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偶记论文范文检索 与读史偶记(二题)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偶记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7

读史偶记(二题),该文是关于偶记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跟读史偶记和偶记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偶记论文参考文献:

偶记论文参考文献 物理学史论文计算机史论文汽车史论文读写算杂志

黄文山,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作协副主席,《福建文学》原主编、编审,现任《闽都文化》主编.发表大量散文随笔作品,著有散文集《历史不忍细看》《砚边四记》《山水相知》《旅枕无尘》等多部,曾获首届冰心散文奖和郭沫若散文随笔奖.

追寻光明而行

1196年的冬天来得格外冷,天上彤云密布,北风一阵紧似一阵,一场大雪即将降临.麻阳溪畔学人荟萃的考亭书院,也早早地失去了往日朗朗的读书声,陷入一片沉寂.

几天来,朱熹的门生从四面八方赶来.然而他们这次来,不是来赴老师的经学盛筵.他们当然知道,朱熹被当今天子从湖南征召到朝廷任经筵侍讲,也就是给皇帝开讲座.这是朱子理学最辉煌的时光.但许多人并不知道,老师已经被皇帝炒了鱿鱼,而且一场“籍伪学”的大迫害正紧随而来.朱熹邀集他们来,正是要告诉他们事态的严重,同时为他的门生兼挚友蔡元定送行.

朱熹是由当朝宰相赵汝愚推荐给26岁的宁宗皇帝的.一开始,朱熹确是信心满满,想把自己的平生学问全部教授给这位新皇帝,让他成为天下圣君,以造福桑梓黎民.但渐渐地他看到朝廷的风气正一天天坏下去,而宁宗皇帝却偏听偏信,任由韩侂胄一帮佞臣拉帮结派、排除异己.

于是,他以老师的身份多次当面责问宁宗,矛头直指韩侂胄.宁宗表面诺诺,心中却老大不快.而韩侂胄等一班宁宗的近侍大臣更是又惊又怒,思谋着如何把朱熹驱逐出庭,清除帝侧的道学清议,最终打掉赵汝愚的势力.这正中宁宗的下怀.他实在不愿再被朱熹用“经”“纪纲”和“天理”来束缚自己的手脚了.他下了一道手诏给朱熹,内云:“朕悯卿耆艾,方此隆冬,恐难立讲,已除卿宫观,可知悉.”借天冷,把朱熹炒鱿鱼了.

宁宗此举,引起朝中许多大臣的不满,他们纷纷上书,要求宁宗召回朱熹,并发起一个声势浩大的援救朱熹行动.这批大臣,被韩侂胄定性为“道学派”,他找出各种借口,将他们一个接一个撵出朝廷.

最后,举荐朱熹入朝的赵汝愚也被宁宗罢去右宰相,改授观文殿学士,出知福州.朱熹得知这个消息,十分愤怒,写了一份数万字的奏章,想要弹劾韩侂胄.这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朋友们纷纷劝阻,但盛怒之下的朱熹根本听不进.为了让朱熹接受,门生蔡元定想了个办法,他占了一个凶卦———遯“,遯”即是“遁”,预示要退避.这让朱熹冷静了下来,不仅烧了奏章,还决定率众弟子撤出京城,退隐山林.为此,他特地改名号为“遯翁”.

作为朱熹的大弟子,蔡元定其实只比朱熹小5 岁,朱熹也这样说过:“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但蔡元定却认定自己学生的身份,始终跟随在朱熹左右.朱熹也最信任蔡元定,凡事都要先问过他.虽然蔡元定及时地劝说朱熹烧毁了奏章,保住了老师性命,但自己却逃脱不了厄运,被诬为“佐熹为妖”之罪,编管湖南道州,也就是放逐到偏远地方管制.

这险恶的一招,让朱熹心如刀割.朱熹执着蔡元定的手和众弟子一路向西,走到20里外的马伏村,在此作别.朱熹手捧一杯米酒,为他饯行.想到老友一去,从此相隔天涯,不禁泪眼婆娑.蔡元定却神色淡定,当场吟诵了一首诗“:天道故冥漠,世路尤险巇.平生本自浮,与物多瑕疵.此去知何事,死生不可期.执手笑相别,无为儿女悲.轻醇壮行色,扶摇动征衣.断不负所学,此心天地知.”

此时的蔡元定已年过花甲.陪同蔡元定一同前往湖南道州的有他的第三子蔡沉,门生邱崇和刘砥.

走不多远,一匹快马赶来,送来朱熹的一封信,信中有一句话:“至舂陵,烦为问学中濂溪书院无恙否.”如同一盏灯,一下照亮了前行的道路.道州虽然偏远,然而,这里也是理学创导者周敦颐的故乡.周敦颐自号濂溪,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据说就是受启发于故乡遍植的莲花.三千里地的流放,其实,是奔着道学的源头而去.这让蔡元定脚下生风,恨不得早日走到道州,去探访濂溪书院的风采,感受理学源头的气息.

这是一个一生为追寻光明而行的人.25岁那年,蔡元定遇见朱熹,他们在学问人品志趣上惺惺相惜,亦师亦友,从此,结下了40 年的深厚情谊.

蔡元定出生于建阳麻沙镇的水南村.建阳蔡氏为闽中望族.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公元897年,凤翔节度使蔡炉率所部五十三姓南下建阳,择麻沙而居,蔡氏就此繁衍生息.迄今,麻沙水南的蔡氏大宗祠内还立有九贤堂,供奉着蔡家九儒蔡发、蔡元定、蔡渊、蔡沆、蔡沉、蔡格、蔡模、蔡杭、蔡权.祖孙四代九人,终身安于儒学,潜心探究、著述、授徒,成就200 多部理学著作,形成博大的学术体系.蔡氏大宗祠门上刻着一副对联:“五经三注第,四世九贤堂”,彰显一个家族的学术辉煌.九儒中以蔡元定的学术成就最大.蔡元定,人称西山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重要讲论者、著述者和修订者.蔡元定自幼受教于父亲蔡发,沉耽于孔孟之学.父亲病逝时,他18岁,遵循父亲教诲,他一生不求仕途显达,远离官场,只是孜孜于学问,穷究天道地理.“伐木南山巅,结庐北山头.耕田东溪岸,濯足两溪流.”这是蔡元定咏西山耕读的诗句.正是在风景秀美的西山独居苦读,上究天理,下考人事,让蔡元定的人生学问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对这一段苦修经历的总结,也成为蔡元定留给后世子孙的祖训:“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生动诠释了儒家“慎独”的思想.

但在学问上,蔡元定并不是一个保守的独行者.追寻真理之光,是他一生的目标和方向.25岁那年,正在西山埋头读书的蔡元定,无意同窗好友谈起在崇安五夫乡间读书授徒的夫子朱熹,引起他的好奇.于是他独自来到五夫的紫阳书院拜谒朱熹.两人一见如故,彻夜对榻讲论,互相吸引,竟不忍分别.于是,蔡元定邀请朱熹到建阳西山,到自己营建的书院讲学.建阳号称“图书之府”,著名的麻沙版善本书籍,自古以来是天下读书人的所求.

朱熹应约来到建阳西山,深为这里的山川形胜所吸引.他决定将他的理学教育重心由崇安五夫移到建阳.他请蔡元定为他在西山附近选址.蔡元定以堪舆家的眼光,锁定与西山遥相呼应的云谷山.西山海拔633米,云谷山海拔999米,两山相距4000米,有山路相通.朱熹相信蔡元定的眼力,对云谷山的环境很满意.于是他在云谷山修建了草堂.为了便于与西山的蔡元定联络,他们想了一个好办法,在西山和云谷两山山头建台悬灯,夜夜相望.朱蔡约定,双方灯明表示学习正常,若一方灯灭,则表示学习中遇上难题,急需探讨解决.每当这个时候,第二天,天刚刚放亮,山路上笃定出现一个匆匆行走的身影,那是蔡元定,要赶赴老师的约会.而朱熹已经端坐堂中,虚席等待他的到来.

这个时候,也是云谷山头最热闹的光景.众弟子将草堂围了个水泄不通,听两位大儒一问一答,引经据典,解难释疑.

西山和云谷,也成了学人们探寻学问和真理的圣地,萦纡的山道上,经常可以看见仆仆于途的负笈学子,他们不远千里慕名前来,只为了得到理学真谛.

静谧的山间夜晚,人们仰头,就可以看到两座山头上的两盏明灯,像是一双智慧的眼睛在闪闪发亮,照亮了南宋理学的天空.

那年,受朱熹之托,蔡元定携门生经湖北进入四川,到青城山搜购阴阳合抱的《太极图》,以及湮藏于民间的珍版古籍.蔡元定深知他肩负的重任,不辞辛劳,登山、涉水,遍访民间高人隐士,搜集到大量孤本古籍.他还一路访友、讲学,宣扬朱子理学.到常德时,他刊刻了朱熹手书的《易经系辞》,立于常德学府.到武昌时,他应邀在问津书院讲学,湖湘学子纷沓而至,争相一睹闽学大师的风采.数月之后,当他将一捆捆古籍孤本打开展现在朱熹面前,有从民间搜得的《河图》《洛书》,还有只是耳闻却从未见识过的《太极三图》……朱熹捧书竟大喜而泣.这珍贵的太极图,不久便用在了朱熹的《易经本义》和《太极图说解》的篇首.“太极八卦”由此规范了下来.完成了老师嘱托的蔡元定也如释重负,一头栽在床上,昏睡了几天几夜才苏醒过来.

这是蔡元定人生中一次难忘的经历.每当遇到困难时,他的眼前都会亮起一盏灯,那是他悬挂在西山的灯,和云谷山上的灯遥遥相望.西山的灯,就是他的理想之光,也是他毕生追寻的真理之光.

而今,西山那盏灯还在他心中亮着.想到这里,蔡元定不觉加快了步伐.道州,已遥遥在望.

山川万里一身遥

明洪武二年(1369 年),一支仪仗齐整的百人队伍在乘舟航行数月之后,舍舟登岸,趱行在安南(今越南)道上,其中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神情肃穆而又略显急切.这是明政府派出的一个高规格使团,此行的任务是对安南国王进行册封.充当册封史的这位老人就是张以宁.

“家住翠屏溪上头,思莼空结半生愁”.出使途中,因为年衰神疲,张以宁的思乡愁绪总是拂之不去.不过他转念一想,心情又随之轻快起来,“山川万里一身遥”,他感到自己似乎正从重重桎梏中一步步解脱.

这当是张以宁的第二次逃离.

第一次是在公元1368年,危素和张以宁逃离元政权,投奔在应天(南京)称帝的朱元璋.朱元璋大喜过望,吩咐设宴,他要亲自款待这两位南归的文士,并让百官作陪.危素主编过宋、辽、金三部国史,是寰内知名的大学者;而张以宁诗名赫赫,早为朱元璋所仰慕.因此礼仪十分隆重.

朱元璋僧人出身,25岁投军,征战15载,扫平南北,终成大业.但这位铁血皇帝戎马之余却偏爱诗歌,并网罗诗人.朱元璋的诗,如《咏菊花》:“百花发,我不发;我若发,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披就黄金甲.”虽近乎打油诗,但确有气势.还有那首《金鸡报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和晓月.”据说,当朱元璋念出第一句时,许多大臣忍不住想笑,念出第二句时,人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作何表情.可是当朱元璋不慌不忙念出后两句,全体鸦雀无声,都为这首诗的王者气概所震慑.

席间,朱元璋下旨,赐给危素和张以宁两人新制的衣冠,以显示新朝对他们的重视.朱元璋本好诗,因此有诗歌情结,现在来了一个名气很大的诗人张以宁,自然对他优礼有加.第二年正月,朱元璋登钟山,张以宁和一批文臣扈从.到了拥翠亭,朱元璋下令给笔札赋诗,大概也想考一考这位新来名士的真本领.张以宁才思敏捷,立诵成咏,朱元璋大为赞赏.其实,这只是一次皇帝亲自组织的文学采风活动,真正的目的还在后头.两天后,朱元璋又召见张以宁,要他写一篇以钟山为题的文章.张以宁心领神会,当即赋成《应制钟山说》,对钟山的山川形胜和历史人文描绘尽致,最后归纳为南京是“帝乡所宜”(适宜定都的地方).早就想定都南京的朱元璋龙颜大悦,当即给他赏赐.

朝中的大臣们私下暗忖,这位没有片绩寸功的旧朝文士,在元大厦将倾之时,顺应时势,幡然来归,又因为几篇诗文博得皇帝青睐,居然春风得意,脸上自然露出不平之色.而站在朝班之中,身边都是与明太祖共渡时艰的谋臣猛将,如朱升、刘基、徐达、常遇春……或智足安邦,或力能拔山,张以宁也难免心中惴惴.

张以宁生活的年代,本不是诗歌的年代,大泽龙蛇,遍地狼烟.因此,诗歌弦诵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称羡,而弓马刀剑则成了许多年轻人实现英雄梦的首选.

张以宁出生在1301 年,也正是元自盛开始转衰之期.元统一中国后,将百姓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其中,南方汉人地位最低.此时,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尽废,而部落贵族的世袭制则成为元代官吏铨选的主要途径.有元一代,吏治混乱,仕途多门,而深通儒术的读书人却大多被排斥在外.元统治的弊端早早地就暴露无遗,不得不采取补救方式.这便是仁宗皇帝即位之初提出的“振纪纲、重名器”,以儒学“治天下”的施政纲领.

仁宗皇庆二年(1313 年),元立国已经53年,科举考试才得以恢复.即使这样,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的考试题目及难易程度仍旧不同.汉人和南人要想通过科考进入官场依然荆棘丛生.但自幼聪慧、酷爱诗书的张以宁还是在27岁那年考中进士,任过判官、县尹等低级官职.后因丁忧去官.

仁宗英年早逝,继任者英宗皇帝想改革积弊,推行新政,全面升任汉人官僚,录用儒士,但遭到蒙古、色目贵族的强烈反对,10个月后英宗遇刺身亡.此后,元政局陷入动乱,10年间更换了5位皇帝.宗室贵族、诸王之间的权力争夺也愈来愈甚.京畿一带成了逐鹿的战场.张以宁3年服阙,欲上京师却为兵乱所阻,为此滞居淮南设馆授徒达10年.直到元至正十九年(1349年),48岁的张以宁才得以入京为国子助教,并以博学强记、才华出众,获得元顺帝的赏识,累官至翰林待制侍读学士.

元统治者实行苛政,横征暴敛,以致民不聊生.尤其是长期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社会矛盾愈益激化.民间反抗组织借助秘密宗教势力迅速发展,由此爆发的红巾军大起义敲响了元王朝的丧钟.

张以宁投奔朱元璋时,元朝还没有灭亡,但他审时度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逃离.尽管这时他已经是68岁的老人了,还是对新朝有所期待.而且身为南方人,他也更愿意生活在气候温暖的江南.不过,及至进了新朝,皇帝的喜怒哀乐又让人难以捉摸.朝堂上发生的一幕幕,都使得张以宁寝食难安.朱元璋曾下诏,要臣下大胆直言,也就是可以坦率地向他本人提意见.一天,有位臣子上了一个长折子.朱元璋命人当庭宣读.可是读了一个时辰,仍听不出所以然.朱元璋勃然大怒,叫卫士将这位臣子抓来,按在地上当着众大臣的面痛打一顿.但到了夜里,朱元璋想想,似乎折子里说的有些道理,于是命人接着读,结果读到的五条建议,其中四条颇有见地.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下旨,给予上书者奖赏,然而这位挨打的臣子已经下不了床.

朝堂上那一顿噼啪作响的板子,让已近古稀之年的张以宁心惊肉跳,仿佛每一板都打在自己身上.夜里多次醒来,辗转反思,他萌生了返乡的念头:“我行久别家,思忆故乡水.何况故乡人,相见六千里……”由见到故乡人,触发浓浓的故乡情思:“翠屏山下水清冷,茅屋荒苔绿满庭.不是不归归未得,移文谁与谢山灵?”但这时的他,已身不由己,皇帝不点头,哪儿都去不了.

机会终于来了.洪武初年,安南国王派使者前来南京朝贡,表示归顺明廷,并希望得到皇帝的册封.

派谁去合适呢?朱元璋颇费踌躇.他望了望丹墀下的几位勋臣,竟无人吭声.大概谁也不想深入这万里崎岖之途.这时,满头白发的张以宁走出朝班,主动请缨出使安南.朱元璋大喜立准.得到皇帝的嘉许,张以宁竟像年轻人一样兴奋得一夜难寐,写下《南京早发》一诗:“大隐金门三十载,壮怀中夜每问鸡.今朝一吐虹霓气,万里交州散马蹄.”并在诗后附注:“苏老泉云,丈夫不得为将,得为使,折冲万里外足矣.”

这首诗很快就传到朱元璋手里.一位白发老人,还有这样豪壮的报国情怀,这让皇帝感动得不行,一路上,竟一连赐赠御诗8篇10首嘉勉.

安南之行,张以宁果然不负使命,成功地让安南新国王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为明王朝安定南方边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年老体衰、公务劳瘁,加之瘴气侵害,张以宁病逝在返京途中.临终之际,从人十分悲伤,而张以宁却含笑这样说道:“你们应该为我高兴才是,因为我很快就可以回到故乡了!”

噩耗传到南京,朱元璋下令礼部遣官沿途设祭,让张以宁灵柩归葬福建古田故里.诗人从此长眠于他魂牵梦萦的故乡翠屏山下.

而和张以宁一块南归的大学士危素呢?因为他渊博的学问,一开始朱元璋对他十分恭敬,曾多次召见他,询问元朝兴亡的缘由,并令他写《皇陵碑文》.但皇帝对危素的宠信,很快引起一些大臣的不满.不久,危素即遭弹劾去职.而御史王著更是不断进言,说危素是亡国之臣,不可重用.公元1370年,也正是张以宁出使安南的时候,危素被撵出南京,谪居和州,穷愁潦倒,一年后忧愤而死.

六百多年过去了,重翻张以宁的《翠屏集》,我们得以看到元末明初的诗歌天空中,那一颗明亮而又孤独的张以宁星.夜风中依稀听得到那一道道婉转的诗声:“云渺渺,水依依,人家春树暗,僧舍夕阳微.扁舟一叶来何处?定有诗人放鹤归.”(《题画山水》)“晓挂船窗看,苍茫暝色分;前山知有雨,流出满江云.”(《太和县》)诗句清丽飘逸,有李太白之风.他的诗篇中,还有不少沉郁雄健之作,比如这首《有感》:“马首桓州又懿州,朔风秋冷黑貂裘;可怜吹得头如雪,更上安南万里舟.”这些诗,让我们寻觅到诗人蹭蹬的人生之路、情感之路和回归故乡之路.

岁月悠悠,人世沧桑;诗人已老,诗歌不老.

责任编辑蓝雅萍

特邀编辑古耜

上文结论,本文论述了关于对写作读史偶记和偶记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偶记本科毕业论文偶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替代者(三题)
李存刚虚惊除了不远处少数几个早起的家属走动发出的细碎的脚步声,病房门偶尔被打开时响起的吱呀声,以及清洁工阿姨拖拭地面发出的簌簌声,清晨的病房静谧如斯 病房的门敞开或者关上,那些声响都不会对睡梦中的小女.

皓云凌霄记国破山河在(卷二)
前情提要大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假诏接皇帝密令入京讨伐杨国忠,自范阳而反,一路引军南下,不足一月,便迫近常山 常山郡太守颜果卿与长史袁履谦假意归附安禄山,……待时机倒戈杀贼 可安禄山的义子天生神力,刀不.

皓云凌霄记国破山河在(卷一)
一、金刚不坏时值小寒,浓云蔽日,气候愈发阴寒,满地皆是枯槁的草木 距常山郡西门三四里的一条大道上,两匹金辔玉勒的大红骏马正领着一队兵马缓缓而行 马上乘者,一位是铁甲披挂的武将,一位是圆领袍服的文官 那.

皓云凌霄记国破山河在(卷三)
张敛秋 著 董绍华 绘前情提要史思明的大军攻下了常山,何大川和卢逖战死 常山城楼坍塌,颜苍恒和颜芸侥幸得以逃脱,但叛军又接连攻克了河间、景城……十多个郡县,不知多少百姓流离失所 颜苍恒二人捡到&ldq.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