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材料浏览

文化资本方面有关论文范文 和从文化资本视角解读韦利译《道德经》的副文本有关论文范文

主题:文化资本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7

从文化资本视角解读韦利译《道德经》的副文本,该文是文化资本方面有关论文怎么撰写和韦利和《道德经》和副文本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文化资本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资本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期刊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翻译学界越来越重视翻译的社会属性,借助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资本”概念,发现翻译这种行为隐蔽地具有文化资本的典型性特征,因此可以说:“翻译是一种文化资本”,因为它是社会场域竞争中不同社会行为者争夺的目标,对某类翻译作品的累计,会导致某个社会场域结构的重大变化或重构.

近年来,我国向世界推出大型系列中译外丛书《大中华文库》,意在全面系统地译介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促进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不断走出去.1999 年,《老子》又叫《道德经》,选用赢得广泛好评并不断重印的亚瑟·韦利英译本,以《大中华文库》丛书系列之一的身份重新进入译界视野.不同以往的是,此次的韦利译本大量采用序、附录、注释、插图、索引等,呈现出“副文本”表征.本文拟借助法国社会“文化资本”这个社会翻译学中的微观因素,以此视角重新解读这一翻译现象.

一、“副文本”研究简介

“副文本”的概念来自于法国叙事学家、文学理论家文杰拉德·热奈特(Gérard Genette),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随后率先在文学领域引起极大关注,而正式在翻译领域逐渐得到重视,是起因于1996 年,芬兰学者Urpo Kovala 首次用副文本概念研究英美文学的芬兰语翻译.于2010 年6 月21 至22 日,西班牙自治大学口笔译系承办了“第七届世界翻译会议”,主题为“翻译中的副文本因素”,副文本作为词条正式进入翻译研究参考书.简短言之,副文本指的是围绕在作品周围,用来强化作品,并确保它以某种形式得以呈现、被接受和消费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伴随形式.据热奈特的分类框架,及笔者在阅读各类文献中的灵活变形可知,副文本包括两大次类型副文本:一是内副文本(peritext),包括封面、标题页、作者与译者姓名、扉页、题词、前序、后跋、后记、注释等;二是外副文本(epitext),包含采访、日记、访谈、书信、出版社的广告或海报、作者的性别和年龄、在封面上列出的该作者目前所有出版物的清单等.可知,一个没有或忽视副文本的译本,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译本.“不曾存在而且永远不会存在没有副文本的文本”.

近十年来,国内对翻译的“副文本”的研究正逐步开展,已小有成就.据笔者总结,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①述评国外先进的“副文本”文献资料.如:张玲对Translation Peripheries:Paratextual Elements in Translation,这第一本且目前唯一一本在翻译的副文本研究领域的论文集,所收入的11 篇论文分别展开了述评,为国内学者注入了新的灵感,增强了与国外思想的碰撞与融合.②纯理论分析.如:肖丽从副文本和译者、译本的外部生产环境、接受机制等视角,谈及伪翻译现象,期待引发译界新思考;朱桃香从诗学层面审视了副文本对阐释复杂文本的叙事诗学价值;耿强则对翻译中的副文本及其研究从——理论、方法、议题与批评方面进行了综述.③具体译本分析.如:修文乔从整体性视角出发,通过傅雷译作的副文本挖掘出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傅雷的翻译观和读者观以及通过民国的鸳蝴期刊《礼拜六》的所有翻译小说的副文本对其社会语境与译者参与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而张玲与朱明胜则从具体译本——汪译《牡丹亭》和《西游记》英译本探索了副文本对其文学本身在国外的传播作用.④对副文本的概念作具体分析.姚望、姚君伟从译注的多元功能彰显了副文本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杨振、许鈞则以《傅雷译文集》第三卷为例,通过傅雷译作中的注释进一步分析出译者直接阐释的必要性.

但现有“副文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有不少研究者从“文化转向”作译本对比分析,但以“社会翻译学”视角做系统阐述、深入挖掘的很是稀缺.仅耿强在副文本研究综述中提及——当前的副文本研究主要从文化批评和社会学视角针对个案进行质性分析.但并未展开深入研究与分析.因此,笔者拟以“文化资本”为视角,进一步探索韦利英译《道德经》的副文本,不仅关注新兴的社会翻译学思潮,而且关注以《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典籍在西方译介与接受的现状,以期在中国推行“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以翻译研究为着眼点,探索如何更加有章可寻地、稳步有效地促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去.

二、副文本在韦利译本中的表征现象

据笔者梳理,所选译本符合杰拉德·热奈特(Gérard Genette)所提出的的内副文本(peritext)相关特点:封面为《大中华文库》统一封面,尤其突出丛书身份定位.正文前有二序,分别为此丛书总编辑杨牧之1999 年序和校注者傅惠生序.目录后附老子插图.《道德经》原书共八十一章,此书为全译本,正文每章均有《道德经》原文、今译文以及单独成页的英译文.附录——马王堆汉墓帛书《道德经》甲本与乙本.注释、索引、参考书目一应俱全.

(1)序.正文前有二序,均附相应英译,其一为此丛书总编辑杨牧之1999 年,为《大中华文库》系列丛书标配,意在阐述此系列丛书编辑目标——为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出去,西学东传;其二为校注者傅惠生序,引起了笔者注意.傅老从老子的道家思想、在国内乃至国际的译界历程、及其对后世的源源不断的厚重影响方面阐述了《道德经》此书的魅力.校注者序不仅说明了韦氏所依的王弼本底本,依据底本不同,字句次序也需微调,而且阐述了经由多方可靠参照而作的尾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读者理解准确度.

(2)插图.韦利译本无过多插图,仅有目录后的老子插图一张.

(3)附录.由两部分构成.展示了由湖南省博物馆提供的,文物出版社1980 年3 月出版的,原载《马王堆汉墓帛书(壹)》,附录一为马王堆汉墓帛书《道德经》甲本,附录二为马王堆汉墓帛书《德道经》乙本.二者并列已察,在缺损部分时,甲、乙两本互补.虽学者们研究和翻译仍以较为完善的王弼本为主,但帛书身为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本子,于1973 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出土,却佐证了道家思想的源头,并在海外掀起了一阵老子研究热、东方文化研究热.

(4)索引.长达78 页,凡书中所出现的重要概念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一概收入,且每个概念下详列实例,并标注章号和页码.以方便读者快速查找.

(5)注释.长达29 页.译本未出现脚注,也并未在每章后直接进行尾注.而是按章节排序,统一于索引部分后,再对正文进行补充与完善.校注者通过查缺补漏,适时地纠正译文不妥之处,并附其他较好的译文附于注释中供参考.

(6)参考文献.一共列出18 条参考文献,书目为中英文对照,分类可知,有10 条属于国内学者释义老子及其道家思想,另外8 条为所选取的不同译者的《道德经》英译本,例如:亚瑟·韦利首次于伦敦出版的译本、韩禄伯译本、刘殿爵译本等等.

三、韦利译本的“文化资本”视角解读

文化资本是行动者对某种文化资源的占有,可进一步分为身体化文化资本、客观化文化资本和制度化文化资本.值得注意的是,布迪厄只对文化资本作了进一步分类,而没有对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作进一步的划分.从文化资本理论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来看,文化资本理论研究者试图刷新人们的认知,阐明这样的一个事实:今天是文化资本而不是经济资本在决定行动者的命运.

(一)身体化文化资本

翻译的身体化特征,主要指译者自身审美趣味、气质、教养、语言修养等.一般而言,文化资本强的译者都具有以下特征:家境殷实;接受了比较完整、系统、优良的多元文化教育;他们的取向和行为都符合社会的主流期待,从而顺利获得社会认可.韦利是著名英国汉学家、文学翻译家,精通汉文、满文、蒙文、梵文、日文和西班牙文等语种.他是经济学家Did Frederick Schloss 之子,可想而知,家境富裕,从小接受了良好全面的教育.他曾就读于剑桥国王学院攻读古典文学,于1913 年在英国博物馆作东方出版物和手稿的协作管理员,激发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与向往.1929 年底,韦利从博物馆辞职后,就全心投入到翻译中国古代文学和典籍的翻译中.韦利虽从未踏足远东,到访中国,初始完全凭借自己对中国诗歌的热爱自学汉语,而后痴迷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被称为“没有到过中国的中国通”.可知,韦利完全符合文化资本强的译者的相关特点,其身体化文化资本表征颇为明显.

(二)客观化文化资本

翻译的客观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文本上,一方面是原作被目标语选中的频次与原因;另一方面是,译作本身的翻译质量好坏、译者的认可度高低以及译作产生的影响.《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和辩证思想的经典著作,不仅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领域,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全人类的思想发展体系都影响深远.从16 世纪起,《道德经》在国内外的翻译文字与版本种类达外译汉籍之首.自1861 年第一个英译本问世以来,其外文译本已有近500 种,涉及近30 种语言,且研究老子思想的著作也高达700多种.原作如《道德经》具有无可比拟的经典性,是评价其文化资本高低的一把尺子,拥有较高的文化资本,更易被挑选为翻译的对象.而谈及韦利译本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从其1934 年首次出版的英译本不断被重印发行就可见端倪.韦利不仅针对不同读者层次做道家思想相关背景介绍,还主张翻译需高度准确传达原文实质内容,译本侧重传达老子的哲学思想.《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他说:“他是20 世纪前半个世纪中的最杰出的的东方学家,也是将东方文种译为英文的最杰出的翻译家.……他是一位诗人和诗歌的创新者.由于他的译作,使中国文学易于为西方读者所接受.”

(三)制度化文化资本

翻译的制度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译者资格认证、与翻译相关的机构(各大高校、出版社、杂志社等)认证、翻译作品所面对的意识形态与道德*方面的审查.此处笔者着重侧重于制度化文化资本隐身其后的国家文化资本谈起.老子更像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张明信片,其《道德经》作为文化载体,既是专家学者眼中的“高雅文化”,也是普通百姓心中的“大众文化”,其原作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不仅是政治家、经济家们的案头之书,更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到大众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论等等方方面面.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名片,可以逐渐有效地提升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与吸引力,并最终实现增强软实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四、结语

笔者以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提出的“文化资本”为视角,对韦利英译本中大量内副文本作相关研究,发现其为读者的准确理解提供了充分可靠的源语背景.《大中华文库》丛书系列之一的——《道德经》的副文本概貌与其背后的文化资本息息相关,因而译本更加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概括总结:这是关于韦利和《道德经》和副文本方面的文化资本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文化资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论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视角下的荣如德译《雾都孤儿》
摘 要本文以朱莉安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及其运作过程为理论基础,对荣如德版雾都孤儿的译文进行评估和分析 在评估中,笔者发现译者的翻译过程和翻译选择会一定程度上反映在语场、.

凡人英雄战争记忆解读哈金的《南京安魂曲》
当我们回首20世纪的时候,那些与我们的生命经验密切相关的人道主义灾难,成为了文学创作者不能回避的一个书写主题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书写人道主义灾难,要如何书写人道主义灾难,以及我们的书写应该达到什么样的.

韦伯钢琴曲《邀舞》的主题形象和艺术特征
一、韦伯的生平简述韦伯(CarlMarionWeber,17861826),其早期生活受父亲的影响较大,在他只有一岁的时候,父亲就领着由家庭成员组成的旅行乐团开始四处巡演 因为长期生活在音乐的氛围里,.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