致人们视野开阔有关,也与牛歌戏的文化意蕴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前没有得到提升有关.

二、牛歌戏潜在历史文化意蕴的变迁

纵观牛歌戏的发展历程,它能在千百年里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这与它起自民间有关,也与它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关.可以说,牛歌戏在唱词内容、表现形式、价值取向上的变化,既体现了农村经济生活的变迁,也体现了其思想意识面貌的变化.

(一)从唱词内容上看,牛歌戏源于对人与自然、人与家庭关系的描绘

牛歌戏自产生之日起,田间劳作便是其主要的内容题材.在后来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它的主题也没有离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家庭的关系是这一时期唱词的内容.

牛歌戏最初的唱词,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正是出于这种敬畏与崇拜,村民走失的大黑牛才会成为石牛神,才会庇佑一方,村民们才会举办祭祀、歌舞.虽然不同地区祭祀神灵的方式不同,但主旨无外乎都是祈祷这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究其根本,村民在生产力不达的情况下将对神灵的崇拜融入牛歌戏,不外乎是以独特的方式彰显农业为生存之本.所以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才会说:“用神话作为研究人类思想的历史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手段,是一门科学”[1].在生产力较为发展之后,人们关注的重心开始转移到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上.因为在传统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交往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局限在家庭、宗族、村社之内.家庭关系成为大多数人人际关系的核心领域,家庭*道德也成为牛歌戏内容的首选题材.这样一来,家庭是非、婆媳纠纷,兄弟阋墙、妯娌反目,甚至是亲朋邻里关系都是牛歌戏的重点题材,因为有较强的代入感,也更为村民所喜爱.总之,就是当时的农民社会关系中有什么,牛歌戏的题材里就会有什么,它完全是对农民日常生活片断的复写与描绘.而在复写与描绘中,体现了时代的生产力特征以及由生产力所决定的人们的视野.

(二)从表现形式上看,平南牛歌戏是多地区文化融合的产物

牛歌戏的最初特色就是用地方白话唱山歌.而这个地方白话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融合的产物.

关于平南县白话的由来,有学者认为与藤县白话相关,因此平南牛歌戏的起源也与藤县牛歌戏的产生密切相关.全婕认为,现有的史料表明,藤县的牛歌戏“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2].当秦统一六国后,把“恳卒”征发到古藤县(史称百越),使得中原语言与古百越语言混合,形成藤县白话.当时的人们赶牛下田时用这种白话唱歌,便形成藤县最早的牛歌戏.平南县与藤县毗邻,文化背景、语言环境相似,历史渊源亦大体相同,王易萍、陈金燕因此认为,“平南县内也同时兴起牛歌戏”[3].此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平南牛歌戏至今仍是用白话演唱的.如果说牛歌戏最开始是两种语言文化融合的产物,那么在后来漫长的发展中,又是多种艺术形式融合的产物.牛歌戏的唱词继承了古代诗歌音韵的节奏性,对称工整,平仄相应;牛歌戏的曲调吸取了彩调、黄梅剧等戏曲形式的优点,演员以音色以及神情的变化引发观众共鸣;而演员角色的分类以及脸谱的化妆又大多借鉴了粤剧传统.可见,吸收借鉴其他文化及艺术形式是牛歌戏生成的重要方式,而在这种融合中牛歌戏又得到长足充分发展.

(三)从价值取向上看,牛歌戏承载现实的社会教育机能

牛歌戏内容中无论反映的是村民们的日常劳作,还是其家庭*纠纷,以及后来经常出镜的历史经典人物,都有褒扬、贬斥之分.家庭和睦与美好生活总是被向往的,忠义人物总是要被崇拜的,这既反映了村民们的*价值取向,也使牛歌戏在有意无意间成为价值传递的媒介,以至承载现实的教育机能.

牛歌戏教育机能的形成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最开始,村民自发地歌颂自然、崇拜自然,告诫他人不能做破坏自然之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这种教育机能是建立在科学不发达以及对自然界自发的畏惧基础之上.后来,家庭*问题成为牛歌戏的热点关注.因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更多地局限在家庭、宗族、村社之内,孝敬父母、相夫教子、善良朴素等品德在处理常见的家族纠纷、婆媳妯娌关系、兄弟邻里关系矛盾中尤显重要.这时教育机能的展现可谓是双向的,既有农民自发的向往,也有家庭、宗族、村社甚至是国家政权自觉的提倡.历史人物故事也是牛歌戏的重要演绎题材,对忠义志士的敬重与崇拜,对农民的价值取向起到了模范作用,仁义礼智信的人格品质在长期的时间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众.这从牛歌戏题材故事里体现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中就可窥见一斑.

三、文化共生视角下牛歌戏的发展现状与传承方向

文化共生视角强调的是多元文化共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单一某种文化而言,则体现为对其他文化的兼容并包与融合,其本质是接纳、扬弃与协同、发展.这个视角对于探索某些具体文化的起源、发展及魅力具有重要价值,对于解构牛歌戏的历史生成、发展现状以及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去芜存菁,保留自己的特色并传承下去具有重要作用.

(一)调研显示:牛歌戏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在传统社会里,在不发达的自然经济之下,牛歌戏成了人们祭祀、欢娱及至教育的重要手段.到了商品经济社会,因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经济大形势熏染,其传承与发展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牛歌戏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首先表现在其群众基础的崩离上,喜爱牛歌戏这种艺术形式的人骤减,且喜爱者的年龄段明显偏大.课题组调研时就发现,在牛歌戏演出现场,虽然气氛很热烈,欢呼声此起彼伏,但细看就会发现,观看人群基本都是斑白头发的老人,还有一些跟随爷爷奶奶的孩童.在与戏迷交流时,杨爱珍老人无比感慨:我年轻那时,一场演出多的时候有两千多人的了,不像现在,观众多的时候有七八百人,可基本也都是我们这个年龄的,这与以前男女老少追捧的场面有着强烈的反差.此外,牛歌戏群众基础的崩离,不仅体现在观众的数量与年龄上,也体现在演员的断层与表演水平上.现如今,会唱牛歌戏的人越来越少,鲜有年轻演员肯从真心热爱的角度出发接老演员的班,更何谈用心琢磨表演、真正掌握牛歌戏的精髓.

牛歌戏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还表现在其历史意蕴的崩坏上,甚至可以说某些演出“变味”了.在传统社会里,人们对牛歌戏的喜欢是发自内心的,是能够表达内心质朴情感的.那个时候甚至是没有专职的演员,演出时间村民就是演员,非演出时间演员就是村民,虽然有“草台班子”之嫌,但那种情感却是原始而真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牛歌戏的演出也受到了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形成了单独的演出单位,但演员和演出规模却难逃传统时代“草台班子”的状态.剧组一般情况下以受邀下乡巡回演出为主,但现在的受邀学出,更多情况下成为雇主经济实力的炫耀,从而从一种自发的民间艺术沦落为攀比的手段.

(二)原因初探:牛歌戏发展低迷在于人们价值评判标准发生变化

探析牛歌戏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我们就会发现,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但却不是必然关系.其发展低迷,更大原因出在人们的意识里,是青年人对它不够喜爱.

在传统社会,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贫乏,牛歌戏才会成为全民喜爱的形式.而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娱乐文化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电视剧、电影,甚至是其他剧种的演出,都分担了人们的注意力,致使喜爱牛歌戏的人数骤减.而农村与城市交往活动频繁,城市众多的求学与打工机会,吸引很多年轻人外流.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带来的娱乐方式以新潮、便捷等优点战胜了传统节目,致使农村喜爱牛歌戏的人年龄偏大.这是对观众而言的.而对于演员而言,如果将此作为谋生手段,就会遭遇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演出邀约不确定,演出时间不确定,收入也因此不确定.这既是演员业务水平不精的一种重要原因,也是其传承出现断层的主要原因.因为很多家长即便是自己喜欢看,也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出演牛歌戏的,更不愿意子女以牛歌戏为职业.在他们看来,只有到外面去找工作才会更体面、工资待遇更高一些,也才会更有发展前途.

父母们不喜欢孩子学牛歌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牛歌戏比较粗俗.因为牛歌戏起于田间地头,唱词以当地土白话、日常俚语为主,往往带有粗俗的语言意境,动作有时很开放.加之后来,牛歌戏承载的教育功能日渐减弱,其主题中仁义礼智信变少,插科打诨渐多,就使这种戏看起来很粗鲁,在农村甚至有“牛嘿戏”的别称.这在思想相对比较保守的农村,人们即便自己喜欢去欣赏,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去演出的.及至后来,有年轻人在外面赚到钱了,会在家乡请牛歌戏剧团演给父母看.这种举动,貌似孝心的体现,实则成为一种攀比、炫耀.这种炫耀通过牛歌戏剧团来实现,无形之中拉低了牛歌戏及其演员的社会地位,更使一些父母不希望孩子从事此行业.

(三)未来展望:牛歌戏发展动力在于历史文化韵味的提升

当今时代,牛歌戏的传承发展正受到严峻的考验,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其传承危机的根源在于,在时代的冲击下,它没有自觉做到扬弃,没有把自己的优点放大,也没有进一步接纳、融合其他文化的优点.传统戏曲要在各种文化思想盛行的当下永葆活力,就需要内在的自我革新与外在的政策环境保护支持,因此,文化共生视角尤其重要.

可以说,恢复其强大的群众基础是留存、提升牛歌戏历史文化韵味的根基.当下离家进城的年轻人不喜欢,一方面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晃花了他们的眼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家里的世界太陈旧,“老人们喜欢的东西”无法激发他们的家乡自豪感,对牛歌戏的内在传统美未曾可知、无法体会.为了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牛歌戏在内容、主题方面仍可像过去一样继续整合,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之外,融入时代的意识理念,创作出与时代潮流相应的剧目.县里还要设立固定的节目,举办特色文化及商业活动,使在家的年轻人以家乡特色为业,使在外的年轻人以家乡特色为荣.年轻人以家乡特色为业,就不会瞧不起它;年轻人以家乡特色为荣,就会让其成为炫富的工具.此外,还要提高演员的社会地位与文化品位,使其熟悉与深谙传统文化,这是牛歌戏文化味道的直接表现,也是保障其能够有特色传承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可见,留存、提升牛歌戏的历史文化韵味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2008年,牛歌戏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平南县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中国牛歌戏之乡”称号.2017年,平南县政府部署落实了“戏曲进校园演出”的政策,从当年起,平南县各乡镇的中小学生每年都可免费欣赏一场优秀的戏曲演出.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在文化共生视角下,让牛歌戏与其他地方文化并驾齐驱,让牛歌戏对其他优秀文化兼容并蓄,挖掘牛歌戏自身的历史韵味,只有这样,才能让牛歌戏作为一种特色文化在桂东南人文社会里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25.

[2]全婕.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初探——以藤县牛歌戏为例[J].歌海,2015(6).

[3]王易萍,陈金燕.广西平南牛歌戏的内容及特点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3).

收稿日期:2017-12-22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基金资助(2016YD0005);2017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201710606024)

作者简介:蓝颖(197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哲学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言而总之:这篇文章为关于对写作牛歌和文化共生视角和平南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化本科毕业论文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峨眉武术文化探析
巴蜀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组成部分,而峨眉武术文化则为巴蜀文化增添了色彩 随着巴蜀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也蒸蒸日上 峨眉武术是以地域文化为依托,承载了川渝民众的人格特质、真挚情怀、群.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析
泉(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昆山 215300)摘要勤工助学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章深入分析了当前勤工助学.

《三元记》民俗文化探析兼论商人义利观的现代
【摘 要】汲古阁刊印六十种曲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传奇总集 其中三元记是剧作家沈受先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也是六十种曲中唯一以商人作为主人公的戏剧 三元记在内容、形式……方面明显受到民俗文化的深.

非主流网络文艺的审美文化探析以喊麦和社会摇为中心的考察
内容提要“喊麦”与“社会摇”作为网络文化、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多重文化杂交的产物,在艺术语言上呈现出“艺术生活化”特征 它们实践着.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