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弦外之音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与弦外之音方面论文范例

主题:弦外之音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5

弦外之音,本文是有关弦外之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弦外之音相关论文范本.

弦外之音论文参考文献:

弦外之音论文参考文献

商业情报工作的本质就是会听话和会表达.只有具备读懂悟透弦外之音的能力,掌握言辞在信息学领域的真正意义,才具备开展行动的前提

文/华

《世说新语?言语》章中记载了很多三国两晋时期有意思的言辞,集中反映了那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和行为智慧.但要真正读懂其“弦外之音”,则并不容易.

举例如下:王敦兄含为光禄勋.敦既逆谋,屯据南州,含委职奔姑孰.王丞相诣阙谢.司徒、丞相、扬州官僚问讯,仓卒不知何辞.顾司空时为扬州别驾,援翰曰:“王光禄远避流言,明公蒙尘路次,群下不宁,不审尊体起居何如?”要理解全文,需要对时代背景和相关人物做个简单了解.

“王敦之乱”

故事的大背景是东晋初年“王敦之乱”,发生在晋元帝(东晋首位皇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故事主要涉及四个人物:三个王氏子弟,还有一个叫顾和.

王氏三子弟均属山东琅琊名门望族.其中,王含是王敦的亲哥,王导即王丞相,是他们的堂弟.晋室东迁,王氏家族辅佐司马睿(即晋元帝)立足江南,登基称帝,建立东晋,以王导和王敦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是东晋开国功勋家族.东晋初立时,王导内执朝廷中枢,王敦外掌国家兵权,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彼时王氏势大,皇权孱弱,于是晋元帝司马睿提拔刘隗、刁协等士族人士,以制衡王氏,导致双方矛盾激化.王敦时任大将军、荆州刺史,镇守武昌,手握重权重兵,据守重镇,以“清君侧,诛刘隗”为名,进军建康及周边,并击败朝廷军队,后自任丞相,在武昌遥控朝廷.晋元帝因此抑郁而死.晋明帝(司马绍)继位后,组织力量讨伐王敦.王敦在战事期间病逝,其叛乱最终失败(晋明帝太宁二年,即公元324年).

王氏三兄弟虽出同门,但政治立场和结局有所差异.王敦初有大功于东晋,后来叛乱甚至试图篡位,但在过程中病死.其哥王含时任东晋朝廷光禄勋,九卿之一,领管光禄、大中、中散、谏议等大夫以及羽林郎、五官、虎贲、左右等中郎将,其实就是掌管皇帝宿卫侍从.王敦之乱初期,王含委官弃职,跑到了江苏苏州避嫌,但后来却投奔王敦,并在王敦死后继续领导叛乱,兵败被杀.王导则始终坚持与东晋皇室站在同一立场,在王敦之乱中,受晋元帝之命领前锋大都督职,抵抗王敦,协助朝廷平叛王敦势力集团,坚定辅佐了东晋三朝皇帝,成为一代名臣.

其实,顾和才是上述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王氏三兄弟不过是背景人物.顾和是江南名族顾家子弟,两晋名人顾荣的同族子侄辈,当时官职扬州別驾,即扬州刺史的辅佐属官,后官至尚书令,其死后追赠司空(“三公”之一),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名望.

关键时刻

回到故事中.当时情形大致如下:首先,王敦谋反,统领国家主要军队驻扎南州(东晋时军事重镇,建康的西南门户,故址在今安徽当涂),直接威胁东晋都城建康.其次,王敦的哥哥王含,时任光禄勋,听闻王敦谋反,就弃职跑到苏州;从其逃亡路线来看,可能是为了避嫌并与王敦划清界限,但也不排除是为了呼应王敦.第三,王导因为身在朝廷中枢(时任司空、扬州刺史之职,位列三公,但实际掌握朝政大权),恰逢自己的堂兄谋反,可能是担心整个家族因此蒙难,于是带着自己在京的二十多个族人子弟,每天坚持到皇宫门口向皇帝请罪,非常虔诚和辛苦,似乎是为了与王敦叛乱划清界限,乞求哀怜,也可能只是缓兵之计,摆个迷惑皇帝的姿态.第四,考虑到王氏家族在当时的实力和对朝局的影响(“王与马,共天下”),如果王氏家族齐心协力,司马氏捍卫皇权决心不坚定,且无强力可靠外援可用,则改朝换代可能就在一夜之间.当然,也有可能一夜之间,在京的王氏族人均被皇帝势力所诛杀.第五,考虑到各方形势并不明朗,文武百官疑虑重重,犹如“热锅上的蚂蚁”,都想借慰问王导之机,打探王氏意图,但匆忙间不知该怎样措辞.从当时形势来看,东晋文武百官均有掌握准确信息,做好形势研判,选准政治立场的需求,而王导作为晋元帝的“布衣之交”和东晋定鼎功臣,其实力不言而喻,而其态度则是形势发展的关键.

举重若轻

正当东晋朝廷官员万分焦躁且无计可施之时,扬州别驾顾和自告奋勇,拿起笔就写道:“王光禄远避流言,明公蒙尘路次,群下不宁,不审尊体起居何如?”意思是:您的堂兄王含远远躲开了流言,明公(指王导)您每天在路上风尘仆仆,群僚及下属们心里都很不安,不知您贵体是否安好,饮食起居怎么样?

短短四句话,看似简单,其实举重若轻;闲庭信步之间,可谓刀光剑影,意味深长.先看前两句:“王光禄远避流言,明公蒙尘路次”皆是隐晦的春秋笔法(此处见不到王含的逃亡和王导的请罪),只说表象,不做意图推测,不做价值判断,不为好事者留下任何把柄.再看第三句“群下不宁”这是实际情况的真实描述,至于为何“群下不宁”,彼此心知肚明,无需言说;至于“群下不宁”的未来走势如何,则要看后势的发展.第四句问“不审尊体起居何如?”表面看,是僚属探寻王导的身体和日常起居,但往深层次想,又何尝不是在询问王导的想法和下一步打算呢?综合四句话,可以理解成僚属的探望和劝慰,也可以理解成僚属对朝局形势发展方向的询问,甚至还可以理解成僚属对王导所纳的“投名状”.但不管局势发展的结果如何,从任何一方立场看,根本找不到这四句话有任何可指摘之处.

急智聪明

能够写出这样的话并不容易,不仅需要反应敏捷,更需要能够统揽全局的高超智慧.当然,顾和就是这样一名非常善于言辞之人.

《世说新语?言语》还记载了一段顾和言辞“惊艳”的故事:顾司空未知名,诣王丞相(王导).丞相小极(疲累),对之疲睡.顾思所以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元公(顾荣),道公(王导)协赞中宗(晋元帝司马睿庙号),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丞相因觉,谓顾曰:“此子圭璋(高级玉礼器)特达,机警有锋.”全段意思是:顾和尚未成名之前,前往拜会王导,希望得到其提携,但恰逢王导疲困,昏昏欲睡.顾和为了展示自己,于是对当时在场之人说:“当年经常听我家前辈顾荣先生说,王导先生辅佐元帝而保全江南,功勋卓著,现在先生身体可能小恙,让人感到很不安啊!”王导听到后,对顾和说:“你才能出众,能够无师自通,是急智聪明之人.”

顾和这段话组织的完备精要:借同族长辈名义和口吻,既说明了自己的高贵身世(江东望族顾家子弟),也表达了对丞相的仰慕和称赞(“协赞中宗,保全江表”).“马屁”拍得恰到好处.因为王导一向对“江东首望”顾荣礼遇有加,能够听到江东顾氏对自己的称赞,自然心满意得.与此同时,顾和在承接对王导的赞语后,说出“体小不安,令人喘息”,既可以认为是表达对丞相身体的关切,也可以说是对王导慢待晚辈后进的批评,可谓机锋稍露而又不伤大雅.《晋书?顾和传》记载顾和“由是遂知名”.难怪其同族长辈顾荣称赞顾和“此吾家之骐骥也,必振衰族.”

人情练达

善于言辞固然重要,但要听懂关键话语也不容易,需要丰厚的知识和对人情世故的练达.

还是以《世说新语?言语》中的桥段为例:郗太尉拜司空,语同坐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纷纭,遂至台鼎.朱博翰音,实愧于怀.”这里的郗太尉即郗鉴,东晋名臣,出身寒门,在建立事功的同时,还不忘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时人评价其刚而不吐,柔而不茹,有大名于天下,在晋成帝年间官至司空和太尉(军队最高统帅),故而这里尊称为郗太尉.这段话的本意是郗鉴以“朱博翰音”自警,所以理解这段话的关键是搞清楚这个典故的意思.根据《汉书?朱博传》记载:朱博出身贫贱,由佐吏“历位以登宰相”.朱博拜相时,有大声如钟鸣,皇帝问原因,有人回答:“人君不聪,空名得进,则有无形之声”.后人以“朱博翰音”比喻没有能力而登高位或形容人徒有空名,华而不实.由此可见,要听懂郗鉴的一句自警自谦之词,还需要深厚的典故积累.

弦外之音

或许会有人说,讲个话,听个声,哪来的这么多弯弯绕,岂不是太累太没效率,能不能简单点,直接点,痛快点.愿望是良好的,但日常生活中直话弯说、听话听音、以曲为直的要求比比皆是,尤其在我国含蓄委婉传统比较深厚的环境中,更是如此.

言语文章是思想和意图的载体.具体到企业运营领域,善于言辞和能够听懂各种言辞同等重要,不仅关系的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的妥善和有效传达并影响一致行动,甚至关系到企业经营中有关战略方向的准确把控.具体言之,宏观经济环境,中观行业态势,微观企业运行,皆需要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分析和研判.各类与商业有关的情报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说到底就是与言辞打交道.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产业链的重组和再平衡、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金融政策的变动、产业环境的波动、监管政策的演进,个案商业事件的趋势性隐喻等,都蕴含在各类言辞之中.商业情报工作的本质就是会听话和会表达.只有具备读懂悟透弦外之音的能力,掌握言辞在信息学领域的真正意义,才具备开展行动的前提.

汇总,上文是关于经典弦外之音专业范文可作为弦外之音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弦外之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弦外之音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频道
弦外之音有关写作参考资料推荐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