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发表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生活德育类论文范文 与生活德育的心理学依据类毕业论文怎么写

主题:生活德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1

生活德育的心理学依据,本文是生活德育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与心理学和心理学依据和生活德育类毕业论文范文.

生活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生活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心理学和生活论文德育论文范文大学心理学论文社会心理学论文

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生产力标准被人们普遍认同的社会背景下,道德俨然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被遗忘,即使是在美丽的塔中,美好的道德也更多地呈现在教师的讲义和学生的考卷中,洋洋洒洒的文字把人生哲理、道德理念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学生一旦走出校园,之前的一切俨然成为过去式,似乎没有在他们的心中留下痕迹.然而越来越多的学生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深思,现实的道德教育问题究竟出在那里?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与生活脱节,真正的道德教育必须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生活德育的客观依据在于:

1 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是道德产生的前提

首先,道德产生的首要条件是自我意识的形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深入探究认识的起源问题.他从儿童出发研究认知的思维结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在儿童的世界里起初并没有主客体之分,儿童对自身和对他人都没有任何的认识,直到他对自己以外的他人产生兴趣为止.儿童这种对主客体之分的蒙昧同时也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我中心化,他们不知道自身与别人的区别,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行事.随着感知-运动活动的展开,儿童渐渐学会协调各种看法,确定自己在各种客体之中的位置,进而在以后的阶段中通过自由地协调自己的行动来达到对自身作为主体的肯定.于是在合作阶段儿童开始理解规则对于游戏的重要性并逐步开始用这些规则约束自己,进而学会制定游戏规则,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是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的.人们必须首先认识到不仅相对于自然来说人有不同于动物、植物的类本质,人是人而不是其它的什么,而且相对于社会中千千万万的其它人来说,自己是人群中区别于他人的独立一员,处于与他人直接的或间接的,这样的或那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中,自身的存在依附于他人同时又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制约.

现阶段我们的学校德育几乎全部都是在校园和课堂中展开的,如果说自然科学和其它社会科学以传授真理性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或语言技能为目标而在课堂上可以达到教育目的的话,道德教育则不同.道德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符号本身,不在于道德符号的冠冕堂皇,道德知识最本质的意义在于它所代表的生动而丰富的道德意蕴和生活智慧.脱离生活人际封闭的知性德育只能使得受教育者在道德思维的世界里翻跟头.学生安逸地生活于校园中,长久而重复地扮演学生、同学的角色,无法体会到作为一个社会人在复杂的社会体系中还需要扮演其它角色,履行其它的职责.片面的自我意识使得业已获得的许多道德知识没有得到应用和证实的机会和条件,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夭折,随之陷于对道德规范和原则累赘多余的排斥感和校园之外的社会角色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中,一旦步入社会便手足无措从而呈现大量的社会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其次,如果说自我意识是形成一定道德观念的内部条件,那么复杂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关系就是产生道德观念的外部条件.道德的意义和作用在于协调社会关系,当人们产生利益冲突和矛盾时道德才成为一种必要.在原始社会一切社会财富共有的所有制形式和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的共同生活方式决定了道德作用的微乎其微.心理学把内化定义为主体把现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与其所处环境间有规则的相互联系及现实的或想象的环境的特性转化为内在的规则的过程.目前的学校德育内容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没有在德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道德教育内容宛如空中楼阁与实在分置于两个世界.于是道德教育限于说服力弱,可接受性低的困境,在调节社会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不甚明显.德育内容贴近生活是不容我们继续忽视的客观要求.

2 需要是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在心理学看来,需要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初动力.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进行了分类———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德育的本质就在于完成对于生存质量的提高和人生意义的求索.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首先,有社交的需要.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需要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需要懂得如何处理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关系,只有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维持个人正常的生活.尤其是在现阶段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受教育者必须努力使自己具有创新精神、自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人.德育需要能够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才能激发人们接受和履行道德的动力,只有当人们认为自己能从道德教育中获得生活的本领和智慧,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生存和生活,此时的道德教育才能深入人心.

其次,人有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德育要被人们接受需要尊重人的自由和个性,科学的道德教育应以激发道德情感、启发道德认知、鼓励良好道德行为为主,而不是以防范为主,企图通过抽象道德符号的讲授统治受教育者的思想,以一定的道德规范束缚受教育者的行为,完全剥夺受教育者道德评价和价值选择的权力.无视受教育者对于、自由、平等的渴望和被尊重的心理需求的道德教育必然使得学生的道德潜能和创新精神受到压抑,对道德教育产生抵触心理.现阶段孤立、封闭、远离生活的灌输性道德教育无法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虽然绝大多数的受教育者并不想成为不道德的人,然而现实的德育却又无法燃起他们心中对于美德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越少感觉到落在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便越大.”当前的学校德育迫切需要从受教育者的心理需要出发,在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在情景性、体验性、互动性、人际开放的环境中,使德育成为一种开放的信息和情感传递过程,使受教育者受到积极道德情感的感染和高尚道德行为的激励,使道德充盈于学生的心灵.

3 体验是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环节

体验是心理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体验作为教育理念在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中已有体现.“当一个人对其周围关系世界发生了含有价值判断和融通性领悟,这时的体验就是种道德体验.”①体验分两种即心理体验方式和实践体验方式,“心理体验方式是指认识主体在观念上把自己当作客体,使自己暂时根据客体环境、立场、观点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这种体验中去获取关于客体的信息.”②

心理体验集中表现为情绪体验和情感体验.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发展和内在本质内容,情绪是原始的、简单的、较强的情感,情感是高级的、较弱的情绪.情绪和情感的发生都离不开外来刺激的唤醒,生动、具体、形象的表象更容易激发人的情感,因此德育需要利用人的这种心理机制,利用具体的、冲突性的道德问题帮助受教育者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实践体验方式是指认识主体在实践中把自己暂时变成现实客体,不仅站在他所研究对象的立场和观点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而且直接作为客体的一分子去生活.”②柯尔博格认为个体的道德发展完全来自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个体的道德经验不断结构化,不断同化吸收和调整新的道德经验,以达到道德认知结构新的平衡,使个体道德结构产生新的质变,飞跃到新的发展水平.皮亚杰在他的《认识发生论原理》中也指出,孤立的主体和孤立的个体没有实践的连接就不会有道德的产生.

实践体验方式是情感体验方式的基础,情感体验来源于实践体验.体验是人们的情感和心态的感受,感性的体悟往往比抽象的道德经验更容易触发人们的道德情感,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的印象更加真切和生动,因而能够更加持久地发生作用.不管是心理体验还是实践体验都离不开生活,生活是道德的起点,道德原本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我们并不否认道德知识传授的必要性,但仅限于此是不够的,甚至是本末倒置的.

马克思说:“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认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感性出发,因而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③道德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离不开感性而丰富的生活,远离生活的德育必然产生许多问题和矛盾.综上所述,我们的德育需要作出一些调整,重新认识和恢复德育与生活的联系,使德育回归生活.

汇总:本文论述了关于经典生活德育专业范文可作为心理学和心理学依据和生活德育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生活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让德育之光在幼儿生活中大放异彩--如何让德育教育渗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德育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中的重要内容,.

建构心理学视角下中职生爱的德育教学模式将心理咨询技术融入中职德育教学的探究和实践
目前,中职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少还设置了心理咨询室 加强中职德育实效性,必须聚焦学生潜能,转变教育观念,丰富德育教学内涵 一、将心理咨询技术融入中职.

耄耋老人享受互联网幸福的生活
我这个87岁的耄耋老人,也能和年青人一样享受着现代化互联网的幸福生活,给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我已成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时代老人 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互联网已普及城市、农村,遍及家家户户,男女.

新时代美好生活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敬老爱老的美德,让老同志们在贵州老年大学这个大家庭中得到健康与欢乐,7月13日,贵州老年大学联合晚晴杂志社、贵阳中医一附院举办“新时代美好生活”省直机关老同志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