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有关趣味阅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跟寻找完美小孩《罐头里的小孩》的四堂趣味阅读课回眸类毕业论文怎么写

主题:趣味阅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2

寻找完美小孩《罐头里的小孩》的四堂趣味阅读课回眸,本文是趣味阅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和《罐头里的小孩》和回眸和趣味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趣味阅读论文参考文献:

趣味阅读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里的参考文献怎么标注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飞魔幻杂志免费阅读结课论文

陈佩雯马来西亚东姑安潘阿富珊师范学院华文组学员.

周敏斐马来西亚彭亨双溪索培民华小教师.

郭史光宏马来西亚柔佛峇株吧辖华南学校教师,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副会长.

《罐头里的小孩》,奥地利儿童文学作家涅斯特林格著,德国画家史沃博达绘,一部批判成人本位教育观的幻想小说.本书讲述了:一天,生活邋遢、爱邮购的巴托洛蒂太太,突然收到一个工厂送来的包裹.包裹中是一个巨大的罐子,里头竟是一名看来大约七岁的小男孩——康拉德.巴托洛蒂太太一夜间成了母亲,这让她又惊又喜.康拉德与一般小孩不同.他聪明伶俐、循规蹈矩、乖巧听话,甚至连玩耍都要请示大人.这位近乎完美的“罐头小孩”,如何与邋遢的巴托洛蒂太太相处?到了学校,面对老师与同学,康拉德又会有什么样的待遇?当工厂终于发现送错了包裹,想要收回康拉德时,巴托洛蒂太太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这部小说适合推荐给小学中高年段的学生阅读.以它为读本,我们设计了四堂趣味阅读课,目标是:扣紧作品的幻想元素,让“罐头里的小孩”闪亮登场,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比“完美小孩”的刻板印象与小说中康拉德的形象,反思自己对“完美小孩”的看法;聚焦改造前后的康拉德,重新定位“完美”;设想作品的读者对象,捕捉作者的创作动机.教学流程这样展开:

一、四堂趣味阅读课的设计与实施

(一)第一堂课:引起阅读期待

1.“罐头小孩”的诞生.

教师简单介绍巴托洛蒂太太,带出她的特点:个性随意、放荡不羁、生活邋遢、喜好邮购.

叙述:有一天,巴托洛蒂太太收到一份巨大的包裹,上面有封信.

教师朗读该书第11页的这封信,内容如下:

亲爱的巴托洛蒂太太:

送上您预定的货物,请查收.很抱歉送晚了,这是由于我厂生产部门不断改进设计的缘故,事非得己,尚祈见谅.

万一您不再需要我厂这一产品(但愿不会如此),可以退还给我们,请通知我们来取,邮资由我们付.但我们必须指出,由于卫生关系,我们自然只能收没有打开的罐子. 教师朗读巴托洛蒂太太打开罐子的过程(该书第13页和第14页),要求学生想象画面,内容如下:

“别动它吧,亲爱的……也许会出毛病.”一个声音在她的左耳想起来.

“噢,快点把这有趣的罐子打开吧,我亲爱的!”另一个声音在她的右耳响起来.

反正这两个声音都是她自己的,因此她对它们全不理会.

可是,如果现在要想不打开也来不及了,因为金属环已经拉开了五厘米.巴托洛蒂太太继续拉.罐子里发出滑稽的嘶嘶声.等到巴托洛蒂太太把拉环完全拉掉,罐子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只连着一点时,嘶嘶声停止了,透出一种石碳酸和医院里的那种气味.

“根本不是腌牛肉气味,除非这是劣质牛肉.”巴托洛蒂太太一面咕噜着说,一面掀起铁罐的上半部.

幸亏巴托洛蒂太太后面就是一张凳子,因为她吓了一大跳,从头发梢一直哆嗦到涂上亮绿指甲油的脚指甲.她感到头昏眼花,摇摇晃晃,一屁股就瘫坐在后面这张凳子上.

蹲在铁罐里的东西说起话来:“你好,妈妈.”

提问:根据文本中的线索,猜一猜,罐子里装着的是什么?

教师朗读另一个片段(该书第15页和第16页),要求学生想象画面,内容如下:

巴托洛蒂太太就这样给吓得一动不动,看见小金星蹦蹦跳跳,看见一片紫色迷雾.透过迷雾,还看见下半个铁罐里有一个从上到下全皱巴巴的侏儒.她看见一个皱巴巴的头、一张皱巴巴的脸、两条皱巴巴的手臂、一个皱巴巴的喉咙、一个皱巴巴的胸部.接着她还看见一个皱巴巴的肚子、因为这体儒本来是在罐里坐着,这时候站起来了.他说:“营养粉剂在盖子背面,妈妈.”

教师展示在营养粉剂上面的字:“用四升温水把粉剂溶化,罐子一打开马上浇在罐中物品身上.”

教师接着朗读巴托洛蒂太太把侏儒变成正常小孩的过程(该书第16页和第17页):

巴托洛蒂太太有点摇摇晃晃地从凳子上站起来,从洗物盆底下拿出粉红色的塑料桶,放在水龙头底下,把热水器的开关转到“热”(这个热水器太旧了,开“热”仅是“温”).她拿来一个装半升水的瓶子,倒了八瓶温水到桶里,加上营养粉剂.营养粉剂是深褐色的.巴托洛蒂太太用一把木勺子搅拌,水变成了淡褐色.

接着巴托洛蒂太太小心地把淡褐色的水慢慢地浇在皱巴巴的小人头上.她本以为水会像淋浴一样从他身上流下来,落到罐子里和洒到地板上,但她想错了.皱巴巴的小人吸收了所有的淡褐色的水,身上的褶皱越来越少,很快就不再像一个体儒,而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孩子了.

等巴托洛蒂太太把四升溶液全浇到他身上,她就看到一个小男孩站在罐子里.这男孩看来大约七岁.他有漂亮而健康的棕色皮肤,又滑又软;脸颊红润,眼珠亮蓝,牙齿奶白色,头发鬈曲很好看.他没穿衣服,身上光光的.

提问:听了老师的朗读,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罐头小孩”诞生的过程吗?

这个教学环节主要带出“罐头小孩”的诞生过程,通过教师朗读、学生聆听的方式,培养学生把听到的文字具像化的能力.想象与猜测的同时,引领学生进入《罐头里的小孩》的幻想世界,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 2.大人?小孩?傻傻分不清楚. 教师展示巴托洛蒂太太和康拉德之间的对话:

“我本想亲亲你,但不知道你是不是喜欢人家亲你.”

“孩子乖,父母就亲他们.”

“冰淇淋不是夏天才吃的吗?”

“冰淇淋一年四季都可以吃!我最喜欢在冬天吃冰淇淋,特别是在外面下雪的时候.”

“一个七岁孩子最好一次玩一样东西,对吗?他应该聚精会神地好好玩,不要去打搅大人.”

“对不起……这件事我可没想到.”

提问:根据这些对话,你能说一说康拉德是个怎样的孩子吗?

教师请学生猜一猜,哪一句是巴托洛蒂太太说的,哪一句是康拉德说的.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根据“大人”和“小孩”的标准去判断对话的主人,再揭示真实情况,带来思维冲击,凸显康拉德的与众不同之处.

3.完美小孩,人见人爱?

教师展示该书第126和第127页的片段:

康拉德会拼音,字也写得好,朗诵时一个句子的各部分读得轻重得体,坐在课桌旁一动不动,不叽叽喳喳说话,上课从不吃东西,不嚼泡泡糖,自然也不会从嘴里拉出长长的泡泡糖丝来;他总是看着斯通太太,用心听她讲课.毫不奇怪,所有这些事情使其他孩子都气疯了.如果他只是游戏和体育课不好,像一些模范学生那样,那倒也罢了!但是不!爬绳子全班也只有他一个能一下子爬到体育馆的天花板.他还有一副好歌喉,被斯通太太形容为:“清澈得像铃铛,纯净得像天使的声音——听着使你的心舒服!”康拉德还能画汽车,画得太好了,一看就认得出这是雷诺牌16型还是17型.

提问:到学校上学,康拉德将面对教师和同学.近乎完美的康拉德,会受到师长和同学的欢迎和喜爱吗?根据你对康拉德的了解,预测他在校园的遭遇. 这个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康拉德,并根据康拉德的特点,预测故事接下去的发展,希望能以此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罐头里的小孩》至第六章(第78页),然后打住,进入第二堂阅读课.阅读过程中,遇到较枯燥的部分可速读,较精彩的部分可细读.

(二)第二堂课:梳理故事情节,预测故事发展

1.-般人眼中的“完美小孩”.

活动一:一般人眼中的“完美小孩”,需具备哪些条件?

教师收集学生的意见并汇总.

2.康拉德的特点.

活动二:从书中第一章至第六章,你发现康拉德是个怎样的小孩?建议你从书中找出例子,证明白己的观点.

教师收集学生的意见并汇总.

3.康拉德一完美小孩?

对比活动一和活动二的板书,思考:康拉德是否具备一般人眼中“完美”小孩的条件?

师生讨论:

(1)你希望和康拉德交朋友吗?为什么?

(2)让你成为像康拉德一样的小孩,你愿意吗?为什么?

活动一先引出一般人对“完美小孩”的看法,活动二再让学生梳理出康拉德的人物形象,并与“完美小孩”对应.接着,让学生围绕栩栩如生的康拉德进行思考:这样一种“完美”,究竟好不好?你要不要?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回应,进一步追问与质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完美”.

4.预测发展,制造悬念.

预测一:既然康拉德并非人见人爱,他与托马斯先生、基蒂、师长和同学,又会如何相处?

预测二:巴托洛蒂太太再次收到T厂来信.信件写明,包裹送错了,罐头的主人不是巴托洛蒂太太.现在,他们要求巴托洛蒂太太交回罐头里的小孩.巴托洛蒂太太该如何是好?她会想出什么办法,把康拉德继续留在身边?她又会找谁帮忙呢?

学生继续阅读《罐头里的小孩》,直到故事结束.

(三)第三堂课:细读作品内涵

1.改造计划.

回顾第二堂课最后布置的问题:一天,巴托洛蒂太太再次收到工厂来信.信件写明,包裹送错了,罐头的主人不是巴托洛蒂太太.现在,他们要求巴托洛蒂太太交回罐头里的小孩.巴托洛蒂太太该如何是好?她会想出什么办法,把康拉德继续留在身边?她又会找谁帮忙呢?

提问:巴托洛蒂太太想出了什么办法?

教师展示小说第十四章(第155页)的片段:

“紧急情况要求紧急对策,对吗?”托马斯先生和康拉德点头同意.“那好!”巴托洛蒂太太伸出她的右手食指,得意地晃动它,“那好……工厂服务部门的人将寻找一个彬彬有礼、规规矩矩、乖乖听话的人造孩子,就跟他们发出来的产品一模一样.”托马斯先生和康拉德又点点头.“因此,”巴托洛蒂太太更激烈地晃动她的右食指说,“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改变产品,彻底得连这些人也认不出他是他们的产品!”

“你要染他的头发吗?”托马斯先生问道.

“别说傻话!”巴托洛蒂太太看着托马斯先生,摇摇头,接着向康拉德转过脸去.

“和好的相反是什么?”

“坏!”康拉德说.

“和听话相反的是什么?”

“不听话.”

“和安静相反的是什么?”

“喧闹.”

“和懂规矩相反的是什么?”

“淘气.”

“和温驯相反呢?”

“不温驯.”

“明白了吗?”巴托洛蒂太太对托马斯先生说,“让他变成那个样子,他们就再也认不出他来了.”

“噢,不!”托马斯先生吓坏了.

“那么你要他们把他带走吗?”

“噢,不!”托马斯先生更害怕地叫道.

“那么你必须同意彻底改变这个产品.”

“真有这个必要吗?”托马斯先生难过地问.

“绝对有必要,”巴托洛蒂太太斩钉截铁地说.

提问:改造计划将由基蒂负责.根据小说第十四章和第十六章,你能找出基蒂改造康拉德的方法吗?

这个环节让学生玩味改造过程中饶有趣味的细节,也体会康拉德在改造计划中面临的艰辛与困难.

2.改造前后的康拉德.

提问:改造前与改造后的康拉德有何不同?请以“改造前,康拉德……;改造后,康拉德……”的方式,说一说你的发现.

师生讨论:(1)改造前与改造后的康拉德,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2)如果不是工厂要回收,你觉得康拉德愿意接受改造吗?为什么?

这个环节借“改造前后的康拉德”打开话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思考,自己究竟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孩子.因此,讨论的展开,是为了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自己的中庸之道,没有标准答案.

3.“完美小孩”究竟在哪里?

教师展示小说结尾的片段:

“以后我必须一直这个样子吗?”康拉德问.

“绝对不可以!”托马斯先生叫道.

“以后我必须像我先前那个样子吗?”康拉德问.

“绝对不可以!”巴托洛蒂太太叫道.

基蒂用双臂搂住他的肩头.“不要担心,康拉德,我们会好好对待未来的生活!”她说.

师生讨论:

(1)如果你是康拉德,你会怎么做?

(2)回顾第二堂课大家列下的“完美小孩”的条件,如果只能选两项最重要的,你会选择哪两个?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这个环节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条件才是最核心的?勤奋?守时?善良?勇敢?乖巧?自律?抉择的过程,也是衡量和建立自身价值观的过程.教师需从善如流,包容学生的想法,协助学生理清内心想法.

(三)第四堂课:捕捉作者的创作动机

1.归类人物.

提问:如果要将小说中这四位人物分成A、B两组,你会如何归类?谁跟谁应该被分在一组?说说你的原因.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自由为人物归类,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鼓励学生发现更多不同的分类方式.

2.分为大人和小孩两类.

有两种分类方式,如下:

师生讨论:(1)大人和小孩,谁会喜欢这部小说?为什么?

(2)所有大人都会喜欢或都不喜欢这部小说吗?怎样的大人会喜欢?怎样的大人不喜欢?

(3)你会把这部小说推荐给谁?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想让学生尝试捕捉作者的创作动机,并在讨论中明确:绝大部分小孩会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充满奇妙的想象力,而且站在小孩的角度,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思想开放、童心仍存的大人,相信也会喜欢这部小说.对这些人,我们当然乐于推荐这部小说.至于那些持有较保守教育观,对子女要求特别严格的大人,也许就不大容易接受这部小说了.然而,这部小说有没有可能正是为这群人而写的?读这部小说,有没有可能改变这群人的想法?你愿意向他们推荐这部小说吗?

3.延伸思考.

引导:这部小说还有几处值得思考的地方:

(1)小说的第二章(投递员送来个大包裹),作者花了极大篇幅,写了康拉德从罐头里出现的过程.无论是巴托洛蒂太太的动作、康拉德最初的外形、淋上营养粉剂的过程、康拉德外形的改变,都写得栩栩如生,让人读了仿佛亲历其境.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部分写得如此细致?如果一笔带过,直接让康拉德从罐头里冒出来,可以吗?这两种处理,会造成什么不同?

(2)小说中,巴托洛蒂太太和托马斯先生都爱康拉德.但是,两个人对康拉德的爱是不一样的.你能说一说这两个人对康拉德的爱有何不同吗?

(3)小说的封面上,有句话是这么写的:“做真正的好孩子,有时不需要太完美.”你能结合小说中的故事或者自己的经历,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二、四堂趣味阅读课的思考及反馈

2014年12月5日至7日,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首度举办“进阶”的儿童阅读营.与过往的“初阶”阅读营不同,这一次将阅读整本书的环节融入读书会,希望能深化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针对这批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该选哪本作品呢?

第一,作品篇幅不能太长.阅读营前,学生并未读过该作品,要在一天后进入读书会的交流与讨论,作品篇幅不宜太长.

第二,作品必须富有内涵.阅读营围绕精选作品,安排了一场荐读会和三场读书会,进行深入讨论.

第三,作品必须贴近儿童.与学生生活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课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激发其浓厚的兴趣.因此,作品必须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且符合四至六年级学生的心性.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尽量涵盖不同类型,选了四部作品:《-百条裙子》《罐头里的小孩》《5月35日》和《俄罗斯娃娃的秘密》.其中,《罐头里的小孩》是奥地利的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涅斯特林格的作品,由著名翻译家任溶溶先生翻译,在故事内容上有独特想象,在思想内涵上同时站在儿童与成人角度,对“完美小孩”提出了深刻而深远的质疑与追问,让人读之很受启发.课后的反馈也表明,我们的选择深受学生喜欢.

学生的课后反馈如下:

我很喜欢《罐头里的小孩》这本书.它很有趣,而且很特别.康拉德太完美,完美得让人感到有点讨厌.我比较喜欢把改造前和改造后的康拉德加在一起.这本书真的超级好看.它比任何一本书都要好看.

我觉得这本《罐头里的小孩》很好看,因为这本书教我们,做人能轻松一点,尽力就好.这本书也可以学到很多生活常识,如睡前不吃糖,不吃甜的东西.而且这个讨论会可以分享自己的意见.讨论会还能发掘书里的重点和一些比较深入的细节.

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丰富,适合中高年级阅读.刚开始阅读这本书我觉得很闷,可是后来觉得它有点梦幻,随后便爱上了这本书.这本书让我领会到每个小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真正的好孩子,有时并不需要太完美.读书会可以和组员一起讨论,让我认识许多朋友.我希望大家阅读后,会跟我一样爱上这本书.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里面的内容很有趣.我觉得这是要讲给喜欢幻想的大人和小孩听的,因为里面的故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故事的真正内容是要说:做真正的好孩子,有时并不需要太完美.

这本书,我第一次看时觉得不错.我被“罐头小孩”吸引了.为什么会有“罐头小孩”?“罐头小孩”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他这么完美?经过讨论,才发现原来书里的很多秘密是我还没发现的.

设计者的课后反馈如下:

一开始,我不喜欢这本书,读完后也没多大感觉.可是,与组员讨论后,我开始对这本书改观.我发现了书中很多被忽略的细节,也开始理解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意思.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如何设计读书会话题,于是反复阅读,也一直有新发现.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每次读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阅读这本书时,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是不是与书中的托马斯先生一样,会追求“完美小孩”,而“完美小孩”就真的好吗?有人问我,你每天一直对着同一本书,不会闷吗?当我认认真真问自己这个问题时,才发现经过讨论,我已经越来越喜欢这个故事,并想与身边的人分享.我们,有时并不需要太完美.

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感觉故事的开端有点闷,其他也没什么特别,就只是一本充满想象的故事书.但是,经过几天和朋友的讨论,书中的深一层意义慢慢浮现出来.再加上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的读书会,更是让我有另一番惊喜.很多时候,同学们给予的分享是我没想到的.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让我更喜欢这本书.作者真是厉害,能够以这么有趣的故事带出“做真正的好孩子,有时并不需要太完美”那么深刻的意义.

第一次读《罐头里的小孩》,就被其中奇妙的想象力吸引了.从罐头里竟然蹦出这么个七岁小孩,想了都觉得不可思议.读着读着,心中的想法越来越多.看上去完美无瑕的小孩,竟会被同学排斥,竞连玩耍都不会,凡事都要问过大人才去做.如此“完美”的小孩,还是小孩吗?似乎有点太无趣,太不可爱了吧?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想了很多,太有意思了.我很喜欢,也许,你也会喜欢.

小结,本文是关于经典趣味阅读专业范文可作为《罐头里的小孩》和回眸和趣味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趣味阅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罐头里的小孩不要做完美孩子
安徽省砀山县幼儿园 宫丽丽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翠美 奥地利女作家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是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得主,无疑是当代世界上最著名的用德语写作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30.

《诗经里的那些》:美丽的呵护,含情的解读
许多在文学艺术上有建树的人,都是受了古典诗词的熏染和陶冶 比如戴望舒、席慕容、琼瑶……受人喜爱的作家,都是一生之中在诗词中流连忘返、走进走出的人,他们的文字,承载着人世间那么多的情和爱、美和好 丁立梅.

《独生小孩》80后的群体记忆
2016年10月,由山西太原“80后”女孩郭婧创作的绘本独生小孩,获得了美国漫画最高荣誉艾斯纳奖提名 此前,它已入选纽约时报2015年度十佳绘本作品,囊括美国8项年度童书大奖 .

《千里江山图》:三次装裱,五次进宫,900年流离失所
存中国传世名画中, 千里江山图的“知名度”显然不是最高的 无论是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还是五牛图、步辇图,似乎都比它更让民众耳熟能详 但却无人因此否认这幅北宋山水画杰出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