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mba论文>材料浏览

全军八大英模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跟全军八大英模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全军八大英模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8

全军八大英模,本文是全军八大英模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与全军八大英模和英模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全军八大英模论文参考文献:

全军八大英模论文参考文献

人民军队从人民中来!1996年以来,经军委核准,在全军所有连以上单位的活动室必须悬挂由总政治部统一制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时期共八位英模的画像.八位英模分别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用胸膛堵眼的黄继光、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的邱少云、伟大战士雷锋、献身国防现代化的苏宁、清廉指挥员杨业功及抗洪英雄李向群.

他们不仅是中国军人的代表,更是当代中国人心目中英勇、牺牲、良心、美好、道德和崇高的代名词.

称赞:“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944年9月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千人追悼会,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在演讲中称赞:“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自此流传开来.

的这些讲话,是深知张思德的经历有感而发的.

张思德(1915-1944,四川仪陇人)出生在一个贫苦佃农家庭.张思德平常给人老实木讷的印象,其实他很内秀,工作肯动脑筋,打仗也很勇敢,有“小老虎”之称.1935年3月,张思德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强渡嘉陵江时,他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在川西茂洲地区,他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到达陕北后,张思德被挑选当通讯员并担任最高领导的警卫.1943年以后书记处搬到枣园办公,内卫班的战士便有了“枣园哨兵”的美誉.

张思德每天把窑洞前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常走的土路上的坑坑洼洼垫平.有个习惯,写文章彻夜不眠,天亮后才睡觉.张思德早早起床,悄悄地把窑洞附近的鸡鸭和牲畜赶得远远的,用小石块把附近树上啼叫的鸟儿撵走,好让能多睡一会儿.他还发明了“控绳拉铃”的通讯方法,在院子的树上系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通向警卫班宿舍,里面挂个小铃铛,如这边发现情况,只要哨兵一拉绳子,警卫班就可以立即出动,又不会打搅休息.

外出时,张思德常在身边警卫.当时乘坐的是一辆爱国人士赠送的救护车,车身宽大,能坐10个卫士.在车尾有专供卫士站立的踏板,以防背后有人偷袭,这个位置通常是张思德的.由于背对着行车方向,尘土很大,过意不去,拍着他的肩膀,让他到前面.张思德总是笑笑,依旧站在那儿.每当外出,张思德总是提前把冲锋和马灯擦亮,备好水壶,早早等候在车子旁.

延安冬天寒冷,张思德所在的警卫团一到夏秋季,就要烧木炭以备过冬.这个活儿又苦又累,张思德干得非常出色,当地群众烧一窑炭需要10天,他只需7天就能烧一窑上好的炭.烧炭是个技术活,张思德为了烧好炭,吃住都在窑边,晚上也要爬上窑顶几次,观察烟色和火候,木炭还没完全冷却,他就冒着高温,用破布包手,站在炭窑的最里边捡木炭.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坍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土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张思德牺牲后,队长向报告消息,并说张思德的遗体在窑里还没挖出来.听后很生气地说,“打仗死人没办法,搞生产死人不应该”.他随即吩咐道:“那一带狼多,晚上要派人站岗,要是尸体被狼吃了,你这个队长就不用当了;尽快把尸体挖出来,洗干净,买一口棺材;开追悼会,我要讲话.”

在追悼大会上,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全军掀起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潮,直至今天,在中国武装力量的队列中,仍有着这样标准的口号——“为人民服务!”

“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把隆化拿下来!”

董存瑞(1929-1948,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45年7月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至牺牲前,董存瑞共立大功3次、小功4次,荣获3枚勇敢奖章和一枚勋章.

1947年3月,在平北整训期间,董存瑞入了党.据战友们回忆,董存瑞个性很强,爱说爱唱,打仗勇敢机灵,勇于承担责任,是个不可多得的战斗骨干.同时,他也爱向领导提意见.一次,连里改善伙食,炊事班杀了一头猪,用猪心另炒了个菜,给连部送去.恰巧董存瑞看到此事,觉得干部搞特殊化不应该,便在会上尖刻地批评连队干部是“吃了猪心,失了人心”.支部大会讨论他入党时,有人说他对领导不尊重,缺乏阶级感情.连长却十分嘉许他的耿直,并作了自我批评.最终党支部同意吸收董存瑞加入中国.

提出“打倒,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后,各战略区的部队纷纷练习城市攻坚战.当年解放军没有飞机,也缺少坦克,攻坚主要靠有限的炮兵和步兵实施爆破.董存瑞带领的班被师、团领导誉为“董存瑞练兵模范班”,他本人也被授予“模范爆破手”的称号.

1948年5月初,董存瑞所在部队参加冀热察战役.隆化县城是热河省会承德的拱卫,敌人事先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碉堡.5月25日,进攻隆化县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的6连负责拔除敌人核心阵地——隆化中学.临出发前,身为爆破组组长、在比武中夺得“爆破元帅”称号的董存瑞说:“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把隆化拿下来!”他带领战友接连炸毁了敌人3个炮楼5个地堡.打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工事后,敌人隐藏在围墙外干河道上桥形暗堡的机突然开火,部队遭受严重伤亡,突击受阻,派去爆破的战友一个个倒下.

面对敌碉堡的凶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请战,在战友的掩护下冲到桥底.此时,他的左腿被敌人的机打中.暗堡的底部离干涸的河床还有段高度,河道两侧护堤陡滑,他两次安放都滑了下来.冲锋号已经吹响,拖延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董存瑞毅然用身体做支架,左手托起包,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形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董存瑞牺牲后不久,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率前指人员进城视察战果.在隆化中学前见许多战士哭泣,程子华很奇怪,问他们打了胜仗为什么还哭?战士们介绍了董存瑞的壮举,程子华唏嘘不已.1948年6月8日,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党委决定,追认董存瑞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员,命名他生前所在的6连6班为“董存瑞班”,规定纵队所属机关和部队在点名和集会时,静默3分钟以示悼念.7月10日,冀热察行署发布决定,将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1950年,在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上,董存瑞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

新中国成立两周年之际,邀请董存瑞的父亲董全忠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并亲切接见了他.朱德也为董存瑞纪念碑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董存瑞的母亲收到了成千上万封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因董存瑞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信中提到最多的是要给老人当儿子.

突击隆化中学后,战友们在现场搜寻董存瑞的遗体,只确认了一只鞋是他的.四周一些血肉模糊的零散残骸只能和其他烈士的遗骨一同收殓.1957年春,整修烈士陵园时,县里组织人挖开烈士坟,因分辨不清哪块遗骨是董存瑞的,只好请木匠做了一口棺材,选了一块楠木,用朱砂写下“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放于棺内.

英雄虽然尸骨无存,但精神风范长留人间.在后来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场上,涌现出许多董存瑞式的英雄.如解放锦州时,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10连的战斗组长梁士英,用身体堵住了塞进敌地堡的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杨根思、黄继光等英雄身上,也闪动着董存瑞的影子.

黄继光牺牲后,那墩实坚强的身躯仍扑在敌人的射孔上,双手还牢牢地抓着射孔周围的麻袋

黄继光(1931-1952,四川中江县人)出身贫农,1951年3月12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被分配在某部6连,担任通讯员.

1952年4月,黄继光和战友们开赴五圣山前沿阵地.根据战斗需要,他跟随副指导员,被分在连后勤.为了保证前沿战斗的需要,他勇挑重担,拼命地工作.向前沿阵地送木料,别人一天送两趟,他一天送三趟;机炮连打坑道,他主动参加,抡起大锤,一口气就是上百锤.在战评会上,黄继光受到全连干部战士的称赞,并荣立三等功.不久,黄继光加入了中国新主义青年团.在上甘岭战役打响前夕,他被调到营部当通讯员.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四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三个阵地后,推进到零号阵地半山腰.此时,山顶上敌人的一个集团火力点死死地控制着制高点.要夺取阵地,必须拿下这个火力点.6连组织的两个爆破组全部壮烈牺牲.第三个爆破组冲上去,全组同志被困在敌人阵地前.如果在天亮前攻不下敌阵地,天亮后敌人就会发挥其空中优势及火力优势,反击任务不仅难以完成,部队将遭受重大伤亡.

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恳切地说:“首长,让我去吧!”黄继光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参谋长沉思片刻,任命黄继光为6班班长.黄继光带领两名战士向火力点逼近,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黄继光的左臂也被打穿.黄继光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黄继光多处负伤,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他奋力一扑,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黄继光牺牲后,那墩实坚强的身躯仍扑在敌人的射孔上,双手还牢牢地抓着射孔周围的麻袋,身后留下了一条十多米长的血印.根据他生前的申请,1953年3月3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在上甘岭举世瞩目的那一战上,离开了人们.65年后的今天,战友们以另一种方式,永远纪念着他的存在.点名时,空降兵某部6连——“黄继光英雄连”连队指导员第一个点“黄继光”的名字,全连数十名士兵共同回答“到”.黄继光床铺每天晚上由班里当天的值日生拉开铺好,次日早上再由下一名值日生负责叠好;部队外出拉练,指定专人负责把黄继光的被包带上.这些年来,空降兵部队组织大比武,“黄继光班”、“黄继光英雄连”一直是第一名,在军事演习、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中,连队先后荣立4次一等功、11次二等功、19次三等功.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连队官兵先后涌现出特级英雄黄继光为代表的战斗英雄、标兵模范288名.

邱少云:“为了战斗胜利,愿贡献自己的一切!”

邱少云(1926-1952,四川铜梁县少云镇人)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幼年失去双亲,孤苦无依.13岁时就和兄弟外出做雇工,后来被国民党抓壮丁,做了一年零四个月的伙夫,直到1949年12月解放军入川.成都战役后,邱少云参加了人民解放军.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邱少云所在部队改为志愿军,从四川奔赴朝鲜参战.开拔的前一天,邱少云给家里寄了封信.这封信如今陈列在重庆铜梁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里,是邱少云在战友的帮助下写的唯一一封家书.邱少云在信中嘱咐家人:“我在朝鲜多打美国佬,你们在家里要把分的地种好,多打些公粮,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我决心杀敌立功,戴着光荣花环回来看你们!”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的1排担负起抢占上甘岭391高地的重任.战前,邱少云向党支部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他在申请书中表示:“为了战斗胜利,愿贡献自己的一切!”

10月12日,天还没亮,邱少云和战友们悄悄摸进391高地下面的山坳,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太阳升起后,他们发现前面不远处就是敌人的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敌人居高临下,更容易发现眼皮底下的他们.这时候,如果谁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发觉.

战士们分散开来,每个人从头到脚都插上了茅草.据邱少云的战友曾纪有回忆,那天刚下完雪,四周很寂静.这寂静让敌人感到不安,可又不敢出来巡逻,就不时地对周围地带进行试探.“敌军先从碉堡里打出十几发烟雾弹和毒气弹,因为风向不对,没呛着我们.下午2时左右,敌人又向周围打出数百发炮弹,其中不少落在了我们的潜伏区,一些人受了伤,也有人阵亡了,但我们还是纹丝不动”.

约下午4时,敌人又打出数十发,埋伏区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呼呼地蔓延.其中一发,正落在了邱少云身边,火很快烧着了他身上的茅草.不一会儿,战士李元兴闻到一股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发现邱少云的棉衣已经着火了,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下子把邱少云整个身子包住了.这时,邱少云只要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但他仍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的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眼睁睁地看着邱少云被烧死,李元兴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早已模糊了他的双眼.邱少云牺牲时,年仅26岁.

黄昏,战斗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我军向敌人阵地发起了猛烈炮击,战士们冲上391高地,全歼敌人.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用了不到20分钟.

战后,志愿军司令部领导同志认为,邱少云严守纪律,为了整体牺牲自我的精神难能可贵.1952年11月16日,追授邱少云为特等功臣.1953年6月1日,志愿军领导机关再次授予邱少云“一级英雄”称号,追认他为中国党员.接着,朝鲜方面授予邱少云“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并建立了邱少云烈士纪念碑.

26岁的邱少云以烈火焚身岿然不动的惊世之举,诠释了“纪律重于生命”的军人血性.邱少云生前所在连队——某摩步旅3营9连,65年来始终传承英雄血脉,先后获得“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纪律严明模范连”、“爱国为民模范连”等荣誉称号.近十多年连年被评为“基层建设标兵连队”、“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雷锋品牌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时代变迁,“雷锋”——这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名字,已经成为世界关注中国的一个窗口.用美国《时代》周刊的话说:“雷锋品牌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雷锋(1940-1962,湖南省望城县人),原名雷正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不满7岁就成了孤儿,被好心人收养.

1959年12月,雷锋参加了解放军,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4班当汽车兵.1960年11月,加入中国.入伍后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1961年,雷锋晋升为班长,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15日上午8时,雷锋与战友乔安山准备去洗车,雷锋下车指挥倒车,车轮打滑,碰倒了一根电线杆,电线杆打到了雷锋左太阳穴上,雷锋当即昏死过去,经医院抢救无效,于当日12时5分不幸英年早逝,年仅22岁.

“向雷锋同志学习!”1963年的这一号召在几亿中国人的心中播下了种子,雷锋成为全国工厂、公社和部队的榜样.此后每年的3月5日成为“学雷锋日”.

雷锋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世界范围内,雷锋的事迹亦感动了无数国外人.抚顺雷锋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满了各个国家游客留下的文字,展现着他们对雷锋事迹的敬慕和对雷锋精神的崇拜.80年代末,美联社的记者参观纪念馆后说:“雷锋做的事很平凡,但能经常坚持下来就很伟大.”临别时还在留言簿上写下:“雷锋精神是人类的财富.”

外国游客认为,雷锋精神没有国界.澳大利亚外宾苏珊·兰厄姆留言道:“世界和平需要像雷锋一样无私的人.”美国学生布莱德·威廉姆斯在留言簿上表示:“雷锋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英雄,也是世界所有向往美好生活人们心中的英雄.”到纪念馆参观的欧盟代表团全体人员这样写道:“这里所体现的毫不利己,关心他人,关心最贫困和最穷苦人的精神,对全人类都有指导意义.”

了解雷锋事迹后,一些外国友人不仅对雷锋精神产生了认同,还主动加入“学雷锋”的队伍.美国人罗杰斯为宣扬雷锋精神,翻译了《雷锋日记》的精华部分赠送给抚顺雷锋纪念馆,并在生活中勤于助人,被周围群众称为“洋雷锋”.雷锋精神不仅被在华外国人学习和推崇,更有外资企业集体“学雷锋”,一时传为美谈.日本独资的大连原田工业有限公司已经开展了超过20年的“学雷锋”活动.

就这样,从认知到认同,再到实践,雷锋,这个平凡而伟大的中国士兵的精神感染着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

苏宁:“靠父辈的功劳捞好处,那不是人的作风”

1991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某集团军炮团参谋长苏宁负责组织全团进行实投考核,不料发生了意外.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苏宁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手拉倒处于险境中的战友,另一手推开同样处于险境中的连长,接着扑过去抓起即将爆炸的想扔出壕外.就在这一刹那,爆炸了,苏宁倒在血泊之中,年仅38岁……有关部门授予他“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等光荣称号,苏宁的名字开始传遍祖国大地.

苏宁(1953-1991,山西省孝义县人)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父亲是1937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1969年初,苏宁入了伍,1973年3月加入中国.到连队后,他从不显露自己的家庭身世,战友们都不知道他是高干子弟.他从一个基层士兵做起,历任班长、排长、连长、作训参谋、作训股长、营长、炮兵团参谋长等职,先后受嘉奖五次,提前晋级一次,立三等功一次.

1979年初,南方有战事,团队不少干部得到提升,这时的苏宁已经当了3年连长,带出了两个先进连队.面对干部队伍的调整,有人给他出主意:“团里有营职位置,让你父亲‘活动活动’,这事准成.”苏宁笑笑说:“靠父辈的功劳捞好处,那不是人的作风.”

苏宁长期在基层摸爬滚打,有人认为不妨调动一下.曾有亲朋向他发出“探测气球”:“如果你愿意,可以调到市区的机关来工作.”“不,我谢谢您的好意,在基层我已经习惯了.”从此,亲朋们再也没提起给苏宁调动工作的事.十多年间,苏宁紧紧地把自己“铆”在了基层.

22年的军旅生涯,使苏宁深深懂得“国无兵不安”的道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苏宁刻苦学习和掌握现代军事科学和军事技术,潜心钻研军事理论,先后撰写了70余篇学术论文,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他还脚踏实地进行部队急需项目的改革,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贡献.从1981年到1991年4月,他完成和参与的改革有162项,其中1项获全军模拟器材二等奖,6项受到总部、军区机关肯定和推广,1项获军区科研成果四等奖,8项被军区、集团军推广.苏宁被战友们赞誉为“炮兵英才”.

1990年仲夏的一天,哥哥带着侄儿从北京到军营来看苏宁.当时苏宁已经由营职干部升为团参谋长了.走进苏宁那9平方米的寝室,哥哥苏峰吃了一惊:挂在窗梁上的小圆镜子四边生满了锈;简易台灯用夹子夹在床帮上.一张用了20多年的木板床,一张30多年“军龄”的办公桌,一个类似“出土文物”的旧书柜,加上一只缝过的马扎凳,便是这位团参谋长的主要家当.

时隔不到一年,苏峰又从北京赶到炮兵团,在整理弟弟的遗物时,苏峰再次被震撼:苏宁身上常穿的那件蓝色线衣,缝了好多次;沾满鲜血的绒衣绒裤,里边已磨得没了毛;放在窗台上的三个罐头瓶里,还装着一点尚未吃完的酱油和咸菜……苏宁妻子武庆华说:“苏宁生活简朴节约,他说,他并不是舍不得消费,而是觉得这样生活心里更踏实,身上更得劲儿.”

苏宁的小家距团里20多公里,休假时,他坚持坐团里的通勤车,然后转公共汽车回家.有人跟他开玩笑:“穿着毛料军装挤公共汽车多掉价.”苏宁却笑笑说:“群众最烦的是官升脾气长、官升要待遇的党员干部,我不能穿上毛料忘了自己是普通一兵.”

苏宁把别人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入伍以来,苏宁曾5次冒着死神的威胁,或亲手排除哑弹,或将冒烟的扔出掩体,或将悬空的汽车引出险区,这次他明明知道引燃的马上就要爆炸,但为了战友的安全,还是毫不犹豫地扑向了死神……

“军中焦裕禄”杨业功:“越是位高权重,越要在生活小事上防微杜渐”

杨业功(1945-2004,湖北应城人),第兵某基地原司令员.1963年8月入伍,1966年2月加入中国,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参谋、作训处长、旅长,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入伍40多年来,他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2004年,“导弹司令”杨业功积劳成疾倒在工作岗位上,被誉为“军中焦裕禄”.

杨业功生前曾参与筹建我军历史上第一支常规导弹旅.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第一线的战役指挥员,杨业功公私分明,毫厘必究.他的一生,坚守着两个阵地,一个是为国仗剑的导弹阵地,一个是清正廉洁的气节阵地.

杨业功一生思带兵,谋打赢,枕戈待旦,抓紧时间储备知识.“上马仗剑、下马读书”是杨业功一生的真实写照.他在世时常常告诫部属:“学习不是为了做官,但做官必须要学习.”

1997年,杨业功被派往国防大学深造.他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充电机遇,如饥似渴地学习高科技知识,研究各军兵种作战理论,整理出资料几十万字,节假日几乎都是在图书馆度过.杨业功生活上极其简朴,花钱买书却从不吝啬,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只要认为需要的,便买而习之.紧张的工作之余,杨业功撰写了30余篇对部队建设颇有价值的研讨文章.

1999年6月,杨业功走上第兵某基地司令员岗位.时值这个基地军事斗争准备的关键时期和超常发展的特殊时期,杨业功把“决战决胜”作为部队追求的最高目标.在他担任司令员的几年间,某导弹基地建设呈辐射状快速发展,圆满完成多次重大军事行动,使共和国的“长缨”锐旅真正成为捍卫祖国的“铁拳头”.

2002年,已经57岁的杨业功在基地党委常委中带头参加军事科学院在职研究生学习.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他仍伏在病床上完成了题为《建立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应把握的问题》的毕业论文.

“从来败军多骄奢,自古为将廉生威”.这是杨业功最喜欢的一句名言,他也一直身体力行.

1998年,杨业功年迈的父亲患白内障住进基地医院,院领导提出免除治疗费用,杨业功坚持让家人全额交清4200元治疗费,担心“好心人”把拿去报销,特意让妻子要来当场撕掉;2004年,他身患癌症在南京军区总医院治疗期间,基地在南京的招待所经常熬点汤送去,出院时他专门拿出2000元钱交给所长.

杨业功在世时常说,“越是位高权重,越要在生活小事上防微杜渐”.身为基地司令员,无论用人还是用财,杨业功只有一个标准:掌权为公.尽管已过去多年,在第兵某基地仍流传着杨业功“发火”的往事:一位在副团职岗位工作了4年多的湖北籍老乡,找他帮忙想在职务上动一动,杨业功生气地批评道:“有能力不用送,没有能力送多少也白搭.”常委会上,他专门提及此事,恳切地对大家说:“用人不公就是最大的腐败.平时不能秉公用权,战时如何指挥千军万马?”当年,这名干部被列入计划安排转业.

在杨业功纪念馆,陈列着一个老式皮箱,里面放着绿色军大衣、水壶和方便面.这是杨业功的“三件宝”,用他的话说,水能解渴,衣能御寒,面能充饥,出差下部队,足矣.杨业功一年有100多天忙碌在深山,奔波在基层,他下部队明确提出“禁酒、减菜、少陪同”,在外勘察阵地,很多时候靠吃方便面充饥.

2014年,一位老红军坐着轮椅参观杨业功纪念馆.老人几次哽噎:“战争年代缺吃少穿,勤俭节约不难,但在物质充盈的今天,尚有几人能如此?党的传统还在,军队作风还在!”

纪念馆里,最让人震撼的莫过于那座等比例复原的杨业功将军旧居:门楣上是杨业功手书的“携礼莫入”四个大字,睡的是30多年前用4个大木箱拼成的双人床,餐桌、衣柜全是20多年前自制的,一只搪瓷碗从排长用到将军,从地摊上买的夹克衫一穿就是多年,用旧乒乓球拍和拐杖制成的升降台灯陪伴着他走完人生旅程……

“家风好了,整个社会风气才能好.”杨业功的妻子杨玉珍至今仍记得丈夫在世时常说的这句话,“他从当旅长开始就给家人‘约法三章’:不许干预他的工作、不许享受任何特权、不许收受任何钱财和好处.”

杨玉珍曾是驻地一所学校的老师,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风里来雨里去,从未坐过丈夫的专车.搬进新家后,旧窗帘不够长,杨业功也不让换新的,她只好用缝纫机加长了一截.

在杨业功唯一的儿子杨波涛心目中,自小到大父亲都是一个严苛的身影:自己军校一毕业就被撵到基层当士兵不说,结婚时父亲还专门给他下了“不要声张、不办婚礼、不收礼金”三条禁令,一对新人在屋前种下两棵桂花树作为纪念,整个婚礼只花了832元钱.

杨业功出身农家,即便当上了将军,他的亲属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弟弟杨业平长期在老家一个宾馆打工,几次找他想在基地招待所谋个差事,都被一口回绝;他最小的妹妹杨业理在一所小学干勤杂工,知道这个哥哥“靠不上”,也懒得张口……

2004年7月,杨业功不幸病逝.2005年12月,他被军委授予“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荣誉称号、被中组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员”.杨业功清廉为将的事迹,已成为军地教育实践活动的共同财富,人们纷纷称赞他为新时期“军中焦裕禄”.

李向群:抢险中火线入党,牺牲时党龄只有8天

李向群(1978-1998,海南省琼山市东山镇人,原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塔山守备英雄团”9连1班战士)1996年12月入伍.1998年6月13日李向群回家探亲,从那时开始,我国广阔的大地开始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李向群意识到,部队很可能要去参加抗洪抢险,他越想越坐不住了.6月22日,李向群提前返回部队.

6月24日,漓江水位暴涨,桂林市区大面积进水.部队接到紧急任务,要到青狮潭水库抢险.刚刚归队的李向群积极要求参加抢险,奋战了两天两夜,部队圆满完成了任务.

8月5日,李向群所在部队接到紧急命令,立即赶赴湖北灾区.经过30多个小时的火车,部队一到达湖北沙市,就立即奔上大堤抢险.8月6日下午2点,李向群又随部队从沙市到达弥市镇.次日上午8点半,荆江干堤马浩段大面积散浸,部分地段出现滑坡,情况紧急.李向群迅速穿上救生衣,扛着铁锹,和战友们一起赶往大堤.别人一次扛一袋沙包,李向群扛两袋.不一会儿,李向群双肩被编织袋蹭破了皮,渗出了鲜血,他一共扛了50多趟,是全营扛包最多的. 

当天晚上,李向群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8日一早,郑重地交给了指导员,他说:“这是我的入党申请书,请党支部在‘水线’上考验我,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最危险的地方让我上,我一定用实际行动证明我的入党誓言.”

8月8日晚11点,为迎战长江第4次洪峰,9连的临时会议室里正在热烈讨论参加抗洪抢险突击队的人员名单.

李向群一心想加入突击队.他听说参加突击队的都必须是党员、干部和骨干,可他什么都不是,心里很着急.他大着胆子喊了一声“报告”,就推开了会议室的门,大声说:“请批准我参加突击队吧!”

指导员说:“你提的要求很好,我们很高兴.但是,作为一名战士,要服从组织的安排!”李向群有点儿着急,说:“我自幼在江边长大,身体结实,水性好,最适合担任抗洪抢险突击队员了.”

最终,在李向群的恳切请求下,他如愿成为一名突击队员.

8月13日10点25分,李向群随部队火速赶到弥市大坪口幸福闸排险.这时候,长江第5次洪峰逼近沙市,幸福闸发生较大面积散浸,需要迅速查清漏洞,排除险情.

幸福闸这个地方,江面弯多水急,漩涡不断,恶浪一个接着一个扑向堤岸.连长正在考虑下水排险的人选,李向群拨开人群对连长说:“我下去试试!”说完一个猛子扎下去.30秒、50秒,李向群一直没露头.大家都着急起来.1分钟过后,李向群才从下游十多米的水面冒出来.指导员忙问:“怎么样?”李向群说:“水流太急,控制不住身子.”连长命令拿背包绳,把6只沙袋捆在一起放入水里,脱掉衣服要下去.李向群把背包绳抢过来,说:“连长,我下去过一次,心里有底,还是我下吧!”说完,李向群抱着沙袋沉入了水中.在下沉当中,李向群的右脚踝关节不小心碰到闸门,被划开一个4厘米长的口子,鲜血直流,可他全然不顾,手脚并用,来回探寻,终于找到了闸门渗水口的准确位置.在全连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封住了渗水洞,排除了险情.

8月16日,长江第6次洪峰到达荆江,沙市水位45.22米,创历史最高纪录.下午5点30分,李向群和战友们来不及吃晚饭,火速赶到南平大堤投入抢险.次日凌晨4点,9连作业区正南侧约300米处突然发生10多米长的内滑坡,情况紧急.李向群带头跳入水中.大家手拉手筑起两道人墙护住大堤.

8月17日上午,与洪水搏斗了一夜的李向群,悄悄来到营部找到卫生员.他向卫生员要感冒药,一量体温,发烧得厉害.卫生员给他开了两包药,让他签个字,回去休息.李向群想,签了名就不能上大堤了.他请求卫生员替他保密.

8月19日上午,李向群仍然没有退烧,听到天兴堤段又出现8个管涌群后,又和战友们奔向天兴堤.在天兴大堤,李向群扛起沙袋就跑,两袋、三袋、四袋,忘记了病痛,渐渐地,他的脚步慢了下来,头昏沉沉的.指导员见他脸色发青,拦住他,并用手摸了摸他的额头,发现他发烧,就让排长强行把他送到卫生队去.在卫生队,李向群躺不住,一听有情况就不顾一切地往堤上跑,前后三次“出逃”.

8月21日,南平大堤有一段堤基塌陷,引发70米的内滑坡,汹涌的江水不断冲击着江堤,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李向群仍带病坚持抢险.战友们看他脸色发青,嘴唇发紫,都劝他休息,他微微一笑,“我没事的!”

当李向群扛着两袋沙包再次爬上大堤时,他一个跟头栽倒在地.战友们赶紧过来帮忙,发现沙袋压在李向群肩膀上,他的鼻孔已渗出了鲜血.送水的老大娘唐书秀将李向群抱在怀里,急忙褪下手镯给他刮痧.十多分钟后,李向群苏醒过来.他喝了两碗水,休息了几分钟,不顾大家的劝阻,又扛起了沙包.满头汗水的李向群扛到20多包沙袋时,再一次扑倒在大堤上.

李向群被送进县第二人民医院,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抢救,才慢慢睁开了双眼.他用微弱的声音问教导员:“管涌堵住了没有?还滑不滑坡?晚上还有没有任务?”教导员流着眼泪说:“向群,你安心治病吧,大堤没事了.”

当天下午,李向群被紧急转送到武汉抢救.由于他极度劳累,导致心力衰竭,肺部大面积出血,经多方抢救无效,于22日10点10分永远闭上了眼睛.牺牲时,李向群年仅20岁,军龄20个月、党龄仅仅8天.

(参考资料:《解放军英雄 与众不同在哪里》《解放军报》2015年7月28日、《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北京青年报》2001年6月19日、《董存瑞:19岁的爆破元帅》《北京青年报》2001年6月12日、《舍身堵眼的志愿军战士——黄继光》《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0日、《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解放军报》2010年5月4日、《中国雷锋的世界影响》《国际先驱导报》2012年3月5日、《苏宁:献身国防现代化》《人民日报》2011年4月21日、《“导弹司令”杨业功:廉政事迹感动军地》《光明日报》2014年8月5日、《抗洪英雄李向群“火线入党”八天为民献身》《中华儿女》2009年第7期等;作者:周文林、马祥林、王哲等)

本文结论:上述文章是一篇大学硕士与全军八大英模本科全军八大英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全军八大英模和英模方面论文范文.

把学习宣传贯彻团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个时期的项重要任务
7月2日下午,共青团河南省委召开机关全体干部会议传达学习团十八大精神,对全省团组织和团省委机关学习宣传贯彻团十八大精神作出安排部署 十八届团委员、团省委书记、党组书记王艺主持会议并讲话,团省委副书记武.

河南各级团组织持续关注学习团的十八大精神
6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代表党向大会致词,要求广大团员青年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 贺军科代表共青团第十七届委员.

全军唯一运-9女机长:离地三尺,不分男女
陈金兰所经历过的困难和考验不计其数 “远程奔袭、空运、空投……演习持续了三天两夜” 任务间隙,实在累了,陈金兰就在机舱里铺个垫子打个盹,她坦言 &.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