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词汇方面本科论文范文 跟出自/于的词汇化和语法化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词汇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6

出自/于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该文是关于词汇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跟语法和词汇和出自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词汇论文参考文献:

词汇论文参考文献 幼儿园小学化论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论文学前教育小学化论文幼儿教育小学化论文

引言:

大概在先秦时期,“出自/ 于”绝大多数都是以松散的结构形式出现,即“出”与“自”、“出”与“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而是“自”或“于”与后面的宾语的关系更紧密,如:

(1)日居月诸,出自东方.(《诗经》) (2)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3)往不假道于卫;及还,阳虎使季、孟自南门入,出自东门,舍于豚泽.(《左传》(4)出自汤谷,次于蒙氾.(《楚辞》)(5)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尚书》)(6)伐虢之役,师出于虞.(《国语》)上述各例中我们更倾向分别把它们理解为“自东方出”、“自幽谷出”、“自东门出”、“自汤谷出”、“于陶丘北出”、“于虞出”这样的介宾结构作状语的情况.因此我们认为,大致在这个时期“出自/ 于”两者的结构关系相对松散,属于临时搭配的情况,并且我们注意到其后面所接宾语大多都是具体的且表示地点、方位的名词,这也更好的解释为什么“自/ 于”与后面宾语关系更加紧密而不是与“出”的关系紧密.

一、“出自/于”的词汇化过程

“出自/ 于”的词汇化过程是按照历时的发展脉络演变的,我们整理出大量的语料后发现它们的发展演变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说明:

1.1“出自/ 于”的语法特点

前面提到大致在先秦时期,“出自/ 于”属于临时搭配的情况,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出自/ 于”逐渐开始固化为一个动词.既然它当时正朝着动词类的方向发展,那么它就应该具备一个动词本应该所具有的语法特点,如下面的例子:(7)其先出自炎帝.(《北史》)(8)九年冬,就戮者,多出自文儒.(《因话录》)(9)宁既厚结元载已久,杨炎又出自载门,宁初附炎,炎因此大怒.(《旧唐书》)(10)而吴歌杂曲,始亦徒歌,复有但歌四曲,亦出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魏武帝尤好之.(《乐府诗集》)(11)员外道:“我爱那缝补处,这行针线,必出自妙手.”(《警世通言》)(12)盖皆出于理势之自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损益也.(《周易》)(13)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淮南子》)(14)通《毛诗》者,多出于魏朝刘献之.(《北史》)

上述大致是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列举的,我们不难发现,“出自”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与之前不同的是,从汉代到元明“出自”的前面出现了副词如“先、多、又、亦、多、必”等,而我们从大量的语料中发现从汉代到魏晋六朝“出自”前所用的副词偶有所见,而到了隋唐五始有大量的副词出现在“出自”的前面,既然它开始受副词修饰,那么我们认为,大致从汉始出现词汇化,到了隋唐五始逐渐趋于固化,但即便是出现了大量副词修饰的现象,之前临时搭配的用法仍旧很多,因此还是处于一种用法较为复杂的状态.而反观“出于”,它的规律性相对较弱.上述例子中在《周易》中就已经存在副词修饰的情况,而到了汉始大量出现副词修饰的现象,如:“也、不、皆、先、多、又、忽”等,与“出自”前面所用副词大致相同.总之,它们既然能受到副词修饰,则可以说明它们更倾向于是一个动词了.

1.2 结构及后接名词的变化

前面说过,“出自/ 于”起初是一个“V+P(O)”结构,那么结合前面的例子与下面的例子进行对比:

(15)帝叹息,孙盛曰:盛闻庆赏威刑,必宗於主,权宜宥怒,出自人君.(《三国志》)(16)然赠谥之及,出自君恩,岂容子孙自求之也?(《北史》)(17)召两军中尉谕之曰:“赦书出自朕意,不由宰相,况未施行,公等安得此言?”(《旧唐书》)(18)杨八老出自意外,倒吃了一惊.(《喻世明言》)(19)乌大爷道∶“老师这几个门生,现在的立身植品,以至仰事俯蓄,穿衣吃饭,那不是出自师门?(《儿女英雄》)(20)止是这时正拿着媚外手段,碍着日本公使夫人情面,所以假意奉承,并非出自本心.(《女娲石》)(21)帝曰:“此当出自朕意.(《续资治通鉴》)

拿“出自”来说,看前面的四例中都没有副词来修饰,但是根据结构或者是根据句义,我们都可以推断出此时“出自”是作为动词的,也就是说此时“出自+NP”是动宾结构,两者之间逻辑关系很紧密,绝不能看作或者是翻译成“自xx 出”的意思.再看“出自”后面的名词性成分,有的是指人名词如“人君”,有的是与人有关的抽象名词“本心、朕意”等,由此对比前面的例句我们可以发现,“出自”后面的名词性成分由之前具体的、表地点或方位的成分扩大到表指人的或与人相关的抽象性成分,正是因为这种改变才为它的词汇化或语法化提供了可能.同样“出于”情况与“出自”相似,举出两例而不做赘述.

(22)这“弦歌”高楼的佳人,也还是出于诗人的虚拟.(《古诗十九首》)

(23)今七庙之义,出于王氏.(《晋书》)

二、“出自/于”的语法化

本文在摘 要中就提到“出自/ 于”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被归为动词类,上文中我们阐述了“出自/ 于”的词汇化过程,而且我们也知道词汇化现象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语法化,因此我们通过对语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后发现:“出自”似乎没有出现虚化现象,而“出于”出现了由实到虚的情况,如:

(24)尤恶下为朋党相构,好善嫉恶,出于天性.(《旧唐书》)(25)俗重气侠,好结朋党,其相赴死生,亦出于仁义.(《隋书》)(26)此似鄙吝,且出于不得已.(《东坡文集》)(27)而甲午之大乱,出于民怨.(《东坡文集》)(28)逮此干闻,出于窘迫.(《栾城集卷四十九》)(29)出于狂戆,不足加罪.(《后汉书》)(30)出于无计,遂欲休粮以清净胜之,则又未能遽尔.(东坡文集)

先看前五个例子,似乎很像前面列举的“动宾结构”,其实并不一样,前面的“出自”不管是临时搭配还是“动宾结构”,它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几乎没有改变,它都侧重于“出”字上.可是上面几个例子中的“出于”则不同,虽然也不能看作是“于xx 出”这样的形式,但是这里更倾向于表达的是“由于、因为”的意思,即“由于/ 因为他的天性,他好结朋党”、“由于民怨,才导致甲午之大乱”,那么这样的话“出于”就更倾向于介词词性,虽然介宾结构作状语出现在谓语之后很难以让人接受,但是从句子的意义上讲似乎这样才说得通,即便是这样的例子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29)(30)两例中“出于”分别放在句首,这样就更具有说服力.而且在现代汉语中虽然把它归为动词类,但是介宾结构作状语的用法也逐渐多了起来,如:

(31)出于礼貌,我说了声谢谢,问他:“你怎么会知道我的生日?”(《幸亏她的指点》)

(32)出于职业的习惯,也出于对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的爱护、对亲友的关心,他强迫张戈躺在床上,要为他详细检查.(《起死回生》)

(33)出于这一考虑,他们将升任南澳镇总兵的惠昌耀暂留香山协之任,拨发水陆兵数百名在澳门附近的各个要隘布防,还决定派遣官职较大的干员进驻澳门,以控制那里的局势.(《澳门四百年》)

(34)出于生活所迫,她不得不起早站排买些电影票,然后转手卖给后来买不到票的观众,其代价仅仅是买她两包瓜籽,票价分文不多取.(《电视文学概论》)

三、结语

上述可以看出,“出自”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即随着历时的演变受副词修饰的现象逐渐增多,并且后面所接宾语也是由具体的、表示地点或方位的名词逐渐扩大到表示指人或与人相关的抽象性成分;与之对比,“出于”的规律性则不那么明显,通过语料可以看出“出于”一词,不论是从它受副词修饰这个角度还是从它后接宾语这个角度来看,它都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状况.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自”和“于”同样作为介词,并且共现在“出X”结构中,那么为什么“出自”似乎没有虚化为介词的可能,而“出于”虚化为介词的可能如此之大,其中的原因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归纳总结:上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语法和词汇和出自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词汇本科毕业论文词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用话题学词汇,强化学生记忆效果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数量庞大、毫无规律的英语词汇无疑成为英语学习道路上的第一道障碍,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背诵、记忆词汇,得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仅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还使学生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基于高中英语定语从句交际化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充当着英语教学的关键环节,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员和教育者都作了不少相关理论实证和研究 而近年来,高中英语教学模式逐渐发生转变,传统注重单一语法的教育方式已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因.

成都话的副词倒与其语法化
摘 要在成都话中,“倒”常有介词的“倒1”、动态助词“倒2”、副词“倒3”三种身份 本文主要考查成都话中.

无奈的语义句法与语法化
摘要现代汉语中,连词“无奈”所引导的多是转折复句 句法上“无奈”经常出现在“P,无奈Q”句式中,P和Q具有转折关系,连接前后两个.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