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与寻访丁玲故居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主题:论文网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5

寻访丁玲故居,该文是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和丁玲和丁玲故居和寻访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网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网论文参考文献 丁伟论文

丁玲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一个细雨如织的日子,我走进上海昆山花园.昆山花园位于四川北路南段与吴淞路之间的昆山路上,南边不远处就是苏州河,这是一幢三层带部分四楼的连接式红砖洋房.1933年春天,丁玲迁入这幢房子的7号四楼上,这里亦是地下党联络处.丁玲在此,创作了短篇小说《奔》、散文《我的创作生活》等.

丁玲,原名蒋冰之,湖南临澧县人.1927年12月,在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梦珂》,两个月后又在同刊发表《莎菲女士的日记》,作品反映了当时知识女性的苦闷与追求,闪耀着作者的艺术才华,立即引起文坛的注意.她二十八岁入党,入党不久便肩负重任,担任了“左联”的党团书记.

年轻的丁玲初到北京后,北京大学入学考试已过,她一面求职一面学画,认识了在《京报》的编辑胡也频.当时丁玲正为心爱的弟弟夭折而痛楚万分,胡也频知晓后,用纸盒装满玫瑰,写下一张字条:“你一个新的弟弟所献.”以此安慰丁玲,其实胡也频还大丁玲一岁.因在北京求职不得,生活陷于窘迫,丁玲只得回家乡湖南常德.一天,丁玲听到叩门声,前去开门,没想到竟是没见过几次面、印象不深的胡也频!原来胡也频在北京对丁玲一见钟情,这回是追来的.

据胡也频儿子蒋祖林回忆道:“我母亲那个时候正好和我外婆在家里,就听到有人叩门,出去一看,原来是刚刚见过一两面的胡也频,胡也频这个时候身无分文,所以黄包车的车钱还是我外婆替他付的.”

就这样,二人幸福地走在了一起.

昆山花园为美商于二十世纪初建造,坐北朝南,是早期联列式低层公寓建筑.为三层小型阁楼,复式“人”字形屋架,平瓦顶,毗连楼顶建阶梯形山墙,墙面为清水红砖,红砖作横竖向线条装饰,券式木门窗,线脚装饰细腻.这里,也成为了丁玲与胡也频短暂的婚姻生活的见证者.丁玲在此住过的房间很小,还不到三十平方米,她在这里住的时间也不长,也就半年的时间,可这里却足以让她刻骨铭心.

丁玲就是在这个住处,苦等着丈夫胡也频的归来.后来丁玲1950年写的《一个真实人的一生——记胡也频》中这样写道:位于昆山花园路7号,为三楼带部分四楼连接式红砖洋房.

1933年春天,胡也频牺牲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住在昆山花园7号四楼上的丁玲,一个年仅二十九岁的女作家、女主编、女书记,她擦干眼泪,以笔为武器,把秋白和剑虹的爱情故事写成了中篇小说《韦护》,第二年她又创作了一个中篇《一九三○年春上海》.

但此时,丁玲的经济陷入困境,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孤独与寂寞.正是这个时候,冯达走进了丁玲的生活.冯达是党员,左翼社会科学联盟成员,史沫特莱的私人秘书.冯达平时不爱说话,也不恭维人,没有傲气也不自卑,也没有恋爱过.因工作需要,他穿戴齐整,常随身携带几张外文报纸,后来他常去看望丁玲,讲一点他知道的国际国内的红色新闻,也为丁玲创作小说提供了一些素材.当丁玲说饿了,他就做一顿简单的饭菜,看到丁玲忙于写作,他就静静地离开,慢慢地丁玲在心理上接受了他,二人开始同居.后来冯达调至江苏省委负责《真话报》工作.三个多月后,就发生了丁玲被绑架事件.

那是1933年的5月14日,冯达带着一帮特务突然在门口出现,于是正在工作的丁玲和潘梓年惊住了,潘梓年正拿起一份《社会新闻》报准备离开,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丁玲只顺手把刚清理的衣服拿了两件,就这样他们一起被秘密逮捕了.虹口是公共租界,国民党不通过租界当局,在这里抓人是侵犯“治外法权”的行为,所以特务们急急忙忙要把人带到楼下,急匆匆推进停在路旁的汽车里.因昆山花园路一带很僻静,只有一排房子里住了几家俄国人,因此,并没有人发现这一绑架事件.

丁玲被捕后,特务们又在四楼设下埋伏.当天下午,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应修人带着文件来到丁玲寓所,不料被潜伏在屋内的特务突然窜出殴打,在奋力挣脱与特务的搏斗中,应修人意外从后窗坠落不幸身亡.第二天《申报》就刊登消息:“昨天下午四时许,在昆山路昆山花园后面通到海宁路的一条小弄内,有一无名男子由四层高楼跌下致死……”昆山花园当时引起市民格外的关注.

丁玲被捕,遭遇国民党绑架,在南京软禁.这在当年也是轰动文坛的一件大事,上海文化界发起了一场影响极大的营救活动.蔡元培、杨杏佛、胡愈之、叶圣陶、郁达夫、沈从文等三十八位文化名人联名致电南京政府,要求释放丁、潘二人.1936年,经党组织营救,丁玲被交保释放,以后几经周折,去了陕北延安.

在延安,她创作了《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其中后者获得“斯大林文学奖”.建国后她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人民文学》主编等职.生命存在另一种永恒的方式,比如丁玲,她用曼妙的文字、聪颖的智慧和绚烂的传奇,获得了生命永远的延续.从三十二岁时去陕北到八十二岁时(1986年)离开人间,丁玲又走过长达五十年的战斗道路.

在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的剥蚀下,昆山花园像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留下岁月深深的痕迹,但其风骨仍在,仍不失为一幢保存较好的住宅建筑,但它周围的变化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完全寻觅不到当年的一丝旧迹.站在丁玲当年的寓所里,从前窗往外望去,楼下的大门前已是一条时尚的琳琅满目的服装街,熙来攘往的人流在昭示着如今的繁华,从后窗放眼望去,一座豪华的大酒店高高耸立.

但上海人民没有忘记丁玲这位当年的革命战士,1999年9月28日,该处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昆山花园7号四楼的门前,摆放着丁玲的铜制浮雕头像,记录下她传奇生动曲折的革命历史.

沧桑的岁月像一位大师,我在故居前徘徊,记下这位伟大的女性,用镜头记下一段岁月,将想象留在时光深处的故事里.

上文结论,此文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丁玲和丁玲故居和寻访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在那莲花大地寻访丁嘎热巴的故乡
一6月,飘洒的雪花儿像丁嘎热巴舞者腰间飞扬的羊毛彩辫,斑斓夺目;引领着我们行驶在羌塘——丁嘎热巴舞韵一般热烈而豪放,深藏在西藏北方草原的怀抱 两天后,我们满怀寻访丁嘎热巴舞故乡.

丁玲土地革命书写的马鞍形轨迹
关键词丁玲;土地革命书写;叙事伦理;演变轨迹;个人境况  摘要考察丁玲1931至1948年的土地革命书写可以发现,它们在叙事伦理及艺术处理上有明显差异,有一个马鞍形演变轨迹 早期的田家冲与母亲从个体生.

陈明眼中的丁玲
很早我就知道,有位赣东北鄱阳县籍戏剧家叫陈明,也晓得他与享有盛誉的现代女作家丁玲夫妻相伴 上世纪80年代,我偶然得知,陈老的一位亲戚也算是我的亲戚,于是心生寻机接触他的念头 谁想十年后,我竟接连获机会.

也说丁玲在北大荒的日子
1999年10月15日出版的南方周末上,刊有署名陈徒手的长文丁玲在北大荒的日子(以下简称在北大荒的日子) 1999年初,作者曾将这篇文章的初稿送我看过,并征求我的意见 1999年1月15日和19日他两.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