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材料浏览

网络舆情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与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网络舆情和政府应对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网络舆情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7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网络舆情和政府应对,该文是网络舆情相关论文如何写和舆情和网络舆情和《人民的名义》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网络舆情论文参考文献:

网络舆情论文参考文献 网络营销论文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网络营销相关论文网络论文

【摘 要】新媒体的出现和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互联网成为了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政府应重新审视自身的信息传播观念.通过研究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大风厂“一一六事件”在网络作用下所呈现的网络舆情危机及政府应对策略,引出政府在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危机公关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政府在危机信息管理中,要从民情应对的角度出发,利用网络媒体的特性,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的传播内容及途径,满足人民知情权、遵循平等沟通的理念、尊重人民的利益及利益诉求的表达,从而提高政府处理网络危机的水平和能力,塑造政府在民众中的良好形象.

【关键词】人民的名义;件;网络舆情;危机公关

一、被近亿人观看的网络舆情

从叙事上来看,现象级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是围绕着一起群体事件(“一一六事件”)展开的.在由互联网、移动直播等新媒体构成的媒介生态下,这一突发事件迅速引发了网络舆情,政府危机应对随之展开.电视剧当然是虚构的,但这场突发事件及其处置和舆情应对,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当前我国政府及官员危机公关中最真实的情形和做法.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场现实社会里从来没有过的、被约9430万人[“1] 实时观看”的舆件,它呈现或塑造了我国政府如何应对群体事件和网络舆情、如何开展危机公关,为研究评析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及政府应对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案例.研究其中的得失,不乏借鉴和参考意义.

电视剧中的“一一六事件”指山水集团的拆迁队假扮,试图趁深夜强拆大风厂,工厂工人在抵抗中意外点燃大火,致使两人重伤,三十多人轻伤,而有关事件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被新媒体迅速、大规模传播.这起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发展,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事件突发.大风厂工人在王的带领下,用火墙抵制“假”强制拆迁.在此过程中,王手持的火把意外掉下火苗,继而引起大火,三十余名工人因躲闪不及而被烧伤.

第二阶段,刺激性信息在网络上传播.火灾现场和工人伤亡情况被工人和围观群众上传到网络上.大风厂工会主席郑西坡打电话劝说王不要点火时,该事件已被上传到网上.剧中自称汉东总司令的郑胜利,直播了“一一六事件”并请求网络大V 转发相关视频,扩大了事件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煽动作用.

第三阶段,网民态度、意见和情绪形成.网上流传出“反对政府强制拆迁”、“侵害工人利益”的言论,更多网民看到现场惨状后不断发声,负面舆论愈演愈烈.

第四阶段,舆情范围扩大化.随着舆论不断发酵,网络舆情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传至国外.这间接推动了事件的恶性发展,导致工人们的怨恨和压迫感持续增加,进而化身为一群情绪化、非理性的“乌合之众”.

第五阶段,舆情二度激化.京州市市委书记李达康不顾网上舆论,采纳省厅长祁同伟的建议,动用武力清场——政府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再次激化,并激起了更大的民愤.现场群众不断上传事发现场的图片和视频,此时网上出现市委书记在现场带领用武力强行清场的言论.

第六阶段,造成恶劣影响.该事件涉及了市委书记、副市长、、市委等相关领导和机构,对京州市政府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虽然在省委书记沙瑞金的指示下,京州市政府对此事做出了迅速反应,但该事件对政府公信力所造成影响一时难以消除,以致后来“一一六事件”中的涉事工人王因为对政府的不信任,选择绑架厂长儿子来争取自己的股权.

二、政府舆情应对的“得”

剧中对“一一六事件”的处理,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网络媒体、政府和公众在危机爆发各个阶段的互动.网络舆情爆发后,由于相关部门果断、及时应对,事态基本上得到了控制,但在危机的处理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纰漏和失误.

外交部新闻司参赞邹建华曾提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进行危机公关的基础原则,即第一时间原则、第三方原则、坦诚原则、情感原则、口径一致原则以及留有余地原则.[2]据此,“一一六事件”舆情应对的“得”主要有:

(一)坦诚

市委书记李达康不回避大风厂与山水集团间的股份纠纷,把掌握的事实真相及时传达给工人,以争取工人们最大程度的理解和信任.事发次日,李达康一早召开短会讨论大风厂员工持股问题,在紧接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认自己应对这起事故负责,并澄清“一一六事件”是两家企业间的经济矛盾,非谣言所传“政府强拆、血拆”,声明政府从不会动用警力解决此类问题.正面辟谣,表明政府的坦诚态度,有效遏制了舆情危机的恶化.

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曾提出著名的“3T”理论,认为危机事件处理最重要的原则是让大众在第一时间尽可能地了解全部真实情况,坦诚的态度是化解危机最好的策略,包括诚意、诚恳和诚实.[3]

(二)情感

李达康在“一一六事件”发生后坚守在现场一夜,在相关部门送来早餐后让工人先吃,向工人们提议聘请律师解决工厂的现实问题,又在现场对工人许下维权承诺,表明政府态度.从细节处温暖民心,争取到工人的理解,有效地回应了网上对汉东省政府的舆论质疑,避免了网络舆情进一步激化.

网络舆情危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线下舆情处理不当.事件突发后,公众往往处于恐惧和慌乱之中,此时合理安抚事件相关群众的激动情绪,争取公众的理解,及时引导线下舆情是避免网络舆情不断激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政府舆情应对的“失”

(一)舆情回应不及时

在“一一六事件”发生当晚,沙瑞金由于工作劳累没有关注到该事件已演化为重大网络舆情危机.省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高育良尽管了解到此时舆情危机严重,工人们迫切期待政府权威信息的发布,但却没有及时向上汇报,导致关键的危机应对举措被推迟到事发后的第二天,错过了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

2017 年3 月,国务院印发的《2017 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明确要求“严格执行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最迟5 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24 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的时限要求”.[4]一度成为应对舆情危机的最佳节点“黄金24 小时”早已升级为微博时代的“黄金4 小时”、微信时代的“黄金1 小时”.因此,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政府要动态关注舆情的发展,各相关部门也要保持沟通和联系,以随时、及时应对.

(二)把舆情视为“敌情”

面对“一一六事件”中现场工人的反抗,网络舆情危机的激化,京州市局长赵东来指示网监处立即“”;局没有妥善疏导群众情绪,而是采取鸣示警、武力清场的强制措施;由于被管控,当地媒体在事发后也无法顺利进入工厂内部进行现场报道,政府只在第二天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向媒体做出了回应.这种“捂、堵、压、瞒”的陈旧做法,没有形成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结果激发网民将各种意见及不满情绪发泄到网上,对政府形成更大的舆论压力.

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新媒体时代,谣言止于真相,失声等于失真.但现实中政府把网络舆情视同“敌情”,畏惧媒介的现象屡见不鲜.面对媒体介入和传播,忽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一味“捂、堵、压、瞒”,企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出现舆论危机.

(三)轻视网络民意

“一一六事件”中,李达康在事发当晚不顾多数网民“维护工人合法权益”、“大风厂工人拒绝拆厂是合理的利益诉求”、“大家一起抵抗强制拆厂”的意见,听从祁同伟的建议,企图将政府强制拆厂的消息“弄假成真”,在夜间命令拆迁队开推土机拆掉厂子,最终导致工人情绪更加激动,场面再度失控,舆情危机二度激化.危机事件发生时,新媒体能够将零碎的言论通过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途径进行实时扩散,对网民意见的轻视只能使政府处于舆情应对的被动地位.

四、以“人民的名义”:政府舆情应对的核心

在一定程度上,舆情即民情,舆情应对就是民情应对,而不是应对以各种形式呈现出的公共危机信息.因此,满足人民知情权、遵循平等沟通的理念、尊重人民的利益及利益诉求的表达应是网络舆情应对的核心,即要以“人民的名义”来应对舆情.

纵观“一一六事件”,面对媒体的介入和传播,市局没有借助媒体这个最便捷的渠道满足民众的知情权,企图以“”来缓解舆论危机,反而刺激了舆情的蔓延.帖子可以删除,但民众关于真相的需求只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有谣言、流言来填充.在民众迫切期待政府发布权威信息时,高育良没有坚持向沙瑞金及时汇报情况,使工人们在不安中彻夜守在事发现场.李达康不顾民众维护工人权益、拒绝拆厂的利益表达,试图强行拆厂,更让舆情达到另一个.这些现象背后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政府违背了舆情应对的核心要求,只看到危机本身,却忽视了背后的人民;只看到政府的政绩,却没看到人民的利益,这是值得深刻反思的.■

括而言之,上文是关于舆情和网络舆情和《人民的名义》方面的网络舆情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网络舆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戏剧冲突特色分析
2017年春,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经播出,反响空前热烈,被业界、学界人士称为“现象级”作品 该剧的成功固然有其题材上的优势,但剧中的戏剧冲突营造更具独特魅力,是作品对观众始终.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
摘 要美国哲学家格莱斯(1976)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和会话含义(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在语言交际中起着非.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中典型性的塑造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例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一直受到关注,但佳作不多,原因之一就是作品在典型性塑造方面不足 如何让现实主义题材找到与社会现实的完美结合,在真实性、倾向性的基础上实现典型性的塑造,是创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2017.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