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能源互联网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跟中国能源革命的目标和路径从能源互联网到智慧能源(中)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能源互联网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4

中国能源革命的目标和路径从能源互联网到智慧能源(中),该文是能源互联网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跟智慧能源和能源互联网和中国能源革命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能源互联网论文参考文献:

能源互联网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文化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文 | 刘建平 杨健 刘涛 陈铮

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必须将其与能源革命有机结合,理清建设思路,突破关键技术,明确实施步骤,确保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效率与效果,兼顾近期与远期的功能实现.

2004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发了名为《Building the Energy Internet》的文章,是目前正式提出能源互联网这一观点的最早文献.2008年,美国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世界又热又平又挤》一书中对能源互联网进行了介绍,这是经济学层面对能源互联网的最初探索.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2011年出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认为能源互联网主要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广域内的电源、储能设备与负荷的协调,最终目的是实现由集中式化石能源利用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转变.

通过与智能电网的比较,可以更好地把握能源互联网的内涵.能源互联网与智能电网在自愈、消费者积极参与、系统运行效率最优化、容纳多种发电形式以及储能等新技术、新业态等方面比较相似.然而,智能电网只涉及信息与电力系统,能源互联网还涵盖了交通系统、石油系统、天然气系统、供热系统等等;智能电网只涉及电能传输与利用形式,能源互联网还包括热能、化学能等多种形式的传输、转化、使用;智能电网一般不涉及大规模输电网,主要是基于配电网、分布式、用户侧,实施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行,能源互联网采用互联网理念、方法和技术实现能源基础设施架构本身的重大变革,实现能源生产、消费、传输的综合分析、协调.

因此,能源互联网属于上层大范围的概念,包括内部和外部的互联,而智能电网是属于大框架下的下层概念,是电力闭环里的互联.能源互联网包括智能电网、更离不开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为智能电网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向.

本文认为,能源互联网是信息网络、能量网络和能源网络的高度整合,以电力网络为枢纽平台,以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接入为主要任务,以互联网技术为实现工具,通过能源调节系统对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基础设施实施广域优化协调,实现冷、热、气、水、电等多种能源形式优化互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信息、能量和能源三者之间双向流动共享.

各发达国家基于各自的认识,已经分别对能源互联网做出了自己的实践探索.德国于2008年在智能电网的基础上进行了E-Energy技术创新促进计划,成为能源互联网实践探索最早的国家,力图充分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在整个能源供应体系中实现数字化互联及计算机控制和监测,以解决未来以分布式能源供应为主的电力系统面临的新问题,从配网到循环电网打造一个全新的能源网络.

能源互联网的外延拓展

能源互联网的外延不断拓展,自然延伸到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制造、智慧建筑、智慧家居等多种领域.能源互联网能够充分保障智慧城市.如通过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数据中心、地理空间监测设备等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同时自动设置最优化的节能方案,综合调节城市中各种能源消费主体,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实现城市智慧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可持续运营.

能源互联网能够有效保障智慧交通.如根据汽车物联网和大数据,计算交通信号灯的最佳设置距离,以达到让汽车少耗油的目的.电动汽车是交通运输系统电气化转型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分布式储能设备,能源互联网能够为其提供更为完善且具有较强通用性的基础设施,使之能够与电力系统更好地对接,从而优化系统运行,提高交通运输系统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的低碳化水平.

能源互联网还能以气、风、水、电、油等能源介质为监测对象,为企业建立一个能源管控平台,对其生产用能进行实时采集、计算分析和集中调度管理,解决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监测计量、用能控制及预测等问题,实现对能源的全方位监控和管理,达到供需平衡和节能环保的智慧生产;能源互联网能够对建筑物内的电能、液体介质能源、气体介质能源等进行实时监测、数据采集与存储、数据统计与分析等,实现家居用能的精细化管理,实现智能家居和建筑节能.

能源互联网的功能特征

能源互联网将使用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将能源生产端、能源传输端、能源消费端的数以亿计的设备、机器、系统连接起来,形成能源互联网的“物联基础”,智能发电、用电、储电设备最终都将接入网络,借助信息流,形成自我对话.

能源互联网的框架多维交织,从主体看,能源互联网有能源生产主体、能源消费主体、能源传输主体,即传统能源的生产方、使用方、调配输送方.生产主体有一次能源、二次能源,有集中式能源、分布式能源,有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从客体看,能源互联网借助信息网、能量网、能源网,生产和传输信息流、能量流、能源流.

从组件层次看,能源互联网包含了设施、技术、数据、应用、用户、制度六大组件层.最基础的设施组件层,包括能源生产、传输、储存装置和各种负载;其上是关键技术应用层,包括能量接口、能量转化、能量传输、能量存储、能量平衡、能量安全等;接着是数据传输层,包括通信协议、接口标准、组网规约等;往上是应用分析层,包括信息采集、能量调节、质量监测等;再往上是用户参与层,包括能量使用、智能交互、数据应用等;最上的是制度保障层,包括法规、政策、规则、标准的制定等.

能源互联网同时具有能源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特征,集成信息流、能量流、能源流(物流),实现“三流合一”.信息流主要借助互联网,能量流主要依靠电力网与热能网,能源流借力于线下的油气管网和传统的交通运输物流网来实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大数据、云计算,将能源与能量的生产、转换、存储、输送、使用等能源产业链的众多节点互联起来,能源互联网将实现信息流、能量流和能源流的自由接入、实时流动、即时交换与动态共享,智能生产、存储、调配、消费,达到信息网、能量网、能源网的“三网合一”,在满足清洁、安全、经济、高效、持续的能源要求的前提下,形成一个以信息流通为最大优势,实时交流、即时反应的信息网络;以电为主、多能转换的能量网络;广泛联接、流通不息的能源网络.

能源互联网的每个主体都是平等、自治的信息中心与能量、能源中心,自由上传与获取信息、能量与能源,自发地成为信息、能量与能源的制造者与享有者,原本孤立、静止的信息、能量与能源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现了循环畅通、实时流动、人人参与、人人享有.同时,能源互联网把供需结合为一体,把供给端与需求端汇聚在一个平台上,既保证充分供给,又合理优化需求,使供给和需求处在最佳平衡点上,各个节点既是能源生产者也是能源消费者,实现产消一体、效率最优.

能源互联网的功能具有以下六大特征:

1、分布性.各种能源品种,为了得到最大效率的使用,都需要建立生产、收集、转换、存储和使用的网络,这些能源网络作为能源互联网的一个个局域网,分布范围广泛,规模大小不一,但从较大范围看,都构成能源互联网的一个节点.

2、互联性.能源互联网除了满足各类能源接入要求外,更主要是将分散的能源网络互联起来,实现能量交换,充分体现人人贡献、人人享有的互联网理念.

3、开放性.能源互联网是一个完全开放自由的网络,各类能源主体只要符合能源互联网接口标准,可以达到完全的即联即用,就都可以随时并网、随时离网,自由享有能源互联网的各种功能.

4、平等性.分布于能源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各类能源主体,都不分等级,地位平等地接入能源互联网,将打破以传统特大、超大能源企业为中心的能源版图,构建大规模与分散并举的能源格局,以此逐步去除能源产业的垄断.

5、转换性.在能源互联网中,能量主体可在多种形式之间相互转化,任意按使用需求变换为合适的形式;能源供应方与消费方的身份也能够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转换;信息、能量与能源之间也能够随时转换.

6、便利性.能源互联网体现了简约极致的机制,网络上的任何主体与客体、时间和空间都被打破,取消了能源集中统一再分别配送的过程等一切不必要的环节,充分实现了去中心化,生产和消费的主体能够直接点与点对接,随时生产、随时并网、随时消费、随时转换、随时消费.

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思路

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和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从能源新技术、能源新形式、能源新业态、能源新制度四个方面着手,技术是基础,形式和业态是自然延伸,制度是保障.在能源互联网的实施路径中,首先要解决的是能源技术问题,必须要以能源新技术的突破为基础,才可能催生出能源新形式,也只有在能源新技术与新形式的结合发展进程中,才会自然衍生出能源的新业态,逐步构建和完善一系列能源新制度体系,保障能源互联网建设及其功能实现,进而加速能源革命的进程.

开发能源新技术.首先要立足于能源的生产、存储、转换、传输、调度和消费等,大力开发能源新技术,如高密度大容量储能技术、远距离无线输能技术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等.其次要大力促进能源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融合,积极发展能源大数据、能源云计算、能源网络安全、能源物联网等能源信息技术,人工光合、陶瓷电池等能源材料技术,以及微生物驱油、微生物产气等能源生物技术.

创立能源新形式.主要分为传统能源形式的新型利用、新兴能源形式的推广利用和未来能源形式的前瞻研发三大类.如煤炭高温热解等清洁安全利用;风能、光伏、光热等高效稳定利用;可燃冰、页岩油(气)、氢,以及与石墨烯、多晶硅、钍、钪等与新材料结合的能源新形式的推广利用等.根据未来能源发展趋势,还需要积极探索未来的能源新形式,争取获得革命性突破、产生颠覆性效果.

培育能源新业态.主要分为新型组织模式、新型商业模式、新型服务模式三大类.一是新型组织模式,如虚拟电厂等,每个能源互联网的自治主体由能量管理系统监督和控制,通过电脑运算的操作规划,就可以成为具有巨大发电潜力的虚拟电厂.二是新型商业模式,如开展基于光热电化耦合系统的智慧能源城镇(社区、园区)建设,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能源交易平台、能源网络金融等.三是新型服务模式,如能源网上一键自由按需购买及退货,订单式生产传输,基于大数据的用能咨询、能效产品销售、节能解决方案、O2O商业消费等.

构建能源新制度.主要分为催生型的新制度与适应性的新制度两大类.催生型的新制度具有开创性与先见性,能够使能源互联网按照预定规划平稳快速发展,催生和引领各种能源新技术、新形式、新业态,如出台《能源法》和能源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配套体系,完善各种相关支持性政策体系,建立能源互联网统一遵守的新标准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日前发布的全球首个能源互联网国际标准IEEE1888,由中国自主创新,解决了能源互联网最重要的入口问题,今后还需要建立更多联接标准、数据标准、传输标准、安全标准等.适应性的新制度是指随着能源新技术、新形势、新业态的出现,必须改革和完善现有制度,如建立共同遵守的能源互联网规则,打破现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能源数据壁垒,实现全国能源数据共享,形成能源大数据基础,建立服务性能源管理新机制和竞争性能源市场新机制等.(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刘建平,国家能源局发展;杨健,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刘涛,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陈铮,电力规划设计总院.)

归纳总结:本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智慧能源和能源互联网和中国能源革命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能源互联网本科毕业论文能源互联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金融支农的国际经验与对中国西南革命老区基于四川省宜宾市的分析
◇ 池1´2 刘 艳2(1.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成都611130;2.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 成都611130)摘要革命老区是当前中国脱贫攻坚的重难点区域 本文运用.

中国委员会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贺词
各位代表,同志们  值此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暨民革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委员会谨向大会和民革成立7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体代表,并通过你们向民革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问候.

一个士兵闯进了高精专大门记中国能源黑龙江省火电第一工程公司汽机班长贾志强
“前箱台板研的可以,后箱的面积大,再研一研 ”“中压隔板下左侧再刮一下”“那架子你看着能行吗用工具量啊!”这是在一个汽轮发电机组.

从亚投行看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的提升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但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与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并不相称,目前国际社会的话语体系仍然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掌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ldquo.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