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人物形象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与三个人和一个人李桦《怒吼吧!中国》木刻版画人物形象塑造探究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主题:人物形象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1

三个人和一个人李桦《怒吼吧!中国》木刻版画人物形象塑造探究,该文是人物形象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和李桦和《怒吼吧!中国》和形象塑造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人物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人物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人和自然论文李约瑟难题论文做人和处世杂志人和自然杂志

康文娟 (中国传媒大学 100024)

摘 要:李桦作为20世30年代中国木刻运动的先驱之一,在抗战时期创作了众多富有时代气息,表现当时社会现状以及人民面貌的木刻作品.他的作品多反映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大众的苦难、呐喊、反抗和斗争.本文以其代表作《怒吼吧,中国!》为分析对象,结合当时中国现状研究,通过分析图形元素和表现手法,探究此作品巧妙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以及版面设计.

关键词:李桦;木刻运动;木刻版画;形象塑造

在一截短木桩上,一成年男子被绑于此.厚厚的布条蒙着双目双耳,人物仰着头,鼻孔张开,似乎在喘着粗气.嘴巴张大,舌尖抵在下牙床上,似乎呼吸困难.扭曲的身体,似挣扎装,一只手抓向脚边的.他是谁?是谁将他绑在这里?又是谁将这把放在他身边?

一、隐含的三个人物形象

他是谁?从画面中无法识别出具体的人物身份.仅有的线索是:男性,*,有一身健硕的肌肉,缚于木桩上的他身体扭曲变形无法舒展,短小的木桩反衬出他原本高大的身躯.我们似乎可以从新兴版画的创作原则中找到答案.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首先要求创作者的就是将目光集中于社会现实生活中那些民众见不到或者注意不到的事情,比如租界中对华人的羞辱态度、侵略者的霸道行径、国民政府的腐败与压迫、底层民众为生存而悲苦挣扎.

这幅作品中的人物落魄惊慌,身体壮实,留着一头短发,从历史的老照片中我们在一个个车夫、搬运工、工厂工人、农民的身上找到了原型.似乎已经构建出了画面中被缚的角色是,一位中国底层劳动者.那么又是谁将他绑在木桩上的呢?

底层民众由于生活与生存的压力,自己命运总是把握在别人的手中,稍有差池便生死由人处置.那么作品中的角色是因为什么而被绑于此呢? 绳子捆绑代表着“束缚”,在这幅版画作品中,人物造型夸张,有着德国表现主义的痕迹.新兴版画要求创作者面向现实社会,在鲁迅特别推崇的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珂勒惠支的作品中,题材与当时德国现实生活、社会问题息息相关.鲁迅在《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幕中,指出珂勒惠支的作品是“……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愤怒,斗争;所取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1 如果这幅作品也是表达一类主题,那么“束缚”又是来自于谁呢?

戏剧性的是,在男人的脚边放着一把,并且看来有意为之,画中的男人似乎知道这把的存在,而它的摆放位置也恰巧利于获取,所以这把是有意放在这个位置上的.放置的人必定有意帮助这个男人挣脱束缚,那为什么不直接割断绳子“拯救”他呢,而要这个男人艰难痛苦地挣扎去获取“自救”呢?

二、“三人为一人”的假设

我大胆地假设,这三个人,被捆绑者,捆绑者,放置的人为同一人!

图形设计的巧妙,在于画面中隐藏的信息,我将从图中已有的信息证明这一假设.

画中人物被蒙着双眼双耳的.充耳不闻窗外事,本着保全自身无视国情局势的旁观者态度,这是鲁迅笔下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原型.国人千百年保守固化的思想,对于现实发生的事情冷漠旁观,或并没有意识到中国正发生的事情与自身的关系.是人民本身蒙蔽了自己的双眼双耳,画面中的男人表现的就是当时千千万万个思想封闭的中国大众.

在新旧社会转变革新的年代,社会的前进需要人民在思想上的解放,但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新文化运动后,思想启蒙的火苗总是在知识分子圈里燃烧火烈,而到了普通市民那里时却反遭泼冷水.标榜着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西方思潮带有深深反传统性,这将颠覆中国两千年的传统,而民众大多没有意识到思想解放的必要性,千百年来积累下来根植于心的观念意识成为隐形的束缚.当时的民众生在这一束缚中却不自知,直到国家危难之时,这种束缚才越显强大.画面中扭曲的身体是冲破束缚前最痛苦的挣扎,愤怒的呐喊是反映出绝望中求生的决心.

回到题目,“怒吼吧,中国!”最先出自苏联诗人铁捷克(Sergei Tret’iakov)的同名诗作中.铁捷克以此创作的九幕剧并在中国上演,这部剧因预言了“九五”惨案而蜚声全球,而这句“怒吼吧,中国!”也成为那一年代中国的主旋律,人尽皆知的口号.李桦在1934年观看了这出戏剧,这部剧与他对中国的所见所闻深度契合,直指人心的呐喊震撼这位年亲的版画家,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促使他创作了这幅堪称20世纪艺术名作的木版画.

那么这个饱受束缚的男人寓意着中国巨人,我们注意到这个象征中国的男人赤身*,那么表现代表中国或者中国人保守蹂躏的形象,或者之前探讨这个角色的原型——底层劳动者,为什么用*而不是其他,比如,穿着破烂或者补丁衣裤,破烂或者补丁不是更能体现他们出这份苦难吗?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素描与构图等西式绘画训练方法也引入中国,各大美术院校纷纷开设素描、构图、色彩课程,西方绘画中*形象也进入中国绘画的视野范围.怀揣成为西洋油画艺术家的李桦,有着深厚的西方艺术知识及绘画技术,他曾东渡日本考察美术,熟悉了西方现代艺术,那么他的表象形式塑造角色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或者说他是可以接收*形象的.

从接受层面上说,西方绘画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引入已常常除此案在人们的视野中;1929年第一届全国美展中,*角色第一次大方的呈现于公众面前,人们第一次以欣赏艺术作品的视角欣赏人体的线条机理,动式的美感,*角色出现于艺术作品中对中国民众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是否能够接收是一会事,但也已见怪不怪了.但是我们无法考察作者是否考虑过这样形象对于受众的接受程度,但是这样的呈现方式是有他的创作意图在里面.这又回到了“他是谁?”这个问题上来,他的原型可能来自于普通人群,但是任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画面中,他是一位身形健硕的巨人形象;作品的题目是《怒吼吧,中国!》,这两点如果联系起来的化,那么这个角色就是代表中国的巨人形象.那么“束缚”这位中国巨人的便是思想觉悟上的隐形束缚,在国难当前,社会动乱的这个年代,这一束缚的力量尤显巨大.中国曾经历了闭关锁国、战争,加之人民大众的思想落后,国家丢掉了抵抗外来侵略的有力武器.这幅作品创作于1935年,那一年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升级,而且当时的中国饱受日英美等帝国主义的蹂躏,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危机,全国各阶层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而现在,已经觉醒的中国巨人,发出呐喊,试图挣脱这一束缚,武器就在身边,只要拿起它来解除束缚,他将奋勇杀敌!

三、人物形象塑造元素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新兴版画运动中杰出的代表作,这幅非常出色的黑白木刻作品,造型上却不是纯粹西方写实体系下的人物造型,而是部分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象形”结构,其用线的单纯也体现了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和中国传统线构形式相互融合的努力.它有着与蒙克《呐喊》一样的精神内涵及对世事的警醒,“呐喊”和“抗争”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惨痛的社会现实,它象征了国人整体性的痛苦,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

这幅仅有20公分大小作品,却能迸发出强有力的生命力.它的画面简洁,线条有力,画中的短木桩、布条、麻绳、、*、男性、健硕身躯都参与到作品塑造中来.在短木桩的对比下,画中人物更显巨大;麻绳下的勒痕加上扭曲变形躯体,加强了被约束于狭小空间中的窒息感.蒙蔽双眼,张大的嘴巴,筋骨毕现使得画面增加了恐惧的气息.而的摆放具有戏剧性,刀柄朝向角色可以伸手便握到的位置,但是这一束缚实在太紧了,人物挣扎着伸向,只差一点就可以拿到.这种情节的描绘,增加了画面的紧张感,使得整幅画张力十足,但紧张的气氛中也带有希望,观者无不内心发出呐喊:“快!快!拿起,挣脱束缚.”李桦的作品极具感染力,甚至能让观者感觉到男人张大嘴巴痛苦的呐喊声音,以及艰难的挣脱过程.

四、结语

《怒吼吧,中国!》艺术表现力十足,省略繁复细节的描绘而用最简练的造型语言刻画出强有力的张力感和深刻的精神性.作品中戏剧性的细节处理,隐喻般地将中国愚昧落后、饱受蹂躏、奋起反抗三个阶段融汇于同一副画面中,增加了画面戏剧感和动态感.

李桦的作品总有一种动态的叙事感,这归功于他精巧的人物造型方式,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动态的故事,耐人寻味和品读.好的艺术具有穿越时光的能力,即使未曾经历中国那段饱含风霜雪雨的年代,我们仍然可以从这幅张力感十足的作品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注释:

1.鲁迅.《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参考文献:

[1] 李桦.抗日战争时期国統区的木刻运动史料[J].美术研究,1958.

[2] 吕友者.抗战时期版画与漫画社团运动[J].东方*,2013.

[3] 刘新.与左翼木刻面对面_1930年至1940年代中国木刻的再发现[J].美术回顾,2001.

作者介绍:

康文娟,女,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设计艺术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史.

结束语:本文是一篇关于李桦和《怒吼吧!中国》和形象塑造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人物形象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人物形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圆形人物形象分析
韩若冰  胡志洪(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摘 要圆形人物形象是指在小说或者影视作品里面出现的拥有不止一种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 这样的性格特点的形成往往需要一定的过程和岁月的历.

浩荡光风里,谁在安顿中读李北山新作《宣纸上的中国》
一个人到这世界上来总要留下足迹 穆旦的这句话,在无问西东热映后多次被刷屏 李北山的新作宣纸上的中国,用今人的解释系统和话语体系,呈现了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群峰 这些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巨人们,代表一个民族在.

李渔《闲情偶寄》的戏曲音乐思想刍议
雷东霞(中国音乐学院旅游管理系 北京 100101)【摘 要】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戏曲剧作家和理论家,一生著述丰富,代表作品有闲情偶记笠翁十种曲无声戏…… 其中,闲情偶寄是中国古代戏剧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

精神危机的救赎伊塔洛斯维沃叙事作品《泽诺的意识》中的人物形象透视
【摘 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伴随着实证主义衰落,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精神危机,越来越多民众意识到人类无法真正理解现实、接受现实和融入社会 在意大利文学界也兴起了一种新艺术观念和创作风.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