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和特提斯海神的诱惑(报告文学)有关论文范文

主题:文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6

特提斯海神的诱惑(报告文学),该文是文学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跟特提斯和特提斯海神和报告文学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俄狄浦斯王论文小福尔摩斯杂志

2016年4月3日,西班牙气候宜人、风光旖旎的巴塞罗那迎来了一批世界石油勘探界的客人.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和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协会(SEG)在这里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全球石油天然气勘探界的精英云聚这座美丽的地中海之滨城市.他们中间,有享誉世界的地质学巨擘,有科研院所、高等学府的著名专家学者.会议以“合作共赢,面对挑战”为主题,近千名的与会者,目光聚集在全球面临的低油价这一严峻形势下,石油天然气产业如何迎接应对挑战这一战略问题,并对石油天然气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分析评估.

会议就以上议题展开广泛讨论.

形势严峻,议题是沉重的.人们现在还看不到油价低迷的尽头.忆往昔,“回首分携,风光苒苒菲菲;曾几何时,疑梦还非”.十多年前油价一路走高,像一口憋足能量的油井突然喷发,扶摇直上青云,于是有专家学者断言:低油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言犹在耳,近年来油价却又如过山车一般,飞速跌入谷底,且回升乏力.在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世界各国面对挑战需要密切合作,更需要提振信心.

在阴云密布之时,人们希望天际能够射来一缕阳光.

一缕灿烂的阳光,从云隙间照射过来.这缕阳光来自东方的中国.一位中国青年学者在大会上的发言,让人们眼睛为之一亮.这束希望之光把会议引向了.这位中国学者看上去那么年轻(他们从代表简介中了解到他只有34岁),却自信从容,用无可挑剔的流利英语讲述发生在中国西部天山南麓山前的勘探故事.

近年来,中国勘探工作者在那片号称“世界勘探禁区”的前陆盆地接连获得重大突破,在6500米地层深处发现13个大中型天然气田,拿到了超过万亿立方米的地质储量.坚冰已经打破,航船已经启程,用不了太多的时间,他们会在那片狭长的万山丛簇之地拿到2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地质储量.

这位中国青年学者发言的话音刚落,一位留着大胡子、戴着近视眼镜的学者首先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用热烈的鼓掌为中国同行点赞!他是来自美国的世界著名地质学家马克若恩.在他看来,中国西部所发生的不仅仅是一桩感人的勘探故事,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自从石油天然气投入工业开采以来,一百多年中,勘探家的足迹遍布全球,那些比较容易发现的油气田,无一例外地进入勘探家们的视野,被开发出来,勘探不断地向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区转移,钻探的深度由最初的几百米发展到4000~5000米.油气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对科学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之前,勘探家们趋向这样一种认识:6000米以下的砂岩储层中不会再有油气,因为这样的超深地层下,储层的孔隙被压实,6000米是油气储层的“死亡线”.

现在,中国人打破了这个戒律.他们在6500米之下获得重大突破,而且每口井都获得高产.

天山南麓山前地带,勘探家们称之为“库车坳陷”.坳陷是相对于盆地而言的次级构造单元,因为它的大部分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县境,所以称之为库车坳陷.而地质家们则称之为“库车前陆盆地”,强调的是在板块挤压环境下形成的一类山前盆地.与会的西班牙地质学家安童莫尼兹教授是研究前陆盆地的权威,他为中国研究前陆盆地的同行们取得如此巨大成就而感到由衷的敬佩.他走上前握住这位中国青年学者的手,仔细端详那张稚气未脱的圆脸,问道:“你的那个远在中国西部的工作团队,他们都和你一样年轻,和你一样自信吗?”

安童莫尼兹终生研究比利牛斯前陆盆地.他的研究成果为世界同行们所公认,被视之为欧洲研究比利牛斯前陆盆地坐头把交椅的专家.目前,安童莫尼兹在欧洲一所大学任教,他不久要退休,退休后继续潜心研究比利牛斯前陆盆地.

他得到中国同行这样的回答:“是的.他们和我一样年轻,对事业充满自信.由于会议名额所限,由我代表大家来参加这个会议,我是个幸运者.如果他们中任何一位作为代表与会,我相信他们都会像我一样.”

安童莫尼兹继续问:“你们取得了这样巨大的成就,能否告诉我,你们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的年轻学者略一思考,回答:“我们目前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后来者能超越我们.”

安童莫尼兹凝视面前的年轻人,倾听他继续说下去:“我们的故事不是十几年前才开始的,而是起始于60多年前.60多年中,我们几代人不懈地努力着.”

他望一眼会议大厅外,透过高大宽敞的落地窗,可以看见蔚蓝的地中海.海风吹拂广阔海面,滚滚波浪拥抱着伊比利亚半岛的礁石,波涛绽开雪白的浪花:“就像地中海的波涛一样,后浪推着前浪,不断前进,走到了今天.”

第一章 将梦想写在旗帜上

1

1952年的初夏.天山,这座地球上第三大山系,巍峨山峰上的皑皑积雪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山前的荒野上,河流开始流淌着积雪融水,小草返青,牛羊星星般散落在旷野上安静地吃草.

一架苏联制造的安—2飞机由西向东,在南天山的山区上空飞行.这是苏联第十三航测大队的飞机,上面乘坐着十多位苏联地质专家和航空测量专家.他们在执行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指令,在这片山区进行1∶20万比例的航测.通过飞机的舷窗,他们看见:群山簇拥,那些大小山头,有的像狼牙,有的像刀片,有的像锯齿,即使在相对平缓地带,也是丘陵重叠,沟壑交错.高山、峡谷、冲沟、雅丹地貌,似乎所有奇特的地质现象都被上帝搬运于此.苏联专家们不由吸口凉气,心情沉重起来……

人都翻越不过去的地方,怎样将笨重的钻机搬运到探井井位上去呢?

此前,苏联石油地质家对在天山南麓山前地带寻找到油气田信心满满.库车坳陷是一个狭长的弧形地带,东起库尔勒,西到阿克苏,东西长约550公里,南北宽30~80公里不等,面积约2.9万平方公里.早在19世纪,俄国的一些探险家来此探险,在地表发现许多从地出的原油,地质家称之为油苗.发现油苗,则意味着这片区域可能埋藏着大油气田.20世纪上半叶,苏联地质学家赫米祖里、维罗夫、西尼村等人在这里进行野外地质调查,记录了康村油苗、米斯布拉克油苗和在克拉苏河畔等处发现的含有沥青的砂岩情况.此外,他们还发现一批可能含有油气的浅层构造圈闭.

中国史书上很早就有关于库车坳陷有石油流出地面的记载.《魏书》和《北史》均记述:龟兹国之西北大山中有一种如油膏一样的液体流出地面,形成河流,流淌数里后又渗入地下.其形状如糊糊,散发着刺鼻子的气味.当地人用它当药,兹龟国把它当贡品每年向朝廷进贡.当代石油地质家据此判断,所记述的是库车县城以北大山中康村油苗的情况.

此外,苏联地质专家们还把库车坳陷和苏联中亚地区的费尔干纳盆地、塔吉克盆地进行对比,发现地层沉积十分相似.中亚地区那些盆地先后发现了大油气田,库车坳陷很有希望.1953年,苏联专家选择拜城县城以东地表比较平缓的喀桑托开构造上钻了两口探井.尽管其中一口探井见到了天然气,但是两口井的钻探使他们认识到南天山山前油气勘探的艰难:地下构造高陡,易发生井斜、井壁坍塌,不断钻遇高压盐水层,各种工程事故层出不穷.钻机用的是当时苏联最先进的乌斯特姆130型大型钻机,钻探能力为3200米.钻探用时两年多,最深的井没超过2000米,距离目的层尚远.

这里是勘探禁区.苏联专家在离开天山南部山前时留下这样的结论.这个结论没错,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情况确实如此.

2

1978年初夏,大山中的灌木已经开始长出一片绿色.一群前来野外实习的青年大学生在鲁晶教授带领下行走在天山深处的崎岖小道上.这是南天山山区一个叫依奇克里克的地方.依奇克里克,维吾尔语意为“野山羊”或“野山羊出没的地方”.1958年,这里发现一个小油田,已经开发了20年,正逐渐走向枯竭.鲁晶教授1958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西部.那时他和身边的学生们一样年轻.他们的女地质队长郭蔚红每天带领他们沿着这样的小道,向北走向天山深处,出没在荒无人烟的大山和深谷中.

鲁晶心里默默吟唱起当年的歌儿:“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着宝藏……”

鲁晶记得,1955年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苏联专家撤走了.两年后,中国的年轻地质队员们来了.鲁晶是1957年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来到南天山山区,他们总共有8个地质队,散落在500多公里长的南天山山区.

鲁晶所在的114地质队,女队长郭蔚红毕业于西北大学,与杨虎城将军的女儿杨拯陆同班,泼辣能干.在她的带领下,这个队在山区一处河畔扎下帐篷后,背着挎包和水壶,沿着山间黄羊和野山羊踩出的小道走向天山深处.他们经过之处是悬崖绝壁,峰峦高耸,沟壑交错,岩石经过强烈的风化剥蚀,像巍峨的城墙高矗,被他们称之为“城墙砾岩”.他们每天翻山越岭,穿沟攀崖.一次,他们在吐孜洛克沟(2000年这里发现气田)进行地质调查,沟两侧陡崖峭立,高300~400米,沟宽只有6~10米,人站在沟底仰望上去,峭壁顶端几乎相连,只露一线蓝天,峭壁上累累乱石似有摇摇滚落之势,让人惊心动魄.年轻的鲁晶不由大声惊呼:“我们来到鬼门关啦!”于是,114队队员们就将此处称之鬼门关,每天去工区都从鬼门关经过.但是,这样险峻的地形,没有使年轻的地质勘探队员们却步,在进行地质填图时,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要把观测用的小红旗插到山崖顶上去,这是一项艰难而危险的工作.鲁晶在大学里热爱体育,是个业余运动员,参加过北京市体育表演,插红旗的任务均由他完成.不管山崖有多高,攀登有多困难,鲁晶都会想办法爬上去,把小红旗插牢.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隔200~250米要选择一个地质观测点,插一面小红旗,一天跋涉几十里崎岖山道,脚上磨出血泡,大头工鞋一年穿坏十几双.每天,他们从营地出发,翻山越岭七八个小时才能抵达勘探工区,加上往返,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路上.为了缩短走路时间,114队每到一片勘探工区就在山上选一处可以避风雨的地方当做临时营地,每人带上老羊皮袄(山区牧羊人穿的那种)、干粮和水,露营一星期,吃住在山上,完成任务后回营地歇一两天.1958年7月的一天,天气酷热似火,鲁晶与两名队员攀到山顶,脚下的山石被太阳炙烤得火烫,三个人在攀爬过程中耗去很多体力,把带的一壶水喝光了,到了山顶,已是汗流浃背,口渴难耐.攀上山顶很不容易,必须把工作做完才能下山.工作不久,三个人嘴唇干裂,嗓子像冒了烟一样说不出话来,他们靠喝自己苦涩的尿坚持把工作干完.

有一件事鲁晶终生难忘.

1958年8月间,天山南部山区下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这场暴雨断断续续下了十几天,山前的千沟万壑奔腾着混浊的洪水.8月18日这天,有5名地质队员不幸被卷进洪水而牺牲,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19岁.他们是:戴健、李越人、李乃君、杨秀龙、周正淦.

戴健这年24岁,与郭蔚红、杨拯陆是大学同班同学.与郭蔚红一样,戴健当了地质勘探队队长.1955年大学毕业来到西部,领导看她文弱单薄,安排她在机关做文秘工作,一个月后她坚决要求去勘探一线.在艰苦的勘探一线,戴健很快成为业务能力很强的地质工作者.1957年,戴健所在的113地质队经过一年艰苦细致的工作,由她执笔向上级部门提出了钻探依奇克里克构造的建议.这个建议资料扎实,论证充分,上级部门原则同意了他们的建议,要求他们1958年进一步详查和补充资料.戴健带领113地质勘探队从1958年4月起进入依奇克里克山区以来,一直紧张地工作,8月间频繁的雨,使他们的工作受到很大影响.18日这天上午,天上阴云裂开几道缝隙,金色阳光漏下来,戴健带上19岁的李越人和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张怡蓉出发了.再有一个多月,依奇克里克构造1号井就要摆上钻机钻探了,戴健很着急,还有工作没做完.三个人赶到作业点,在依奇克里克构造轴部发现了出露的油砂和沥青脉,他们兴奋不已,这一重要发现,进一步证明地下埋有油藏!采集了油砂和沥青样本,往回走的时候已是下午两点多,天又下起雨,淅淅沥沥的,很快大起来,还夹杂着冰雹,穿过一条山沟时,洪水咆哮之声奔腾而至,三个人手牵手而行,洪峰像座小山似的向他们扑来,将他们裹挟而下……张怡蓉在被卷走的途中扒住了一块大石,死死抱住.洪水很快退去,张怡蓉大声呼喊另两位战友的名字,空寂的山谷回响着她焦急的声音.戴健、李越人被洪水卷走了,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在距沟27公里的地方寻找到两个人遍体鳞伤的遗体.

同一天.与113队只隔着一座大山的塔克玛扎沟,114队也有两名队员不幸牺牲.鲁晶清楚记得,上午天空放晴了,吃过早饭大家出工,有的人负责构造轴部追踪断层,有的去测量剖面.李乃君(女)和杨秀龙负责构造北翼填图.李乃君手表坏了,队长郭蔚红把自己的手表给了她,让两人掌握好时间早点回来.下午3时突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安静的塔克玛扎沟突然狂暴地躁动起来,洪水发出公牛怒吼般的声音,奔腾而下,宽阔的山沟变成一条汹涌的大河,河面上漂着的柴棒、树枝和枯草,浊浪拍打着沟沿,滚滚向前.114队只有李乃君和杨秀龙没有回来,郭蔚红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让人带上雨衣去接他俩.这时兄弟单位派人报告不幸的消息:“你们那两个人被洪水卷下来了!”郭蔚红、鲁晶等人立即赶往下游,这里水面宽阔,坡度较缓,众人手拉手站在水中,一会儿,李乃君和杨秀龙的遗体漂来,打捞起两个人,但见鼻口充满泥沙,已停止了呼吸……

同一天.位于南天山西部与鲁晶他们工区相距200多公里的115测量队在喀拉玉尔滚河畔工作时,同样遭受暴雨袭击,平时干涸的喀拉玉尔滚河突然暴涨,将队员周正淦卷走……

鲁晶记得,那天他们把李乃君和杨秀龙抬进帐篷,大家都不敢相信两位战友已经永远离开了他们,轮番给两个人做着人工呼吸.天色渐渐暗下来,山风呼号,拍打着帐篷,气温下降很快,他们点起火堆,火光照耀着李乃君和杨秀龙的脸庞,很平静,像太累而陷入了沉睡.李乃君是江苏常州人,1951年考入国家燃料工业部焦作干部学校时年仅16岁,第二年转入乌鲁木齐俄文学校,不久转入矿业学校学习,毕业分配到野外勘探队,牺牲时23岁,16岁离家,一直没回去过.杨秀龙这年19岁,两个月前刚荣获青年突击手称号,鲁晶还清晰记着杨秀龙从团委书记张邦杰手里接过奖状时红扑扑的脸上满是羞涩的模样……晚上10点钟,附近钻探队值班医生闻讯赶来,对两个人进行生命体征检查后,沉痛告诉大家,两位战友心脏早已停止了跳动.篝火呼呼燃烧,火光照耀着李乃君、杨秀龙年轻而平静的脸庞.帐篷内外哭声一片.鲁晶独自站在旷地上,仰望苍茫的夜空,山风啸啸,寒气逼人,他的心却滚烫着,一遍遍吟哦着两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一个月后,一台B-3型钻机在1436钻井队队长熊永和及全队人的努力下,沿阿依库木齐大沟搬进天山深处,安装在依奇克里克1号井的井位上.9月23日,钻机的轰鸣声在群山环抱中回荡.10月9日,这口探井在468米井深发现工业油流,从此诞生了塔里木盆地第一个油田:依奇克里克油田.

一年之后,国家对石油工业实施战略东移.

1959年9月,东部松辽盆地传来松基3井钻获工业油流的喜讯,勘探队伍纷纷东去.

鲁晶选择留下来.

鲁晶坚信,他奋斗了几年的地方有大油气田,他要亲自把大油气田找出来.一个从事油气勘探事业的人,有什么比亲自发现大油气田更令他感到幸福的事呢?那几年他和114队战友们出入“鬼门关”,用双脚丈量群山的千沟万壑,收获很大.发现了两个生油岩层和四个储油层,发现了多处油气苗,如阳霞河畔油苗、塔克玛扎油苗、油苗沟油苗、石蜡沟油苗等,他们统计了一下,共14处.有一次,他们在塔克玛扎沟东边一处山坡旁,听见气体从岩石中冒出的鸣响声,沿着响声跑过去,原来是一处喷发的气泉,带着热气,温度较高.当地牧民告诉他们,夏天有许多居民从山外来这里用气泉治疗皮肤病(气体含硫化氢),他们晚上躺在气泉附近,身子让热气熏,病就好了.他们给气泉起名叫“神泉”.

鲁晶一心想再发现新的油气田.他和几位搞勘探的同事从一个地面构造到另一个构造,301、601、701、801、901,从东到西一一编上号.实地考察,翻阅资料,努力搜集世界各地山前盆地含油区的特征,常常深夜不寐,梦中都想着勘探突破.他的眼睛熬红了,人也一直消瘦着,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让沉浸在油气勘探事业中的鲁晶猝不及防的事发生了,“”像南天山大冲沟里突发的洪水一样席卷而来,远在北京的父亲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他的哥哥因为在美国,成了他所谓的“海外关系”.无休止的批斗使鲁晶受尽屈辱和折磨,一个夜晚他选择逃走,逃往塔里木河畔的军垦农场,一个星期后造反派知道了他的行踪,把他抓回来关进“牛棚”,之后又送到钻井队劳动改造.1974年中美两国关系缓和,鲁晶的哥哥(美籍华裔科学家)回北京探亲,提出要见见鲁晶,鲁晶才被放出来,回北京和哥哥见了一面.

鲁晶不久担任依奇克里克油田的地质科科长.这时他已年届不惑,牛棚里的苦难生活使他身体遭受很大摧残,他依旧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几年中他几乎走遍库车坳陷每道山梁、每条沟壑,就是刀削斧劈般的山脊他也要攀登上去仔细考察.

“”结束后,对石油地质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很深造诣的鲁晶,被华东石油学院聘为教授.鲁晶第一次带领石油地质系的大学生实习,就选择了西部南天山山前.这里的每座山、每条沟他都熟悉,都会勾起他对青春岁月的美好回忆.

3

“老师,快看,山崖上有面小旗子,在向我们招手哩!”

顺着学生们手指的方向,鲁晶看见前方峭立的山崖上果然有一面橙小旗子,在风中飘扬着.

鲁晶的眼睛湿润了.

二十年过去了,它们还在!

鲁晶奋力向山崖上攀爬,他要取下那面旗子.他简直不敢相信,经历了二十年霜雪风雨,他当年插上去的红旗竟然仍在飘扬着,像位忠诚的战士,坚守在战斗岗位上.这件事深深打动了鲁晶,让他久久不能平静.那天,他收集了十几面小旗子.带领学生完成野外实习任务后,鲁晶回到学校,一连好几天独自坐在书房里.这次实习,他还带回一瓶油砂,和那些小旗子一块儿放在书桌上,久久打量着它们.它们是一段难忘的历史,负载着鲁晶和战友们的青春、理想和发现大油气田的梦想.鲁晶给当年114地质勘探队的战友们写信,给每个人附寄一面小红旗.当年的女队长郭蔚红如今在大港油田研究院工作,她不久收到了鲁晶的信和一面小红旗.

郭蔚红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时,禁不住热泪盈眶!她久久望着那面破旧发黄的小红旗,只有一块手绢那么大,有好几处破洞,像战场上归来的战旗.她小心把它捧在手里,发现旗面上透露着一丝丝淡红的纤维,仿佛一根根微血管,青春的热血仍在流淌.鲁晶在给她的信中说:“队长,这面小红旗凝聚着我们那一代勘探队员的汗水和热血,虽然已经褪了色,但它在我们心中永远是鲜红的,永远是火热的.”

几年后,鲁晶病倒了,住进北京的一家医院,被诊断出是癌症.当年一同战斗在南天山的战友们纷纷去看望他.依奇克里克油矿矿长米晋升,50年代清华大学毕业后奔赴塔里木,多年和鲁晶并肩找油.80年代初,石油部调米晋升去海洋从事石油勘探工作.米晋升得知鲁晶住院的消息,赶到北京探望他.这时的鲁晶病情已经很沉重,自知将不久于人世.鲁晶见到米晋升,一块回忆起他们勘探油气的岁月.鲁晶突然讲到他和米晋升共同经历的一件事.

那一次他们去一条名叫克孜勒努尔沟里察看地质露头.正是8月份,天气晴朗,太阳高照,一群羊正在沟坡上吃草.突然蓝天上飘来大片黑云,霎时雷鸣电闪,暴雨夹杂着冰雹倾泻下来.他们躲在越野车里避雨,却看见突发而至的洪水将在沟底吃草的几百只羊席卷而去,不见踪影.

接下来的一幕更让他们震惊了,坡上的几十只羊看见同伴们被洪水卷走,竟然纷纷义无反顾地跳入洪水中,全部被洪水卷走!

鲁晶说,他当时被这情景深深震撼了.后面那几十只羊本来可以活下来的,但是它们不苟且,不偷生,而是选择投身于洪流!这是发生在动物界的殉道,是一种精神.

“我活着是看不到库车坳陷找到大油气田了,真是死不瞑目啊.死了以后,我的骨灰要埋到依奇克里克大山里,守望那片土地.我要和那群羊一样祭天.我坚信库车坳陷有大油气田,后人终有一天会找到它们,我要等到那一天……”

1984年8月3日,鲁晶不幸病逝.

1985年8月25日,鲁晶的家人遵照他的遗言,将他的骨灰安放在依奇克里克的一处山坡上.依奇克里克石油人闻讯赶来,为鲁晶举行了隆重庄严的葬礼.

墓碑上镶嵌着鲁晶的照片,清癯的脸上,那双略带忧郁的眼睛注视着南天山的群山.

第二章 闯入禁区

1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历史的脚步跨进了20世纪的最后10年.

1992年,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作出决策,开展对库车坳陷的钻探.在当时比较看好的东秋里塔格构造上部署一口探井:东秋5井.

从1952年到1992年,整整过去了40年.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经历了五次和五次下马,人们称之为“五上五下”.库车坳陷,这个位于塔里木盆地最北端、紧邻天山的狭长弧形地带,排列着成排成带的地面构造.

“这是个富含油气的盆地.”地质家们如是说.

“这里是勘探的禁区.”苏联专家在这里苦斗数年,吃了不少苦头,仰天发出一声浩叹.

我们自己在这里打了54口油气探井,34年中只发现一个依奇克里克油田,石油地质储量340万吨,采出的石油不足百万吨.所钻的探井中,最深的只达到3250米,再往下钻头被巨厚的盐层挡住了.巨厚的盐层像只拦路虎.盐层内压力大,泥浆密度小了,盐层就膨胀,井眼缩小,钻头进入盐层后,却被卡在下面,拔不出来了.这似乎进一步验证苏联专家的论断.

指挥邱中建经常站在办公室那面墙壁前沉思.墙上悬挂一幅塔里木盆地勘探部署图,库车坳陷像条瘦长的蚕虫趴卧在那里,成排成带的地面构造像一双双眼睛朝他闪烁着诱惑.邱中建是位大地质家,1953年重庆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到西部从事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担任野外地质队队长,后来去了东北松辽盆地,直接参与松基3井的石油测试工作,是大庆油田发现的功臣之一.20世纪60~70年代,石油部相继开展的胜利、华北、大港会战都有他忙碌的身影,改革开放后他又到中海油担任总地质师,掌管油气勘探工作,1985年回到石油部担任副总地质师、勘探司司长.1989年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打响,他又来到中国西部这片热土.长期从事油气勘探工作使他养成思维严谨周密、决策谨慎的习惯.他深知,打一口探井,要花很多钱,井打空了,国家几千万元资金就打了水漂.他仔细查阅库车坳陷的勘探资料,研究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从1989年到1992年,他一直没有作出钻探库车坳陷的决策.他在思考.

会战三年中,盆地北部取得连续突破,沙漠腹地也历史性地获得高产油气,现在应该向南天山山前进攻了.如果库车坳陷不勘探,那么塔里木会战是不全面的.库车坳陷勘探难度大,到底有多大?“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邱中建和他的团队下决心去这片“勘探禁区”闯一闯.

沙漠腹地也曾是“勘探禁区”,因为沙漠腹地人无法生存,现在这个禁区不是被打破了吗?

会战刚打响时,有人就说,塔里木盆地油气埋藏太深了,不可能找到大油气田,即使找到了,也不会有高产井.这个“禁区”不久就被打破了,他们很快找到了8个油气田,很有趣的是,都是高产油气井.

东秋里塔格构造位于秋里塔格山东部,之前这里已经钻了4口探井,均由于钻井工程事故而中途报废.勘探研究人员对这个构造重新认识,认为构造面积大、圈闭幅度高,有希望获得油气发现.由此确定了东秋5井的井位,并且挑选具有打深井丰富经验的中原油田7014钻井队承担钻探施工任务.这个井队装备了E—2100型7000米电动钻机、大功率三缸单作用泥浆泵、四级泥浆净化体系、高效PDC钻头.并通过竞标,挑选南海麦克巴泥浆公司为该井服务,专门为山地钻探设计了优质泥浆体系.总之,能用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技术手段都用上了.一些钻井专家摩拳擦掌,喜形于色,大有一举拿下东秋5井之势.

1993年2月4日,东秋5井开钻.

2

东秋5井在形如狼牙的山体环抱之中.山前构造特点是,构造高陡,上部地层陡峭,有的近乎直立,井很容易钻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井下钻具采用钟摆钻具和塔式钻具组合,与PDC钻头相配合,高转速、低钻压稳步钻进.

塔指钻井总工程师俞新永带着技术人员驻守井上.

俞新永是1968年12月从北京石油学院分配到依奇克里克油田的.俞新永在大学里学的是经济管理,到钻井队劳动锻炼了三年后,却被留到钻井队当起钻井技术员.俞新永没有因学非所用而沮丧,而是决心从头学起,潜心研究起钻井技术,从此一生和钻井结下不解之缘.1978年以后,大批国外钻机引进塔里木探区,设备先进,钻井能力强,可是使唤惯了国产大庆130型钻机的钻井人却玩不转这些进口钻机,设备上到处标的是洋码字不说,连技术操作说明书也是英文的.俞新永大显身手的时机到来了,他凭借自己的英文功底和多年钻井技术员的实践,努力钻研那些说明书和技术资料,很快熟悉了进口钻机各个系统的性能和操作规范,成为塔里木探区名副其实的钻井权威.

俞新永在塔里木盆地打井20多年,心里很清楚东秋里塔格构造带过去所钻的4口探井的命运和遭遇.比如东秋4井,这口探井1979年3月27日开钻,钻到2631米遇到盐层,从此事故不断,到1981年2月14日事故完钻,井深只有2650.75米.俞新永深知,东秋5井将是会战以来罕见的一口“老大难”井.

面对东秋里塔格过去的4口探井悲惨命运,一些钻井专家曾沮丧地说,东秋里塔格的4口探井钻进了“鬼门关”!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分外重视东秋5井,将这口探井列为总公司的重点风险探井.

果然,东秋5井钻到2200米时,井打不下去了.因为遇到盐层和盐膏层.盐层膨胀,造成井眼缩小,钻头卡在了井里.为了减少钻头遇卡,每天只钻进20~30厘米,钻头提上来,不停地扩井眼(划眼),照这样进度,5500米的井,一年只能钻下去100多米,要钻几十年!

总公司钻井局领导闻讯带着专家团队赶到东秋5井,与塔指的钻井专家们一块儿“会诊”.对于盐层和盐膏层,国内尚无成熟的钻井技术储备,总公司就是把钻穿东秋5井的盐层和盐膏层作为科技攻关重点,希望能在钻井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钻井专家们在井上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意见,一种认为加大泥浆比重,另一种意见则相反.双方争论很激烈,都有一套理论根据,可是谁也说服不了对方.这时,井上尽管小心翼翼地不停地提钻划眼,还是发生了两次恶性卡钻事故.

俞新永心里非常焦急.他知道,这样无休止地争论下去永远不会有结果.长期钻井实践告诉他,实践出真知.哪种措施有效果,在井上用一用就知道了.俞新永果断地停止了讨论,让主管泥浆配制的人员先做泥浆加重的试验,把泥浆比重加到2.0克/厘米3.奇迹开始出现,井下情况有好转.逐步加大泥浆比重,当加到2.3克/厘米3时,井下完全正常了.

东秋5井终于敲开了盐层和盐膏层这道“鬼门关”.钻井禁区从此被打破.

3

1995年4月5日,东秋5井钻至井深5316米时提前完钻.原因是钻到下部时,构造消失了.之后科技人员认识到,库车坳陷盐层具有分层变形作用,盐上、盐下构造高点不一致,打过盐层后,盐下构造已经发生了偏移.

东秋5井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钻井历时792天,全井发生恶性卡钻5次,断钻具2次,事故时效12.99%,耗资超亿元.

同一时期,库车坳陷另外两口探井克参1井和克拉1井也相继打空了.

库车坳陷勘探,4年打了3口探井,全部失利!

面对如此局面,勘探攻关团队的每个人心情都很沉重.库车坳陷勘探形势蒙上一层阴霾.

1989年以来的塔里木石油会战,与新中国石油工业历史上任何一次会战都不同,它面对的勘探开发难题是世界级的.同时,从会战一开始就受到一个大难题的困扰:缺钱.

会战第一年花了5.3亿元,1990年猛增到16亿元,1991年突破20亿元.中国石油工业当时面临两难困境:东部油田开发大多到了中期,要稳住原油产量则要投入大量资金,西部新区油气勘探也要投入.顾了东部油田的稳产则顾不了西部油气勘探,而西部新区的勘探是事关国家未来油气供应的重大战略问题.

总经理王涛下决心到国外去借钱,借钱到西部搞油气勘探,然后卖油还钱.

1991年4月,王涛总经理率代表团去日本等国访问.在日本,王涛和日本大公司及财团协商,向他们借钱.日本所需的石油当时每年达2.6亿吨,主要依赖进口.由于中东地区政局动荡,苏联、印尼产量下降,影响他们的原油稳定供应.对于来自中国的石油,日本是很欢迎的.但是,当他们听王涛说借钱是为了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立刻变得谨慎起来.

油气勘探是风险极大的行业,所以金融行业从不借钱给哪家公司去搞油气勘探的.

日本金融巨头们开始询问塔里木盆地勘探前景如何,找到油能不能运得出来,运到日本油价会不会很高等等.日本人有钱,但他们很精明,他们的钱是不那么容易借到手的.这不怪他们,油气勘探的风险实在太大了.

王涛那次去了日本、加拿大、美国,只借到1亿美元.这点钱,对塔里木无异于杯水车薪.

李鹏总理听了王涛汇报后,深感问题重大,亲自担保,由中国银行贷款12亿美元给中国石油,专用于塔里木油气勘探.这才解了塔里木会战的燃眉之急.

库车坳陷勘探接连三口探井失利,特别是东秋5井,打了792天,耗资上亿元,打到井深5300多米,下头什么也没有,相当于用5300多台日本画王电视机堆起了一口空井.这样干下去,12亿美元能支撑多久!

责难之声遂起.

塔里木会战以来,批评之声一直不绝于耳.要求下马的呼声会时不时响起.会战一旦到了遭受暂时挫折的时候,这种声音就响亮起来.一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地质家这时发表文章,说塔里木盆地很古老,早期生成的油气,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已散佚殆尽.会战多年一直没有找到大场面就是证明,如今找到的只是残存的零星的小油田,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会战已到了该收场的时候了,一只脚插入泥淖,抽出来还来得及,到另一只脚也插入泥淖要抽身就困难了.有的人则直接给领导同志写信,说塔里木会战以来,从1989年到1996年,一共打了140多口空探井,会战该收场了!

以邱中建为首的指挥部承受着巨大压力.邱中建后来说,那是他一生所承受过的最大的压力.

库车山前的油气勘探攻坚战还要不要打下去?

一贯做事稳健的邱中建却没有退缩.他对库车勘探攻关团队的同志们说:“有的同志一听说我们会战以来打了140多口空井,就说真不得了,一口探井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加起来白花国家多少钱?是该收场啦!其实我们一共打了250多口探井,其中有107口获得了工业油气流,平均成功率42.8%,东部勘探也不过如此.在塔里木盆地这样复杂的条件下,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很大的.南天山山前三口探井失利了,我是有压力的,但是我们终于获得钻穿巨厚盐层的宝贵技术.我们要坚定信心,攻坚战要毫不动摇地坚决打下去.”

4

有人打了两个形象的比喻.

一个比喻是:钻井是石油地质家一双有力的手.地质家知道哪个地方下头有油气,但需要钻井工程技术人员把井打下去,油气才会冒出来.

另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地震勘探是石油地质家的眼睛.油气埋藏在几千米地层深处,借助地震勘探技术,地质家“看”到了油气藏在什么地方.1931年,美国首先将地震技术用于油气勘探.直到1951年中国才有了第一支地震队,仅装备一台简陋的光点地震仪.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地震勘探技术装备飞速进步,石油物探局的地震队已拥有全数字化地震装备,从野外资料采集到资料处理解释,全面进入计算机时代.而派入塔里木盆地的地震队伍,则是物探局的精锐.

面对南天山山区,物探局地震队有些“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从1991年起,他们派出4支地震队进入山前,在拜城到依奇克里克的山地开展山前地震技术攻关试验,采取的办法是沿山沟走向做地震测线,遇到陡峭的山峰,人攀登上去都困难,坑的钻机怎么搬上去呢?他们只好绕过去,在另一条山沟继续做.这样,做出的地震测线是“弯”的.这样的测线不能准确真实反映地下的情况.

塔指总会计师李大华曾在四川油田工作了很长时间,1978年随会战队伍来到西部.李大华知道,四川盆地多山,在20世纪70年代,四川地震队就开始山地地震技术攻关.正巧,四川几支山地队在新疆为克拉玛依油田提供技术服务,李大华去和他们商谈.四川石油人从80年始闯市场,竞争意识强,很爽快地表达了他们愿意到南天山山区一试身手的愿望.李大华回来后向邱中建作了汇报.

这样,四川山地地震队开始进入南天山山区.

1994年3月,四川山地分公司派出常务副经理邹景文、副总工程师文中平、技术专家雷迎春、会计师何卫组成投标组参加库车山前第一条山地地震测线的投标.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除了他们之外,争夺这项施工任务的竟有7家,都是第一次参加竞标,都志在必得.投标前,塔指为了让乙方对库车山地的施工难度有个感性认识,安排8家投标单位去现场踏勘,从依奇克里克山区走到秋里塔格山东段.出发时大家兴致勃勃,进入山区,面前山势陡峭,峰峦叠嶂,冲沟交错,专业上称“高难度山地”,大家目光僵直了,平生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山地!当地牧人对他们说,没人爬上过山顶,那是“鸟儿都飞不过的秋里塔格(穷山)”.这次现场踏勘结束后,有4家退出竞标,一个星期后,经过慎重考虑,又有两家退出.只剩下物探局和四川山地公司.

竞标结果,四川山地公司中标.

为了出色完成库车坳陷的第一条山地地震测线,四川山地公司把两支最好的队伍派来了.这次中标的直测线全长500公里.第一条测线长20公里,规定要穿过东秋5井井区,没有任何选择余地.技术专家雷迎春和四队队长周理生、测量组组长刘庆年带领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他们都是30岁出头的青年,长期爬山下沟,练出一副好身手.而所经过之处,山体陡峭,多呈锯齿形,悬崖耸立,冲沟交错,深不见底,而山体表面多是风化的浮土,夹杂许多不稳定的乱石交错相依,极易垮塌.他们20岁出头就干山地地震,10多年来跑过多少山区他们自己也记不清,库车坳陷的难度是最大的.

经过一番周密的筹划设计,艰苦施工开始了.队员们身系保险绳,攀登悬崖绝壁,攀登一段距离后,向绝壁打入钢钎,将保险绳拴牢在上面,继续攀登,放炮的工人则把钻机拆成几大件,一件件背到山顶,再组装起来.每个人平均10天穿坏一双工鞋.施工期间正碰上《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中国石油报》等媒体到塔里木探区采访,记者们被山地地震的施工场面所震撼,现场拍摄了大量照片,配以文字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电视台闻讯赶到现场摄制节目,节目很出,一时间四川山地队成了新闻热点,读者和观众称赞他们是“山地黄羊”“川军劲旅”“西部找油气先锋”.

四川山地队的成功,使号称中国石油皇家地震队的物探局感受到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他们加大了技术攻关投入.1995年物探局向南天山山区投入3个王牌地震队,承担克拉苏河以东的克拉苏构造带第一条山地地震直线测线施工,工区内有座260米高的悬崖,队员们将近1吨重的炮坑钻机拆成十几块,人抓着保险绳将设备背上悬崖顶,仅迁往相距60米的下一个炮坑,全队用了三天时间.工区内许多地方是砾石区,钻机无法井,队员们手执钢钎人工挖,每个人一天只能挖2米深的炮井.吃尽千辛万苦,“皇家队伍”终于成功作出第一条山地直测线!

正是这条山地直测线,发现了克拉苏构造带盐层下构造形态.克拉2构造第一次撩开她的面纱.

5

1987年6月,39岁的贾承造博士行走在库车河畔,沿着河边山崖下的曲折小道,走向天山深处.前面山崖越来越高,山壁陡峭,地质露头极为丰富.贾承造认真观察一处处地质露头,站在一处高数百米的山壁前,手抚摸着山壁粗粝的表面,不同颜色的岩石层层叠叠,构成巨大的山体.在贾承造眼里,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地质教科书,默默向他讲述塔里木盆地地质演化的历史,库车前陆盆地的诞生、发展和现状.他沿一处狭窄的山道攀登,来到山顶.库车山前的千山万壑尽收眼底.

他听见风在山谷中的呼号.

一片烟波浩淼的海洋,望不见海岸线在何方,更望不见天山山脉和昆仑山山脉的踪影,那个年代它们还没有诞生.在5亿多年以前,被天山和昆仑巍峨巨大身影所笼罩的地方,当时是深海槽.我们这个蔚蓝色星球在5亿多年前是安静的,地球表面被广袤的海洋所占据,只在地球的南北两极有两块古大陆:南边的古大陆叫冈瓦纳大陆,北边的则称为劳亚大陆.5亿年以前,塔里木板块与冈瓦纳大陆分离,缓慢向北方漂移,时而沉没于海洋之下,时而上浮为陆地.在2.8亿年前的早二叠纪时,特提斯海横贯欧亚大陆南部地区,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海洋,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特提斯海又称古地中海.那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非常温暖,是海洋生物和植物生长茂盛的地域.塔里木板块便在这片海域中沉浮.大约到了2.5亿年前二叠纪晚期,塔里木板块与北方大陆相遇,发生碰撞,天山崛起.那时候,特提斯海水一度向西退出,塔里木盆地开始形成.在天山山前形成面积很大的泻湖,周围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天山南麓发育的众多河流日夜不息地注入泻湖,为繁衍的生物带来丰富的养分.面积巨大的泻湖中生物繁茂,生机勃勃.时光又过了1亿多年,特提斯海水经过塔里木盆地西部的阿莱依海峡,向东进入盆地,在昆仑山前和西部部分地区形成了一个海湾,并逐步向北扩展,一直蔓延到天山山前,形成新月形的塔里木古海湾.1981年,北京师范大学古地理研究室与石油地质研究人员合作开展“特提斯海(古地中海)北支塔里木古海湾”研究,专家们到昆仑山和天山深处考察,采集标本,绘制出不同时期塔里木古海湾的形状和海岸线的位置,并在南天山深处发现了许多与现今地中海沿岸同类的乔木和灌木及其他佐证.可以想见,面积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塔里木古海湾当时处在热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温暖洋面上繁衍着各种生命,与海岸线毗邻的原野上生长大片柳桦、赤杨、榆槭混合林和夹河丛林,环绕海岸的滩涂被林莽覆盖,其中出现胡桃和野果组成的亚热带常绿和落叶的混合林.那时候,北极没有冰盖,天山远没有现在那么高,北方蒙古高原上吹来的季风拂动蔚蓝色的海水,碧波翻涌,涛声阵阵,昆仑和天山的滨海滩涂接受特提斯海浪温柔的抚摸.到距离现今2800万年左右,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相遇.这就是著名的喜马拉雅运动,造成喜马拉雅山、昆仑和天山的崛起,山前地带快速沉降.昆仑和天山的西部相向弯曲、相接,阿莱依海峡悄然关闭.特提斯海北支塔里木古海湾与古地中海的联系被切断,在漫长地质年代中走向干涸.天山挡住了北冰洋的潮湿气流,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阻隔了印度洋的季风,塔里木盆地在大山和高原环抱中渐渐失去了对海洋的记忆.大约在450万年前,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形成.

贾承造博士默默识读一座座出露山壁上不同年代的岩石.在岁月长河中,它们沉默不语,而岩石中的每一颗粒,每一处化石,都忠实记录着这片荒芜大地几亿年间的沧桑巨变.一个小贝壳镶嵌在石壁间,它已变成一粒小化石,几亿年前大海中一朵小浪花曾无意间将它抛到海滩上……库车山前,真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多么美丽的山,多么丰富多彩的沉积岩!这一切让贾承造流连忘返,为自己做出的人生抉择而庆幸和骄傲.

贾承造的父亲就是干石油的,工作在号称“中国石油工业摇篮”的玉门.贾承造出生在甘肃的兰州,后随父母到了新疆.与同时代的青年人一样,他20岁上山下乡,在天山以北一个农场插队落户,几年后,被推荐去上大学.1980年,贾承造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研究生,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分配到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工作.贾承造刚到单位报到,闻知院里成立塔里木盆地综合研究联队,立刻报名参加.这年6月,塔里木盆地迎来了炎热的季节,也迎来了一批觅宝者,贾承造和联队的同事们从库车县城出发,沿库车河溯流而上.40多年前,我国地质学家黄汲清等人就是沿着这条路径走进天山之麓的.贾承造读过这位享誉中外的地质学大师的论著,并且沿着山路找到当年黄汲清发现并命名的巴什基奇克(维吾尔语,意为上头的花蕾)背斜,在这里,他看见出露于地表的厚度达240多米的白垩系巴什基奇组粉红色砂岩,物性很好,是十分理想的油气储层.他抚摸着粗粝的岩壁,想:如果有一天在地层深处找到一个构造,储层正好是这套砂岩且储满油气,那一定是个大家伙!

1989年塔里木勘探开发会战拉开战幕.一直在塔里木盆地搞综合研究的贾承造投身到这场20世纪下半叶中国西部声势最为浩大的油气勘探开发会战中去,很快成为勘探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经过数年艰辛研究,贾承造和他们科研团队提出一整套地质理论.他们认为,从结构上看,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由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叠置而成的复合叠合盆地.当年特提斯海所覆盖的地域,如今成为油气富集之地.贾承造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他和同事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塔里木盆地在中新生代是特提斯构造体系北缘盆地群的组成部分,通过与中亚的卡拉库姆、费尔干纳等盆地油气条件的对比,进一步证明塔里木盆地是与上述盆地具有相同古构造背景,相似气候环境下的产物.贾承造明确指出:塔里木盆地在中生代以来是中亚油气富集区的一部分,与卡拉库姆盆地和阿富汗—塔吉克盆地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备形成大油气田地质条件.并预测:库车—阿瓦提—塔西南(昆仑山前)发育一个巨大的新月形富气带,是中亚富气带的东延部分,这个新月形富气带最终可探明天然气储量规模达2~4万亿立方米.在塔里木盆地西部新月形富气带中,勘探进攻的首先目标是库车坳陷.

这是贾承造博士和他的科研团队,作为决策层的参谋部,向指挥部决策层提出的决策建议.经过审慎考虑,以邱建中为班长的领导班子作出了钻探库车坳陷东秋5井的决策.

从1993年开始到1995年年底,东秋5井、克参1井、克拉1井相继失利.尽管失败的阴霾笼罩着勘探界,各种指责和非议如萧瑟秋风般的漫天吹来,贾承造和他的科研团队在南天山山前寻找油气大场面的信心和勇气并没有被打垮.相反,他们潜心研究三口探井资料后,发现一个共同现象:三口探井在穿过那个盐层之后,都在盐层下的砂岩地层中见到油气显示,都钻遇古近系(亦称下第三系)巨厚膏盐层盖层和白垩系砂岩(巴什基奇克组)储层.他们敏锐地看见阴云密布的远方地平线裂开了一道缝隙,金色的熹微之光展示给执着的人们一个利好消息:下面有大油气田.

贾承造和他的团队坚定地提出:库车山前的油气勘探主要目的层是古近系盐下的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钻探盐下是战略方向.

2800万年前,特提斯海神曾在塔里木古海湾的万顷碧波之上徜徉,海风拂来,荷衣飘举,当她沿着阿莱依海峡依依西去时,最后一次回眸东方,将一把金色钥匙抛于碧波之下.特提斯海神将一笔宝藏深埋于地下,随着阿莱依海峡的悄然关闭,宝库大门随之合拢.打开这个地下宝库的大门,要找到那把金钥匙,这不仅需要聪明和智慧,更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愚公移山的精神.

第三章 南天山攻坚战役

1

1991年6月的一天早晨,塔指副总地质师梁狄刚要火速从库尔勒赶往300多公里外的英买9井.生产指挥车队的巡洋舰越野车都派出去了,只剩下几辆北京212吉普,让副总地质师坐一辆跑起来浑身乱晃的北京吉普实在说不过去.可是,53岁的梁狄刚从来不讲究这些,他一身火红沙漠服,一双翻毛牛皮工鞋,挟着一叠资料,坐着北京212吉普上路了.井上一大早传来消息:英买力探区的英买9井在钻到4710米时进入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取出两筒含油岩心,含油心长14.05米.

这是一个意外情况.英买9井钻探目的层是下部的奥陶系,现在却在上部的白垩系获得重大发现.梁狄刚想,一年前完钻的英买7井和英买9井在同一构造上,两井相距只有2.3公里,为什么没有在白垩系见到油气显示呢?6月24日,英买9井进行测试,在白垩系获日产油160立方米.完井测试中又在白垩系之上的古近系获日产凝析油43.6立方米、天然气15.73万立方米.

这是个意外的大发现,梁狄刚觉得事非偶然.

梁狄刚组织地质研究大队的科研人员对英买7井勘探资料进行复查,果然在英买7井古近系发现35米厚油气层.经测试,获高产油气流.英买7号凝析气田就这样诞生了.梁狄刚和地质研究大队科研人员进一步联想到,在塔北地区已经有好几口探井在白垩系—第三系地层中获得高产油气流,这一共性似乎透露出一个信息.他们认为有必要对塔北地区中新生界含油气情况重新认识.

塔北地区,地质家们又称塔北隆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北侧紧挨着库车坳陷.英买力探区北邻却勒塔格山,是库车坳陷的南缘.1992年5月,石油物探局首次做出面积1200平方公里塔北轮台断隆古近系底砂岩顶面连片构造图,图上清晰显示出新生界有3排9个断裂构造.梁狄刚和研究人员们认为,北侧靠近库车坳陷的地方存在一个富气带,已经发现了英买7、提尔根和红旗凝析气田,中段的牙哈构造带位置更好,地质条件更优,牙哈构造带成为勘探家眼中的一块肥肉.

牙哈构造带自西向东排列8个构造,其中较大的有6个,牙哈3号构造和4号构造面积最大,指挥部根据梁狄刚他们的建议,先钻探这两个构造.1993年2~3月上钻,到11月相继发出好消息,指挥部加快勘探部署,上钻6口探井.到1994年年底,这些探井均获高产油气流,发现当时储量规模最大的牙哈凝析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2.92亿立方米、凝析油4189万吨,油气当量接近亿吨级.

梁狄刚和同事们的思考并未就此止步.塔北地区北侧的油气富集带的油气来源于何处?他们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东西走向的塔北隆起以顶部轴线为分界,以南地区发现的油气田其油气均来自海相烃源岩,而轴线以北的油气均来自陆相烃源岩.塔北隆起北侧的中新生界是一套红色地层,不具备生油条件,结论只有一个,油源来自库车坳陷.2亿年前的侏罗纪,库车坳陷处在古特提斯海洋的北岸,在海洋性温湿气候下形成一套千余米煤系地层、碳质泥岩、暗色泥岩以及煤层构成的主要烃源岩(生油物质).烃源岩厚度大、丰度高,后来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库车坳陷的煤系烃源岩快速深埋进入大量生排烃期,深部富集了近20亿吨的油气资源,部分油气沿南斜坡向上运移,抵达塔北地区.

这一科学结论,是地质家们在库车山前钻探接连失利后信心依然屹立的支柱.他们认为,三口探井接连失利,主要问题是圈闭不落实,井开始钻的时候构造圈闭是存在的,钻到下面构造圈闭却“消失”了.当时勘探界流行的几句话:“高点像弹簧,构造带轱辘,圈闭捉迷藏”,讲的就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这种窘况.

指挥部决策层,面对库车坳陷勘探在低潮中徘徊的局面,作出一个重大决策.

2

1997年年初,邱中建征求领导班子成员意见后,决心打一场科技攻关战役,并将1997年定为科技攻关年.

4月16日,塔里木探区召开科技攻关战役誓师大会.此时已是塔指副指挥兼总地质师的梁狄刚代表指挥部下达攻关任务.

战役要攻克两大世界级勘探难题:沙漠区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和山前高陡构造勘探.

库车山前的高陡构造勘探成为主攻目标之一.梁狄刚宣布了十大具体攻关项目,其中有五项在库车山前:山地地震技术、山地构造建模技术、山前高陡构造钻井技术、复杂井筒条件下录井和测井技术、山前高压气测试技术.

邱中建在誓师大会上说:这次科技攻关战役必须抓好这样几个重要问题:一是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不惜一切人力和物力攻克这些技术;二是要抓好“七落实”:立项、目标、组织、责任人、试验地、科研进度和经费;三是科技攻关的关键是人才,我们要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四是要努力吸引实力雄厚的科技队伍参加到攻关战役中来;五是要充分调动甲乙方队伍的积极性,乙方是这次攻关战役的重要方面军.邱中建还表示,对科研经费实行“保底不封顶”的政策,有科研项目就有资金做保证.

这场科技攻关战役,以市场机制为纽带,充分调动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科研力量(亦称外协兵团),全国有50多个科研单位计1500名科研人员参加这场科研攻关战役,其中院士和教授级专家400多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和隆隆炮声的战场.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物探研究院、北京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有关院所、各石油院校、兄弟油田科研院所等,都加入了这场攻关战役.入夜的科研大楼灯火通明,科研人员把塔里木盆地20年中新老勘探资料认真梳理了一遍,对地震资料重新解释处理,如果将这些地震资料一张张连接起来,长达30多万公里,可以绕地球8圈.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把国内外的攻关团队紧密地连成一个集团军群,远在涿州的物探局计算机中心可在数秒之内将处理结果传到塔里木前线,前方也会把最新资料通过网络传递给任何一个研究团队.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科技攻关战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南京大学卢华复教授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J·沙帕尔(J.supper)教授.卢华复教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构造应力场、板块构造演化及塔里木、苏北和南黄海等盆地构造.J·沙帕尔教授是断层转折褶皱研究的创立者,在其著作《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与运动学》中,J·沙帕尔教授详细阐述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特征,提出了上盘褶皱和下伏相关断层滑移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前陆冲断褶皱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分析奠定了基础.随后,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研究中.此前,贾承造作为访问学者去美国期间,曾与J·沙帕尔教授有过多次学术交流.他们的到来,带来了对库车前陆盆地地质构造的全新解析,为库车复杂高陡构造解析与地质建模作出重要贡献.卢华复教授和J·沙帕尔教授,通过对南天山山地的实地考察,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开展对库车坳陷的构造建模研究,对于“逆冲断层拐弯、上盘形成多类型复杂背斜”,曾让塔里木勘探研究人员无从下手,而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他们建立了10种构造模型,不仅很好地指导了库车山地勘探,而且为塔里木勘探界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

中国石油决策层非常支持塔里木盆地这场科技攻关战役,指示:“这是大打勘探技术进攻战.科技攻关不能只打一年,先把三年摆出来,1997年到2000年,连续打三年,要拿到5000亿立方米天然气!”

3

石油物探局是这场科技攻关战役的一支主力军.

库车山前的地下构造难以落实,地震勘探技术成为制约油气大发现的瓶颈,地震勘探技术攻关是这场攻关战役的重头戏.物探局一次派出10支地震队伍进入南天山山区,从国外引进了大功率的震源车和18米、30米、50米山地钻机,30米、50米、100米砾石钻机,1万道数字地震仪等先进技术装备,野外资料采集实现可控震源与井炮高速层联合激发.从当时的装备技术上说,他们的队伍真可算“武装到牙齿”.

不仅如此,他们还和加拿大北岳直升飞机公司签订了租赁合同,依靠直升机支持山地地震的资料采集作业,为此又从南方航空公司深圳分公司聘请了领航员.

加拿大籍直升机驾驶员安德烈和机械师西蒙,均是第一次到中国西部天山山区执行飞行任务,他们首次在库车山地执行试航后,被下面险峻地势吓得直了眼睛,直到回到停机坪降落后,二人走下直升机,脸上还带着困惑.他们想不明白,这片山区过去一直没有直升机支持,这些中国人是如何将那些笨重的装备从一座山搬到另一座山的.驾驶员安德烈曾登上过北京的万里长城,记住了主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著名诗句,认为中国的万里长城,确实是一项堪称奇迹的浩大工程.他在驾驶直升机支持山地地震作业期间,总把遇到的困难与万里长城想比较,每当一支地震队完成300公里的测线时,他就说:“哇,了不起,你们又修筑一段300公里的万里长城!”

物探局山地队和四川山地队在东西长200多公里、宽50公里的山地进行着艰苦的山地地震攻关,物探局每年投入队伍10个以上,四川队伍4至6个.他们的施工区域多是无人区,一支队伍多达上千人,白天吃大苦流大汗,晚上就在工区宿营,满山坡全是能住两个人的小帐篷.为了便于空中识别,帐篷是彩色的,红白蓝几种颜色.指挥邱中建深知野外工作的辛苦,每次去探区现场办公,他都要去地震队驻地看一看.有一次,他来到库车山地一个三维地震施工现场,映入他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五颜六色小帐篷,这情景让邱中建想起东部大海边,那些供人游玩休闲的海滨浴场沙滩上的小帐篷.他感叹道:“人家住帐篷,是在风景如画的地方游玩,我们地震队员却在大荒山中艰苦地工作!”

石油物探局的2201地震队号称物探局的“铁军”.他们施工的区域是吐格尔明山区,就是当年郭蔚红、鲁晶他们114队工作过的地方.物探局领导考虑到吐格尔明山区山势险峻,计划派出一架直升机予以支持.航空公司派人现场考察后,认为直升机在吐格尔明飞行安全得不到保障,婉言谢绝了.队长李明岭、指导员张庆生向局领导表示:“我们继续发扬2201地震队吃苦耐劳、英勇顽强、敢于拼搏的精神,没有直升机照样上山,完成任务!”

吐格尔明山区遍布大小冲沟,冲沟两岸全是陡崖峭壁,平均海拔1600米,最高的3500米,相对高差2000米.2201队6月15日开进工区,下旬就连降暴雨,断断续续下到了8月间,来了一场大暴雨持续下了三天三夜.这期间引发洪水30多次,4次山体滑坡.2201地震队没有退缩,这个关键时刻队领导李明岭、张庆生、刘宝林、王长林处处走在前头,带领全队人边抗洪边修路,共打通道路500多公里,抢修便道1000多公里,攀登陡崖用去绳索5万多米,用700多米钢管搭起50多处登山云梯,最高一处100多米.全队共有员11名、共青团员23名,哪里有危险,他们就出现在哪里,最危险的陡壁首先是他们最先攀登上去.

工区内有一条长20公里的冲沟,两边是高200多米的陡崖峭壁,沟底则是乱石遍布,人称“死亡谷”.7月15日,沟内突降暴雨,带队的指导员张庆生和副队长王长林迅速组织队伍撤离.洪水很快下来了,张庆生、王长林和5名工人被洪水围困在“死亡谷”里.面对滔滔而来的洪水,一开始他们爬到汽车驾驶室顶上,洪水不断上涨,很快漫过车顶,漫到他们胸部,他们手拉手爬上断崖,在崖壁一处台坎上暂避,洪水就在他们脚下翻滚着.“死亡谷”两边的山体已经风化,经雨水冲刷后开始坍塌,远处不时传来大面积塌方的声音.漆黑的夜降临了,阴风呼号,脚下的浪头掀起3米多高,随时会有被洪水卷走的危险.他们7个人坚持着,一直到洪水退去.

2201地震队在吐格尔明山区勘探施工中,经历了50多天暴雨恶劣天气,30多次洪水袭击,在这样濒临极限的挑战中,他们如期完成了142公里测线的野外资料采集,原始资料一级品率达86.25%.指挥部党工委书记、指挥邱中建专门接见了2201队指导员张庆生、队长李明岭,将这个队一贯坚持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团结协作、敢于胜利”的精神命名为“山地精神”.中国石油总部将这支队伍命名为“甲级山地地震队”.

4

会战指挥部决策再上三口探井:克拉2井、克拉3井和依南2井.

三口探井位于库车坳陷北部山区的依奇克里克—克拉苏构造带上,都是风险极高的探井.上一轮探井中,克参1井部署在克拉苏构造带上,这口井钻了两年多时间,没有钻到侏罗系目的层而被迫完钻,后又在克参1井古近系上倾方向钻探了克拉1井,结果由于盐盖层太薄而失利.依南2井位于依奇克里克油田南侧,相距只有数公里,但是目的层已经变得很深了.

在论证会上,勘探科研人员分成两派,争论十分激烈.以贾承造为代表的上钻派列举了如下理由:新一轮科技攻关中山地地震资料比以前有明显提高,克拉2构造与克参1和克拉1虽然同属一排构造,但克拉2与之相比有三点不同:一是圈闭落实程度比克拉1构造和克参1构造高;二是储盖组合条件克拉2构造比它们好;三是埋深程度、褶皱强度适中,构造的保存条件也比较好.

争论多次,难以达到统一.

青年研究员谢会文1990年大学毕业即来到塔里木探区,一直负责地震资料解释工作,这年29岁,不久前与妻商量好了近期要个孩子.此前,谢会文和同事们在认真仔细对克拉苏构造带地震资料进行解释时,发现了克拉2构造圈闭的存在,并坚定认为这个构造圈闭是落实的.在论证会上,谢会文听到那么多反对的声音,不由得拍案而起,立下这样的誓言:“不落实克拉2构造,实现上钻的梦想,我决不要孩子!”

科研人员继续对克拉2构造开展以下研究工作:一是以新的山地二维地震偏移成果剖面精细落实克拉2构造,从地震T8反射层(相当于古近系底)等T0图经平均速度场变速空校得到构造图,从而落实了克拉2古近系盐下圈闭;二是认真分析克拉1构造和克拉2构造的区别;克拉1构造顶部发育断开白垩系砂岩、盐层和浅层的断裂,保存条件差,导致钻探失利,而克拉2号构造盐盖层厚度大,自成背斜完整,构造范围内断层消失于盐层之中,不具有破坏作用,从而明确了克拉2构造的优势;三是克拉2古近系盐下构造的真假和构造高点偏移问题,通过克拉构造区6条地震主测线和1条联络线的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攻关,基本解决了时间构造高点和轴线相对于深度构造的偏移问题.

在多次井位论证会上,作为会议主持人和决策者的邱中建,表现出不偏不倚的姿态,认真听双方的慷慨激昂的陈述争辩.邱中建心里却承受着巨大压力,思想斗争也很激烈.他想到,自从开展库车坳陷勘探以来,5年时间过去,地震、钻探、科研攻关所花费的钱以数亿元计.中国石油高层每年到塔里木探区现场办公,从没责备过他,总是多鼓励,对他说:“老邱,塔里木有你坐镇指挥,我们放心!”邱中建作为探区第一责任人,面对连续失利的探井,心里很纠结.但是,作为地质家,他认为库车山地虽然困难重重,但油气基本地质条件好,井位只要定准了,打下去一定会有大发现.现在已经走出了很多步,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绝不能后退.这个时候退缩,库车坳陷的勘探又不知会沉寂多少年!

为了平息争论,争取大多数同志同意上钻三口探井,特别是克拉2井(分歧最大)的上钻,邱中建决定将地震资料交给石油物探局和兰州地质研究所,两家背靠背重新解释,作出构造图.结果两家做出的构造图基本相近.确定克拉2井井位前,将控制克拉2号构造的6条地震剖面,又交由以色列帕尔代姆公司的技术专家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克拉2构造的解释成图,这在塔里木盆地勘探尚属首次,很多人对这种技术是否成熟表示怀疑.为此,塔指勘探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匡祥友专门在克拉2井的井位设计书中,写下一份关于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攻关的质量保证书.

就是说,克拉2井打完之后,如果由于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不成熟而造成了失利,匡祥友要承担重要责任.

1997年4月,克拉2井、克拉3井、依南2井相继开钻.

库车坳陷油气勘探至此迎来光辉的黎明.

5

1998年1月.西伯利亚寒流滚滚南下,翻越天山屏障,呼号的北风裹挟着大雪扑向天山南麓.克拉2山地一律是向东南方向倾斜的刀片子山,此刻披上银装,真像一把把亮闪闪的尖刀.承钻克拉2井的塔里木第四勘探公司(四川)6088钻井队在零下20摄氏度的寒冷中一刻不停地钻进.平台经理陈启华和几十位钻井兄弟在井场上忙碌.他们已钻进了9个月.夏日骄阳似火,冬天寒风如刀,陈启华和兄弟们脸上的皮蜕了好几层.山前高陡构造上钻井,易发生严重井斜;地层可钻性差,钻速低;井眼失稳严重,同一段裸眼井段存在不同压力系统,易发生井喷、井漏.这些困难,他们一一克服了.

令他们兴奋不已的是,刚过完元旦,井下油气显示不断,而且显示的情况越来越好!

1月20日,克拉2井首次在古近系3053~3063米井段进行油气测试,当天报出好消息:日产天然气27万立方米!

10天之后,依南2井测试获日产天然气10.8万立方米.

2月6日,克拉3井测试,日产天然气35万立方米!

邱中建、贾承造和勘探界的同事们喜悦不已.库车坳陷油气勘探沉寂多年,终于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年前,1997年的3月25日,即将离开塔里木油气勘探战场的梁狄刚心有不舍.这位14岁离开香港到北京读书,大学毕业后为寻找大油气田而踏遍祖国万水千山的地质家,已经预测到大油气田即将横空出世,这时他接到总公司新的任命.为了激励和鼓舞同事们,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坚定信念,梁狄刚破例在塔里木探区领导干部大会上作了一次长篇发言,题目就用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诗:于无声处听惊雷.

现在,雷声开始在万山丛簇之地响起.

克拉2井从1月20日测试获高产天然气流之后,继续恢复钻进.贾承造焦急等待着.他想起1987年在天山深处库车河畔看到的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巨厚砂岩,这套巨厚砂岩就在下面,它才是克拉2井的主力储层.可是,许多天过去,克拉2井一直平静地钻进,没有报来任何消息.贾承造待不住了,决定到井上看看.

由于克拉2井的井下情况比较复杂,压力高,采用高比重泥浆钻进,又使用了高效PDC钻头,井下返出的岩屑很细,成粉末状.贾承造问:“井下钻到什么地层?”

地质监督根据自己的判断,这样回答:“以泥岩为主的地层.”

从3574.5米至3740米,钻进了100多米,地质监督一直认为是泥岩为主的地层.就是说,砂岩地层还没见到.贾承造心头疑问重重:既然是泥岩为什么气测显示不断呢?他亲自去泥浆槽旁检查.贾承造在泥浆中发现了细小砂岩颗粒.贾承造对井下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研磨能力强的PDC钻头在砂岩中钻进,会使砂岩的岩屑变得很细,呈粉末状,所以在返出井口的泥浆里很难挑选出较大颗粒状的岩屑.

贾承造判断:已经进入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层段.

井上地质监督人员仍感到迷惑不解:“既然已经进入巴什基奇克组砂岩,气测显示为什么一直不高,全烃基本在4%~6%之间?”

贾承造进一步分析说:“现在井下压力很高,使用的泥浆比重高达2.2~2.4克/厘米3,在这样高的比重泥浆下,气测显示肯定不会高,用这样高的比重泥浆钻井,是为了保证井下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气测显示不断,一般为5%,高的可达10%以上,已经是很高的气测显示了.可以肯定,下面是天然气层.”

贾承造要求井上马上停钻,进行测井,然后进行取心钻进.最后证实:原来地质监督组人员认为是泥岩的地层几乎全是砂岩储层.

1997年6月,克拉2井顺利钻达4200米设计井深,进入完钻测试.共用85天时间完成14个层系的测试,日产天然气40万至70万立方米.气层厚度达286.5米,天然气资源丰度每平方公里60亿立方米,最终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840.29亿立方米.像克拉2这样特大型整装气田,我国历史上还没找到过,最大的气田是南海崖13-1气田,克拉2气田规模是南海崖13-1气田的3.18倍.克拉2气田不仅储量规模大,而且天然气品质优良,组分简单,甲烷含量达95%以上,为干气,基本不含凝析油、水和硫化氢,非常有利于高效开发.

1998年9月17日这天,邱中建、贾承造、俞新永等指挥部领导来到克拉2井测试现场,他们要看一看最后一次测试.天然气强劲地喷涌而出,带着雷鸣般的呼啸,声震山岳,回荡在千山万壑间,金色火焰在人们眼中化作一道美丽彩虹.

邱中建尤为激动.1989年3月,中国石油党组决定让他参加塔里木石油会战,他欣然领命,万里赴戎.那年他已经56岁,作为毕生为新中国石油勘探事业奋斗的老兵,他心里清楚塔里木是他的最后一次征战.只是当时不知道,这一次披甲出征,一干就是10年!塔里木会战的甲乙方队伍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会战,几万人离家别亲,在大漠荒原和山区日夜工作,一年又一年,春节临近了,邱中建对那些家在内地的领导同志说,回去过个春节吧,我在这里顶着.春节那几天,邱中建带着机关的同志到勘探开发一线去,偏远、环境艰苦的地方,他首先走到.在库车大山里,他走进那些低矮的帐篷,给地震队员们拜年.勘探将士们看见邱中建来了都亲切地称他“邱总”!大家心里都热乎乎的.春节人们有家不能回,心中不免有失落和惆怅,看见邱总这样的副部级大领导也和他们一样在探区坚守着,心里都有了一份温暖和慰藉.却很少有人知道,邱中建家里年事已高的母亲也在盼望唯一的儿子回去与她团聚.

邱中建记得,1994年7月,他们给到塔里木石油探区考察的邹家华副总理汇报塔里木天然气勘探的进展,那时已经发现吉拉克、英买力、牙哈等一批气田,天然气年生产能力达到25亿立方米.他们建议国家修建一条通往东部经济发达区的天然气管道,将塔里木天然气输往东部.邹家华副总理对他们说,修建一条长输管道要花很多钱,到上海是4000多公里,如果每年只输25亿立方米天然气,太少了,最少也应该是100多亿立方米.只要你们找到大气田,修建长输管道就没问题.现在,克拉2大气田发现了,可以建设一条通往东部的天然气管道了.邱中建想,要不了几年,这片荒无人烟的山地一定又是人欢马叫了.

邱中建在克拉2井场赋诗一首:彩虹呼啸映长空,克拉飞舞耀苍穹,弹指十年无觅处,西气东送迎春风.

第四章 只是开始,没有结束

1

2000年4月的一天,45岁的王招明喝醉了.同事们用车将他送到家门口,他还坐在座位上呵呵笑着,傻乎乎的一副憨态可掬模样.王招明说,今天我太高兴了,我真的太高兴了.找油20年,我们找到一个克拉2大气田,这样的好福气不是谁都能碰上的,我们碰上了,我今天真的太高兴了!

王招明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克拉玛依油田研究院工作,当时27岁的王招明渴望跑野外,去勘探一线,去亲自发现油气田.

1987年他报名加入塔里木综合研究联队,和贾承造他们一起钻进南天山山区.王招明这人不善饮酒,平日喝一两杯脸就红了,也不善言辞,是个埋头读书干业务的“书生”.这一次喝醉酒是由于一件特大喜事.

2000年4月4日,国家油气储量委员会的专家们经过评审,批准了克拉2气田的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这就是说,克拉2特大型气田得到了国家权威机构的确认.

西气东输工程随即被国家提上议事日程.

2000年9月,国务院总理朱 基亲自来到塔里木油田.朱总理要亲自到现场了解一下塔里木天然气资源落实情况.当他亲眼看到一口天然气井放喷盛况,不由赞叹:“好大的气啊!”

朱总理说,经过实地考察,我们认为塔里木盆地天然气资源是落实的.朱总理当场宣布,国务院批准西气东输工程立项,这个项目不但应该马上启动,而且应该尽快地建成.朱 基总理说:“这是一篇大文章,大手笔.这是要在中国的地图上画上浓浓的一笔.现在我们既然定了,就要马上干!”

朱 基总理抵达塔里木油田的那一天是9月7日.7天之后,9月14日,国家计委下文批准了西气东输工程立项报告书.报告书提出一个要求:塔里木油田要在今后两年内再找到2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

克拉2气田从发现到整体探明,仅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这是塔里木盆地乃至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天然气的勘探成为发展战略的重点.西气东输工程从塔里木到上海全长4000多公里,设计年输天然气量120亿立方米,2004年12月建成投入商业运行后,通过沿途多建加压站的办法,使其输气能力很快达到180亿立方米.中国能源结构由此发生改变,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产品.塔里木作为天然气主力生产区,战略地位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尽快找到更多的天然气资源,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1997年11月,年已59岁的梁狄刚调任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由贾承造接任塔指副指挥兼总地质师的职务.1999年2月,年已66岁的邱中建离开了塔里木.2000年8月,贾承造调任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任副总裁兼总地质师,离开了塔里木.

接力棒传到了王招明和他的同事们手中,寻找更多天然气资源的历史重担落到了他们这一代人肩上.

2

2000年寒冷的冬天,天空阴云密布,寒风扑下山冈.南天山山区却一派繁忙的景象,迪那河畔的钻塔灯光照彻漫漫长夜,钻机轰鸣打破山野亘古的寂静.迪那2井和迪那11井正在钻进.

早在1999年,王招明和勘探界同事们在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中段部署了吐孜1井,这口井在上第三系盐下砂岩中获工业气流,发现了吐孜洛克气田.受此启发,他们将目光投向东秋里塔格构造带的迪那河畔,山地地震资料显示,迪那地区下面存在一个上第三系盐下大背斜.他们紧急派出地震队,将地震测网加密到2千米×2千米,用半年时间落实了迪那地区两口探井的井位.2000年下半年即落实上钻.

迪那河是一条发源于南天山深处一座雪峰的季节河,全长95公里,向南流入轮台县境.迪那,本是迪那尔的转音,是金币的意思,迪那河意为流淌金子的河.王招明他们将希望的目光到迪那河畔的迪那2井和迪那11井上.国家计委要求在2002年前再找到20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重担就压在他们肩上.2001年元旦刚过,迪那11井的井下不安地躁动起来,钻遇天然气层,井口节流循环点火,火焰高达5~20米,全烃含量100%,甲烷含量96.7%.迪那2井却安静如常.到了4月份,仍然没有动静.井已钻到了4800米了,为什么不见一点动静呢?

2001年4月29日,塔里木油田勘探事业部副经理唐继平和塔里木第五勘探公司(大庆)副经理董奇蹲守迪那2井上,密切注视井下情况.按地质预报,今天将进入钻探目的层.下午4点26分,钻至井深4875.59米时,钻头揭开高压天然气层仅0.2米,井口出现异常情况:泥浆液面上升0.5立方米,8分钟后上升到4.3立方米,井下压力由16兆帕上升到33兆帕!井上立即停钻、关井.井下压力持续上升,很快上升到67兆帕,抵近防喷器额定承载压力70兆帕.

晚上11时45分,迪那2井发生强烈井喷.

压井成功后,对迪那2井进行测试,日产天然气218.28万立方米、凝析油131立方米.天然气储层压力高于克拉2井.迪那11井随后完井测试,获日产天然气116.39万立方米、凝析油70.4立方米.迪那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752.18亿立方米、凝析油1277.9万吨,是我国储量规模最大的凝析气田.

3

1998年到2001年,是库车坳陷天然气勘探高歌猛进的时期.特别是克拉2气田和迪那气田两个大气田的发现,使塔里木勘探家们摩拳擦掌,认为1997年以来持续不懈的库车山前高陡构造的科技攻关,已形成了一整套山地勘探技术和经验,勘探认识也大大深化了.依靠这些勘探技术和经验,在库车坳陷再获重大发现指日可待.北京的石油地质家们也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勘探抱有很大的期待,只要找到大构造,且有好盖层、厚储层,再找到一两个克拉2这样的大气田是可以期待的.

然而,事与愿违.

2002年以后,库车山地勘探走入低谷.到2006年,一共钻探了预探井16口,钻探范围向东甩到轮南县以东的野云沟,向西到了库车坳陷西端的乌什凹陷.乌什凹陷的乌参1井经过数次加深钻探获得工业油气流,当时预测可拿到天然气储量1100亿立方米、凝析油7000多万吨.经过试采,这口井并不如预先想的那么好,产量下降很快,出水增大,2005年年初关井.东部的野云2井在钻到5963.31米时发现井口泥浆溢流,点火焰高12~15米,测井解释发现天然气层16米,差气层34米,经过大规模加砂压裂后,仅获日产天然气不到1万立方米,而且产量递减很快,原因是井下砂岩储层致密,渗透性很差.

2005年9月,塔里木油田研究院的勘探研究所所长谢会文和库车项目组项目长雷刚林,组织彭更新、吴超、马玉杰、杨宪彰等科研人员开展对失利探井的研究分析,认为目前勘探战线太长,提出重回克拉苏构造带的思路.他们重新梳理克拉苏构造带原有的地震资料.这些资料多是1999年采集的,资料品质参差不齐,他们对这些资料一遍遍处理、解释和讨论,在克拉苏构造带共发现了20个构造.又经过反复精心筛选,上钻了克拉4井,希望由此打开突破口,一扫几年来屡遭挫折的沉闷之气.

但是,克拉4井从开钻不久就很不给力,实际钻探结果与设计上误差很大,钻到5050米井深仍未见到预测中的目的层.他们只得将克拉4井加深到5600米,目的层仍未见到,再次加深到6150米,依然如此.第三次决定加深到6500米.钻达6358~6363米,井下见到气测异常,并且揭开了古近系白云岩层段.据此分析,巴什基奇克砂岩应该不远了.

令人沮丧的是:克拉4井钻到6392.5米时却发生了严重卡钻事故,解卡无果,被迫完钻.

失败的打击是沉重的,库车项目组项目长雷刚林心情沉重无法言说,心头像有块石头压着.这位性格爽快、干起工作风风火火的青年人经常彻夜无眠.只要一闭上眼睛,一口口失利的探井就在他脑海里电影似的一一掠过.十多口探井失利了,交了那么多的“学费”,下一口探井在哪里?它会不会又成为一口失利的探井?

雷刚林这年35岁.1991年石油大学毕业来到塔里木,一直跟着老一辈地质家梁狄刚、贾承造他们搞油气勘探,业务上进步很快.现在,他们这一代人被历史推到了担当重任的岗位上,感到了肩上前所未有的压力.雷刚林想起勘探界流行的一些说法.一种说法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存在着“独生子”现象.1958年库车坳陷发现依奇克里克油田,此后勘探家一直寻找第二个依奇克里克,苦苦寻觅40年而无果,依奇克里克当了40年“独生子”.1977年在昆仑山前发现柯克亚油气田,此后石油工业部调集队伍,在塔西南地区开展大规模会战,三年一无所获,到现在都没有在那片地区找到第二个柯克亚类型的油气田.另外一种说法是,克拉2气田埋藏深度适中,储层在3000多米至4000米之间,可是这样埋藏深度适中的构造很难再找到,再往下,由于上部地层的压实作用,储层会被压实,像野云2井那样变得很致密,6000米以下储层趋于死亡.

难道库车坳陷勘探要在他们这一代人手里画上一个长长的休止符?

雷刚林患上了失眠症.

4

雷刚林和同事们把目光投向克拉苏构造带西端的大北.

早在1995年,勘探研究人员在拜城县城西南约40公里的地方发现一个地下盐拱背斜.因为此地名为大宛齐,构造遂命名为大宛齐构造,大宛齐1号探井钻入几百米即喷出工业油气流.由于油藏储量规模只有613万吨,在当时一心寻找大场面的勘探家们眼里,大宛齐油田只是个不起眼的“小金豆子”.1997年科技攻关战役打响后,勘探家们认真分析这粒“金豆子”的油源,认为是深层盐下主力油气藏沿北侧断裂向上运移的结果.他们对大北(大宛齐油田之北的简称)地区加大了地震勘探攻关的力度,测网密度达到2千米×2千米,地震资料清楚显示出古近系盐下构造的轮廓.

1998年5月上钻大北1井.1999年9月,在5550~5596.5米井段钻遇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对大北1井测试,日产天然气6.64万立方米.初步预测,大北气藏天然气储量规模为千亿立方米.

虽然大北1井取得突破,将克拉苏构造的勘探有利区域从克拉2气田向西推进了200多公里,但大北1井日产天然气区区6万多立方米,且砂岩储层厚度仅46米,与克拉2气田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被克拉2气田和迪那气田撑大了胃口的勘探家们,当时用轻描淡写的目光看待大北的发现.

后来又上钻了大北2井,一年之后在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5658~5669.5米井段测试,获日产天然气45.5万立方米.2005年钻探大北101井,同样获得高产天然气流,而且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厚度达到283米!

这让勘探家们对大北刮目相看.

谢会文、雷刚林和库车项目组同事们经过对山地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攻关处理资料的精细解释,对大北的3口探井进行研究分析后,认识到大北气田并不是最初人们认为的气藏受简单背斜所控制,他们认为大北气田主要受多个断块控制.接着又在不同断块上钻3口探井,全部获得高产、稳产的天然气流.

2005年9月,他们确定了在大北1井以东的大北3区块上钻大北3井.12月22日,大北3井开钻.

大北3井开钻不久,几乎走上与克拉4井相同的命运之路.大北3井设计井深6500米,在钻达6000米井深的近一年时间里,发生8次井漏、2次泥浆溢流.值得庆幸的是承钻大北3井的70148钻井队是塔里木第四勘探公司一支过硬的钻井队,他们事先做足了预案,主动提出把这口高风险探井当做总承包井来打,全公司的技术精锐全抽调到这口井上“保驾护航”,使得上述复杂情况化险为夷.

2007年3月初,井深达到6150米.根据设计,应该钻达目的层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而实际钻遇的仍然是大段的盐层和泥盐层.钻到6536米,还有14米就钻达设计井深了,仍然不见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的影子.

这口井的膏盐层厚达1071米,比原预测的要厚得多.

雷刚林和库车项目组同事们重新对地震资料进行研究,结合当时测井资料,反复讨论后认为,大北3号圈闭是落实的,但上部盐层比原来预测的要厚,目的层应该在6560米之下,再次决定加深钻至6800米.

7月20日,大北3井钻达井深6800米.井底层位仍然在膏泥岩层段.

大家顿觉茫然,不同意见纷至沓来.有人认为,大北3井极有可能是第二口克拉4井.有人预测,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极有可能在8000米深处,现在井眼小到只有101.6毫米,使用的是小钻杆,肯定是打不到那么深了.更有的人老调重弹:即使井打到8000米,8000米深处的储层被巨大压力压实了,物性会变得很差的.

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在一个问题上看法趋于一致:大北3号构造圈闭是落实的.总地质师王招明对大家说,盐下构造特点是,只要圈闭是落实的,就有油气.现在要弄清楚,目的层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到底埋得有多深.

大家开始再次对资料重新梳理,重新标定,重新解释.

唐雁刚是2004年北京大学地质专业的毕业生.他之前的师哥师姐们从没人报名到塔里木探区工作.到他这一届,塔里木油田组织一个演讲团到北京大学演讲,唐雁刚听了演讲后年轻的心激动起来,塔里木那么多世界级勘探难题,不正是他们地质学人向往的地方吗?他没有犹豫,报名来到了塔里木.唐雁刚一到塔里木就在库车项目组工作,开始跟着老同志干,不久就开始了单飞,他一个人承担好几项任务.大北3井出现如此复杂的情况,这都是在北大讲堂上教授们没讲过的.唐雁刚天天埋头在大堆资料里,寻找着问题的答案.

一天,唐雁刚疲倦地从资料堆里抬起头来,发现已经是深夜.他觉得头晕,记不起上一顿饭是什么时候吃的了,想站起来腿却不给力.他抓起电话,拨通一位同事的手机:“快,给我拿点吃的来,一包方便面也好……”

那段日子里,库车项目组的每个同志就是这样忘我投入工作的.

他们将大北3的资料与大北1、克拉2气田作对比,进行反复讨论和研究,最终确定大北3的目的层可能在7300米左右.

7300米!

王招明和油田领导协商后决定,将大北3井加深到7400米.

大北3井继续钻了下去.这是冒很大风险的钻探,小钻杆在直径只有10厘米的井眼里旋转,而且是在距离地面7公里的深处!大北3井钻到7072.81米时,井口没有返出泥浆,紧急起钻,刚提了两根立柱即卡住了.可喜的是,此前已经在返出的泥浆中见到了细砂岩,说明已接近目的层了.

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

井下钻具被卡死了.在已经叩响胜利之门的时刻,井却钻不下去了.

井下钻具卡死了.井下钻具总重量170多吨,要解除卡钻极其困难.弄不好井会报废,还可能酿成大事故.如果就此完钻,大家实在不甘心.尽管有的同志预测下面的白垩系砂岩为被压实,渗透性肯定不怎么好,但是,大家还是想打开目的层看看究竟.

甲乙方一起研究.大家想法一致:既然我们辛苦了一年多时间,用踢足球的行话说只差“临门一脚”了,现在想尽办法要踢出这“临门一脚”!

决定用侧钻的办法,继续钻下去.

井眼101.6毫米,钻杆60.33毫米,小心翼翼往下钻,在7000多米深的井筒里,60.33毫米小钻杆简直像麻秆一样细弱,稍不小心就会折断.

又往下钻了30.88米.

多么宝贵的30.88米!

年近六旬的钻井监督彭建传在最后40多天里,每天睡眠不超过5小时,梦里都有麻秆样的细钻杆晃悠晃悠地旋转,他最怕断钻具,一断大北3井彻底砸锅了.

井钻到7090.88米,井下温度150摄氏度,地层压力120兆帕.

2007年8月10日,大北3井进行测试,用6毫米油嘴求产,日产天然气41.69万立方米.

雷刚林和库车项目组同事们为此而欣慰.大北3井经过三次加深,在钻井技术专家们强力“保驾护航”下,侥幸钻开目的层30.88米.

这30.88米,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雷刚林的心情可用“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来形容.喜者,大北3井在7000米之下钻开目的层,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的物性仍然很好.忧者,当初做钻井设计时,他们反复研究地震资料,却无法预测到目的层比设计深了500多米.这说明:对于深度超过6000米的油气藏,目前的地震资料是不合格的.要向深部勘探进军,必须攻克地震勘探技术难关,解决6000米深度以下的地震资料品质问题.

第五章 是那山谷的风

1

在人们眼中,物探人很容易成为地质家的“替罪羊”.

2002年以后,库车坳陷天然气勘探跌入低谷,与克拉2气田处在同一排构造带的几大圈闭的钻探全部失利:博孜1井被迫完钻、克拉4井工程报废、西秋1井无奈停钻.分析结果,地震资料品质差是其中主要原因.

物探人严峰吃饭不香,睡觉不甜.

作为物探专家,严峰听到诸如“高点带弹簧、构造带轱辘”这样的话,心里就很沉重.他想,物探是地质家的眼睛,资料品质差使地质家的眼睛“看”不清地下真实情况,物探人是有责任的.严峰1981年大学毕业就在塔里木盆地干物探了,跟随中美合作队进沙漠,跟随山地队钻天山,大冬天与地震队员一同在荒原胡杨林里放大线.总之,严峰从不把自己关闭在研究室里.1996年首次在克拉1号构造实施山地三维地震,这次施工由他主持,结果出来的资料品质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严峰认真分析原因,发现是受仪器接收道数少、激发技术不过关等因素所致,他立即改进,后来在克拉2、迪那气田都获得高品质资料.

严峰在塔里木干物探30年,业余时间里没啥个人爱好,就是读书看资料,在外人眼里严峰这个人没啥生活乐趣.物探队的人却对严峰赞誉有加,称他是“活地图”、“活资料”.只要谈起物探技术,严峰立刻像换了个人似的,显得特别活跃.每次科研攻关都少不了严峰,他一站在地震剖面图前,人们立刻看见一个知识渊博又思维活跃的物探专家.

2002年以来库车山地一口口探井失利,人们抱怨物探资料差,严峰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地震资料品质差,但要提高资料品质又谈何容易呢?他想起,东部黄土塬地震勘探曾用过宽线技术,如果把这项技术引入到塔里木盆地山地勘探中来,会使资料品质有所提高.甲方采纳了他的这一建议.2004年先在昆仑山前地震勘探中进行试验,甲方委托严峰和他的技术团队具体实施.有的物探专家表示反对,认为宽线技术成本高,做一条测线相当于一般测线好几条的,而且施工条件和要求都很复杂.工人们也对宽线技术不感兴趣,试验来试验去,大大影响了施工进度.严峰耐心做说服工作,试验做下来,资料品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仍不理想.严峰和他的团队继续试验,一方面增加单线覆盖次数,大幅度改善深层资料信噪比,另一方面进行横向大组合检波器试验,将单个检波点由30个检波器增加到90个,横向最大组合距离由常规的不到40个增加到120个,提高信噪比.将宽线和大组合两种技术方法联合应用,一种名为“宽线+大组合”的地震勘探技术由此诞生,人们又称之为“强强联合”.

试验的结果,一级品率由原来的不足20%,提高到60%以上.同时,物探局专家们在资料处理解释上创新了6项新技术,其中处理4项,解释2项.

塔里木油田勘探家们决心向克深区带发起勘探攻关战役,首选克深2号圈闭.

早在1998年克拉2气田发现后,科研人员曾发现,在少数地震剖面上显示出在克拉2构造的下盘发育有古近系盐下构造,但是由于太深,模糊不清.2006年对这一区域首先部署一条技术攻关测线(BC06-220K),承担攻关任务的四川山地队组织技术骨干,根据宽线+大组合的要求,设计出4炮3线,把所有创新技术都用在这条测线上.这条线完成后,经过精细处理解释,资料上清晰地显示出深部的克深2号构造轮廓.克深2号构造位于克拉2气田西南方向11公里,但目的层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埋藏却深了3000多米.

2007年,雷刚林他们又在这片区域实施5条“宽线+大组合”攻关测线,发现了克深1、克深2、克深3、克深7、克深8等多个构造圈闭,并准确落实了克深2构造圈闭.

2

在上钻克深2井的论证会上,塔里木油田勘探家们对地震资料品质给予了一致好评.大家担心另一个问题:克深地区至今还没有一口探井钻穿古近系进入白垩系,钻探存在一定风险.中国石油决策层认为这个风险值得冒,很快批准上钻克深2井,并把克深2井作为中国石油的重点风险探井.

老领导邱中建这时来到塔里木探区调研,对这口探井寄予厚望.他对王招明等人说,大北3井在7000多米获得高产天然气流,如果克深2井勘探获得成功,那么可以论定,从克拉2气田往西一直到大北气田,下面是一个连片的天然气富集带,这个场面会很大.

2007年6月19日克深2井开钻.2008年8月钻入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8月31日对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6573~6697米井段测试,用8毫米油嘴求产,日产天然气40万立方米.

库车山地多年沉寂,如今又一次发出洪亮的天然气呼啸之声!

克深2井的突破是战略性的.它使勘探家们看到一个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从克拉2气田向西到大北气田,200多公里的克深区带上,只要盐下构造圈闭落实得准,可以说钻探一个成功一个.

塔里木油田决策层果断决定,迅速在克深地区部署1826平方公里的新山地三维地震,要求施工队伍“采取革命性措施,确保资料一级品率达到60%以上,对不合格的资料*重来,重新采集”.这次大面积的山地三维地震勘探,使克深2至大北气田的广大区域三维地震连片,将克深地区盐层以下的面目清晰展示给勘探家们,像尘封太久的宝库大门被推开,阳光第一次照了进来: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从东向西200多公里范围内,叠瓦似的排列着20多个构造:克深1、克深3、克深5、克深6、克深7、克深8、克深9、克深10……

勘探家们欣喜若狂,他们信心满满地说,拿到2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可以说没有问题了.

3

作为塔里木油田总地质师,王招明肩上压着三副重担.

自从2005年塔里木油田作出“打好三个阵地仗”的勘探战略部署,他就密切关注三个阵地勘探进展.他麾下有三个科研攻关团队,一个是塔中,一个是塔北,一个是库车.塔中找到了1号亿吨级礁滩相大油气田,并且滚动勘探成效显著;塔北哈拉哈塘地区碳酸盐岩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很快形成百万吨级产能.库车坳陷勘探数年沉寂,日夜牵挂着他的心.

克拉4井的钻探失利,使王招明敏锐认识到与根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建立的10种地质构造建模技术局限有关.克拉4井上钻前曾参考了10种构造模型中的堆垛构造,但实钻结果与之相差甚大.

特提斯海北支塔里木新月形古海湾在阿莱依海峡关闭后,成为一片死海,逐渐干涸后形成大片盐层.塔里木板块与北方欧亚板块的碰撞时或许是静悄悄发生的(每年几厘米速度),但产生的内应力却是巨大的,它使天山快速崛起,大片盐层被迅速深埋于几千米之下.

王招明认识到,盐岩层对库车坳陷盐下构造变形具有重要影响.2004年开始,王昭明将盐构造的理论和技术引入库车山地勘探.王招明带领研究人员到天山深处察看野外地质露头,结合第一手资料对钻井和地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大家开始认识到,库车山地几千米之下的盐岩具有塑性流动特征,在应力作用下极容易发生塑性变形.他们根据引入的盐构造理论,对库车地区盐岩塑变类型进行识别:盐枕、盐间断褶、盐焊接构造、盐席、盐墙、盐堆垛、盐脊等.盐构造理论的引入,为探井设计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克深2井获得突破后,王招明和同事们对盐构造理论研究区域进一步扩展到盐上、盐间及盐层之下,更多关注盐岩层对库车前陆盆地整体构造变形的影响,逐步建立起不同层次的构造模型,及时地指导了地震资料解释和精准勘探.

在以上综合研究基础上,经过大量模拟实验,王招明和库车研究团队提出“顶篷构造”理论.这一理论核心观点是:克深地区几千米之下的盐层像一个“顶篷”,在顶篷构造的减压作用下,盐下超深层仍发育规模有效储层,储层孔隙度达到3.5%~7%.构造强挤压应力在盐下断背斜内形成“应力中和面”效应,控制储层垂向分层特征,储层顶部发育高产储层.前陆冲断带强烈挤压作用在盐层下形成多排冲断带,断背斜圈闭规模发育,成排成带展布.巨厚膏盐岩盖层呈塑性流动状态,叠置于断背斜之上,起到有效遮挡作用.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克拉苏构造带深部在大于6500米甚至8000米之下的超深层为什么还会有物性良好的砂岩储层,并且指出了在盐岩之下含油气构造分布规律,成为塔里木盆地山前寻找天然气资源的有力利器和指南.

4

库车坳陷天然气勘探渐入佳境.

自克深2气藏发现后,每年都有规模上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藏被发现,克深1号、克深3号、克深5号、克深8号、克深9号、博孜1号、克深6号、克深10号、克深11号、克深14号……

雷刚林和他的项目组同事们比过去更加忙碌.但是,他们一贯践行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每当一口新的探井进行论证前,他们都要走进南天山深处,爬上一座座山峰去看地质露头.

站在山峰之巅,他们不由想起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山谷的风迎面吹来.他们想起60年前的一首充满青春朝气的歌,曾在这片群山间回荡.一团火红的旗帜在他们队伍前头引领着.队伍里的勘探队员都是刚出大学门的年轻人.

一首歌被反复唱着:是那山谷的风……

一代代地质家就这样走进南天山的.我们可以列举一长串的名字:黄汲清、鲁晶、郭蔚红、邱中建、梁狄刚、贾承造、王招明、谢会文、雷刚林、严峰、吴超、唐雁刚、能源……

他们从事的是同一桩事业.一代代人的足迹汇成一条长河,从60年前的某一天发源,汩汩不息地流淌而来,开始是小溪流,终成波涛汹涌、惊天动地的大河.

这个故事还在继续.

2016年4月,一位中国青年学者在地中海之滨的巴塞罗那讲述这样一个西部勘探故事,让全球石油勘探界为之震撼.在会议大厅外的地中海上,特提斯海神轻盈的身影在碧浪上翩跹起舞,她那玫瑰般的笑靥向东方投去一瞥,那里发生的传奇故事或许让她怦然心动.一位东方巨人曾写下一首词,我们将其中两句借来作为本文结尾: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综上而言:此文为关于经典文学专业范文可作为特提斯和特提斯海神和报告文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风流未被雨打风吹去(报告文学)
这次中石油组织“行走·石油”活动,到西北陕甘青三省转悠一圈,最令我激动的场景,是在柴达木盆地看到的冷湖油田基地遗址 大庆油田发现之前,冷湖油田曾是共和国第四大油田.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召回部分进口G级越野车
日前,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将自2017年8月5日起,召回2012年7月25日至2017年1月20日期间生产的部分进口20122016年款G级越野车 据该公.

关于印发《家政服务提质扩容行动方案(2019年)》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商务厅、教育厅、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民政厅、财政厅、卫生计生委、人民银行、国家税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新闻出版广电局.

有助于善,方成其美论托尔斯泰的艺术理念和文学批评(上)
在欧洲,没有一个艺术家的心灵显示出要实现各党派和各种族的联合 我们时代最宽广的心灵就是托尔斯泰的心灵 在他的心中,我们,一切民族和一切阶级的人是彼此相爱的 谁像我们一样,享受过这博大的爱的强烈欢乐,那.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