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发表论文>材料浏览

审美相关论文例文 与中西流浪汉小说审美情趣差异漫谈以《小癞子》和《西去的骑手》等为例类论文范文例文

主题:审美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6

中西流浪汉小说审美情趣差异漫谈以《小癞子》和《西去的骑手》等为例,本文是审美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跟审美情趣和《小癞子》和《西去的骑手》有关论文例文.

审美论文参考文献:

审美论文参考文献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摘 要由于传统文化以及历史发展境遇的不同,中西流浪汉小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差异是两者之间存在的审美情趣差异,包括道德审美差异、情感审美差异和价值审美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流浪汉小说精彩斑斓.

关键词流浪汉审美情趣差异

流浪汉小说是欧美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体裁,它指的是用第一人称叙事体、插曲式结构和开放式结尾描写流浪汉遭遇的叙事作品[1].席卷欧洲大陆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流浪汉小说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时代背景,应运而生的开放性思维、拓荒意识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流浪汉小说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素材.自《小癞子》之后,欧美文坛流浪汉小说作品盛极一时,如《流浪儿》《苦儿流浪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许多广义的流浪汉小说,如《天路历程》《格利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国文学也不例外,史上也曾经出现过许多经典的流浪汉小说,如《西游记》《南行记》等,但与欧美文坛相比却不可同日而语.黄谷柳的《虾球传》标志着流浪汉小说在中国的真正出现[2].20 世纪80 年代以张承志、张贤亮、红柯、陆天明等为代表的“伤痕文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流浪汉小说创作进入,但中西方的流浪汉小说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审美情趣方面.

1 中西流浪汉小说产生审美情趣差异的原因

文化是造成中西流浪汉小说产生审美情趣差异的根本原因.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华民族的主流生存形式是汉民族的“农耕化生存”[3].由此形成了以农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及“定居化”“群居化”的静态生存形式和乡土情结.由此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流浪汉多为“乞丐”、“被发配和充军的罪犯”、“被贬谪的官员”、“被流放和下放的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等.而西方文化的基石是人文主义,强调个人奋斗,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这注定了中西流浪汉们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和求索方式.

产生审美情趣差异的另一个原因是不同的社会环境.流浪汉小说的产生基于两个重要因素:社会“新旧交替时期”和“城市发达”[4].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给西方社会和人文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文主义和商业意识成为西方文化主流.中国虽然也曾多次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但主流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却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儒家文化依旧是占主导地位的人文思想.讲究以人为本和个人奋斗的人文主义与讲究安天乐命、与世无争的儒家文化,具有动态开放意识的商业拓土精神和守土为业的静态农耕文化,追求个人目标和发展的西方文化和与世无争安于天命的儒家哲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文化反映形式的流浪汉小说理所当然地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点以及不同的文化心理.

2 中西流浪汉小说的审美情趣差异

2.1 情感审美取向差异

不同的民族对于同样的事情和经历往往具有不同的情感体验,由此西方流浪汉小说与中国当代西部流浪汉小说往往具有截然不同的情感审美取向.

西方流浪汉小说的情感审美基调是浪漫主义,滑稽、幽默、讽刺的讥讽式喜剧中往往透着淡淡的悲剧色彩.小癞子拉撒路凭借自己的“技巧”和艰辛,靠默认“戴绿帽子”的屈辱成功地过上了上等人的生活.奥德修斯历经“磨难”终于与妻儿团聚.这种“完满”的戏剧性结果恰恰是对统治者的腐朽和道德败坏以及许多急于改变命运的人的鲜廉寡耻和不择手段的无情的鞭挞和讽刺.

中国流浪汉文学虽然也有《西游记》这样洋溢着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扛鼎之作,但是中国西部流浪汉小说的基本情感审美基调则是阴郁、苍凉、沉重甚至是悲怆的格调.《从军记》的主人公流浪半生,回归故里时见到的却是一片荒芜,让人好生悲凉;《夸父追日》中的夸父赤足追日不息结果却倒毙于地,让人唏嘘;《西去的骑手》中最后的一个骑手也倒下了,无数个下一个“骑手”又在血泊中出现了[5],鲜血与落日交相辉映,悲壮的情感审美彰显得淋漓尽致.

西部流浪汉小说塑造了自己独特的具有“傲骨”和“傲气”的硬汉子形象以及清教徒式的情感体验:默默忍受又不屈不挠,不甘屈服却又不知如何抗争.这与西方的流浪汉的不择手段形成鲜明对比.张贤亮和张承志笔下的“”时期的政治流放犯、《西去的骑手》中的骑手都是这样.这些作品无一不被一种阴郁、悲壮或悲愤的气氛笼罩着,凝重异常,这种悲情更能激起共鸣,因此以张贤亮和张承志为代表的以描写“”中政治流浪汉为主题的“伤痕文学”几乎冠绝20 世纪80、90 年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这种悲壮的情感审美取向也奠定了中国西部流浪汉小说的地位.

2.2 价值审美取向差异

价值观念是人们的行为规则、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评价规范,是民族性格的基石.西方流浪汉小说与中国当代西部流浪汉小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价值审美取向.

(1)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主题是人文主义,讲究个人发展,即to be best.其价值审美取向内涵基本上是物质上的富足和个人才能的最大程度的发挥.流浪文学作品中的追求多是物质需求,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他们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种价值审美取向使得流浪汉形象显得猥琐、龌龊,他们的内心深处折射出鲜明而强烈的小市民的价值观念.

中国西部流浪汉小说作品中的追求既有物质的更多的则是精神的.这种价值审美取向让人对中国西部流浪汉小说刮目相看,给人一种清新、亮丽的感觉.郁达夫的《零余人》是对灵魂归宿的精神企盼;艾芜的《南行记》是对天马行空,“悠然放南山”的自然生活状况的向往,主人公们的价值审美取向简单而淳朴,没有多少世俗的成分,几乎一根筋式的.《从军记》中的主人公一心想的就是回家和亲人团聚,仅此而已.

(2)西方文化中征服、创造和发展是主旋律.生存不再是第一需求,对自然的改造、对其他民族的征服和丰富的物质资料的占有成为价值取向和主题.鲁滨逊们就是在实践这种开放意识和文化内涵.西方的流浪汉们心中的目标是占有和征服,而中国流浪汉们心中装的事隐忍、内敛,靠一股“心气”支撑.相比之下,中国西部流浪汉小说中的人物更值得人们敬畏.

(3)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是“天人合一”:人要顺从自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因此中国西部流浪汉小说中的流浪汉们的价值取向至少主要不是追逐功利,即便是迫于生计他们也不太注重结局,不管结局如何,他们都认为这就是“命”,是“命运使然”.“在路上”既是情非得已,又是顺其自然.而西方流浪汉小说中的流浪汉们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主动的强行的“索取”,小癞子追求的就是上等人的生活,鲁滨逊追求的就是域外丰富的资源、广袤的空间和充分的自由.

2.3 道德审美取向差异

(1)“天人合一”、“天人相分”这两种哲学观在构造了东西方人不同的理念.西方人认为人处在支配地位,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那是由于自己的懒惰和缺乏斗争精神所致[6].因此西方流浪汉小说中的流浪汉们的道德审美取向就是为了达到目的和实现理想而不惜一切代价,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小癞子为了过上上等人的生活学会了贪婪欺诈、鲜廉寡耻和不择手段,甚至默许自己的妻子与大神父私通以换取对方的提携和恩赐,这在把“夺妻”与“杀父”相提并论的中国文化中根本不敢想象.为了得到梦寐以求的空间和财富,“鲁滨逊们”不惜对其他民族发动了充满了味的征服和掠夺.

(2)相比之下, 国产流浪汉们的追求过于认真、沉重、执著和严峻,甚至有点理想化.他们的道德审美取向无投机之意, 无取巧之心, 更不靠掠夺和杀戮,他们只是凭借着一种宗教性的虔诚和自律义无反顾地去追逐所谓的“美好”和“幸福”,于是无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种种不公是身体的还是精神的,中国的流浪汉们都能像《牧马人》中的主人公“许灵均”那样默默地忍受,勤勤恳恳地工作,心中一直在期盼着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换取“解放”和“平反”.

3 结语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转型,中西流浪汉小说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流浪汉“盲流”应运而生.作家笔下的中国流浪汉也就有了新的形象和追求.他们中既有为了生计而奔波的“民工”;又有那些为了追寻个人理想而“北上”“南下”进入大都市的所谓“北漂”.正是由于能够与时俱进,有全方位的触角,有截然不同且极具特色的表现内容、形式、主题和审美取向,中西流浪汉小说才能够得以不断发展,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Baldick,Chris.Oxford O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168.

[2] 周小波.中西流浪汉小说的发展与比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8(4).

[3]吴培显.都市漂泊与生存奋挣的不同价值定位———论20 世纪90年代的“流浪汉小说”[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3(2).

[4] 程文超.欲海里的诗情守望- 我读张欣的都市故事[J].文学评论,1996(3).

[5] 刘俐俐.流浪汉小说:由浪漫到深沉—立足于西部流浪汉小说的历史回顾[J].小说评论,1996(2).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60.

总结:上文是一篇关于审美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审美情趣和《小癞子》和《西去的骑手》相关审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一篇被忽视的现代小说评夏济安的《传宗接代》
孙连五摘要夏济安是被中国学界遗忘的一位杰出学者,从现有资料看,他的文学创作并不多见,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学术成绩长期被大陆文学研究界忽视 这篇论文首次解读夏济安的传宗接代,并借助新批评方法对该文本进行了.

中西音乐的对话和融合朱琳《田间五段景》音乐分析随记
田间五段景(为弦乐四重奏、打击乐与民族管乐队而作)是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朱琳博士应新加坡华乐团委约为“唐”弦乐四重奏、新加坡华乐团管乐队和打击乐而创作的乐曲 2016年6月.

漫谈话剧《北京人》
曹禺为何认为这是一出喜剧曹禺写戏,特别讲究作品的独特性,所谓一戏一格,绝无雷同,这从根本上反映出了作家丰厚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对人生百态的所思所想所痛所感 任何一个事件的起源和发生,每一个带有性格色彩的.

迟子建乡土小说的殇歌和咏叹
内容摘要乡土和都市是迟子建文学创作的一个原点 她用都市体验之下的乡村回望,在一个个苦难而又温情的乡土故事中,呈现着乡村原始风景的遁迹和温情的救赎与打捞 关键词迟子建 乡土风景 殇歌 咏叹迟子建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