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天心月圆映草庵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跟天心月圆映草庵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主题:天心月圆映草庵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3

天心月圆映草庵,本文是天心月圆映草庵论文如何写与天心月圆和草庵相关论文范文.

天心月圆映草庵论文参考文献:

天心月圆映草庵论文参考文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心内科护理论文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前些时,乘去闽南采风的机会,探访了位于城外华表山麓的草庵.对于这处近年来名声日隆的宗教胜迹,我虽然早有耳闻,只是一旦身临其地,面对其景,依旧感到一种惊讶乃至震撼,心下禁不住赞叹:草庵!果然是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所在.有缘到此,端的不虚此行!

事后细细琢磨,此行之所以“不虚”,无疑关联着草庵非同寻常的宗教内涵.你想,作为华夏大地上的一处香火,草庵自然有佛祖供奉,但是,这佛祖却不是国人所熟知的沐浴着古印度恒河雨露的释迦牟尼,而是生活于古波斯王朝的贵族青年摩尼,即日后的“摩尼光佛”.这种宗教谱系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无形中带给草庵以“间离”效应,将其化作国内无数佛教胜迹中灵致异样、无法类比的“这一个”.不仅如此,现存的草庵虽系民国时重修,但其历史渊源和基本构架,却可以追溯到九百多年前的南宋绍兴年间.它最初以草构筑,故名草庵.庵中那一尊依山凿壁而成的摩尼光佛坐像,大约形成于七百年前的元代,它的存在不仅串联起摩尼教自唐初进入中国后的载沉载浮、曲折经历,而且构成了该教在当今世界仅此一见,因而极为珍贵的文物景观.1987年8月,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研讨会在瑞典隆德大学举行,草庵摩尼光佛坐像被确定为大会吉祥图案.世界摩尼教研究会也选取该像作为会徽.1991年2月,由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以及新闻记者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莅临草庵,经现场考察,认定草庵是“世界上现存最完好的摩尼教遗址”.所有这些,犹如一支彩笔的多重皴染,让古朴质实的草庵愈发显得神采独具、不同凡响.

不过,对我来说,草庵更大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还是来自它与一代高僧弘一大师李叔同的那种缘分和那番交集——1928年底和1929年秋,一向多在杭州和浙东寺院挂褡的大师,两度游方闽南.起初他打算经此去暹罗,没想到竟一再被眼前情境所吸引、所打动:这里不仅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可以使自己原本羸弱多病的身体摆脱严冬风雪之苦;同时佛教界内部很是纯洁,佛学教育的风气亦十分浓厚,显然有益于开展弘法事业.为此,1931年秋,已经52岁的弘一大师,在第三次抵达闽南时,就决定把自己的晚年交与这里.此后整整十度春秋,为了阐扬佛理,广结法缘,大师执着而坚忍的步履,遍及厦门、漳州、南安、惠安、泉州等地.正是在这段时光里,大师于1933年冬日、1935年腊月和1937年岁暮,三度来到城外的草庵,分别有短则一月左右、长则将近三月的停留.于是,草庵成了大师晚年在闽南的重要驻锡地之一.

在驻锡草庵期间,大师主要是抄经、著述、宣佛以及“养疴习静”,除此之外,还应寺内主持之邀,留下了一批墨宝.如:为草庵新建僧舍所题的篆体匾额“意空楼”;题刻在草庵后面山岩上的大字楷书“万石梅峰”;题于寺内钟鼓架上的“集华严句”:“以戒为师”“勇猛护持于佛法,愿常利益诸世间”;还有为新修复的草庵石室题写的《重兴草庵碑》等等.而在所有这些墨宝当中,最切近大师的人格与心灵,同时也最具有思想和人文内涵的,当属他为草庵撰写的两副楹联.

楹联之一:

草 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

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

这是大师为草庵撰写的一副藏头门联(以下简称门联),上下联的第一个字正好构成“草庵”之谓.此联高悬于今日草庵的堂柱之上.按此联下款注明的“岁次甲戌正月”,当系大师1933年冬日首次驻锡草庵,羁留至翌年二月期间所题.这副门联虽然在整体上保持着佛家用语浅显平易的特点,但仍有三个问题有待辨析和厘清.

首先,门联上联中“草 不除”的“ ”字,已从现代汉语消失,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乃至收录更为广博的《辞海》《辞源》等工具书,均不收此字.我找到“ ”字是在《康熙字典》里.该字典引用清代藏书家吴任臣《字汇补》的说法告诉我们: ,“古与積字通”.《说文》段注曰:“積,聚也.”由此可知,“積”是形容词,大师笔下的“草 ”指的是青草聚集的状貌,惟其如此,“草 不除”才显得生意满满.也正因为如此,有学院中人在谈到大师草庵门联时,把“草 ”之“ ”写成专指小草之一种的“蘵”字,就难免鲁鱼亥豕之嫌了.

其次,大师写给草庵的门联,竟然还有另一版本,而这异样版本的提供者同样是大师本人.1938年夏,大师离开厦门到达附近的安海.应当地居士之请,手书草庵门联相赠,而手书的该联上联“便觉眼前生意满”,已改作“时觉眼前生意满”.

除此之外,大师还写了《书草庵门联补跋》.文曰:

此数年前为草庵所撰寺门联句.下七字疑似古人旧句,然亦未能定也.眼前生意满者,生意指草而言.此上联隐含慈悲博爱之意,宋儒周、程、朱诸子文中常有此类之言,即是观天地生物气象而起仁民爱物之怀也.

这段跋文对门联的内容作了扼要辟透的说明,却偏偏不曾涉及何以要将“便觉”改为“时觉”.看来要搞清此中原委,只能由我们尽量回到当年的语境和现场,作设身处地的推测了.

可以肯定的是,大师的记忆没有错,“便觉眼前生意满”确系“古人旧句”.其准确出处是南宋诗人张栻的七绝《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从该诗意脉看,第三句“便觉眼前生意满”,是对第二句“春到人间草木知”的主观化和具象化,表达了诗人眼中绿茵萌动、生机盎然的春日气象.大师原本是中国近代文坛艺苑的巨擘和奇才,腹笥异常充盈,张栻的《立春偶成》想必早已印入脑海、烂熟于心.惟其如此,当他为草庵撰写门联时,看到眼前春回人间、绿意葱茏的情景,便很自然地联想到“便觉眼前生意满”的诗句,感到二者氛围相近、意境相合,于是,遂将此句信手拈来,移入笔下,对于楹联撰写而言,此乃司空见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不过,张栻这句“便觉眼前生意满”,在明清两代的文章尤其是楹联中曾被辗转流布和一再化用.其中“便觉”二字则因为语境或引者的不同而不时出现异文,被屡屡改写为“顿觉”“时觉”“更觉”“须觉”等.这当中有自觉的更替,也有不自觉的误植.那么,大师手书的门联改“便觉”为“时觉”属于哪种情况?我以为应当是前者.

中国的楹联艺术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与圭臬,那就是对仗.所谓对仗不单单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两两并置,而且还规定一副联语中,声韵必须平仄协调,词性一定虚实呼应.以这样的规范作为标准,来衡量大师笔下最初的草庵门联,不难发现,以上联的“便觉”对下联的“勿忘”,无论声韵还是词性,都算不上工稳,至少还有推敲的空间或润色的必要;而一旦改“便觉”为“时觉”,其整体效果便顿见起色,趋于圆融.这时,我们仿佛找到了门联异文的可靠路径——大师最初拟联,因系借用“古人旧句”,所以自然忠实于记忆,照旧写作“便觉”.但他很快觉察到这样一仍其旧,给门联的对仗留下了瑕疵.出于早年养成的追求艺术完美的习惯,他有意加以补救,只是此种文人心曲,是不宜由“六根清净”的出家人明白表达的.于是,他在手书门联赠送他人时,悄然进行了语词置换,完成了对门联的不“改”之“改”,也算是一种心理补偿吧.倘若以上推测不谬,窃以为,“时觉眼前生意满”,才是大师对草庵门联的最后定稿或曰终极审美.当然,让大师始料不及的是,他这一番用心良苦的“亡羊补牢”,竟给后人增添了若干欣赏的困惑与称引的麻烦.

还有,出现于门联下联的“苦人”二字亦值得深味.与上联相对应,下联的后七字也是借用“古人旧句”.所谓“勿忘世上苦人多”,曾作为楹联的核心语义,以原句或变格见之于明清两代多地官衙的厅堂仪门,其语源似可追溯到唐代白居易的诗句:“岁时春日少,世界苦人多.”(《晚春登大云寺南楼赠常禅师》)毫无疑问,在见诸官衙府邸的楹联里,所谓“苦人”是世俗意义的,指的是“庶民”“细民”“草民”,一句“勿忘世上苦人多”,折现的是儒家的仁政观念和民本思想.白居易的登大云寺诗,尽管携带了浓浓的释家意味,只是其中所说的“苦人”恐怕依旧叠印着“惟歌生民病”的“生民”.

“苦人”一词进入大师笔下,当然会直通佛教哲学,进而衔接起佛家“苦谛”常说的“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乃至一百一十种苦等无量诸苦,并最终铸就超脱现世的精神坐标.不过,具体到草庵门联而言,“勿忘世上苦人多”才是完整的语义表达,这句话原本具有浓郁的儒家气息,不仅为“苦人”的称谓增添了俗世色彩和人间味道,而且使整副门联在出世的语境里透显出入世的情怀.关于这一点,将上下联合璧作整体观赏时,感受会格外强烈.或许可以这样说,正是在草庵门联里,大师让佛门的慈悲之旨与儒家的仁爱之心亦此亦彼,水融,化为一种宏阔博大的生命境界.这时,我不禁想起长期以来人们关于大师为何出家的种种思议.诸如,父辈影响说,家族败落说,理想幻灭说,精神遁世说,生命层级说……其实,从草庵门联的内容看,说大师的出家是践行一种既自省又省人的生命方式,似乎亦无大错.毕竟普度众生才是大乘佛教的理想旨归.

弘一大师为草庵撰写的另一副楹联,如今悬挂在寺内摩尼光佛坐像的两侧(以下简称佛联).联曰:

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

史乘记载,于此有明贤读书.

是联上款书:“后二十二年岁次癸酉仲冬,草庵题句以志遗念”,下款书:“晋水无尽藏院沙门演音,时年五十有四”,据此可知,佛联与门联一样,同为大师首次驻锡草庵所题,只是具体时间较之门联要早些,其间隔了一个年关,故而落款有癸酉与甲戌之别,以及(民国)“后二十二年”之说.至于佛联的内容,大师在四年后撰写的《重兴草庵碑》中,曾有过简明扼要的解释:

草庵肇兴,盖在宋代,逮及明初,轮奂尽美.有龙泉岩,其地幽胜.尔时十八硕儒,读书其间,后悉登进,位跻贵显.殿供石佛,昔为岩壁,常容,因依其形,劖造石像.余题句云:“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载,于此有明贤读书.”……

佛联和《重兴草庵碑》涉及与草庵相关的两件旧事——“文佛显影”和“明贤读书”.对前一件事,大约是嫌其过于神奇,大师仿佛并非真信,所以联语用“相传”一词作为限定,而碑文亦重在交代石像“因依其形,劖造石像”的过程.对后一件事,大师应当深信其真,因为它有“史乘记载”作为依据.不过,从今人研究草庵的成果看,这些记载亦多有夸饰想象、以讹传讹的成分.其中有迹可循且经得起推敲的史实是,明代嘉靖年间,草庵附近确曾有过一所“清泉书院”,书院也确曾培养了一批儒生士子,其中有的也确实收获了功名.至于碑文所写“十八硕儒……后悉登进,位跻显贵”云云,则并不可考.由此可见,大师题写佛联,果真是“以志遗念”,即意在寄托对草庵的留恋与怀念,而没有在史实方面顾及太多.

佛联真正引人瞩目之处是如下细节:大师拥有渊博的知识积累和精湛的佛学造诣,按说,他不可能不清楚草庵的摩尼教背景,也不可能无视草庵内迄今尚存的摩尼教遗痕,更不可能看不出摩尼光佛石像所存在的不尽合佛家规范之处,如明清学者早就指出的“道貌佛身”“释老合一”等.

但在佛联里,大师全然回避了这些,而依旧称呼像主为“石佛”“文佛”——在梵语中,“文”是牟尼的缩音,故而释迦牟尼又可译作“释迦文”,当然,释迦牟尼佛也就可简称为“文佛”——大师何以如此?这应当涉及他宽广的胸襟和相当开放的宗教观念.在著名演讲《南闽十年之梦影》里,大师明言:“我平时对于佛教是不愿意去分别哪一宗、哪一派的,因为我觉得各宗各派,都各有各的好处.但是有一点,我以为无论哪一宗哪一派的学僧,却非深信不可,那就是佛教的基本原则,就是深信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这样的眼光和见识显然不是每个佛门中人都能具有的.

不仅如此,对整个宗教信仰问题,大师都持一种宽容公允的态度.1917年,他虽未正式出家,但已同佛结缘.而在致刘质平的信中,他却写道:“心不定,可以习法.入手虽难,然行之有恒,自可入门.(君有崇信之宗教,信仰之尤善.佛、伊、耶皆可.)”显然,大师把平等、自由、一视同仁的原则,引入了宗教信仰.而这几乎构成了大师一生的持守.据说,在惠安弘法时,曾有担任小学校长的基督徒庄连福,因慕大师之名前来拜访,但大师的徒弟认为异教不能相容,所以不予引见.大师知道后,遂命徒弟登门赔罪,并带去手书的佛经和条幅相赠.庄连福被大师的山海胸襟所感动,从此,他不仅一有机会就前来聆听大师讲经,而且还以口述实录的方式,将当年的现场情景传至后人.明白了这一点,再来看大师草庵佛联对摩尼光佛的称谓,便觉得一切可谓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由于旅程紧促,当日的草庵之行未免有些步履匆匆.然而,那里的一切,尤其是弘一大师留下的两副楹联,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进而不时引发一些属于文人的思索:宗教在何处与人文交集?创作怎样才能融入人格的力量?艺术如何才能抵御岁月的销蚀?这些似乎都可以从大师的楹联中获得启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这是赵朴初先生为纪念弘一大师百年诞辰而写下的诗句.在我看来,这诗的意境恰好投射到草庵之中,所以,就用“天心月圆映草庵”作为文章的题目吧!

上文结论,这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天心月圆和草庵方面的天心月圆映草庵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天心月圆映草庵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天宫二号月圆飞天
2016年9月15日,中秋月圆夜,“天宫”飞天时——中国向着自己的空间站迈进了一大步,人类航天探索史迎来又一个“中国时刻” 20.

侯长荣、陈剑月:爱情比《那年花开月正圆》更美更好
文/王玉琴那年花开月正圆开播后,收视与口碑齐飞,亿万人都被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深深打动 其实,剧中吴家二老爷、二夫人的扮演者侯长荣和陈剑月的爱情故事同样动人 从拍87版红楼梦因戏相恋裸婚至今,两人30年相.

中秋月圆夜国内花式赏月游
我国赏月的风俗源于古时祭月,严肃的祭祀活动渐渐演变成民间的轻松欢娱,民间赏月、玩月的习俗从唐宋则越发盛行 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中秋节当日,所有.

闲见月,忙心死
文\李娟“闲”繁体写为“間”,是在门里望见月亮 让人想起有月亮的晚上,晚风清凉,秋虫唧唧,月光如水水如天,一位绮年玉貌的女孩倚在门前,拾起头见皓月当空 .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