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道德经类论文范文例文 跟《道德经》的和思想探究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主题:道德经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30

《道德经》的和思想探究,该文是道德经类论文范文例文与《道德经》和思想和思想探究方面论文例文.

道德经论文参考文献:

道德经论文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论文思想道德论文道德的力量论文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

摘 要:《道德经》以“道”为万物之源,“冲气以为和”为“道”化生万物的基本方式,所以“和”是“道”的基本特性,故而主张以“和”为本.因此,无论是处理天人关系,还是个人修身养性,以及治国平天下,都要以和为本.《道德经》作为道家根本经典,其贵“和”思想对后世和谐理论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道德经》;冲和;和谐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根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曾经担任周王朝守藏室之史.他西出函谷关时,著书五千余言,这就是被道家学派和道教奉为经典的《道德经》.

《道德经》共五千余字,其思想的核心乃是“道”.何谓道?道是万物的本源和万物存在、运行的根本法则.为了说明“道”的特性,及其对天地万物的作用,《道德经》引用了“德”这一概念.德的一般意义是指具有真、善、美的性质.《道德经》之“德”更多的时候是特指道的特性和功用.自道的特性而言,道之德即是道之性;自道的功用来看,道之用即是道之德.《道德经》的逻辑是道的特性决定了道的功用,道的功用彰显了道的特性.和是道的基本特性之一,所以尊道贵德,以和为本,是《道德经》的根本思想.

《道德经》的“和”思想理论是创建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的宇宙论体系基础之上的.《道德经》认为,“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化生了阴阳未分的混元“一”气,混元之气化生阴阳“二”气,“二”气冲和为“三”,“三”化生万物.万物如此生成,又始终不离阴阳“二”气,而且以“和”的形式存在、运行和发展.这里的“三”其实就是阴阳“二”气冲和一体之体,也就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它是新事物得以生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事物正常生长发展的根本原因.

阴阳二气冲和而化生“三”,即阴阳相合之和气.关于这一点,《易传》也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下传》).从阴阳二气到和气,显然冲和的力量是其关键.冲和即是道的化生力量,而这一力量要能生物,必须达到和的条件.

道自然无为,以和为本,乃能生物.万物既生,不离其道,不违其和,方能正常运行.可见和又是天地万物共存的根本秩序,所以《道德经》说“万物冲气以为和”,也即万物“冲和”一体,也就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根据道自然无为,以和为本的德性,人之道应自然无为,以和为本.人道无非就是关乎天人关系问题,个人身心问题,以及人与人相处问题三个方面.其中天人问题即人类与自然万物如何相处的问题,人与人相处的问题其实就是说人类这个大家族如何共生共存的问题,这就包括家国政治*.

首先,就天人关系而言,既然万物同源,人作为万物之中的一物,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利,与万物是相互平等共生的关系.所以《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五章)

由此可以看出,人与天地万物一样,同样效法于自然之道,以道为生存的根本法则.道对待万物也是一视同仁,没有亲疏之分,没有偏爱之私.

人“法”天地之道,就应该尊道贵德,以和为本.《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第五十一章)又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阳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憂(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隘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郭店楚简本)1

人作为道生德养之一物,理应尊道贵德.尊道贵德就是要以道之德为我之德.道之德以和为本,和乃是恒常之德,即“常德”,所以人修身养性也当以和为本,知常德守常德,这才叫明达.反之,如果内心动气不和,则会阻碍生命的正常发展,甚至毁坏生命的正常存在秩序,这就叫“不道”,即无道.守常德之人,如具有淳朴之心的婴儿,身体健康,富有至和之气,以至外力不会伤害他,内心也不会自我伤害.反之,身心不和,使气动气,争强好胜,则远离正道,自寻灭亡.《道德经》还说:“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2修德行的人,以阴柔的姿态处世,坚持遵守真常之道;追求至柔至和的境界,像婴儿一样无知无欲而能保全他的天性;守静而居于卑下,像雌性一样不去争强好胜;大智若愚,通晓事理而能内敛朴实;心如明镜一般,时时反思而不染纤尘.《道德经》又说:“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第五十二章)还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根据《道德经》的逻辑推理,做到虚静和无为,才能“见小”而“明”,“守柔”且“强”.道是至精至微的,能“见小”就是悟道明达.“柔”是道的基本特性,是德的表现.“守柔”就是要尊道修德,与德相合就是真正的强大.所以要排除感官见闻,去除心智,弱化意志和锐气,消解个人内心的杂念.如此,思想就会像光束相聚合在一起,其中的尘埃相互混同,恍恍惚惚、窈窈冥冥,这就是“玄同”境界.

“玄同”境界的实现,其根本是要虚静无为、归根复命.《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六章)3

求“虚”“守静”的功夫要求至深至极,且坚定如一,随时不可离.天地万物从生长开始,都遵行返复循环之道,且回归其本根.回归本根就要“守静”,“守静”也就是回归生命之本,这是天地之间的常道.知天地之常道,明白而四达,通晓万物的道理,然后做到至公至正而全其天性,最终与道相合.合于天道,就能与天地相参、共存,终生没有什么危险与祸患.有这样的境界,自然不会与人争名夺利,而做到无私,如《道德经》所讲述:“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

诸如虚静、无为、守柔、不争等等都是尊道贵德、以和为本之常德.人修之守之,可以冲和身心,返璞归真,并推己及人,实现家国天下的和谐.《道德经》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第五十四章)《道德经》万物同源、冲和一体之道,必然导致他这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模式,这就是道家身国同治理论的根源所在.正因为大家依赖和遵守的是同一个道,所以个人修身合真合道之后,能够推己及人,以我道观家道、国道,乃至天下全世界之道.王弼注解得好,这叫“以天下百姓心,观天下之道也”.《道德经》也说“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4.试想如果大家遵守的不是同一个道,又或个人存有私心,那么推己及人则是不合理的,诸如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大概就属于这一类.那么,在现实社会中,如何评判个人所推行之道是否符合大家的道呢?其关键就在于和.一己私心之道必然会导致利益冲突,乃至战争,而符合大家的道则会带来和平和谐.所以《道德经》主张家国政治,一是以和为本.

以和为本,首先要求“无为”而治.“无为”不是说什么都不做,也不是无政府主义,而是指以道治国,化育百姓,让百姓依道而实现自治.如《道德经》说“万物将自化”、“万物将自定”,“自化”“自定”是自然界万物生长的最佳方式,人类“道法自然”,学以自治.《道德经》提出无为而治的理论,其根本原因当然是由道的无为德性决定的.其次是基于对当时社会战乱动荡,国家政治利官不利民之现实的反思得出的结论.《道德经》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三十七章)

影响和平安定的因素无非天灾与人祸,而人祸之害无疑以战争为首.《道德经》作者生活在战争与动乱的时代,目睹战乱给天下百姓带来的伤害,这才提出治国也要清心寡欲,无为不争,且不以兵为天下强,主张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换.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第三十章)又说:“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袭为上,勿美之.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故杀人众,以悲哀立之;战胜,以丧礼居之.”(帛书甲本)5

天之道在于和谐,而兵道在与争斗.所以说兵并非善物,国家为了和平用兵,是出于不得已.天下混战的年代,肯定有不合于正道的东西存在.当面对那些违背天道的势力之时,则不得已而用刀兵.然而国家用兵,以争取和平为旨,不以战斗为美.如果以战斗为美,则涂炭生灵,失去民心和天下.《道德经》举例说明,吉事以左为贵,丧事以右为尊,偏将军居于吉位,上将军居于凶位,这是以战事为不祥之事.所以不管敌我之人,战死之后都要持慈悲哀悯之心,取得胜利,要以哀心待之,不当做喜事.《道德经》这是以大道贵“和”为依据,是对人性和生命的根本关怀.

《道德经》认为,以兵强于天下,靠武力征伐,会给天下百姓带来灾难,从而失去民心,“不可以得志于天下”.反之,如果以道治国,可感召天下来归往,利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之间和平相处.《道德经》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又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第三十五章)这就是说,大道不去争斗,万物得和谐;大道不下命令,万物皆相应;大道不去召唤,万物皆归来.天道自然浑然大通,无为而万物归往.人效“法”天道,以道治国,则不用去征伐杀戮和发号施令,天下自然归往臣服,以成就真正的大国.正如《道德经》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以及:“大国者.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第六十一章)

也就是说,大国当如江海居于,守柔处静,与道相合,则天下四方自然归往,乃成就真正的大国.所以大国之大不在于国富兵强,而在于以道治国,以德服人.其实大国的愿望是希望小国归往,小国的愿望在于被大国所容纳.因此,只要各国相互谦下,不用争斗,即可各得所好.果真如此,天下就会实现“小国寡民”的和谐之治.《道德经》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若要天下实现和谐,就不应该劳民伤财,而是使百姓看重生命而远避战乱,回归朴素的生活,自食其力、穿其衣、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近,却不来往相争,这样天下就达到和谐了.

综上所述,《道德经》从宇宙天道出发,认识到天道的本性在于“和”,故而主张无论是处理天人关系,还是个人修身养性、以及治国平天下之问题,都要以和为本.《道德经》作为道家根本经典,其贵“和”思想对后世和谐理论建设无疑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结论:此文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道德经》和思想和思想探究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道德经本科毕业论文道德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从文化资本视角解读韦利译《道德经》的副文本
翻译学界越来越重视翻译的社会属性,借助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资本”概念,发现翻译这种行为隐蔽地具有文化资本的典型性特征,因此可以说&ldq.

试分析老子《道德经》中处世哲学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出自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一章 作为先秦诸子的道家代表作之一,已经有许多人对它进行过研究,哲学、政治、经济……方面均有涉及 崔健、张博写了对老子&l.

背不下《道德经》,也得记住老子的处世智慧
老子又名道德经,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这部著作中,老子用自己独特的见解,为我们解化宇宙苍生,其中就有关于大气做人、小细作事、廉洁为官的一些论述 1.立身淳厚,抛弃虚华老子首先提出了要大气做人 &l.

从《茶经》看儒家思想
茶经作为中国茶业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它在中国农林业史上的地位可想而知,但茶经中所蕴含的思想却少有人提及,就算提及,也多以中庸……思想为主 例如孙长龙谈及茶经中的儒家思想时,就从中庸入手,认为茶不仅具有.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