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人口老龄化方面论文范文集 跟全球人口老龄化视野下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方面论文范文集

主题:人口老龄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6

全球人口老龄化视野下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本文是人口老龄化方面论文范文集跟人口老龄化和理论与实践和社会工作有关论文范文集.

人口老龄化论文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论文参考文献 医学理论和实践杂志教育理论和实践杂志教育理论和实践杂志社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摘 要]伴随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迅猛进展,对社会服务包括社会工作专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作一系统回顾,以促进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升级.本文以国际和历史的视野,梳理相关的研究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评估国内外社会工作界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做的准备,指出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与重点.通过把国外老年社会工作前沿理论和方法介绍给国内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希望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提升和创新有所裨益.

关键词:全球人口老龄化;社会及健康服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务;老年研究转型升级;文献回顾综述

[作者简介]陈社英,男,湖南常德人,洛杉矶加州大学博士,清华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海峡研究院特聘专家、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访问教授、社会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美国佩斯大学原学术副校务长、终身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区服务,老年健康与福利、公共政策与公共经济学等.陈佳(通讯作者),女,安徽马鞍山人,香港大学博士,上海大学社会工作系讲师;研究方向:人口老龄化,代际关系,家庭赡养,老年公共服务资源等.

陈社英、陈佳.全球人口老龄化视野下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J].社会与公益(清华社会工作评论),2018,93(6)70-76

一、引言

伴随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迅猛进展,如何为巨量增长的老年人口提供恰当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专业的社会服务已成为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陈社英,201 1).根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全球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Msion,201 4).人口老龄化如此迅猛的发展态势冲击着各国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以及老龄服务体系的建设,但同时,老年人亦可以成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帮助推动社会的发展,可惜后者往往被忽视.在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的增长速度和规模更是超越大多数发达国家.1 999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比重达10.3%,从此进入老龄社会.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突破2亿,到21世纪中叶,每三个中国人中就将有一位老年人.我国将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英、法、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上百年才走完的人口老龄化历程,成为除了日本以外的在崛起时期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十九大报告强调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并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老年社会工作的开展符合新时代政府的战略规划,并且支持老年人群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为老年人口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体系、社区照顾,经济救助、精神康复等服务为主要工作内容,对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具有重要作用.由此,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和直接实施者面临着深刻的机遇和挑战.相关领域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也亟需加快推进;同时,传统的老年社会工作内容也面临着转型升级.学者们有必要对现有的中外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作一系统的回顾,以为其相应的转型升级提供依据,更好地满足社会变化与发展中老年群体的需求.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影响

1. 国外老年社会工作研究与实务发展

从国际上来看,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产物.很多发达国家早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国外有丰厚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的内容从各个学科和实际工作领域的角度关注老年人在老化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需要.老年社会工作作为应用性社会科学,不但要认识老人这三个方面的需要,理解它们之间相互的影响机制,还要了解老人是如何适应生活环境的,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按照老人的不同健康状况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服务建议和照料计划.国外的老年社会工作发展产生了不少对于社会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这些大多数产生于二十世纪的理论,包括在五十年代西方最为流行的库明( Cumming)和亨利(Henry)的社会撤离/脱离理论、凯文( Can)的活动理论、霍曼(Nancy.R.Hooyman)和基亚克(H.AsumanKiyak)的连续理论、柴斯门(Zuan)的社会损害理论、库柏斯(Kuypus)和本斯通(Bengston)的社会重建理论、布特勒(Butler)的人生回顾理论、罗斯(Rose)的老年次文化理论,和甘柏林(Cubrium)的老年社会环境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们老化的过程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然而,当时这些理论尚未把老年人自身的能力和权益作为最主要的关注点.伴随着西方老龄化程度加剧,老龄人口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思考如何使老年成为一个正面积极的经验,并强调老年人拥有贡献社会的机会和权利.到八十年代,活动理论又以“能产的老龄化”( productive aging)的面目出现,其确切的含义是指老年人从事有产出(产品、服务或者是自身的生产和服务能力)的活动,但不一定有报酬.随后在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美国、日本、欧盟等多个国家和组织陆续提出了“积极老龄化”( active aging)的主张(陈社英,2010).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指出,“积极老龄化是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最大效益的过程.‘积极’强调的是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事务,而不仅是体力活动的能力或参加劳动队伍.积极老龄化容许人们在一生中能够发挥自己的物质、社会和精神方面的潜力,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参与社会,在需要帮助时,获得充分的保护、安全和照料”(穆光宗,201 6,p.213).老年人是依赖者的传统看法正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世界各国的老年人正在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 “新的老年政策就是要从关注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到关注老年人的发展问题”(同上).

在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方面,赋权/增权理论和优势视角近年来被广泛应用,社会工作者反对年龄歧视( agei),更要确保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和生活质素.无论是在长期照料还是临终关怀社工项目中,社会工作者都应该促进跨学科合作,并关注服务计划是否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自主性( autonomy)和独立性(independence)( Buzzell, Meredith.Monna,Ritchie,&Sergeant, 1993; Fisher,Ross,&MacLean,2000).针对养老机构,社会工作者正逐渐尝试帮助它们从医疗性的或监护性的服务模式转变为赋权性的生活质量模式(Wells, Singer,&Polgar,1992).老年问题在研究和实务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关注.针对这个问题,雷斯(Reis)和纳米亚仕( Nahmiash) (1995)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预防性、赋权性和保护性三位一体原则的干预措施.然而,也有学者担忧,过分使用“赋权/增权”这一术语可能会存在孤立老人和无法提供有意义的支持之危险( Wells&Taylor,2002),因此需要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中保持警惕.另一方面,国外的老年社会工作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传统的工作领域.新时代的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广,平均教育程度比以往更高,他们对于社会有着更高的要求.“在美国,老年社工已开始在社会服务机构以外开展服务老人的工作,如在银行或投资计划公司中为老人提供理财服务”(梅陈玉婵、齐铱和徐永德,2009,p.4).

在老年社会工作研究方面,马洛豪威尔(Morrow-Howell)和本尼特(Burnette X 2002)从著名老年学期刊《老年学家》(The Gerontologist)中,筛选出从1 995年到2002年以社会工作者为领衔作者的论文,发现老年照料是社会工作学者们最关注的研究话题.健康照料是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同时这一工作与个人、组织和家庭都有紧密关系.社会工作者的身影可能出现在与此相关的各种场所,例如,医院、长期照料机构、老年医学评估机构以及日间照料项目中.近年来,社会工作者也不断尝试跨学科的研究模式,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人口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念,加深对老年人各个方面的了解.随着失智老人和慢性疾病老人数量的增加,针对这一人群的干预研究也正在获得越来越多老年社会学家的关注.另外,环境老年学( environmental gerontology)也成为新的研究趋势,研究社区环境和设施是否“对老年人友善”( age-friendly community)(Fitzgerald&Caro,20 14).在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和照料机制等传统研究基础上,新的研究趋势开始结合医学、心理学、地理学甚至空间设计,从更广泛的角度探讨如何为老年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友善的生活环境,如何使老年人更有效地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从而达到健康和积极老龄化.

2. 国内老年社会工作研究与实务发展

广义上,范明林和顾青( 2009)提出,在中国那些有意无意地坚持老年社会工作的理念,对老年人服务中坚持人文关怀,有意无意地使用社会工作的服务手法等情况,都可以看作是老年社会工作.专业意义上的老年社会工作则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实际的活动开展中,老年社会工作亦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受到我国文化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特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窦影( 2014)总结了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经历的五个发展阶段,包括:源头时期、专业化起步时期(1949年前)、专业化发展的过渡时期(1949—1978年)、专业化发展恢复时期(1979—2000年)和专业化建制期(2000年以来).老年人问题研究在建国之前一直都不是社会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人民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问题才逐渐获得学者的关注.2000年以前,针对老年人的服务主要集中于生活方面,老年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些理念在这一时期开始进入老年服务事业中,但是老年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却还处在被忽略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北京市于1987年开办了松堂关怀医院,是国内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开始主动采取治疗与临床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关注老年病人的心理需求和生活质量,并结合社会资源包括志愿者为老年人展开文娱类的活动.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内涵初步得到彰显.新世纪的到来伴随着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加大了人口流动,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给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作为独生子女政策的必然后果,家庭结构日趋核心化,家庭的照顾功能日益弱化.同时,中国老龄化问题开始凸显,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开始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关注.自2000年以来,国家不断出台老年人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调动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服务工作,为老年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陈社英,2010).这一时期里,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实践和应用正依托各个社会机构逐步得到实现.其中,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的社会机构成为推动老年人服务专业化发展的领航力量.例如,2003年上海乐群社会工作服务社成立,将长者服务归入社区工作部等.

在老年社会工作的研究方面,2006年以来,老年社会工作已成为国内社会工作研究的热点,研究的内容不断多样化,关注的老年问题也不断深入(黄加成,2015).早期,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所运用的老年学理论大多是从西方借鉴而来.随着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的老年学理论和社会工作经验模式逐渐被介绍到内地.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理论、人生回顾理论等各种学说均普遍出现在老年社会工作理论教材当中.然而,以往大多数老年理论均赋予了老年人负面或消极的社会形象,认为老年人伴随着身体功能的衰退和社会参与的减弱是社会的负担.近年来,和国外的新研究导向相似,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提倡将增权或者优势视角理论作为老年服务工作的新理念(付再学,2008;梦德花、张菡,2014;王立群,2016).老年社会工作已经从过去旨在满足老年人需求和生活质量,转变为挖掘老年人潜能,强调老年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而非单纯的受惠于社会的角色,并鼓励老年人互助,积极进行社会参与,为老年人争取合法权益的道路上来(王思斌,2006,p.213-214).健康与积极老龄化已逐渐成为我国老龄化人口战略的方向.

同时,老年社会工作研究的内容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均有展开.宏观层面,老年人的经济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险政策等方面依然是研究热点并引入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历史视野(陈社英,2015).住房问题中忽视老年人需求和坐失老年产业商机的倾向也开始得到纠正(陈社英,201 1).中观层面,养老的多元化模式,如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候鸟式”养老等均有不少学者进行各种探索研究(陈社英,2017;高莹,2012;刘雯,2012;唐咏,2007).在微观层面上,研究者关注如何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代际关系等等(彭淑文,2010;王金元,2013).社会工作者们也越发关注老年人口的异质性,无论从研究,还是实务层面,都将对老年服务的关注点细化到具不同特点的老年人群,如失独老人、丧偶老人、空巢老人、农村留守老人等等.由此可见,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为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三、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影响

1.发达国家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经验

社会工作专业和人口老龄化均开始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因此,如何使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满足人口老龄化所伴随的社会问题和需要,是发达国家学者和社会工作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都致力于解决的问题.面对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以及相应需求的多样化,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就开始呼吁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充分的知识和技巧以服务于老年人及其家人,而现有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远远无法为社会准备好这样的专业人才( Rosen&Zlotnik,2001; Rosen,Zlotnik,&Singer,2003).西方学者们意识到造成老年社会工作人才缺乏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的原因:(1)相关的师资力量和相关课程不够充分(Kropf, Schneider.&Stahlman,1993);(2)学生们相关兴趣不高(Berenbaum,2000;Paton,Sar,Barter,&Holland,2001)以及(3)对老年人存有偏见和歧视的态度( Scharlach,Damron-Rodriguez,Robinson,&Feldman,2000).1998年约翰·哈特福德基金会(The John A.Hartford Foundation)启动了一项很重要的长期老年社会工作教育计划,其目的就在于为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的需求储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其中的SAGE-SW项目研究发现,除了社会工作教育中老年课程的稀缺,社会工作学生亦缺乏机会系统地专攻老年领域.社会工作本科生和博士生只有进入硕士( MSW)课程才有机会对自身老年社会工作方面的兴趣进行深入的学习.而一旦MSW的学生决定了他们专攻的领域,则不再有机会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包括老年领域.由此,在原有的“专业化模式”(specialization approach)基础上,一个较新的“渗透模式”(infusion model)开始应用于社会工作课程的重构(Rosen,Zlotnik.&Singer,2003).“渗透模式”社会工作教育旨在使老年内容渗透或者融合进课程的方方面面,以确保培养出在这一领域高水平的专家( Singer,2000; Snyder,Wesley,Lin,&May,2008).一些学校把老年学相关内容融入社会工作的整个专业教育课程中,使得老年学成为社会工作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以更好地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的实践.为了培养更多更合格的服务于老年人口的社会工作者,西方社会工作教育不仅致力于扩展学生有关老年学以及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相关知识,更是力求在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的兴趣( Carpenter,1996)以及树立对老年人正确的认知和态度(Cummings& Galambos,2002).

除了基本教育模式的完善,精细而又多样化的专业设置更是力求培养出多层次各方面的养老人才.以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戴维斯老年学学院为例,作为国际养老服务领域教育的先驱,该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从学士到博士不同等级的学位攻读项目,并支持远程和在职等多种学习方式.同时,该校还从社会科学、健康科学以及生物医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课程设置.老龄科学的学生可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计划选择攻读法律、政策、心理学、社会学和健康管理等社会科学为主的课程,或者是疾病预防、检测和治疗等生物和医学方面的知识,以满足不同的职业需要.除此之外,美国高校的社会工作教育也越发看重社会工作的国际视角,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并伴随着种族和移民等问题,一些高校开始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更多的海外参观与交流的机会,或借用科技进行远程的社会工作教学( Kosberg,1999),使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够结合不同文化的特征和价值观,有效地将服务传递给具不同特征和需求的老年案主及其家人.

发达国家的老年社会工作人才教育与其较为成熟的职业准入体系息息相关,并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例如,荷兰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养老人才培养体系,将养老护理人员分为4个级别、专业养老护士分为5个级别,其学历资质在本国和其它欧盟国家均被认可(崔玮、周悦,2013).英国则有《照顾标准法案》对社会照料服务进行标准和规范的监管.其2001年提出的《老年人国家服务框架》,规定了老年人服务的八大标准,以有效指导养老人才的照料实践.在亚洲,日本则将养老服务人才分为社会福祉士和介护福祉士.前者由国家统一认定资格,合格者主要承担关于社会福利咨询、建议以及联络协调资源等工作,而后者主要使用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对高龄老人或残疾人提供护理服务,并对相关照顾者和被照顾者进行指导.另外,日本制定了《福利人才确保法》,从法律上确保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教育,以及为他们做出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保障,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促进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教育(崔玮、周悦,2013).谭磊( 2016)将发达国家养老人才培养的主要经验概括为四个方面: “注重系统教育,打造多层次相衔接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注重市场导向,构建服务分级的养老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绩效考核,建立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法规建设先行,为养老服务人才建设提供保障.”

2.我国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相比发达国家较成熟的培养体系和其他支持机制,我国的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人员培养的学校层次仍然以中专、大专居多,本科以上人才较为匮乏(谭磊,2016).2014年6月,教育部、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教职成【2014】5号),提出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全面加强、突出重点”的原则,来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加快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全面提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指出的是,多年以来,我国老年服务的专业教育主要与医学和护理学相关,涉及老年的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等.即便如此,我国医学界普遍还未将老年病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体系提炼出来并进行人才的培养,对老年病学的训练尚缺乏重视.但是,随着我国人民物质和健康水平显著提升.老年人口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康复和健康照料,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社会交往以及社会资源的链接等需求日益凸显,关于老年服务的多学科教育以及跨学科合作已经迫在眉睫.

面对人口的迅速、普遍、严重老龄化,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性的人才队伍,在老年服务专业人才建设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根据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统计,截至2017年3月,我国共有339所高等院校设置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共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 Master of Social Work)的办学院校1 05所.其中,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85、21 1高校,在1999年以前就设置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但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中对于老年社会工作的相关内容还不够重视.一是开设的老年社会工作相关课程单一,大多数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只开设了老年社会工作课程,而忽略将老年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进行学习,包括老年医学、老年护理与健康营养、老年心理学、生命*学等.而课程单一的现状则受限于老年学教育人才的缺乏.二是与国外大多数社会工作的学生一样,我国社工学生对老年社会工作的课程接受度和兴趣也不高(郅玉玲,2006),大多数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更愿意学习与儿童和青少年相关的课程,并对相关工作较有兴趣,这也限制了老年社会工作教育的开展.由于目前国内高校的社工专业课程设计基本上还是借鉴港台以及国外办学经验,如何进一步探索和落实我国老年服务人才培养的本土化教育体系,并建立一个完善和有保障的市场体系以确保养老市场在各层次、各等级的工作岗位上都有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都是当下中国高校、社会及政府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转型升级:问题与方向

1.现有老年社会工作研究和教育的不足之处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外学者对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工作发展的研究有着长期的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现阶段拥有许多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结论也丰富多样.相比较之下,国内的老年研究在近十年内才有比较大的发展,虽然已经考虑到老年人的异质性,对新时代不同特征的老年人群体进行了研究,关注的大多还是老年人的家庭照料关系等和养老模式相关联的主题.关于老年人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及老年疾病及其干预、老龄宜居环境的研究非常不足.总体而言,国内的文献以个案访谈、描述性和思辨性的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的研究方法.

在社会工作教育方面,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相比发达国家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认真了解发达国家在老年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中曾经和正在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能帮助中国社会工作更好地避免和克服类似的问题.我国现阶段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缺乏体系完整的老年学科建设,专业师资和教学材料都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对老年社会工作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充分了解的需求.其次,一个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市场机制支持.然而,目前我国既缺乏针对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法律法规制度,也没有完善相应的职业岗位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我们培养出了大量高素质的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却仍然可能因为缺乏良好的就业环境,而无法吸引这样的人才就业,最后可能形成一种资源浪费.

2.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

第一,要鼓励社会工作实务与创新型产业相结合,打造中国社会工作2.O时代.现代的老年人不仅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家庭,更加在意自己晚年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的生活半径已不再局限于家庭和邻里,传统的老年生活方式正受到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急剧改变.社会工作在维持传统专业服务的基础上,更要勇于创新.结合现代服务业、互联网、金融产业、养老事业等进行适当的产业调整和转型,致力于社会工作专业的转型升级,有效地提升专业老龄服务的范围、质量和效率.当然,不同城市、区域和国家由于产业结构、人才资本结构和技术水平等不同,会面临不同的发展路径,需要社会工作者结合各行各业的情况不断探索和分析研究.

第二,要针对新的家庭和人口结构特征,首先满足基本社会养老需求.我国的人口快速老龄化有区别于发达国家的显著特点,包括高龄少子、未富先老、未备而老以及孤独终老等(穆光宗,2016,p.44-47).我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已逐渐进入中年,面对“4-2-1”的家庭结构,他们承担着很大养老压力.在这样的家庭结构背景下,大量独生子女一代的老年父母养老需求该如何得到满足?自201 5年起,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新的“婴儿潮”即将到来,面对“4-2-2”的家庭机构,成年子女负担更重,老年人则常常还要承担照顾孙辈的繁重任务,但自己养老问题却迫在眉睫.笔者曾提出在未来的数十年时间里,我国针对社会养老需求必须要有特殊的政策规划,又可称为“潮独”(即婴儿潮出生又成为独生子女父母的这代老年人)养老政策,以应对这一前所未有举世无双的养老问题,并特别强调社会养老责任及国家政府的投入(陈社英,2017).在这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重中之重的方面,老年社会工作者要发挥其专业作用,探索和倡导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之外的新型养老方式的普及.

第三,要支持积极和健康老龄化的战略,发掘老年人的优势.“老年人问题实质是需求能不能得到尊重和实现的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健康增进问题’和‘价值实现问题’”(穆光宗,2016,p.51).社会工作者应该大力促进跨学科的合作,发展老年健康促进项目,对老年失智失能和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干预,结合家庭、养老机构、医院等主体,发展综合性的养老照料模式.此外,社会工作者还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帮助老年人挖掘自身优势,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老年人能够为家庭和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五、结论

本文探索和总结了国内外社会工作界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做的准备,指出了现有研究和相关人才培养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步社会工作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同时,通过介绍海外老年社会工作领域的前沿理论、方法和教育经验,希望对国内社会工作的提升和创新有所裨益.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很大冲击并在跟着转变,传统的尊老价值观正在被对老年群体的歧视和负面评价所侵蚀.这种负面的评价体系使得老年人在社会中越来越“边缘化”,容易造成老年人的无角色地位(易勇,2005),不利于老年人的福祉.另一方面,新—代老年人已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服务内容,需要更加创新和更全面的为老服务体系.中国全面响应联合国关于积极老龄化的人口与社会发展战略倡议,中国社会工作者应促进自身的行业调整和转型,加强与各行业的合作,增加交叉学科的研究,力争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满足老年群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社会工作是发展中的应用社会科学,前途无限,是朝阳专业,高校需要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老年社工服务专业人才,为未来的人口进一步高龄化做好准备.

该文总结:上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人口老龄化和理论与实践和社会工作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人口老龄化本科毕业论文人口老龄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人口老龄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述评
朱琪1,2 (1 华南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2 经济行为科学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06) 摘 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大部分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由于老年人是较为特殊的群体,.

银发学生涌入大学应对人口老龄化
中国有句谚语活到老学到老 对于中国2 3亿的老年人来说,很多人忙着学习,培养兴趣爱好,交朋友,以至于感觉不到变老 刘文芝早早起床做早饭,然后送她的孙子孙女们去学校 830之前,65岁的她要赶到自己的学.

理论联系实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身体的锻炼以及健康素质的改善,更是新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体育新知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小学阶段体育课堂的开创 身体素质是学生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由于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

学生体育课堂理论和实践
张 蕾【摘要】在小学体育活动中,教师不但要组织好学生的身体锻炼,增强学生体质,也要组织好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让理论为实践服务,更好的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同时,教师要多多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活动,让.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