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格式>材料浏览

关于固原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与固原这一片热土是我诗的起点王怀凌先生访谈录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主题:固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4

固原这一片热土是我诗的起点王怀凌先生访谈录,本文是关于固原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和这一片热土和王怀凌和固原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固原论文参考文献:

固原论文参考文献 诗潮杂志俄狄浦斯王论文读书杂志王念孙现代诗投稿

甘小盼(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甘”):您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写诗的?

王怀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协理事、宁夏诗歌学会副会长.以下简称“王”):1983年,我从六盘山脚下的一所乡村中学考入固原师范,那是我人生的一个大转折——从此可以不像父辈们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走完枯燥而又潦倒的一生.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我所有的改变无非是将“泥饭碗”变成“铁饭碗”.感谢老天眷顾,我艰难而幸运地实现了自己以及所承载的全家人的愿望.正是伤痕文学兴起的时候,文学社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在团委、学生会以及各班级、年级都办有文学社,各种油印小报雪片般在校园飞舞,文学讲座更是一场接着一场纷呈,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全天开放.一个从山沟沟走出来的少年,忽然置身于如此陌生而斑斓的世界,不读点书,别说对不住学校,对不住老师,感觉连自己都对不住.倘若能在任何一份小报上发一首小诗或一篇小散文、小小说的,转眼就成了明星.学哥学姐的才气“咄咄逼人”,让学弟学妹们望其项背奋力赶超.

我“随波逐流”开始读书,读着读着,便有了如饥似渴之感;读着读着便有了写作的冲动.起初,我既写诗歌、散文,又写小说,眉毛胡子一把抓,也曾疯狂地投稿,有的变成了铅字,但更多的石牛沉海.变成铅字的那极少一部分,犹如温暖的烛照,引领我慢慢地向文学殿堂一步步靠近.师范四年是忙碌而充实的四年,它让一个从深山沟里走出来的少年有了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并开始借助文学创作的翅膀学习飞翔.

和所有的同窗好友一样,我一毕业,就分配到山村小学教书.备课、上课、家访、批改作业,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着绵薄之力,闲暇之余坚持读书写作,偶有拙作见诸报端刊尾,便兴奋得一夜难眠,邀三两好友举杯庆贺.乡村的夜晚是寂静而漫长的,没有嘈杂,没有诱惑,正好适合一个年轻而孤独的人潜心读书写字.我在这个叫什字路的小学待了四年,眼睁睁地看着我的同窗好友一个个或调离、或改行、或进修.他们每一个人的远离都让我感到无奈,也倍受刺激,我所能做的也只有读书写作.然而,写作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当大家都竭尽所能试图进城或者改行的时候,我却凭借“会写”这一技之长轻而易拳地进城了.“背叛”是好事,同时也不是好事.岗位变了,工作环境变了,曾经所拥有的闲暇和清静随之烟消云散,但梦还在继续.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读大部头的书,写上万字的小说,只能像挤牛奶一样从时间的缝隙里寻找安慰,写短文章,写小诗,寻找着存在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几十年如一日地把宝贵的业余时间献给了诗歌.就这样,一直坚持到现在.

真是不堪回首啊!我身边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师哥师弟们都因生活的琐事和工作的繁复隐匿在岁月的长河里,有时不免戚戚,喟叹岁月是一把杀猪刀.

写诗,终究是一件极其个人化的事情,关键在于个人的自觉,爱了,就坚持了,坚持了,就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甘:顿家川对您创作产生了何种影响?

王:顿家川是六盘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偏僻、封闭、落后.我说的是从前,现在大不一样了.现在的顿家川有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有青山绿水的热情环抱,有干净整洁的街衢、院舍,有老年饭桌,有共享单车,有人造景观水系……当然,还在悄悄发生着我不曾预见的改变,那都是顿家川人的福祉.

1965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我出生在顿家川一户王姓人家.因为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三个妹妹,祖母和父亲觉得我是能够延续王氏香火的男丁就格外疼爱我,~门心思供我上学.我的小学教育就是在村小完成的.

从小,我和村里同龄的孩子一样,放牛、割草、打柴、挖药、拾粪.稍微长大一些,跟在父母身后,帮大人干农活:运肥、锄草、插种、收割、打碾,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我是家里的长子,理应比同龄人干得更多一点,下苦也重一点.村子的前山后壕,沟沟岔岔,每一座梁峁、每一条小溪、每一条山路,甚至一片小树林,一眼泉水、一颗酸梨树,一块大石头,我都像了解自己的长相一样了解它们.及至村里的唱戏、敬神、耍地摊、剪窗花、贴对联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它是我童年和少年的全部,是我今生今世无法忘却的记忆.

18岁之前,我没有离开过顿家川,当然,对顿家川之外的世界也知之甚少,仅有的对大干世界的模糊信息,是在乡政府所在地上初中时老师讲到的和同学谈到的.彼时,我对贫穷和落后没有明晰的认知,我觉得顿家川很好,她养育了我的肉身,收留了我的灵魂.每个周末放学,我都会迫不及待地骑着辆破自行车一路颠簸20余里腾云驾雾往家里赶.回到家,我的心就踏实了.我吃着母亲做的粗茶淡饭,偶尔偷一摄父亲的旱烟,夜晚加入到一帮比我年长几岁的大哥哥队伍中去,海吹神侃,那日子堪比神仙.我有很多难以启齿或不为人宣知的带颜色的“花儿”歌词,就是那时候学来的,如“头割了不过碗大的疤,血身子把你陪下”“等了半晚夕你不来,眼泪淌了一窗台”,现在回过头来想想,那是我最初的文学启蒙.那种“元”诗带给我的营养至今弥漫在我土里土气的字里行间,所有的作品都带着顿家川的影子和血液在世间行走.

静下心来重新打量顿家川,是进入不惑之年之后,确切地说是2012年.两条贯穿东西与南北的高速公路在顿家川交汇,坟冢、房舍、耕地不得不为飞速奔跑的历史车轮让路.我不得不把祖坟从平缓向阳的山坡迁到更陡峭的地方去.我回来了.30年前,我从那个名叫顿家川的小山村走出去,30年过去了,我又一头花发回到了原点.面对寂寥的村庄,年迈的母亲,我忽然像一个一夜之间长大了的孩子,懂得了珍惜和爱,一颗动荡不安的心在短短的几日内复归于平静.世境变迁,物是人非,这一切都是不以顿家川人的意志而改变的.我想为顿家川留点什么,于是,我着手在岁月的长河中打捞记忆的残片.许多个周末,我穿布鞋、戴草帽,背搭手在山路上、在田埂上转来转去.而每一次,当我在顿家川一觉醒,我都会问自己,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梦中也都是儿时光线灰暗的小屋、煤油灯、小圆桌以及黑袄黑裤的父亲,让人有喘不过气来的亲切.我把这些以及眼前的变化都写进自己的诗歌和散文中,我期待有一天同时出两奉书,一本诗集、一本散文集,书名都叫《顿家川》.我只想把它留给顿家川的后人.

甘:您的诗最主要的主题是什么?

王:不知谁说的:没见过大海,就不要写浪花.因为那是一个你所陌生的领域.在常人眼里,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但在诗人眼里,熟悉的地方有诗.任何一个成熟的诗人,都带有强烈的地域符号,有时候,他就是这一地域的代言人,他把这一地域的风物、风情、气象等元素准确无误地揉进自己的写作文本,旗帜鲜明地形成这一地域的文化符号.

说到地域,有必要重提“西海固”这个词.西海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即黄河以南)西吉、海源、固原、隆德泾源、彭阳、同心七县的统称,因“苦瘠甲天下”(左宗棠语)而著名,曾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说: “西海固是不宜于人类生存的地方.”这里十年九旱,自然条件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我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生活在这里,体验并见证50年来它的每一个细微的或波澜壮阔的变化.作为一个农民之子,一个从乡村成长起来并且承受了饥饿、拮据、坎坷与磨难的人,我有足够的理由,以自己原始和真实的感受书写这种悲悯和苦难,坚韧和抗争.我的前两部诗集——《大地清唱》《风吹西海固》收录的就是以西海固为主题的乡土经验的写作.曾有入批评我只写到了苦难、悲悯,而没有跳出西海固看西海固.我诚恳地接受了.但我知道,他只抚摸了文本表面的苦烈,而没有挖掘出文本内里的“寓言”.我自信这是写作者最本色的表达,也是生命中最忠实的记录,它与写作者的身份与经历足以匹配.这是一个诗人之于个人的定位,风格也就此凸现.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亿万农民离开中国传统乡村奔赴城市的历史进程中,乡村己人走楼空,只留下老弱病残还在痴守着中国文明的最后一块净土,那里有我的家、我的根、我的魂,恐怕不仅是我,还有许多善感的人,都被全球化和城镇化所抽空的古老乡土而黯然神伤吧.正如帕斯所说, “诗歌向来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纯粹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回眸,年龄渐长的我已有了心怀草木的安详,“回乡”给失却故土的人以实实在在的充实与慰藉.

是的,我回到了顿家川,我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我所关注的事物也越来越小.我把叙事的大背景镜头转向顿家川,我试图从文化、自然、本能、生命关怀等方面去解读它的意义以及背后的意识形态,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新的连接.我对每一朵小花、每一棵小草、每一只虫子发问,我从顿家川的变迁看到了历史的轨迹,看到了人类的异化.我真的越来越喜欢王阳明了,我在诘问和观察中心平气和地叙述我的感悟,将个人的生命体验作为诗歌写作的基本遵循.

甘:您的诗在语言上有何讲究?

王:我在一篇创作语中写道: “我把自己的写作定义为诚实的写作.”坚决排斥那些被粉饰过非过程化、虚无化的东西.写我看到的、听到的、亲身感受到的真实的情景.换句话说,我反对复杂化、陌生化,反对晦涩、虚张声势.海德格尔说,诗乃是存在的语词性创造,诗歌关乎语言、存在与真理的艺术.所谓诗的语言,就是区别于我们日常交流的语言形式,它的特质源于诗人自我经验的独特发声,有诗人自己的呼吸节奏和情感逻辑.受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叙述传统的影响,我写诗力求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不加修饰,避免华丽的辞藻,让一首诗在平淡中蕴含深意,让读者从我对物象的把握和摹写中获得诗美.同时,力求语言简洁凝练.一首诗的初稿完成之后,除了在谴词造句上反复推敲,达到表达精准之外,把多余的词句毫无吝啬地删除.我相信读者的理解力并不比写诗的人低,无谓的解释或赘述往往会影响读者的想象力.让一首诗保持物象的独立性、暗示性、感官性和空间玩味.

避俗是我对语言的另一个追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强调:学诗先除五俗,一日俗体,二日俗意,三日俗句,四日俗字,五日俗韵.虽然我的诗歌有很大一部分是写乡村题材的,我也曾受到过山野村夫土风歌谣的“熏染”,但我会刻意摈弃语言取向的俗.我做不到典雅,但可以进俗.我的诗歌中没有让人反胃或恶心的字眼,我把它当作一种修炼,让那些俗词俗句、脏词脏话远离生活,远离诗,让变态的情绪宣泄和空洞的场景描写远离诗.诗歌不外乎是教化和审美两种功能,让人读懂,并受到启发.

一个优秀的诗人,终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句子.句子就是他的标签,有别于其他人表达的语言取向.也就是说,通过具有鲜明个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同时抵达普通认知的共性体验,彰显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我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努力.

甘:您的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王:写诗和建筑具有相似性,一方面都是在堆砌(写诗用文字堆砌,建筑用材料堆砌),另一方面讲究形式的完美和内部结构的合理性与功能性.

我所理解的形式就是诗歌的建筑美,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当然,本质上却反映出写作者理性逻辑思维能力.与形式相对应的是人的感性,而与内容相对应的是人的理性,优秀的写作者一定是既有形式上的感性,又有内容的理性.如果一个诗人,有好的语言感觉和结构能力,只能写出一些闪光的语录,反过来,语言和形式再好,没有内容和思想的顿悟,就只能是假大空的又一次翻版.

艾青认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走向是散文化的,他提倡人们追求一种相应的“散文美”.但谤歌对美的创造是多元化的,我不排斥短句,甚至一个字、一个词为一行的诗句.但我偏爱诗歌的散文化,因为现代诗歌的散文化倾向是由我们所掌握的语言文字和使用的语言文字的方式决定的,我们所使用的白话文的语境要求我们必须避开生硬晦涩而接近日常、贴近民众,走百年来诗歌高蹈且小众的圈子,让更多的人接受诗意的熏陶,领略诗美的意境.

形式取决于题材,就像一个建筑物取决于材料一样,你绝不会用土坯和木料去建构一座大厦.我的诗歌来源于乡村写作的范畴,这就决定了我所使用的语言必须合乎乡村诗歌元素的规范.让瓦罐、麦苗、白菜、拧条、狗尾巴草等密密麻麻地充盈在乡村这块丰饶的大地上.这样,诗歌的语言必须以中长句切入,方能显现出厚重与质朴.当然,我并不会机械地使用中长句,语言的“匀速运动”并不会给一首诗的创作带来精彩的过程,节奏的变换往往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我会在感情的叙述中使用较长的句子,而在论点的叙述中使用短句.

谈到形式,我不得不提到“逻辑”这个词.当代诗歌形式自由,但并非无逻辑.自朦胧诗以降,很多诗人,尤其是像我一样的非著名诗人,为了博人眼球,获得现场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探索”之一就是让一首诗中的逻辑混乱,显示自己的“高深”,让读者不知所云.这也是当代新诗为什么脱离大众、走进峡谷的原因所在.我无意对别人评头论足,但我会坚持自己的写作立场,让组成一首诗的上句与下句之间、上节与下节之间有严密的逻辑主线连贯起来,并且能使开头和结尾前呼后应,保持作品的完整性.

我经常问自己:诗歌可以虚构吗?我的回答是:不能.你在脑子里虚构了一座大桥或虚构了一幢大厦,绝对没有你亲自参与建设一座大桥或一幢大厦让你有成就感和踏实感.因为虚构不是想象,缺乏深刻的生命体验,不可能抵达诗歌的本质.虚构出来的都是空中楼阁,过眼烟云.想象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再创造,亲自参与建造的不仅付出了心血、汗水,最主要的是它倾注了你的感情.人是感情动物,诗以真情为魂.真情的自然流露,是架构诗歌大厦的黏合剂,并借助想象把情感的触角伸向广阔.“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祥,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如人深也.”我的每一首诗,即使是30年前写的,今天翻出来读读,字里行间的隐语、暗示、象征、当时的心情及场景仍在文字中历历呈现.这也许是我写得少的一个原因,却又是我写得真的一个原因.真实让形式或结构有了质感.

甘:您对当代中国新诗有何评价?

王:首先,我注意到你提问的是当代中国新诗,而非现代,那我就耍奸溜滑一次.按照教科书上的分类,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1949年以后迄今的请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新时期以来,沉寂十载的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的借鉴,风格千姿百态.而这一时期,朦胧诗的出现,伴随着文学的全面复苏,诸如北岛、杨炼、舒婷、江河等一大批优秀诗人脱颖而出,他们的诗歌旨在表达内心精神,在隐藏与外露之间探索诗歌的奥秘,这一创新,唤醒了人们对自由精神的理解,也找回了新诗表达的另一条通道.

随之出现的新生代,由于受朦胧诗的影响,采取更加自由活跃的方式书写自我,充分表达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多元状态.在看似繁荣的表面下,能真正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东西却少之又少.这也是新诗之所以边缘化的内在原因.这一时期的诗歌缺乏的是沉潜,而更多的是个性张扬.

网络时代,人人皆可以当诗人.写诗太容易了,发诗也太容易了,几乎没有任何门槛,亦不需要编辑修改把关,摁下发送键,任何口水的水文字都可以披着诗歌的外衣招摇过市,尽管在真正的诗人看来那不是诗.但这一普遍被认同的现象深深地伤害了视诗歌为宗教的人.据此,一部分心灰意冷的诗人或销声匿迹或同流合污,但仍有一部分诗歌的苦行僧在默默地坚持,努力地探索着.新诗在小众里独放着自己的光华.

尽管如此,中国新诗乜像中国社会一样,在成长、成熟.新诗无论从选材上、技法上都较之以前有了无限的扩展和跃进:咏叹人生体悟、揭示命运轨迹、探寻生命本源、描摹生活日常等,无不宽泛而深刻.而创造还在继续……

甘:中国古代诗歌对您产生了何种影响?

王:诗歌是来自时间深处的艺术.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说起,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中国诗坛踊跃出众多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

毋庸置疑,每一个衷情中国新诗写作的人,都会毫无例外地热爱着对中国古诗的阅读和领悟.要形成中国诗歌的美学体系,除了借鉴西方现代诗的写作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诗歌创作中体现民族的根和魂.

本人不才,没有系统地从诗歌的源头《诗经》《楚辞》到建安文人五言诗、南北朝七言歌行以及唐诗宋词元小令进行过研读,只是零碎地从各个阅读渠道领略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

家父是村子里那代人中少有的识字人,虽说学识疏浅,但也可以提起毛笔写几个大字.受家父影响,我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给村里人写对联,直至今天.我也养成了写毛笔字的习惯,不管工作多忙,每天都抽空写几个字.案头上放着几本翻毛了边的书,如《唐诗三百首》《宋词全集》等.多年下来,字没练好,倒是对古诗词的领悟日渐深刻.陶渊明的语出平淡,不事雕琢,意境高远;谢灵运的观察细微、感受敏锐、清新自然,写景、叙事、说理兼长;苏轼的放达率直,疏狂浪漫,物外超凡,独步天下;杜甫的家国情怀和李煜忧伤中的大气磅礴.我从这些古诗词中汲取了营养,让自己的文字在“意向”和“物象”之间互相转化、游弋.在长期的练字和体悟中,我琢磨出中国古代诗歌常用“意向”出奇制胜,营造意境,而现代诗歌借助“物象”呈现世界,表现真实而非虚构的艺术场景.换言之,就是情感的形象化,或诗人内心的外化.同时,汉语的天然禀赋所包含的终极本质和秘密让我深深折服,每一颗独立的汉字都有它无以言说的寓意,天生就是诗性的,它让我这个使用汉语写作的人感激不尽,并力求做到准确和惜墨如金.或许这是中国古诗词给我的另一个启示与营养.对于一个营养不良的当代诗歌写作者来说,中国古诗词对我的给养还在继续……

甘:请谈一谈其他您感兴趣的话题吧.

王:一、诗歌的繁荣不是用数量来衡量的.诗歌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意向.我鄙视那些飚诗的人,那些毫无美感可言的日常琐碎,也许,他(她)一天写+多首二十多首,却连一句像样的话都没有,更遑论诗.长此以往,诗将不诗.我同样鄙视那些成天赶会(诗会)的人,其动机就不言而喻了.我由衷地钦佩那些视诗歌为宗教的人,也许他(她)一年只写十多首,二十首诗,但每一首都是精品力作,都是心血凝结.

二、我之所以把诗写得直白一些,是希望更多的人能读懂.口语化让一大批缺乏诗歌修养的人误入歧途,以为人人都能写诗,人人都可以当诗人.自唐以降,流传于世的那些脍炙人口的诗作佳句均为浅显易懂之作.然浅显绝非浅肤,通俗绝非庸俗,口语亦绝非口水,格局使然.

三、一个农妇写了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无数个你读懂了,于是叫好.她写了《狗日的王法》,你又读懂了.她名利双收,你得到了“诗歌”的滋养,快哉!美哉!其实,她还可以穿过大半个地球去睡你,也可以穿过大半个太空去睡你.她用“睡你”这个词拨动了你某一个异常敏感的神经,让你兴奋,让你为她喝彩;为她叫好,你果真叫了,而且叫得抑扬顿挫,跌宕.而那些为中国新诗发展熬油点灯的人,他不会,也无人喝彩,就只好默默无闻地在黑暗中继续耕耘了.不知这是诗人的悲哀?读者的悲哀?诗歌的悲哀?还是社会的悲哀?毕竟,她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去唾你”,而没有穿过美国、英国、荷兰或意大利去睡你.如果她去“爱你”,而不是去“睡你”,或许你就没有这么兴奋了.病态是真相,健康是幻觉.

四、获奖的都是好诗吗?泡会的都是好诗人吗?你方唱罢我登场,互相吆喝,互相吹捧,互相抬爱.一个个“圈子”都在忙碌着、炫耀着、存在着,都是奔着既得的利益和稍纵即逝的光环而去的.

“一部分人死于纵欲

一部分人死于孤独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五、言多必有失.说实话的人,总会得罪一些人,总会受到打压和排挤.所以,沉默吧!

注解【Notes】①王怀凌,20世纪60年代出生于宁夏西海固农村,汉族.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协理事、宁夏诗歌学会副会长.曾获宁夏文艺作品诗歌奖、西海固文艺作品诗歌奖、首届《黄河文学》双年奖、《诗选刊》2008年度中国十佳诗人奖等奖项.著有诗集《大地清唱》《风吹西海固》《草木春秋》.在《诗刊》《星星诗刊》《中国诗歌》《诗选刊》 《中国诗人>《青年文学》《十月》《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重要作品,其作品多次入选《中国年度诗歌》《中国年度诗歌精选》及《新世纪诗选》《中国现代诗歌精选》等多种选本.

该文结束语,此文是关于固原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这一片热土和王怀凌和固原相关固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七一诗歌颂党
九十七年,水迢迢,与时俱进,千锤百炼 九十七年前,南湖上的那只红船啊,点燃革命的火种 在暗夜中九十七年,路漫漫,沧桑几度,风雨如磐,冲破惊涛骇浪,承载着民族的希望 勇往直前,在血雨腥风中拼杀,在林弹雨.

征诗征联点评
以诗会友请以咏兰为题写诗填词中国的兰花又叫兰草,她没有硕大的花叶与夺目的艳态,却拥有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是很符合东方人审美情趣的花草 且看本刊各位诗友的兰章雅韵 先看十三首绝句,各有侧重,意蕴传.

以歌言志 以诗抒情
7月20日,贵州省民宗委、省妇联庆祝中国建党97周年暨“致敬改革开放 唱响同步小康”离退休党支部活动在省老干活动中心举行 省民宗委、省妇联离退休老同志及离退休干部处工作人员40.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