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电影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与灾难大电影的虚拟和现实以《2019》为例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主题:电影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4

灾难大电影的虚拟和现实以《2019》为例,本文是电影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灾难大电影和虚拟和现实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电影杂志大科技杂志健康大视野杂志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

自从电影业被好莱坞标准化以来,观众就很难获得额外的惊喜.福特式的流水线模式僵化了好莱坞天才的创造力,一切为了观众的口味到最后却败坏了观众的口味.比如,无论是看《龙卷风》、《后天》、《完美风暴》……其实,你都难免觉得是在看同一部电影.变化一下场景、音乐和故事,好莱坞再次卷土重来,开足马力地瞄准你并不宽裕的钱袋.

那么,在好莱坞土壤里面生长出来的《2012》,在叙事结构、悬念设置、故事铺陈等方面,会出现惊人的突变吗?答案是:不可能.要好莱坞为了商业利益而作出妥协,那简直比要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但是,为什么拿《2012》说事?原因很简单,这部非常典型的好莱坞灾难大片,虽然处心积虑地瞄准了全球票房市场,但尽管如此,在这部叫好叫座的商业大片里,多少折射出后全球化时代的末世况味,如果把电影比作镜的话,那么《2012》正好是对现实世界的回光返照.当2008年的金融海啸肆虐之后,这个蔚蓝的星球瞬间滑入了漫长而昏暗的忧伤期.一个个处于经济高峰期的神话,如胀破的气球般,在全球观众的眼皮底下,消散于无形:雷曼的垮塌、东莞制造业的大萧条、冰岛的破产、迪拜的岌岌可危……整个世界,像是由脆弱丝线连接而成的蛛网,吹弹可破.当次贷危机引爆美国金融大海啸后,全球满目疮痍.

接着,电影史上最具雄心的灾难片《2012》华丽登场了.电影拍摄和上映的时间非常有趣,几乎可以看做对全球金融海啸的一次侧面回应.这种回应,与《卡里加利博士》对一战后的回应相比,来得更迅速,更直接.在《卡里加利博士》中,登峰造极的表现主义,被克拉考尔指认为二十年代德国大众集体心理潜意识的影像化表达,根据他丝丝入扣的分析,表现主义的浮光掠影,不仅暴露了德国人对混乱的恐惧和对秩序的渴望,而且直接导致了他们甘愿臣服于威权统治的心理倾向.之所以旧事重提克拉考尔,是因为一切都正如拿破仑所言:历史,不过是人人都同意的寓言.一战后的心理创伤,不仅表现在破败的城市表面,它也真实地映射入每一个普通个体的潜意识深处.正是由于对人类幽暗意识的深刻洞见,使得克拉考尔在看完电影之后,迫不及待地写下了题目超长的论文:“电影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寻常景象的发现者”.既然电影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发现者,那么,在《2012》中,我们便可借这部后全球化时代的灾难电影,来重新发现我们的生活.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包裹起来的地球村,对任何事件的反应都异常敏捷.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原因,在铺天盖地的新闻、谣传、时事报道、深度分析中,渐渐成为人人都知道的寓言.次贷的盛行,不过是人性的贪婪,华尔街的智慧,押注于无限繁多的金融衍生品的创生上.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华尔街,忽略了最通常的常识:没有信用作为支撑的经济,必然土崩瓦解于须臾之间.华尔街是什么地方?这里云集着全球顶级的操盘手、金融专家、投机分子、杀人不见血的魔头……集中全世界最顶级的智慧,造出的,还不是偌大一个泡沫.与以往不同的是,自全球化以降的二三十年以来,每个国家都如同火烧曹营中的大船、小船,被金融链条捆绑成利益共同体.当美国的金融大鳄们不顾死活地调转航向,把美国拖向毁灭深渊时,被全球化捆绑为一体的所有国家,几乎没有一个可以独善其身.在《2012》中,由于太阳能量异常释放而引发的超级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世纪大洪水——难道就不能看成是金融海啸的变形吗?这场灾难来得太迅猛、太悄无声息,让人缺乏心理准备.盛极与大萧条之间,仅一步之隔.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时光之后,接下来的便是无尽的漫漫长夜.说长夜,也不尽然.对富人而言,是白天,对穷人而言,是黑夜.一边是全球化的失业、灰心、绝望、勒紧裤腰带过活,而另外一边,则是少数人的纸醉金迷、夜专于夜、躲在洪水滔天之外的安乐窝里软玉温香;能看到的是超级富豪们的身家缩水、跨国企业高管的天价薪酬,而看不到的则是普通路人在寒风中的瑟瑟身影;饱汉家里,朱门酒肉臭,饿汉竖起衣领,哀怨地唱着“与赞美诗”……在这场罕见的大灾难中,最矛盾和背反的现象是:作为罪魁祸首的金融机构,非但没有被推上断头台,反而得到最大规模的营救.以美国为首的经济体,被金融大鳄们玩弄于股掌之间.那些丧心病狂的翩翩君子,不但不顾良知地赚黑心钱,还将灾难性的后果推给无辜大众.救一个十恶不赦的犯罪分子,于情理不通;但如果放弃拯救它,美国的经济便会如同触礁后的泰坦尼克,必与金融机构同时沉入大海.

所以,在《2012》中,当地震波及弗洛伦萨,裂缝蔓延至西斯汀教堂天顶画时,电影中的神来之笔出现了:创作人员有意操纵了裂缝的走向,让裂缝穿越了米开朗基罗传世杰作中最精妙的那个点,即,上帝和亚当快要接触却永远无法相交的那个点.为什么会在这里断裂开来?因为人已经放弃了那种即便永远无法达到,却始终坚持向上的努力.当人开始习惯于堕落的时候,灾难就埋下了种子.在宗教时代,有上帝愤怒的毁灭与不忍的救赎;在科幻时代,有玛雅预言的大灾难和现代化诺亚方舟的人类自救;而现实生活中呢,有雨夜迷航中的漫漫长夜,可是有远方隐约可见的灯塔吗?

谁能回答这样的问题?谁又敢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一切都显得讳莫如深的情况下,还是回到《2012》,至少,这还算一部相当成功的好莱坞大片.在这部被全球影迷追捧的影片中,对世界的拯救,不再依靠一两个拥有美国国籍的超级英雄.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需要全球的智慧和全球的共同担当.在这场灾难中,全球的超级经济体,都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作为“金砖四国”的印度——那个人口巨额膨胀、两级分化极端严重、却有着精通数学天才的国家,被预设为灾难的首先发现者.同是“金砖四国”的中国,在《2012》里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中国的使命是建造供少数人避难的现代诺亚方舟,之所以选择中国,并不是由于中国“制造大国”的地位,根据影片提供的解释,中国被信赖的原因在于行政主导体制带来的效率.影片中,中国角色的设定,反映了西方对中国崛起的矛盾情绪,一方面,他们无法不正视中国的日渐强大;另一方面,他们也对中国的崛起保持着警惕.要知道,最后差点让美国诺亚方舟沉入海底的意外事故,恰恰是由于中国工作人员徇私而造成的.如果不是由于那个工作人员故意破坏规则,为其家人和另一队逃难的人“开后门”,便不会有影片的又一:一个灾难大片中常见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相较而言,同为“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分配到的角色就不太光彩.在《第一滴血》时代,尽管前苏联分配到的角色也并不光彩,但却强大得不容藐视;而在《2012》里,气脉衰弱的俄罗斯形象代言人,是一个为富不仁,又有些形象猥琐的商人.这个角色的存在,难道和国家的硬实力没有一点关系?

作为一部经过精确计算的商业大片,《2 0 1 2》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充满希望的ending.十艘超级航母般的诺亚方舟,成功抵御了最具冲击性的大海啸之后,赢来了毁灭后的重生.在结尾处,方舟的甲板统统打开,人们带着惊恐未定的神情,从船体里走出来.在茫茫无际涯的海洋之上,人,显得前所未有的渺小.而对于一群劫后重生的人类来说,阳光就是希望.我很理解编导的苦衷,为了赚钱,他们必须迎合观众的需求,在故事中渗入地球村民集体潜意识深处的普遍哀伤,营造出一种与现实交错的灾难感,让观众手心出汗、起鸡皮疙瘩、心跳加速……在集体无意识的情绪中,痛痛快快地将日常生活中累积的压抑一次性释放出来.然而,他们也需要小心伺候观众心理承受的底线,过于灰暗的结局,会加深观众的无助感,从而可能影响票房的走向.所以,哪怕只有一小部分人类和其他物种获得拯救,也会造出莫大的安慰.毕竟,在全球普遍的萧条持续期,不满怀希望,又该满怀什么呢?于是,理所当然的,人们购票、观看,在此起彼伏的中尖叫,最后,在无限安慰中欣然离场,暂时忘却了那场还在持续着的全球性金融海啸.然而,电影散场的安全出口,直接通往现实生活.在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的2010年,地球村村民仍然惊魂未定,他们收缩消费,增加储蓄,时时刻刻都提心吊胆,深怕被莫名其妙地炒鱿鱼.同时,他们也对二十年来目睹的怪现状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已经到了必须同甘共苦的萧条期,可总有那么一些良心被狗吃了的高管,还在大肆发奖金,以激励其本来就非常、非常糟糕的业绩.对尚未就业的海量学生而言,毕业即失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灾难让制造业全面萧条,工厂不开工,意味着就业机会无法创造出来.没有工资,人们便无法消费,缺乏燃料支撑的经济航母,如同静默漂浮于海面上的扁舟,不知道该驶向何方.要信心全毁的地球村民恢复信心,那简直比要富人穿过针眼还要困难.而信心全失的暗淡星球,如何启动巨大的经济引擎,以驶向美丽新世界?在经济危机的谷底,是否还隐藏着更幽深的漩涡,会悄无声息地将那叶孤零零的扁舟撕得粉碎?即便是最高明的经济学家,也语焉不详地保持着审慎乐观.在这个遍地奇迹的乏味星球上,从来就缺乏真正的预言家.未来世界的图景,会被《2012》中的奇观场面不幸言中吗?或者,还是有机会出现比较乐观的可能?人类的获救,绝对不可能如同好莱坞的设想那么简单.在由人和人组成的世界中,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互不理解、互不关心的小圈子内.当大灾难降临的时候,人类世界真能够丢弃一切傲慢与偏见,在圆桌会议上放下虚妄的自大,然后承担起应有之责任,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吗?如果事情真有这么简单,那又该是多么可喜.在那部科幻的灾难片中,人类的确达成了共识,赢得了暂时的胜利.但现实生活中,这种可能性有几成?在灾难面前,缺乏心手相连的默契,获救一定非常之困难.按照通常理解,危机是危险与机遇并存,其让人们不仅要看到危险,同时要看到与危险伴生的机遇.在后全球化时代,我们还能对这种时尚的危机观保持审慎乐观吗?或者,是时候反思这种祸害不浅的危机观了?当然,所谓的灾害(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均是危险与机遇并存的状态.但是,在真实的危机中,危险和机遇绝非等量分布.并不是一份危险,一份机遇,一旦抓住机遇,便可水到渠成地制伏危险.在这个简单到非常复杂的世界里,危险和机遇的比例关系,非常个性化,到底是危险大于机遇,还是机遇多过危险,需要具体的考虑和评估.

反观历史上的天灾人祸,有的灾祸足以让一个帝国毁灭,而另一些则让帝国实现了重生.关键的问题不是在危机本身,危机的发生,受制于必然的因果律.金融海啸并非空穴来风,人性的贪婪以及限制人性贪婪机制的失范,是这场全球危机爆发的最根本原因.危机位于一系列因果律的最末端,是人性失控的各种变形反映.因此,危机是现象,是结果,是大众必须承受与面对的灾难.危机本身不具正面意义,唯有对危机的正视、反思与超越,才能增加危机中的机遇,减少危机中的风险.

在一部后全球化的商业大片中,肯定没有时间深入讨论这一切.如何把故事讲得完整、惊悚和感人,如何让如海浪般层层推高,又如何将特效与故事融为一体……盘根错节的线索,已经足够让创作人员费尽心力.作为后工业时代生产链条中的好莱坞,更关注的是如何吸引眼球,而非对灾难的反思.因而,尽管好莱坞可以把稳时代脉搏,轻易揪出全球集体心理无意识底层的不安、焦虑与惶恐,但是,对危机的反思,这个题目太宏大、太具体而微、也太乏味,不值得、也无法在一部商业大片中展开讨论.

好在,即便如此,在这部充满普遍忧伤情绪的灾难片中,也透露出了后现代普遍、持续而又深重的危机.尽管这种危机还未引起本应有之的关注,尽管粗疏的乐观仍然占据上风,但作为一部惊悚的灾难片,《2012》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两个多小时不必要的惊吓.在危机深重的时下,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这些不必要的惊吓呢?希区柯克说得很清楚,文明变得如此坚不可摧,以至于使我们丧失了震颤的能力.希区柯克要做的,就是要通过他的每一部作品,让观众恢复恐惧的能力.

是的,在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变得肆无忌惮的,也并非仅仅是华尔街.金融衍生工具的膨胀,不过是人类自大、自私以及毫无节制的贪欲的物化体现.需要追问的,不仅仅是华尔街倒底做了什么?而是,华尔街为什么会这么做,以及,华尔街为什么可以如此轻易地成功?毕竟,华尔街不过是在肥沃土壤里开出的花,没有那片沃土,又哪里惹出这么多如同吸毒后方能产生的幻象?

人类的贪欲,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同时,也是将人类推入无底深渊的罪魁祸首.当这种贪欲保持在适度范围内时,文明就可以安稳地向前发展.反之,等待我们的,不是地雷阵,就是万丈深渊.道理总是非常简单,所以实施起来无比困难.美丽新世界,只隔一步之遥,却如同亚当伸向上帝的手指,永远无法达到.作为万物之灵长,我们也许不应该继续执着于结果,而应该催生过程中向上的愿望,那是防范灾难,以及在灾难中保持尊严的唯一恰当方式.

看看现在的人们,他们宁愿花钱买票,换来可有可无的恐惧,而忘记了真正应该敬畏的.在心中怀有一个终极观念,也许是避免进一步暴殄天物的不错方法.在文明的起源问题上,弗洛伊德认为:文明起源于对性本能的压抑.而在《2012》中,超级大片说,文明毁于自然灾害.推卸责任,这是人类最擅长的本能.

而倒底有没有拯救这回事?当条件具备之后,就有;反之,如果条件始终无法具备,就没有.那么这个充分且必要的条件是什么?人类能否学会自爱?

曹怡平,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为适合不知如何写灾难大电影和虚拟和现实方面的电影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电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以影片《黄金时代》为例探究票房、电影奖、影评三者的相关性
【摘要】当年在台湾金马奖上斩获多个重要奖项的赛德克·巴莱在内地票房惨淡,预测票房将再次冲上高峰的金马奖提名影片黄金时代票房收入仅5151万元人民币,远不及投入的7000万元成本 这种投入.

法哈蒂折衷主义叙事策略以电影《推销员》为例
【摘要】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作品以其折衷主义叙事策略获得了世界性的普遍认可,在叙事主题与叙事方式的选择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特点 【关键词】法哈蒂;叙事策略;叙事主题;叙事方式.

校园青春片的另一种可能以电影《天才》为例
青春片,广义上来说,是一种电影题材,一种对于青春生活、青春岁月、成长主题的或乐观、或悲观、或写实或戏剧化的表达1 青春作为成长和梦想的承载体,总是在电影里被反复书写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

文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以《嘉年华》为例
【摘要】2017年,由文晏编剧、导演的电影嘉年华在中国内地上映 嘉年华是一部主题鲜明的女性电影,上映后得到广泛关注 电影以女性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有关“女童性侵案”的故事,剧情主要.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