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访谈方面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跟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白铃安访谈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访谈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4

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白铃安访谈,本文是关于访谈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和抱残守缺和画白铃安访谈和中国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访谈论文参考文献:

访谈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文化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应非儿 [美]白铃安(Nancy Berliner)

编者按:2017年6月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开幕的“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 China’s 8 Brokens: Puzzles of the Treasured Past)展览,是迄今为止首个关于“八破”主题的博物馆级别的展览.本次展览试图以馆藏及借展的51件作品,重新梳理、研究这一沉寂已久的绘画类型.值展览期间,《画刊》特邀应非儿(波士顿美术馆亚洲策展部中国艺术研究及策展助理)对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白铃安(波士顿美术馆亚洲策展部中国艺术主任)做了专访.

应非儿:波士顿美术馆原先没有八破*,而近些年通过您的努力,这里已成为拥有最大量八破馆藏的美术馆.在*、研究到筹备展览的过程中,您总共经历了多长时间?您最初又是怎么接触到八破画的?为何被它吸引?

白铃安:我个人很喜欢有历史痕迹和生活气息的中国民间艺术,也喜欢欧美现代的拼贴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我关注八破画已有30年的时间,这个展览我筹备了4年多.在*、研究阶段,我走访了北京、天津、河北、西安、上海、安徽、山东、南京、扬州等很多城市,都发现有八破作品.我一边在古董市场和文物商店里搜求,也托人辗转探访了在世的八破艺术家.不过,最初是1978年,我在中国台湾的跳蚤市场第一次看到八破画.我很便宜地买下了那件作品,把它带回了美国.当时,美国的中国艺术策展人,乃至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从业者都表示:从没见过这样的作品.后来,80年代,我在北京的琉璃厂、上海的文物商店遇到了一些文博界的老人,他们知道并告诉我这是八破画.但是他们很看不上这类作品,认为不是能上台面的中国画.其中,只有王世襄先生鼓励和支持我继续深入研究.我本人是欣赏这类作品的,我觉得它不仅面貌上和1910年欧洲的艺术运动中的拼贴作品齐头并进,同时也觉得全部手绘创作的八破画有自己的本土传统.这种精湛的具象手法不仅可以补充对中国艺术面貌的现有认知,画面中对残破古物的热衷也饱含中国趣味,它是中国绘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天才式变创,既整合了传统,又极富创造力,别具一格.

应非儿:您提到本土传统,八破画吸收了哪些既有传统?

白铃安:滋养八破画面貌和主题的本土传统很多.首先,并置多幅作品在一个平面上很早就存在,如徐浩的《古迹记》就记载了唐代时人们将多幅书法作品贴在同一个屏风上欣赏的事.此后,如18世纪,现藏于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的一幅《*梅》插图,也可以看到室内屏风上并置多幅扇面及册页画的合锦,类似的描绘还有雍正《十二美人图》中的“观书沉吟”.然而,从规规矩矩地并置画幅到散落、堆叠图像在画面上,这个转变应该得益于金石画僧六舟的尝试.不过他的作品主要是集拓,所以离手绘的八破画尚有一步之遥.但是他常用“百岁图”作为画作名,一些八破画家将其沿用了下来,如19世纪的孙鸣球;同时,清代的金石学兴盛,拓片受到重视,经典的书迹和青铜全形拓流传广泛,其中颖拓技法应该对拓片到手绘的过渡起到了辅助作用.除表现形式之外,在题材上,百岁贺寿、吉祥绘画本就是中国艺术中悠久的主题;而丧乱、怀古以及博古趣味,也是从唐代到明清以来中国艺术中不衰的情感与主题.因而,可以说八破整合了当时及以前的许多传统,并以极富创造力的方式将其展现了出来.

应非儿:除了晚清民国的八破作品,展览中也纳入了几幅欧美艺术家的错视画,它们的联系是什么?

白铃安:展览中并置了错视画,是想要提出:在截然不同的文化中,人们都会通过具象手法的描绘,在二维平面上模仿实物、制造视觉幻象.而它与八破可能的共通点,或许是都处于印刷的时代.西方的印刷术活跃于16世纪,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视觉的参照,也提出了对艺术家写实能力的挑战.如展览中荷兰艺术家Edwaert Collier的错视画,描绘了报纸、杂志、信封等具象的纸张.它们散落在画面上,好似触手可及.错视画借鉴了不少印刷品的内容;而八破画出现之时,也恰好是19世纪末石印图像流传的年代.所以,这两种巧合的面貌,或许都透露了技术发展时代,艺术家对创作材料的重新思考与运用.`应非儿:而八破画本身是否有外来影响?它在19世纪中期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盛,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白铃安:八破画的出现,若说有外来影响,那可能是对具象描绘的重视.中国的历史上有非常写实的绘画方式,但明清传教士,如郎世宁在宫廷中创作的通景画,就使得对物象的写实描绘再次变成风尚;同时,有些通景画忠实地反映了多幅作品并置拼贴的合锦屏风画传统,而这类通景画不仅出现在宫廷,一些王侯将相的宅邸中也有,《红楼梦》里就有相关的描写.所以通景画以及欣赏拼贴的屏风并非是深藏皇宫、秘而不宣的视觉体验;相反,却有可能是人们有机会景仰且效仿的内容.而八破画之所以在这段时间兴盛,一方面是之前提到的印刷术,另一方面或许和中国的时局有关.20世纪的中国多灾多难:晚清时太平天国的动乱、1900年紫禁城的被攻占、1911年清王朝的覆灭、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侵略,以及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共内战……中国的文化财富经历了一次次的动荡与破坏,所以文化遗存与破碎珍宝组成的八破画,恰如其分地寄托了人们的情绪,也紧密联系着当时的时代、社会背景.

应非儿:通过展览以及您正在撰写的出版物,您重新发现了八破画,也重新界定了八破画.您认为八破画的特点有哪些?“八破”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由谁率先使用的?您为何选择它来重新称呼这类绘画?

白铃安:八破的特点,首先应该是全部手绘的作品,所以集拓或者拼贴方式组合而成的画作,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八破画.其次,它的描画对象不限于古代的遗存,但至少应该包含过往的文化珍宝,比如经典的书帖、碑刻、名家的绘画、信笺或青铜器拓片等.最后,它所描绘的对象大多呈现出残破散乱的面貌,如虫蛀、焦痕或皱褶.

“八破”作为正式的称呼,最早是印刷在1930年的《北洋画报》上.而这类绘画一度也被20世纪中国画家钮传礼称为“十破”,因为大写数字“拾破”一语双关地表示出“捡拾旧物”之意.此次展览使用“八破”这个名字,一来为了方便称呼,二来也能较好地概括出这类作品的特点.我们解释给观众:“八”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含义;而“破”则代表了画面中残破的物品,也传达出对破损之物的珍惜与重视.通过对八破画功能的认知以及画面细节的辨析,我们知道有些八破是的礼品画,所以如意、吉祥常常是八破的主题.而那些残破的书页信笺中,有时保留了当时的书籍版本,有时加盖了特殊时期的邮戳与邮票,有的还存留了旧时的广告和收据,其中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信息很丰富.因而,八破既概括了画面主题与特征,也以小见大、以损代全.

应非儿:通过这个展览以及对八破画的重新认识,您希望实现怎样的目标?白铃安:首先,通过大量且集中地展示存世的八破作品,我希望能够把这个沉寂已久的绘画类型重新放归公共视野,并赋予这种艺术形式以价值;同时,我也精挑细选了这些作品的质量,几乎涵盖了现存八破艺术名家、人及无名画家的佳作,展览呈现的是现存最好的八破绘画范例,我希望能够把八破画不可思议的视觉创新和审美品位展现出来.此外,我也将画作中涉及的书籍版本、广告商标,乃至信笺票据解读了出来,在展牌中分享给了观众.我相信八破画本身,以及它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文献版本、历史遗存以及近代美术设计,能够拓宽对中国视觉文化的现有认识.

注:

[1]八破画是19世纪中期出现的一种特殊中国画类型,画面中多描绘虫蛀的书页、烧焦的拓片、皱褶的书札、破损的扇面等.八破画曾在19世纪后期及20世纪上半叶十分兴盛,但是因为它不同于主流的中国绘画审美:比起笔墨韵味,它讲求描画对象的具象精细,技法耗时费力又常常作为商品与绘画流传;因而,直至20世纪80年代,八破技法不仅几近失传,而且极少有人能够辨识出这种绘画类型.以往,八破画又称“锦灰堆”或者“集珍”、“集破”,或说“打翻字纸篓”,取文人笔墨闲暇间记取桌案一角故纸堆之意.不过,这类绘画的定义一直较为模糊,拼贴、集拓也往往混入其中.欣赏时,初见常常耳目一新,可一旦涉及画作功用及技法优劣的品鉴,却没有足够多的作品可以互相参照、构成谱系、加深认识.

[2]本文内容由应非儿访谈、整理、翻译.(编者注)

结论:此文是一篇关于访谈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抱残守缺和画白铃安访谈和中国相关访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余秋雨对谈白先勇:中国的文艺复兴
从父亲的马背到儿子的艺术余秋雨美国的第二任总统亚当斯说,“我们这代人不得不骑在马背上,搞军事和政治,是为了让我的儿子这一代能够搞科学和哲学,是为了让我的孙子这一代能够搞艺术” .

靠海吃饭: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
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历史上曾被称为“安南”、“越族”……,自称“京族” 19.

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的摆渡者
近日,在南开校友总会,94岁的中华古典文化专家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目前,已完成初期捐赠1857万元 .

田家炳:中国百校之父将慈善视为毕生事业
166所中学、90余所大学、40多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有这样一位老者,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在中国捐献了300多所学校,他就是田家炳 7月10日.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