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材料浏览

如何科学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中等职业学校如何科学地设计专业教学标准类论文范文例文

主题:如何科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0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科学地设计专业教学标准,该文是如何科学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中等职业学校和科学和教学相关论文范文.

如何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如何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论文机械设计制造与其自动化专业论文电子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摘 要]针对目前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制订专业教学标准(或人才培养方案)时存在的诸如调研报告分析不系统、结论的重点和指导性不突出,课程设置与安排不合理,素质教育及其拓展活动内容缺少,实践教学组织不合理等问题,通过分析和归纳,从专业建设长期稳定发展角度出发,综合阐述制订专业教学标准的主要方面,借以指导和促进有关中职示范学校科学合理地制订专业教学标准.

[关键词]示范校;专业教学标准;课程设置;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8)17-0162-04

一、什么是专业教学标准

专业教学标准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基本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最基本标准.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实习或实训、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出全面和合理的安排,具体规定了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内容)、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以及各种活动(包括项目及内容)等,并对学期、学年、假期等进行合理划分.

制订专业教学标准是建设一流示范学校过程中关键的工作.对中等职业教育来说,专业教学标准一般由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入学要求、基本学制、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主要接续专业、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与要求、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实训实习环境、专业师资、其他(或说明事项)等组成.

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原则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坚持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群)、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原则

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制订专业教学标准的重要依据,努力满足行业科技进步、劳动组织优化、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和企业文化对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

(三)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做中学、做中教”原则

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突出实训和实习等教学环节,突出职教特色.

(四)坚持整体规划、系统培养,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严格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监控,注重中高职课程的合理衔接.

(五)坚持先进性和可行性,遵循专业建设规律的原则

注重吸收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兼顾行业发展实际和职业教育现状.

三、如何科学地制订专业教学标准

(一)要科学和周密地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工作

专业教学标准是建立在满足社会对中职人才需求、中职人才培养规格与层次以及专业办学特色等基础上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因此,制订专业教学标准之前,科学地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是中等职业学校制订专业教学标准的首要环节,也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概括地说,人才需求调研工作主要包括调研的基本要求、调研目的、调研对象、总体要求、调研范围、调研方法、调研信息与数据的分析、调研结论、调研报告形成等工作与内容.

在人才需求调研过程中要认真、详细和科学地进行调研,高度重视,周密组织,达到调研工作覆盖面宽、代表性突出、针对性强、前瞻性预测准确、指导性强.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一定要单独形成完整和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报告,并以阶段性的基础性指导资料作为后续调研工作的基础,使人才需求调研工作形成连续的工作机制和阶段性的工作成果.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最核心的内容是通过调研和专家研讨会,最终形成系统的和全面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及学习领域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它是科学地制订行动导向课程标准及行动导向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依据.

(二)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要求以及毕业生就业岗位(群)进行分析

中职学校在制订专业教学标准时一定要围绕4个“对接原则”,即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原则、专业设置对接产业(或岗位群)原则、课程对接典型工作岗位原则、教材建设对接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培养原则.因此,专业岗位能力分析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的分析.对制订专业教学标准有重要的意义,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应达到的要求)的依据,是构建课程体系及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是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依据.

(三)要立足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基本素质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用人提出了新的标准,除了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之外,更提出了职业情感、职业态度方面的要求,更加关注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素质.目前中职学校依然存在偏重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职业态度培养的情况,在制订专业教学标准时,要有导向性,向学生宣传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宣传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宣传职业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社会的观念,大力宣传技术型工人是国家建设的重要人才,当技术工人同样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观念,宣传职业无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上职校、学技能、有特长、利终身的观念,通过高技能人才的典型事例帮助学生驱散心头的阴影.使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上的不同职业,热爱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

四、要考虑教育教学的综合因素进行系统设计

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政策与规定、教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师资条件和实训实习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地设计,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改革学生评价,最大限度地使专业教学标准成为科学、规范、合理、适用、容易实施以及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专业教学指导性文件.

下面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编写框架”个别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入学要求和基本学制

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是指教育部2010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上所明确的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如“机电技术应用(051300)”“旅游服务与管理(130200)”“现代农艺技术(010200)”等.

入学要求是指新生的入学条件.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入学条件基本上是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基本学制是指新生在校的培养年限.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学制是三年制,部分省份培养年限是四年制.同时,学校要建立更加灵活多样、满足学生需求的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

(二)培养目标

各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应按照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对培养目标的描述,应简洁明确地说明“本专业中职毕业生主要面向×××行业企业,从事×××工作的×××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例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机械装备制造类企业,从事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营销等工作操作型或机电产品营销类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三)职业范围

职业范围是指本专业所培养的中职毕业生在就业时可能面向的若干个职业(或岗位)名称、中职毕业生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及这些职业(岗位)所属的专业(技能)培养方向.例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在就业时可能涉及的专业(技能)方向是:机电产品维修、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自动化生产线运行、机电产品质量管理以及机电产品营销等.

由于某些专业可以面对较多的专业(技能)方向范围,因此,在制订专业教学标准时,应尽量使所设定的专业(技能)方向的培养范围相对集中,尽量将所选定的专业(技能)方向的数量控制在三个以内.同时,应首先将就业范围宽的专业(技能)方向排在第一位,其他专业(技能)方向依次排列,这样做不仅能保证课程范围和内容相对集中,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兼顾学生能够拓展一定的职业范围,增强就业能力和转岗能力.

(四)人才规格

人才规格定位的目的是增强培养目标的可操作性,避免培养规格缺位、虚化、理想化和现实化等问题,是从纵向层次对人才培养程度进行定位.在对“人才规格”进行描述时,可按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技能)方向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总体说明.

需要提示的是:职业素养的培养绝不能忽视,必须根据岗位需要和内容明确说明.专业(技能)方向是指中职毕业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方向,同时也是中职毕业生就业的职业岗位(群)范围,在说明专业(技能)方向时,应与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相一致.

(五)主要接续专业

主要接续专业是为了满足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对“主要接续专业”需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相关内容,简明扼要地说明中职毕业生应在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继续学习的领域及学历提升过程.

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中职毕业生应在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继续学习的领域及学历提升过程是: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等专业.

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

(六)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类别课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是由各类课程构成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对中等职业教育来说,课程类别主要有: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如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选修课、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地方特色课程、校本课程以及课外活动课程等.各课程类别和科目都有其自身价值和相应的地位与作用,并与其他课程形成价值互补.

另外,课程结构又是课程体系的骨架,它体现出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理念、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以及课程教学组织的最优化设计等方面,是有效地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分步实施和合理组织教学的依据.

中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设置各种类别的课程时,需要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国家政策与规定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形成科学和合理的定位,这样才能最优化地设计课程结构.关于中职专业课程结构的最优化设计必须认真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认识中职教育的功能和层次.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这样定位中职教育的功能和层次主要是考虑几个因素:(1)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我国的中职学生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绝大多数不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不能很顺利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2)学习过程是渐进的和逐步递升的,学生及其家长有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3)要准确定位中职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合理地平衡好“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既不能过多强调理论知识,也不能简单地强调单纯的职业技能培养.要为中职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就业、转岗、提升、中职与高职的衔接等方面着想,中职学校应认真地履行好中职3年期间的教育教学目标.

2.公共基础课程的名称及教学要求应与教育部颁发的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一致.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应符合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教学目标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要加强与学生的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设置公共基础课程时,既要符合“教育部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的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中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合理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尽量将公共基础课程中的相关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对接、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对接,为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服务,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职业特色.尽量将公共基础课程的部分内容转化为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如国防主题教育、校园主题演讲、德育课外主题活动、外语主题活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活动、创业设计主题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趣味体育专项实训、电子文档录入与排版实训、应用文主题写作、Photoshop主题设计实训、Excel表格综合实训、艺术欣赏主题活动等,即除了保证完成公共基础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之外,还能进一步增强课程的非智力教育功能、指导性、实用性、职业性、趣味性和文化特色等.

3.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应尽量体现宽基础要求,为学生的发展搭建更多的发展平台,应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专业核心课程加专业(技能)方向课程的课程结构设置相关课程.

(1)专业技能课程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工作岗位实际情况,突出实践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相结合.部分基础性强、规范性要求高、覆盖专业面广的专业核心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加工基础、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等)的名称及教学内容应符合教育部新颁发的相关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2)综合实训.它是学生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从综合实训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分类,综合实训主要有:专项操作技能实训、职业技能鉴定达标实训、综合应用实训(如测绘、拆装、绘图、办公软件应用等)、综合素质(如创业能力、就业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实训等.

中职学校在安排综合实训过程中一定要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实训的内容和形式要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中级、再由中级到高级”的思路.要合理地安排综合实训,既能保证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又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建议综合实训按两个阶段进行组织,即第一阶段先安排综合应用实训、综合素质实训和专项操作技能实训;第二阶段再安排职业技能鉴定达标实训.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先简单地熟悉各工种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相关要求,还可以让学生有时间、有目的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确定需要考取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3)顶岗实习.它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一种方式.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的实习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履行实习岗位的大部分职责,独当一面,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在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时,①应严格按照专业对口原则组织顶岗实习;②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应在学校完整地学完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只有在学校经过一定的系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之后,进行顶岗实习才会有更好的实际意义和效果.如果学校提早安排顶岗实习而有意压缩必要的课程学习,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前期知识储备.这样做不仅不能让学生很快地适应实习岗位,在一些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岗位上还可能因为学生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会危及人身安全.企业在接收这样的学生实习时,也必须投入更多人力和物力资源,不但会提高企业成本,而且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另外,如果学校或企业仅仅将实习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甚至以此作为激发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的动力,这种心态不仅与学校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这样的“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也是不可能持续的.将顶岗实习视为简单劳动,不仅不能达到学校设计的专业培养目标,还会使学生对顶岗实习失去兴趣,对职业认识产生错觉,对学校失去爱心,对教师失去尊敬.

同时,学校在安排顶岗实习时,要认真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顶岗实习时间.

建议顶岗实习分两个阶段按不同的专业技能方向进行组织.另外,学校还需要制订相关的管理办法等,认真地设计实训内容,科学地进行组织、管理、指导,需要合理地配置实习指导教师,需要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人身保险投保、顶岗实习协议书签订、安全生产教育及实习成绩考核评价等.

(4)选修课程.它的设置应符合专业(技能)方向培养要求和地方特色(或创新)课程设置要求,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例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根据专业(技能)方向培养要求和地方特色(或创新)课程设置要求,开设现代企业管理、安全教育、机电英语、应用文写作、民族团结、低碳经济等选修课程.

(七)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时间安排包括基本要求和教学安排建议两部分.

对基本要求来说,需要重点说明每学年的周数、教学时间(如40周)、假期(如12周)、每1周的课时安排、学习制度、学分计算方法等事项.

对教学安排建议来说,需要按每学期20个教学周为基准,以表格形式对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课程学分、课程总学时、周学时等进行合理的设计(表略).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能,对每门课程的课时数量和组织安排,应尽量趋向小型化和多元化,即课时一般为4课时/周,并且建议合理设置各种类型的专项学习或专项实训周.建议将课外专项学习或课外专项实训安排在课外时间进行,活动的学时数为每周4~10学时,以6学时/周为最佳安排.设置课外专项实训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同时满足个性化教学与培养目标的需要.课外专项实训要以典型主题或案例为载体,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氛围,突出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团队意识的培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

(八)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包括教学要求和教学管理两部分.

1.教学要求.此部分需要从教育教学角度出发,针对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提出基本要求和教学建议.

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要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重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应按照相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建议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方法,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2.教学管理.此部分需要针对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对其实施过程、实践教学环节、各种课外活动安排等方面进行总体说明.

教学管理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注重质量意识和效能意识,注重科研意识,并善于总结经验,形成创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灵活性,合理调配教师、实训室和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为课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改革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提升,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

(九)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部分应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从整体上说明教学评价的新观念、新方法及新形式.教学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注意吸收行业企业参与.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运用知识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与爱护生产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树立.

过程性评价是指从情感态度、岗位能力、职业行为等多方面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测评;结果性评价是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完成任务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十)实训实习环境

实训实习环境部分应立足课程建设和职业技能培养需要,列表(表略)说明校内实训实习必须具备的实训室及其应配备的主要设施设备及数量,说明校外相关实训基地名称及其功能(表略).实训设备配置应不低于相关课程的基本实训要求或职业技能培训要求.

各类实训(或实验)室要根据课程内容配备相应的材料、元器件和各种辅助工具.每个实训(或实验)室要按能容纳一个班(大约40名学生)的标准进行配置,并保证两人一个工位.

实训实习环境要具有真实性或仿真性,具备实训、教研及展示等多项功能及理实一体化教学功能.校内实训基地应包括岗位技能实训室和综合技能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应满足专业教学要求.

(十一)专业师资

对专业师资部分,应从专业师资配备条件、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总体说明.专业师资应按各个专业技能课程(或实践教学项目),合理地配置本校专业教师、外聘专业教师(包括外聘企业在职人员).

(十二)其他

此部分需要针对专业教学标准中的有关内容进行补充性说明.例如,介绍“实施过程建议”“通用术语与专业教学术语的解释”“学分的计算”等.

上文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和科学和教学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如何科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如何科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色彩和版面创意教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平面设计的专业性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这就为中……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主要探讨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色彩与版面创意教学的具体措施  .

中等职业学校电气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技术型人才出现了巨大的缺口,电气技工成为了紧俏人才之一 作为“技工摇篮”,越来越多的中……职业学校开设了电气专业的课程 但是在新的经济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文化与其培养策略
摘要教师文化是指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凝聚生成的生存方式,一般通过教师的行为方式来反映和识别 中……职业学校的教师文化是一种“双师”文化,具有学科文化和技术文化的双重色彩 在具体学校.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