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中国古代方面有关论文范例 与中国古代篱笆历史文化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主题:中国古代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3

中国古代篱笆历史文化,本文是关于中国古代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篱笆和历史和文化相关论文范例.

中国古代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明论文中国古代建筑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中国文化论文

[摘 要]篱笆的产生与农业起源及人类的定居生活密不可分.几千年来,篱笆围护在人们的房前屋后,田地周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具有生命力以及文化气息的活物.篱笆编制和使用历史悠久,其制作材料和形制也在不断演变,按照制篱材料大致可分为竹篱笆、秸秆篱笆、树木篱笆等几种.篱笆除最基本的防御功能外,还有分区导向功能、改善生态功能、装饰功能.古代篱笆历史文化对于当今的生态保护和环境美化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关键词]篱笆史;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关于篱笆的最早记载是《诗经·东方未明》中的“折柳樊圃,狂父瞿瞿”.[1] PliS)樊,即“藩”,指篱笆.《东方未明》是周代在齐国京都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说明篱笆至迟在周朝就已出现.中国传统农学经典《齐民要术》卷四专设“园篱”篇,记述篱笆的用材、形制和功用.几千年来,篱笆与人们的定居生活以及农牧业生产相伴随,用材及形制因地制宜,发挥了其基本的保护与防御功能,并由此衍生出特定的文化现象.本文在全面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篱笆的起源与历史演变,阐述篱笆的功能及其文化意义,弥补学界关于篱笆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缺.

一、篱笆的源起

篱笆的源起与原始农业的出现及人们的定居生活息息相关.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经历了火耕农业与锄耕农业两个时期.火耕农业期,人们会随土地肥力的减弱而经常变迁居住地.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锄耕农业占据主导,原始人类逐渐转向持久的定居生活.先民们从穴洞野居转到平原定居后,失去了洞穴等天然屏障,为了防御野兽侵扰和家畜走失等,便在聚落周围修建防御设施.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聚落的防御设施,最为常见的有环壕和城墙等,而且防御设施的类型又与分布地域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黄河中上游地区是以陕西西安半坡为代表的环壕,黄河下游的所见大多为土城墙,长江中游发现夯土城墙和环壕,而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却罕见相关防御设施的报道,颇令人思索.

不少研究者指出,史前防御设施除了环壕与城墙外,还有一些用竹、木等材料构筑的栅栏(即篱笆).这一推测无疑是有道理的,从上个世纪的考古资料中发现,无论在北方的半坡遗址还是南方的河姆渡遗址都留有木栅栏的遗迹.1 954年在半坡遗址的早期文化层中,发现了用细木柱围成的圆圈形遗迹,取名为“圈栏”.[21学者根据遗迹的特征推测它可能是圈养家畜的圈栏,也是篱笆的一种.1 977年对河姆渡进行二次发掘时,发现3排小木桩与其他干栏式建筑有差异,考古学家根据木桩特殊的位置、走向与构造等,分析出这3排木桩不像是干栏式建筑遗存,而是聚落栅栏的一段,应是当时村落的防御设施.[31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有关栅栏的遗迹说明在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南北方均已出现了防御性的栅栏或篱笆.上古时期,竹木取材容易,栅栏建造简单省时,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聚落防御手段之一.以上例证说明篱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农业的产生时期,即距今一万多年的新石器时代.

在西方,篱笆的应用同样很早,曾被看作是农庄最好的守卫者.与中国常将篱笆用于聚落村舍不同,西方的篱笆更多地用于大农庄的围护.因为农庄占地面积一般比较广,用砖石堆砌围墙的做法费时费力,不切实际,农庄主更偏向于用篱笆来圈围防护.古罗马时代,瓦罗《论农业》一书专门有一章介绍保护农庄的篱笆.作者将篱笆分为四种:一是天然的篱笆,即种植树木所形成的活篱笆,通常种的是矮林或是荆棘.二是木条或树干插到土里,再用横木条交错编扎而成的死篱笆.第三种被称为军用篱笆,一道沟加一道土垒,类似于我国古代的环壕.第四种为泥瓦匠做的篱笆,实际上就是石砖做的围墙.[4l(P53)西方的篱笆定义较我国广泛,只第一种与第二种相当于中国篱笆.不管编制方法及形式有何不同,篱笆所具有的防卫功能在东西方是相同的.

二、篱笆的类型及其历史演变

历史上关于篱笆的文字记录甚少,基本是诗意的描述或简要的说明,并没有留下系统记载,我们只能从相关史料中进行梳理.这一部分将篱笆按用材不同分为几个类别,分析其历史演变过程.

(一)竹篱笆.篱、笆二字均从“竹”,可知“竹”是编制篱笆使用最频繁的材料.竹原产中国,新石器时代已被用于制作篱笆,因年代久远无文献流传.据河姆渡与半坡遗迹可推测先民使用的篱笆仅是简单地将竹木插入土地,还未考虑其稳固性.汉代出现可考文献,《汉书·宣帝纪》载:“池籞未御幸者,假与贫民.”,指苑囿的墙垣、篱笆.东汉学者苏林对籞的形成进行了解释:“折竹以绳,繇连禁御,使人不得往来,律名为籞”,即折断竹子,以绳穿连成篱笆,编制方法较新石器时期先进.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更加注重篱笆的牢固性与防御性,因此对竹子种类的选择与制作方法上都大有讲究.竹子种类繁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树,并不是所有的竹子都适合制作篱笆.南朝戴凯之考虑到这一因素,在他所著的《竹谱》*绍了几种适宜编制篱笆的竹品种:笆竹(棘竹、刺竹)、口竹和石簝竹,三种竹子有的“枝节皆有刺”,[7]‘卷”有的“竹圆如指大可编篱笆”,[7]‘卷1’有的“竹小而密”,[7]‘卷1’都是制篱的优良品种.制篱方法上多采用栽种的方法,增加篱笆的稳固性,如“(笆竹)彼人种之以为城,卒不可攻”;“(石簝竹)小而密,人家植之以为篱”.

魏晋之后竹篱笆的选材范围拓宽,形制上有些许改进.元代的李衍在所作《竹谱》中补充由衙竹、荡竹、柴竹也可用于制篱,由衙竹“竹与笱俱有刺可种为笆篱”.荡竹“高至数丈,林梢茂密”.柴竹为木竹的一种,长于福建,因“心实笱硬不可食”,遂用于制篱.形制上出现了斜编式,明代《名义考》在介绍篱笆时写到:“南土悉以竹为之斜织者”,大致是将砍下的竹竿,相互穿叉,形成渔网状,交叉处以绳子固定,编好后放人挖好的深沟中,以土埋之,以斜编方法制成的篱笆更具牢固性.迄今为止,这种斜编篱笆的方法仍在使用,体现出古篱技术的精妙与古人的智慧.

(二)树木篱笆.以树作篱是古人使用最早与最频繁的防御手段.树木篱笆与竹篱笆一样在新石器时代就已被使用,制造方法亦与竹篱笆相同,不再赘述.春秋时问世的《诗经》保留着树篱最早的文字记载:“折柳樊圃,狂父瞿瞿”,折下柳树枝干,围成篱笆,可知先秦时期树木篱笆的制作方法仍比较简单随意.

经过秦汉几百年的发展完善,至魏晋时期出现了不同种类的树木篱笆,编制方法也渐趋成熟,集栽种与斜编于一体.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园篱》*绍了树木篱笆的栽植、编制及形制,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这一时期树木篱笆的概况.文章对百姓用柳树、榆树、酸枣树(棘树)制篱阐述的尤为详细,简述如下:植榆树与酸枣树为园篱方法相同,第一年整土、耕地、种树,第二年秋按照“稀概均调,行列相当”的原则,隔一尺留一棵,到第三年春天,“剶去横枝,即编为巴篱”.而以柳作篱方法就简单多了,栽柳树时斜着插下,插好编起即可.以这种方法作的篱笆植株挤挨,枝叶交错,不仅整齐美观,有飞禽走兽之势,而且极大的提高了篱笆的防护性,有效阻挡外来人侵者.此一时期新兴的杉篱、杏篱等其他树篱编制方法应与上述方法相差无几.

自魏晋至清末,由于文化的发展与思想的解放,越来越多丛生且美观的灌木被农家种在院落外,形成围合的篱笆.梳理魏晋以来的相关文献时发现多处史料中载有“槿篱”.三国吴时学者陆玑的《陆氏诗疏》日:“槿,今人多植之庭院间,亦可作篱”.唐代诗人岑文本《安德山池宴集》:“书帷通竹径,琴台枕槿篱”.南宋诗人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上述槿篱均指植木槿为篱笆.元代王冕《村居》诗的表达更为明确:“绿槿作篱笆,茅檐挂薜萝.”可见,木槿树是古代先民偏爱的制篱材料.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列举了31种适宜作篱的植物,其中就包括冬青、枸杞、枳等灌木.灌木制篱简便易操作,在院落周围密植即可,无需斜编,这可能是灌木篱笆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

(三)秸秆篱笆.以植物秸秆围成篱笆应是乡村农家采用的最方便快捷的一种方法.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以前,黄河、长江流域就有高梁栽培.可以猜想先秦时期的人们为院落设置防御设施时,习惯就地取材,收割后的高梁秸秆就成了他们制作篱障最适合的原材料.清朝陈启源为《诗经》所作的训诂著作《毛诗稽古编》中的记载与之可以相印证: “谓之蜀黍(高梁)……而北方最多编篱、织席、缚帚、饼薪俱用”.[17]具体的编制方法因年代久远无从可考,大约与竹木方法相似,将高梁秆深插入地,围合为篱.

宋元以后,棉花与玉米在中国广泛种植,它们的秸秆坚硬、挺直如高梁秆,因而成为农家惯用的制篱材料.但对高梁的多处史料记载显示,该时期使用最为频繁仍是高梁秸秆,王氏《农书·萄黍》载“秸秆可以织箔夹篱”.-”] P164)《农桑衣食撮要》亦载: “种秫黍(萄黍)宜下地,春月早种……秸秆可夹篱寨”.[”]P55)该时期秸秆夹障的方法已有具体操作步骤:作物收割后,选出粗壮、笔挺的秸秆,晒干,除去叶子,再用柔软的柳条串联、固定,秫秆们就连成一片篱笆,然后沿院落四周刨一溜半尺深的沟,将秫秆下坑埋好、踩实,篱笆就算是夹成了.棉花与玉米是宋元之后才传人中国,以其秸秆制篱的史料很少,但它们在篱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却不能否认.高梁、玉米、棉花秸秆制成的篱笆在我国北方普遍使用,而在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随处可见的是芦苇秆并排而列所形成的篱障,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以芦苇秸秆制篱的记载“其边皆植生柳,插槁苇以为藩”.[20]

除上述几种篱笆外,古代人们常用的还有刺篱笆.刺篱笆的用材既包含竹子,又涉及树木,比较复杂,故而未单列一段,仅在此简述之.刺篱笆出现较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枳棘之篱”一说,古人很早就学会了栽种枝干长满尖刺的枳树与棘树构成篱笆,增强篱笆的防护性.竹子品种中笆竹、由衙竹这类刺竹同样是制作刺篱的首选材料,戴凯之与李衍所著的《竹谱》中分别有相关记载,前文皆有提及,这里不再赘述.

三、篱笆的功能

防御功能.篱笆既可以们抵御野兽、牲畜、禽鸟、恶意的人这些不友好的因素,也可以保护人们的私有领域,给人以安全感.《毛诗讲义》日:“藩者园圃之篱,可以屏蔽行者”.北魏贾思勰在提及篱笆的防御功能时这样写到:“非直奸人渐笑而返,狐狼亦自息望而迥,行人见者莫不嗟叹,不觉白日西移,遂忘前途尚远,盘桓瞻瞩,久而不能去.”大意为坚固的篱笆不仅会使那些晚上出来为非作歹的人看到后,惭愧地笑笑转身走开,就连狐狸与狼遇到后,也只得放下猎食的念头,掉尾回去,形象描写出了篱笆在阻挡不怀好意之人与动物时所起的防护作用之强.在古代最具防御功能的篱样式应是上文曾提到的刺篱,由枳木、棘木、棘竹这类带有尖刺的竹木制成.

分区导向功能.当代社会,乡村人家习惯用砖块、石块建筑围墙圈围自家的院落,围墙之内即为私人领地.在古代围墙未进入寻常农家时,人们通过篱标明各自的宅基和园圃,篱笆成为平民之家最常用的划界标志.《授时通考》载:“……恐起争端,当于园心以篱界断,比之独力筑墙……”这就是为防止两家之间起争端,以篱笆来划定区域的实例.一道道篱笆筑起后,将几家之间广阔的空地隔成了一条条可为人们指引方向的小路,一个村子的大概轮廓也就显现出来了.

改善生态功能.篱笆的改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防大风上.篱笆都是由植物编制,对大风有很强的的减缓作用,这是一般建筑围墙所无法做到的.实体围墙只会暂时改变风向,大风依旧会越墙而过,继续肆虐,而竹木篱笆因本身就是植物,在骤风穿过时,可以延缓风速,使园圃内瓜果蔬菜免遭风害或冷空气冻伤.如《农政全书》中记载:“凡作园,于西北两边种竹御风.则果木畏寒者,不至冻损”,园主人以竹为篱,削弱风力,保护果木的做法甚是明智.此外,篱笆还在调节大气温度、改善大气质量、增加氧气、减少废气、减弱噪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装饰功能.据史料来看商周至秦汉时期的篱笆形式比较简单,往往只用一种材料,不注重美观,未出现在篱笆上装饰其他植物的样式.魏晋时期材料逐渐丰富,制篱实现了多种植物的组合搭配.最早且最著名的应是魏晋南北朝时的“菊篱”,菊与篱的结合开创了古代花式篱笆的样式.随后,其他花草逐渐被用于装饰篱笆,如篱笆与莲蔓葎的组合“取人家篱墙上莲蔓葎”.篱笆与黄葵的组合“白白红红采凤花,黄葵开满竹篱笆”.到明清时期,更多的是忍冬藤、牵牛花、丝瓜苗等藤蔓植物与篱笆的结合.《普济方》记载:“忍冬藤左绕附树延蔓或在园圃墙篱之上”.《农政全书》记:“丁香茄苗、豇豆延蔓而生,人家园篱边多种”.朱彝尊诗: “虽无蔗芋田,也有桑麻地,野蔷薇结个篱笆”;《本草乘雅半偈》书:“(牵牛花)生苗引蔓缠绕篱落”.农家种于篱笆上的植物既有野蔷薇、牵牛花等这些可供观赏的野花,也有刀豆、丝瓜等这些可食用的蔬菜,在给篱笆增添了生机与绿意之外,还方便了农家的采摘与食用.

四、篱笆文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篱的田园之美推向极致,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创造了“菊篱”“东篱”两个文化内涵丰富的词语.“菊篱”形式的出现,标志篱笆与花草的组合形式登上历史的舞台,这种组合搭配不仅提升了篱笆美观,更丰富了其文化内涵,使篱笆不再仅仅是起防卫与分离空间作用的死物,而成了一个洋溢着浓厚文化气息的活物.“篱笆文化”如其他事物一样有一个丰富、发展的过程,最初内涵单一,且仅限于被上层知识分子所了解;后随时展含义丰富,逐渐衍生到普通百姓家,形成一种田园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菊篱”代表着文人雅士们隐居田园、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这一时期战乱频仍,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激烈,文人一旦卷入门阀氏族斗争的旋涡,常常惹来杀身之祸.因此部分文人不愿与腐败的政治同流合污,隐居山林,任凭自己一身才华无处施展,满腔热血无处宣泄,制一道篱笆围一方天地,栖身之中,将门阀斗争、争权夺利种种污浊阻挡在篱笆之外,享受恬淡幽静、亲近自然的田园生活.菊花本就象征不随流俗、洁身自爱的情操,又与起防护作用的篱笆相结合,更表明了文人隐士保持本心,不受外界黑暗干扰的决心.这时的菊篱不再是单起防御作用的围障,而演变为文人士大夫用来彰显其不与世俗合流、默默无闻、保持高尚品格的旗帜.

魏晋以后菊篱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渗透到乡村百姓家,催生出一种以菊篱结合为特点的田园文化.“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这句诗出自杜甫《赤谷西崦人家》,全诗为“跻险不自喧,出郊已清目.溪回日气暖,径转山田熟.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如行武陵暮,欲问桃花宿.”诗歌描写的是诗人路过西崦村看到村里鸟雀相鸣,编篱种菊一片祥和的景象,以为误人了陶渊明诗中提到的武陵源,连忙问世外桃源的位置.整首诗中最能表现悠闲自得、宁静祥和田园生活的就是“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这一句,飞累了的麻雀依次落在屋檐上闭目养神,种在篱笆旁的菊花随风摇曳,西崦村笼罩在一片安谧悠闲的氛围当中,与《桃花源记》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时的菊篱内涵进一步扩展,它不仅代表着文人雅士的高尚品格,更代表着普通百姓对安宁生活的向往,成为田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篱笆不再仅仅与菊花相结合,而是各式“花草篱笆”普遍流行,而篱笆文化得以深入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起,世界各国的植物相继传人中国,如牵牛花原产美洲,明朝时作为药物引进中国,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牵牛花、豆角等外来藤蔓植物既实用又美观,颇受农家青睐,人们常把它们依篱而植.例如,明代叶子奇诗日: “苍石红泉少隐家,牵牛延蔓绕篱笆”.《救荒本草》:“(豆角苗)人家园篱边多种之延蔓而生”.这些文史记录就是篱笆文化对现实生活变化的反映.不同种类花草篱笆的出现不但成为点缀乡村的景物,更表现了我国篱笆文化对外来事物包容与吸收的过程.

在建筑技术发达的今天,篱笆并没有被围墙完全取代,仍在沿用.这倒不是因为它具备强大的防御功能,而是篱笆所起的改善生态、美化环境功能,符合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尤其是单一的篱笆形式今天已不多见,篱笆与绿色植物相结合的形式或者说“绿篱”被广泛采用.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发挥篱笆改善生态的功能,创造自然幽静、贴近大自然的人居环境.

中国古代篱笆建造以绿色植物为主的思想与方法,契合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利用.

此文结束语,该文是关于对写作篱笆和历史和文化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中国古代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古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评价体系
引言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物保护机制 历史文化名城保存了大量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以及民俗文化……,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 在当今快速城市化时代,越来越多的城市管.

中国古代早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探析
摘要先秦两汉时期的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坚实基础,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生态思想,并成为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主体之一 中国早期文化中的自然生命观孕育了古代的生态思想,“天&r.

烟霞丘壑:中国古代画家和他们的世界
中国古代绘画精妙、丰富、绝美精髓 本文以轻松的笔法、隽永的文字,将中国古代画家和他们生活的世界做了简切的勾勒,以引领读者领略中国绘画的烟霞丘壑,感受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 郭忠恕的“离绝匠意&.

中国古代婚姻:无媒不成婚
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 但提到媒婆,人们想到的多是一个滑稽的形象两坨腮红,脸上有痣,手里拎个烟袋,巧舌如簧 按理说,促成姻缘应当是件美事,可媒婆的形象,为何被丑化至此呢婚前第一问您贵姓媒.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