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职工教育类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跟试析三线企业职工教育的历史动因与其初步成效以贵州万江机电厂为例相关论文如何写

主题:职工教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2

试析三线企业职工教育的历史动因与其初步成效以贵州万江机电厂为例,本文是有关职工教育论文如何写跟万江和三线和历史动因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职工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职工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的论文如何写历史论文医学教育管理杂志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庄和灏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三线建设任重道远,尤以相关技术人员缺乏最为困难.作为参建企业之一的贵州万江机电厂不畏艰难,积极寻求对策,依托不断完善的职工教育以图根本解决之.本文通过对万江机电厂扎根贵州初期档案史料的梳理,虽尚难以检视职工教育的完整效能,却有助于在微观层面实现对贵州三线建设这一宏大国家发展进程予以更为具象、全面的历史建构.

关键词:职工教育;三线建设;贵州;万江机电厂

中图分类号:F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6)02-0120-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6.02.025

收稿日期:2016-3-20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社科重大项目校内培育项目“贵州三线建设研究工程:三线建设与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庄和灏(1981-)男,上海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外关系史.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基于当时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为加强战备、为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和主席做出的一项主要围绕工业领域,尤其是国防工业由东向西转移的国家重大战略.由于该战略侧重西南、西北,于是乎贵州成为了当时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而万江机电厂这样具有军工性质的企业落户贵州无疑便是这股时代洪流的大势所趋.

同很多当年三线建设企业一样,虽然面对种种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但是万江机电人没有屈服,凭借其顽强毅力与昂扬斗志,不仅为三线建设这一重大国策的成功实施以及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还积极通过各项切实可行的举措,比如重视职工教育等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终于夯实了企业的根基,进而实现了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壮大.

一、职工教育的萌发动因

1.技术人才严重匮乏

在三线建设前后,不仅是创建的新厂,抑或者是援建的老厂,技术人才方面的缺失问题一直很严重,而且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曾经就有一家支援过万江机电厂的老厂领导直接向上级主管单位——第三机械工业部(简称三机部)诉说苦衷:“我厂几年来,支援新厂等需要,共调出老职工1502人,其中就包括很多技术人员.虽然招收了新学徒830人,但是我厂的情况不容乐观.比如1964年底,我厂等级工为2377人,其中工以上的有1003人.但是今年(1971年)我厂等级工已为1886人,其中工以上的只有554人.两者相比较,不仅技术工人总数下降了20.7%,而且以上老工人数更是下降了44.8%.”有鉴于此,“就当前我厂现有人员情况,显然同我厂当前和今后战备计划、新产品试制任务是不相适应的,特别是部分新产品的试制,技术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老工人,尤其是技术人员,是难以完成的,即便勉强完成了,也会对该产品的质量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对于“支援三线建设确实感到困难”,并希望三机部能够同意该厂的请求,即“除个别关键工种等外,原则上不再支援.”万江机电厂.人事组档案卷1[Z].1970:5.

一方面参与援建的老厂已然“不堪重负”,而另一方面正在创建的新厂却深陷于技术人员配置计划难以兑现的苦恼之中.根据万江机电厂1972年3月10日向其直接主管单位011基地的报告可知,实际上原定老厂支援新厂技术人员配置计划并没能在万江机电厂得到很好的落实:“1971年由基地确定的有关老厂向355厂输送的技术力量,已到厂119人.其中128厂原基地下达指标61人,至1971年底已调来共45人,尚差16人;185厂原基地下达指标为27人,到1972年3月已来11人,尚差16人;315厂原基地下达指标为74人,到1972年3月已来63人.”万江机电厂.人事劳资科档案卷2[Z].1972:1.

2.援建人员人心不稳

早在三线建设初期,因为广大三线企业是本着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而开建的,所以不仅需要企业员工长期生活在闭塞的山区,而且由于周边生活环境、公共设施等较差,当地社会发展也比较落后,故而当时在三线的不少企业都面临着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留不住人才.

作为三线建设大军的一员,万江机电厂也遭遇过上述的窘境:不少前来支援建设的企业员工,尤其是技术人员要么拖着不想来,要么来了就想走.“虽然老厂已经多次动员,比如128厂动员长达8个月之久,185厂动员也有4个月有余.”但是“这部分人员本身就不愿意来我厂,即便勉强动员来我厂,来后也不肯积极工作,目前已出现这种情况.如果长此以往,势必将给新厂工作带来不好影响.”无奈之余,万江机电厂领导只得决定:“不再接收上述老厂未调来之人员,并请

如果说1978年以前,三线建设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求贤不得.那么自1978年开始,摆在上述企业面前的更大难题却是如何防范、堵截现有技术人员的流失.1978年5月2日贵州省第三机械工业局就“职工调动”问题进行明文规定:“首先,夫妻在同一单位工作,没有特殊情况,不得调出;其次,学徒工和试用人员,在学徒和试用期间不得调动.”万江机电厂.劳资科档案卷3[Z].1978:2-4.但是这样的行政措施并没能有效地阻止当时三线企业员工外调回内地或沿海地区的热情,于是乎在同年5月31日,011基地紧急发文,宣布冻结职工调出.首先,“对现有技术人员,原则上一律不准调出,因为现有的技术干部极为缺乏.”其次,“凡过去已经基地拟准调出的各类干部、技术人员,无论有无接收单位,都一律实行冻结,立即停止*调动手续.凡已寄出的档案,各单位应立即进行一次清理,发信说明情况并收回档案.”万江机电厂.劳资科档案卷3[Z].1978:5-6.

二、职工教育的初步成效

面对建设初期的种种困难,万江机电厂领导从落户贵州伊始就充分地认识到加强职工教育的重要性.“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提高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素质,是工厂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万江机电厂.厂史(1966-1985年)[M].1986:531.

1.起步阶段

1972年,伴随着工厂主体基建任务完成,并开始进行试生产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即被万江机电厂领导提上了日程.首先,设置专职机构,即由厂劳资科下设的教育室主管职工教育工作,并设岗3人.其次,开展相关补习、培训活动.截止至1975年,教育室先后组织、进行了学徒工培训、各车间文化补习班、青工职业技术提升班等一系列活动.第三,开办“七.二一”工大.招收对象为本厂具有5年工龄以上的工人、技术人员;专业设置为电动机构设计与制造,开设基础及专业课程共15门;学制2年;由本厂的52名技术人员担任专职、教员.1976年7月21日,首期工大正式开学,共招收32名学员.但由于招生时片面强调学员的实践能力,而忽略了文化考核,结果首期学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加之当时办学条件有限,各项教学资料、设备都比较缺乏,因此到1978年,只有12人获得结业证书.

2.进入正轨

十年结束,中国社会百废待兴.万江机电厂的职工教育也步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首先,厂部开始统筹、规划职工教育的实施.在1979年1月17日,万江机电厂出台了自建厂以来的第一份有关职工教育的实施方案,即职工文化、技术教育计划(1979-1985年).虽时光流逝,但重读这份计划,依然能情不自禁地感受到当年万江机电人的“勃勃雄心”:“1979-1980年期间的职工教育、培养目标:第一,在全厂普及中学文化教育.现已具备高小文化程度的职工达到初中水平;已具备初中文化程度的职工多数需达到高中水平;所有职工的数学水平都要达到相应的水平;从事与物理、化学有直接关系的职工,其理化知识要达到高中水平;全厂要力争高中文化程度的职工占职工总数的40%.第二,全厂工人的应知应会普遍提高2、3级;技校毕业学生的技术理论要达到3、4级工水平.第三,技术人员要提高基础理论和外语水平.半数以上的技术员对电子技术、数控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半数以上的技术员扫除外文盲,学会一门外语,借助词典能查阅专业外文资料.第四,中层以上干部,首先是主管生产、技术的干部,应了解我厂产品的工作原理、性能、结构和生产技术关键;熟悉企业的质量、技术、生产、劳动和设备管理的基本知识.”而“1981-1985年期间的职工教育、培养目标:第一,普及中等教育.职工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到60%,其中大专以上的达到25%.第二,全厂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普遍达到4级工以上;其中40%达到7级工应知应会水平;操作当时国内外先进设备的职工应扫除外文盲.第三,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全厂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由现在的74%上升到20%;技术人员中全面扫除外文盲;多数技术人员能运用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和数控技术完成科研、生产任务;在航空电动机构的设计和制造的技术理论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力争有10%的技术人员精通航空电动机构科研、生产的先进技术,达到,达到副工程师以上水平.第四,中层以上干部普遍达到中专以上程度,其中三分之一达到大专水平;多数干部学会用现代技术手段管理现代化生产,部分同志争取成为领导和组织航空电动机构科研、生产的内行.”万江机电厂.教育科档案卷2[Z].1979:16-18.无疑这份文件的面世,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万江机电厂职工教育由此进入了正规化和全面化的发展轨道.

其次,调整、加强专职机构.1978年10月正式成立了教育科,设岗16人,从属厂部直接领导,1983年后,厂技校又归并入教育科管辖.再次,开展更为全面的补习、培训活动.教育科先后开设了英语、日语、数学、电子技术、企业管理、机修、油封、电工、机械加工、会计、护士等55个专业培训班,参加培训的达1967人次之多,另外教育科还安排干部、技术人员、工人、教师、保育员和医务人员约200人次外出参加相关技能培训.最后,成立技校.其一,开设技工专业班.招收对象为具有高中毕业程度的学生;专业设置为车工、电工;学制2年;有教职工17人.从1978年正式开办以来,共毕业学生162人,肄业2人,其中大部分学生留在了万江机电厂,也有部分学生分配到了本系统内部一些厂,可以说有效地充实了生产第一线;其二,开设青工短期脱产技术轮训班.从1980年9月至1982年7月,共有5批次约250人参加了学习;其三,举办1年制机械加工技工班.招收对象为具有4年以上工龄、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机械加工工人或相关人员,毕业时颁发技校书,第1批共招收学员24名.第五,提升职工教育办学条件.不仅工厂给予职工教育方面的经费拨款逐年增加,而且用于职工教育的各项教学设备也在不断添置,比如工厂为教育科实施电化教学先后购置了彩电、录音机以及各种教学资料,同时还计划2年时间自筹资金建造一栋职工教育楼.万江机电厂.教育科档案卷1[Z].1983.3.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早已划上历史句号的三线建设其实远比常人想象得更加的曲折也更加的不易.重温这段历史,在大力颂扬广大建设者国家至上、艰苦奋斗的三线精神同时,我们还非常有必要对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过往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与总结,因为这是共和国的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以贵州万江机电厂为例,该厂能够在扎根贵州初期即着手开展职工教育工作,既体现了该厂有关领导的高瞻远瞩,同时也必须明了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的这一残酷现实,从某种程度也可以说,职工教育的萌发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绝处逢生.虽说职工教育在当时被很多相关部门领导视为是一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重要途径,并且也切实地得到了实施.但是客观来说,一则新中国成立不久,相关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尚处于草创阶段,即便已有的专业技术人才从总量上来说依然稀少;二则类似贵州万江机电厂这类航空工业企业,其本身就是一个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部门,然而众所周知,合格的航空科技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比较漫长的等待,同时还存在着比较高的人才淘汰定律,换言之并不[JP+1]是每一个攻读航空科技专业的学生都能胜任这[JP+2]一领域的工作.三则恰逢十年[JP][LL]的动乱,可谓百废待兴.因此通过重视、加强职工教育就能从根本上实现对三线企业技术人才匮乏予以解决的这一研究假设,从目前所能查阅的档案文献来说,仍是一个不置可否的问题,有待后来者的进一步探究与考证.

参考文献:

[1]董志凯.三线建设中企业搬迁的经验与教训[J].江西社会科学,2015(10).

[2]李群山.崔一楠.中国三线建设研究回顾与反思—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文献计量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3]王佳翠.三线建设与贵州城镇发展(1964-1978)[J].凯里学院学报,2015(4).

[4]许峰.田花.三线建设对贵州工业发展的贡献及其启示[J].理论与当代,2011(12).

[5]张才良.贵州三线建设述论[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4).

[6]祝德桂.1964-1978年的三线建设对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J].贵州文史丛刊,1995(3).

[7]赵锡斌.研究新的标准,正确评价三线军工企业[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

[8]万江机电厂.厂史(1966-1985年)[M].1986.

[9]万江机电厂.大事记(1966-1995年)[M].1996.

(责任编辑涂艳)

该文点评:此文是一篇关于经典职工教育专业范文可作为万江和三线和历史动因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职工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张洁:旅游企业应和教育部门优势互补,积极研学旅行产品开发思路
采写 郭 欢近年来,国家对研学旅行的大力推动给各旅游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很多旅游企业跃跃欲试,想抓住这个新的契机,但这一市场却并不像业者想象的那样简单 携程旅行旅游事业部游学负责人张洁将自己对研学旅.

简述林业职工教育培训模式的有效
【摘要】党的十八大对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对新时期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了林业前所未.

素质教育的历史谱系与其新时代
摘要从历史维度看素质教育的知识谱系可以发现素质教育理念自萌芽时代起,其核心思想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意义非凡;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始终贴近时代需求,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及至资本主义时期,素质教育的理论发展脱.

音乐教育的历史沿革和学科建设
【摘 要】在教育教学中,音乐教育也是高职学校中的一门学科,音乐教育的历史沿革和学科的建设在高职学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是针对音乐教育的历史沿革进行对音乐的了解,对音乐学科的建设进行有效的研究,并.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