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共产主义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跟马克思共产主义观与教育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共产主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1

马克思共产主义观与教育,本文是关于共产主义论文写作技巧范文和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和教育启示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共产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共产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师德教育论文教育杂志社医学教育管理杂志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摘 要]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学界对马克思共产主义内涵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阐释和解读.在马克思经典文本那里,共产主义是一种多重内涵的规定,是思想体系、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具体、历史的统一.马克思共产主义观对于当前共产主义教育的启示在于:要注重对共产主义整体性的解读;要凸显共产主义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要将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与现实性相联结.

[关键词]马克思;共产主义;本质内涵;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6-0039-04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共产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我国当前的共产主义教育面临着挑战:人们对共产主义或避而不谈或敬而远之,共产主义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种状况的产生固然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及改革开放环境下多元意识形态的冲击有关,但就共产主义教育本身来说,与我们长期以来偏离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整体蕴涵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当前的共产主义教育必须回归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本质内涵,立足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整体性,从凸显共产主义理想的人文关怀及注重共产主义与当今现实的关系等视角进行科学阐释和全面解读,引导人们主动地选择和信仰共产主义,增强共产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我国理论界关于共产主义内涵的主要观点

关于共产主义的内涵,我国理论界进行了多方面的、多角度的解读和阐释.形成了多种观点.

一是哲学共产主义.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从超越现实经验生活的形上境界来理解共产主义,将共产主义表述为“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1].马克思的论述表明,他所理解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一种实体性的平台,而主要是哲学视域中的意义、价值和情境[2].从哲学的形而上学来理解共产主义,突出了共产主义的意义情境和价值宗旨,在批判传统的将共产主义停留在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等实体性解读方面见解深刻、意义重大.但这种观点将共产主义看成是的一种“价值悬设”和“应然存在”,使共产主义滑向了抽象的道德先验论,导致共产主义*化,从而与马克思在“批判旧世界”的社会历史维度中建构共产主义新世界的思想原则相背离.

二是共产主义的二维划分.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从“哲学共产主义”向“经济学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他们认为:《手稿》中的共产主义重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哲学问题,是一种哲学的理想性,因而这里的共产主义主要是一种“哲学的范畴”.这以后的思想中,马克思更强调社会制度、所有制等“经济学意义上”的共产主义[3].与此类似,有学者将共产主义划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共产主义主要指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科学共产主义”,广义的共产主义主要指人道意义上的“哲学共产主义”[4].应该说,这些观点相较于“哲学共产主义”的一维阐释视界要全面和深刻,特别是他们看到了青年马克思在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立场确立前后其共产主义表述方式和思想高度的变化和不同.但是这种将共产主义进行“二分”的解读又是以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思想上存在“认识论的断裂”为理论前提的.这就割裂了马克思哲学革命前后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不利于人们对共产主义思想进行整体性把握和理解.

三是共产主义的多维阐释.近年针对共产主义思想解读过程中的片面化、肢解化错误

倾向,更多的学者开始对共产主义进行全面的、多方位的解读和阐释.比如,有学者从实践

品格、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三重向度对共产主义进行解读.[5]有学者从共产主义学说与人的生存境遇的本质性关系进行描述,认为共产主义是存在之维、科学之维和价值之维三维视界的统一.[6]还有学者提出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四重内涵:一是共产主义作为“人性的复归”;二是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生存理想”;三是共产主义作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四是共产主义作为人类解放的“革命行动”[7].

总之,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深刻性和多重规定性,较好地联系了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及现代人的生存境遇进行解读和阐释.但是,之所以造成人们对共产主义理解的偏颇和歧见,与我们长期以来忽视马克思文本研究,片面地解读经典著作中的共产主义思想不无关系.为此,要澄清对共产主义思想的误解与偏离,就要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原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整体蕴涵和本真精神,彰显共产主义应有的价值意蕴.

二、从“回到马克思”看共产主义的本真蕴涵

本文依据经典著作中的表述,从理论维度、现实维度和制度维度进行揭示和概括,认为共产主义是思想体系、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历史的统一整体.

1.作为思想体系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作为思想体系是以马克思的“两大理论”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石,以解放无产阶级及全人类为宗旨,通过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最终建立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体系.恩格斯将之概括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8]也就是说,共产主义作为理论,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并争取自身解放的理论表现和思想指南.针对有人否定共产主义的无产阶级性质,鼓吹凌驾于一切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之上的社会主义的主张,恩格斯不仅讽刺他们是“新手”,还严厉指责他们是“工人的最凶恶的敌人,是披着羊皮的豺狼.”对此,恩格斯结合自己青年时期的论断“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工人阶级的党派性学说,而是一种最终目的在于把连同资本家在内的整个社会从现存关系的狭小范围中解放出来的理论”,指出“这在抽象的意义上是正确的,然而在实践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8]他明确表示,只要资产阶级不感到有任何解放的需要,他们就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就会全力反对工人阶级的解放革命,那么,工人阶级就应当单独地进行革命斗争和实现社会变革.由此可见,恩格斯始终坚持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和目的的学说.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共产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以及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理论.

2.作为现实运动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想体系,还是无产阶级在这种思想体系指导下追求解放的实践运动.早在《手稿》中,马克思还没有完成对费尔巴哈的彻底批判,他从人本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将共产主义理解为通过扬弃私有财产从而使人的本质向人自身复归和生成的现实运动.他指出,“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8].尽管此时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总体上还受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支配,但这里已经开始蕴含了一种新的理论出发点,即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研究,从现实物质生产出发去观察共产主义的客观基础.提出共产主义运动必然要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在经济的运动中,为自己找到现实的经验的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共产主义置于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他们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出发去说明共产主义思想和运动,进一步论述了共产主义的现实性,指出共产主义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应当”的理想.而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8],“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9].这个运动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没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就会有贫穷的普遍化,没有与生产力相联系的世界的普遍交往的扩大,就不会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共产主义的实现.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现代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中发展出来的,它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及其矛盾运动的产物,是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3.作为社会制度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作为社会制度或者社会形态,是无产阶级及劳动人民追求自身解放、进行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达到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认为,当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得不相适应时,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的“一些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就成为“炸毁这个社会的地雷”[10],共产主义新社会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得以孕育、发展和成熟.马克思在1875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进行了比较详细、完整地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共产主义社会存在两个主要的阶段:初级阶段的共产主义和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作为初级阶段的共产主义,它实际上是奠基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共产主义,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这样的共产主义“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就是说,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共产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基础上的,只有经过资本主义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展开和高度发展,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接着,马克思又分析了作为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的社会特征.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是建立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基础上的.到那时,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1]由此可见,马克思所强调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建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础上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矛盾运动批判基础上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

三、共产主义的教育回归

共产主义的多重规定和本真蕴涵启示我们必须回归共产主义的本真蕴涵,将共产主义内化为人们的主体素养,才能引导人们主动选择和信仰共产主义.

首先,要回归共产主义的整体性.

以往人们解读共产主义理论往往将之片面化、肢解化.如:将共产主义从社会规律角度与从主体认识角度的分离;将共产主义进行哲学和经济学的学科划分;把马克思进行青年与老年时期的分割等.尽管视角不同,但共同倾向都是局限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某一方面、某一学科或者某一时期思想的片面解读,并不是对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完整界定.其实,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是一个发展过程,历史上没有“青年”与“老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之分,也没有不同学科的共产主义之别,只有共产主义思想在不同时期发展的历史轨迹.马克思从其哲学——“新唯物论”出发,通过政治经济学,对当时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设想了致力于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对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个核心主题的理论说明和科学论证.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整体的马克思共产主义观.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这样界定共产主义内涵:“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12]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包括思想体系、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三方面的统一,是科学和价值、理想和现实、人的解放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整体性构成共产主义内涵的根本属性,我们要用整体性思维来理解和阐释共产主义.

其次,要凸显共产主义的人文关怀.

追求人类自由解放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价值宗旨和终极关怀.早在《手稿》中,马克思就从实现人的类本质角度提出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指出共产主义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必然的环节.在《宣言》中,马克思提出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3].在恩格斯晚年时,仍然用《宣言》中的上面这句话来展望未来的社会主义,并且认为“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14].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未来新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5].共产主义以其对人类解放的永恒追求和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为我们提供和树立了应该追求的理想信念和人文情怀.对于当代共产主义教育来说,凸显人的自由解放这一价值理想对于理解和认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改变革命和建设时期单纯追求所有制变革和经济发展、忽视人的发展的错误倾向,将共产主义理想与人的发展、与个性解放融合在一起,更易于人们将共产主义内化为个体的主体素养和精神信仰.

再次,要将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联结.

共产主义是理想目标和现实运动的统一.马克思曾批评那种忽视现实运动、把共产主义理解成单纯的“应然理想”的错误倾向.他警告大家,共产主义不是“应当”的状况、不是“应当”的理想,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现实”的人类解放运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就曾出现忽视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盲目向共产主义跃进的错误倾向,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解放带来了重大的损失.而在当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又出现了忽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将共产主义推向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未来的错误倾向.这两种错误倾向的实质都是割裂了理想与现实、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关系.实际上,在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远与近、高与低的关系,没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失去了历史方位和前进方向.而如果看不到眼前的发展实际,看不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要通过社会主义的建设来实现,就会使共产主义理想陷于脱离实际的幻想和空想之中.因此,在对待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要坚持理想与现实、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正如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16]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正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观的创新发展与现实表达.[17]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望,是中国化与时代性、民族梦与人类梦的辩证统一.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2]张奎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哲学意蕴[J]哲学研究,2003 (4):36

[3]贺麟辩证法和哲学的理想性[J]社会科学战线,1988f11:62

[4]傅长吉,丛大川对卡尔马克思“共产主义”另想的解读[J]广东社会科学,2007 (1):70

[5]张啸尘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三重向度[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2):23 -25

[6]刘文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三维视界[J]湖南社会科学,2012 (1):29 - 31

[7]张剑抒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四重内涵[J]社会科学辑刊,2010(5):19-21

[8][9][10][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76,370 371,232,539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36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6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4 436

[15]逢锦聚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73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3

[17]马克思恩格斯(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89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83

[19]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胡宇南等马恩科学理想观与中国传统理想观之沿承与实践的中国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27

[责任编辑:刘慧婷]

此文总结,此文为一篇适合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和教育启示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共产主义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共产主义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五大理念: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价值
麻陆东(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党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治国.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问题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a 2018 06 004摘要本文主要结合西方接受理论,从宏观接受过程、微观接受过程以及关于接受机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接受.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缺乏认同由于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上升,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为大学生们准备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一些大学生.

90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当今中国,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各行各业蓬勃发展,高……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合格人才的重任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