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旧楼浮光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和旧楼浮光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主题:旧楼浮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4

旧楼浮光,该文是关于旧楼浮光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跟浮光和旧楼浮光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旧楼浮光论文参考文献:

旧楼浮光论文参考文献 旧杂志回收旧杂志怎么处理

一栋楼老到什么地步才会这样发抖?

地铁1号线在200米外施工,每一次打桩机锤击地面,这栋楼都会不由自主地抖上一会儿.那几天,我看见年轻人眼里总有惊惶的神色,她们借口晒太阳走出去,等老楼平复了再回来.有一次小杨抱着校样刚刚走进我的办公室,锤击就不合时宜地响起了,在满屋震颤的嗡嗡声里,我大声安慰她说,没事儿,我在这楼里十多年了,也没被砸死.

我当然不能告诉她,文联没搬走前,这间屋子曾经是他们存放档案和文件的办公室.就在这间屋子里,起身去复印东西的大伟刚刚离开座位,哗啦一声,楼板上掉下的水泥就砸在了他身后的座位上.在楼梯隔壁的卫生间,这样的好运气也光顾了我一次.那一次我正站在尿池边,又是哗啦一声,墙皮和水泥贴着我的右脚落下来好大一摊,鞋面被溅落的粉尘染得一片灰白.我抬头看了看天花板,细碎的流沙瀑布样倒挂下来,三五分钟才完全停止,楼板的水泥碎石中横斜出半截细弱可疑的钢筋,缠满红黄的锈色.我想起来梅老师说过的话,他说这楼建得早,那时候国家困难,钢筋不够,使用了不少竹筋,水泥也不够,沙子掺得多.我又想起来涂老师说过的话,他说这楼建得早,那时候的人实诚,不会弄虚作假,竹子韧性多好,这楼结实着哩,能抗七级地震.他俩都在这里工作了三十年,一个写诗一个搞摄影,直到退休,也没被砸死在里头,鉴于此,我当然也得有不被砸死的信心,而且要把这信心传递给年轻人.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走进这栋旧楼里,也是身心俱凉.身凉是因为楼里常年不见阳光,心凉是因为办公环境太像《编辑部的故事》.在苦夏,身凉是件美好的事,心凉就不一定了.《编辑部的故事》上映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儿,二十多年过去了,外边日新月异,编辑部仍然是电视剧里的样子,甚至连老师们的眼镜都是同一个式样的.

也许全国的编辑部都是这样吧.我想,如果一个路人此刻不小心走进去,会不会怀疑自己闯进了电影片场.

按梅老师的说法,当年他月工资才四十五六块钱,在《诗刊》发表了一组诗,稿费拿了四十二块,这笔意外之财让他有点手足无措,到处请人吃糖.我还听说,那些年邮递员每天来这栋旧楼,都要卸下重重的三四邮袋信件,每个袋子有百十斤重,有的是稿子,有的是读者来信.这样的盛况我没见着,只能暗自遗憾.如今,在我们杂志上发首小诗,稿费大约也就四五十块,远远算不上意外之财,顶多购买一两包.邮递员的工作也轻省了许多,每周不过是十封八封挂号信,稿件都壅塞在电子邮箱里,几天不看,空间就要报警.

旧楼里时光虽然缓慢,但并不是完全凝滞,变化还是有的.十几年过去,室内的灯光添置了不少,墙壁重新粉刷过,终于不再昏暗了,电脑取代了堆积如山的稿子,枣红色的五斗桌纷纷作古,窗外一米远的小楼却没有移走,阳光依然在墙头徘徊,屋子里堪比避暑胜地.就在那一米宽的缝隙里,一株桐树顽强地生长着.缝隙里没有亲属,它失掉了参照标准,就长得离经叛道,越来越像竹子.

缝隙隔离了阳光和生长经验,同样也隔离了暴风和伤害.初夏时,桐树的顶端会冒出几片手掌大的叶子,照样青黄可人,照样有属于自己的微小绿荫.

办公室北边是这座城市的主干道,原先宽阔的人行道上,也是有过大树的,其中一株老桐年逾五十,枝干繁茂.有一年夏天暴雨摧折,树身倾斜,搭在了相邻的劳保公司旧楼上,戳漏一间病房,毁掉不少红瓦.旧楼二三层原是长生民营诊所,医患人等一涌而出,围观树腰上的森森断口,全然不顾雨脚如麻.他们中有人认识这株桐树,大声向别人讲着种树时的故事.没人听,他们关心的是能赔多少钱,钱该向谁要.第二天,市政部门来了吊车,工人拿着锯子爬上爬下,老树被解为大大小小的碎块,迅速消失在膨胀的城市里.

我从外面回来,立刻去看了看缝隙里那株不拘一格的树.它很狼狈,但还活着.

一走进旧楼,韩主编就告诫我,做这行一定要爱护眼睛,然后叮嘱办公室给我配个新台灯.我不当回事,看稿子贪快,常常忘了开灯,他就老是提醒我.除此之外,有些话也是老生常谈,比如要舍得熬油磨屁股,你下的工夫越多,稿子就越干净之类的.当然也有“为他人作嫁衣裳”“作翰林院编修很幸福”之类冠冕堂皇的话,我都没听进去,我一直纳闷为什么要把“干净”作为好稿子的标准,但是我没有多问,他是老师傅,我是学徒,按照他说的去做,就好.

我在这栋老楼里,经历过三代编辑.第一代韩、梅、任三位老师,共同特点是四十岁上下眼就花.很显然,稿子要想干净,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的.台灯很重要,但是不能克服职业病的蔓延.第二代编辑是我和谭姐,托前辈们的福,我们都没有眼花,正在通往退休的路上昂首阔步.第三代编辑充分暴露了这个行业衰落的颓势:尚龙和子愚先后去了报社,那里待遇更好,他俩也足够努力,离开后都买了房、成了家,如果在这里,只有看不完的稿子和挑不完的错字.现在他们依然热爱文学,但是立足的角度已经不再是编辑,而是作家和诗人.为了补上他俩的空白,婧婷和小杨加入了进来,因为大家住得都比较远,中午时间又比较紧张,单位决定自建一个小食堂.经过多方勘察,认为我的办公室空间宽裕,且距离上下水管道较近,具有改造条件.

我说行,就这样办,第一顿饭我来做.

食堂用了两年多,大家轮流做饭,各拿各的特色菜,取长补短,手艺精进了不少,尤其是小杨的切菜技术,简直可以用专业来形容.

有一次,几个大学教授受邀到杂志社开会,为一个奖项做评委.中午,评审组长说咱不去街上了,就在这儿吃吧,今天谁下厨?

我说,我,炸酱面.

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做编辑也当然比不上治大国,所以也大致超不出烹小鲜的范畴.这话虽然听上去举重若轻,挺潇洒,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跟稿子打交道容易,跟人打交道很难.

老印刷厂对面有个小馆子,许是与印刷厂有过渊源,名字里就嵌进了一个“印”字.馆子租的是民房,很小,距离编辑部不过三四百米,徒步几分钟就能到.有一回国英兄到编辑部找我,中午定要喝上一杯,就跟着他到了这个馆子.点的是腐竹烧肉皮、小黄鱼、酸辣土豆丝和蒜黄炒鸡蛋,都是家常菜,配色却很好,多用青红椒,一下箸,味道也好,用少量白糖提味,而不是味精.

冬天,酒酣耳热,周围的客人散完,就剩下我们两个,老板也不来撵人.后窗破了一个洞,一只臃肿的猫钻进来,蹲在我们脚下喵喵叫.

它怀孕了,国英兄说,然后把盘子里的鱼丢给了它.

野猫应是怕人的,可它当了母亲,就不能再怕了.

如果文学作品是个孩子,作家就是母亲,那他也应该无所畏惧.

后来,老印刷厂对面拆迁,小馆子就搬到了编辑部南面的文宣巷,这下距离我们更近,有时遇到好友或者作家来访,就请他们在小馆子里喝酒.子愚也有这个习惯,那时候他还不到三十岁,很多青年诗人或者作家从外地来找他,定点聚餐必是那里,每餐点的,大约都有那四个菜.

馆子仍然租的是民房,很小,食客多了,就需要排队等候.掌勺的大约是兄弟俩,前面张罗的应该是妯娌,貌不惊人,话也不多.

有一天下午我走进楼门,看见小杨正直直杵在那里发呆,她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只有走上前去.她听见脚步声,转身看了看我,给我指了指我办公室的方向.我这才发现一只体格健硕的松鼠正蹲在那里,一脸迷茫地望着我们.

这真是件麻烦事.

如果在树林里见到这玩意儿,倒是还有些诗情画意,可这里四壁水泥,既没有松果,我们又不好客,不知道如何招待它,只能跟它干瞪眼.僵持了一分多钟,它终究是识破了我的虚伪,轻蔑地抖了一下尾巴,三两下穿过废弃的楼道,跳上窗子消失了.

它回家了,我说.

小杨哦了一声,我能听出来她对这栋老楼很不信任.

论起年龄来,这本杂志比这栋楼还要老,她已经整整六十岁了.六十年里,一代代人经历了一茬茬事,没人去发掘整理,就会烟消云散.

喜新厌旧乃是城市的本性.在它的膨胀里,这个本性演绎得具体而充分.

那些老街旧楼被折叠打包,像遭受了无妄之灾的老树一样被分解,成为碎砖烂瓦,统统丢进垃圾填埋场.在幽暗的地下,它们历经时间磨洗,会变成石块或者矿藏,也许冥顽不化,保持着窗台或者栏杆的姿势,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人会再次使用它们.更高的楼被竖起来,一栋接着一栋,长成茂密的森林.太阳被迫升得更高,以照耀楼缝间的空地.塔吊今天在河的北岸站立,明天就可能到南岸拔节,它们总是忙忙碌碌.泥土和草茎不被需要,水泥和柏油覆盖了整座城市,绿植和动物在公园里得以幸存.如果不借助交通工具,你很难短时间内往返于办公室和住所.高架和立交正在兴建,地铁在土层下蔓延.

当整个河的北岸都在拆旧换新的时候,编辑部周边却有着与世隔绝的寂静.路过的人总说,这样的黄金地段,被这几栋老楼盘踞着真是浪费.还说,这可是中州路啊,这些旧楼简直影响市容.

编辑部西邻曾经有过两栋旧家属楼,年龄与我们这栋不相上下.建筑结构的微小差异,决定了其功能性的不同.我们这里是封闭的筒子楼,挑高惊人,适用于办公.那两栋楼就低了不少,楼道是北向开放的,挨着楼梯依次是水房和厕所,左右住户各自公用一套,从不互相越界,更不会私自打开别人家的水龙头.据我所知,厕所的水费由住户均摊,楼道照明费同样如此.楼上的住户大多高龄,每天的乐趣之一就是拿着小板凳,在楼下的人行道上晒太阳.那时候人行道宽敞,沿街的商户常常在这儿挂网打羽毛球,打累了,就和老人们一起晒太阳、聊天.

北京奥运会那年,这两栋楼上贴出了拆迁告示,谈妥的纷纷搬走,没谈妥的抵抗了几下也都撤了出去,只有东北角上三楼那户扎得牢、扎得稳.老头写得一手好颜体,常常用白布写了政策,从窗口垂挂下来,供路人观看.有时也即兴写几句诗,合辙押韵的,有白乐天遗风,兼有些革命时代的特色词语.那时候手机还没怎么承担照相功能,上班路上脚步匆匆,停下来看看也就看看了,顶多议论几句.

一晃就翻过了年头.西楼已被拆平,东楼也拆掉了一半,剩下的东南角金鸡独立、摇摇欲坠.这摇摇欲坠的半栋楼依然坚持了半年多,水电自然是没有了,有个中年妇女总是每天拎着饭盒上楼,料想是老人的女儿来做后勤保障的.有个早晨我接到孙老师电话,说那栋楼没了.我说怎么会,昨晚上喝完酒回家路上还看见它了.他说没了就是没了,还骗你不成?我路过时特意看了一下,果然成了白地,连碎砖瓦都没怎么剩下,地面上有一些慌乱的轮胎印记,看宽度应该是铲车或者卡车留下的.我问孙老师咋回事,他说可能是谈妥了吧,连夜就拆掉了.我说咱这楼也成危房了,啥时候拆?他跺跺脚说,这楼好着哩,拆啥?

我不得不承认,喜新厌旧也是我的本性.

我喜欢新的东西.

新的词汇,新的语序,新的结构,字里行间流泻出来新的风味,或者纸背里透出的新观点和思想.后者体现一种思维的乐趣,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类社会进步,靠的是经验累加.有小道消息认为,自地球诞生、人猿揖别以来,大约已有五十亿人曾经活过,而当下活在世间的,还有将近六十亿人.近百亿生命体验和智慧的堆叠,构筑了今天我们的文明.这至少说明了两条:一是在旧有领域创新会越来越难,很容易就踏上了前人的脚印,文学也是同样,你灵光一现写出来的,很可能是别人玩剩下的,这很让人沮丧;二是如果没有新的生命体验和智慧在你身上产生,作为微小个体的你就失去了意义,因为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累加给后人,你的痕迹就会慢慢被时间抹去.

这种感觉,让人坐卧不安.

西邻的两栋旧楼拆掉之后,建筑队很快就入驻了.工地被围墙圈了起来,原先老楼蹲着的地方,变成了两个深坑,本以为很快就会有颀长挺拔的高层竖起来,谁知工地就此停了工,施工机械纷纷撤走,暴雨过后,坑里蚊蝇滋生.刚开始,还有一两个看门人住在工棚里,偶尔打扫一下门口的落叶,后来连人影都没有了.春天和夏天接连席卷了这里五六次,野草和藤蔓肆无忌惮地生长,甚至试图翻过墙去,侵占大街.无家可归的猫狗把这里作为栖身之地,人们偶然经过,它们就怒目而视.只有外墙是光鲜的,每年三四月份,这里都会被粉刷一遍,写上最新的宣传口号.晚上,过路的醉汉们在墙角解手,呕吐物层层堆积,清早凝固干结,与当年破败的旧楼相比,似乎更加不堪.

城市依然在膨胀,在代谢.两个街区以外,曾经的国营大厂旧楼拆迁,新的小区已经封顶开售.编辑部斜对角的红墙,被遗址公园取代,复建后的古塔高大巍峨,门票价超过百元.遗址公园东邻的建筑机械厂被冠以文化产业园的名称,改造成新型房地产.老印刷厂很多年前就已经不存,与之有着血缘关系的小印刷厂们都在面临限产,日渐艰难.文宣巷里的小馆子终于被盘给了别人,老板说太累了,打算做点轻省的生意.

谁都能预感到,要发生点什么.

打桩机停工后,西邻的大坑被填平,地铁项目部把这里改造为临时办公室和工人宿舍.白色的板房只用了一两天便搭建起来,外墙*重建,漆成蓝白两色.第三天,编辑部这栋楼的外墙上也被贴上告示,说是两个月以后就要拆迁,告示下面盖着很严肃的印章.临街的商户本来就三心二意,这下正好关门歇业.人行道被改造成临时马路,桐树、槐树、女贞树统统移走.

在与有关方面协调办公用房的时候,单位要进新人,婧婷开始休产假,小杨终于决定离开.楼道里再次变得空空荡荡,食堂烟火渐稀.很多故事,就像这栋旧楼一样,消失在城市迅猛的代谢里.

维摩,编辑,现居河南洛阳.已发表文章多篇.

结束语,这是一篇关于经典旧楼浮光专业范文可作为浮光和旧楼浮光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旧楼浮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浮光旧虹影
文沈熊猫图夭仙彼时舒迦陵学成回国,她家境良好,又有些可以安身立命的小聪明 她本想在国内先休息一年再考虑工作事宜,哪知没多久,在家的母亲又同她相看两厌 来来去去,舒迦陵这才明白,原来女人学不来王老五的花.

旧时光里的温暖
23岁时,我遇到了生命中的那个人 一直记得他第一次去我家时的情景 见到我父母,他的脸憋得通红,叫了声“叔叔,阿姨”,就拘谨地坐在那儿 那一晚,昏黄的灯光下,他和父亲边抽烟边聊天.

弃新求旧的穆尾英二超市
摘自智富时代张小黑 文在日本鹿儿岛县阿久根市,有一家名为“穆尾英二”的大型超市,超市社长的名字叫穆尾英二 2008年,当穆尾将开办超市的申请报告递交给相关行政部门后,却遭到了.

乡村振兴战略需发挥乡贤作用从甘祖昌将军当农民、郑传楼副巡视员当名誉村长个案的思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 由此,我建议发挥乡贤作用,加大精准脱贫力度,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观初心所感一部初心电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