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冬日物象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和冬日物象(二题)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冬日物象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0

冬日物象(二题),本文是关于冬日物象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与物象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冬日物象论文参考文献:

冬日物象论文参考文献

围炉取暖

寒冬,屋外飞雪,几个汉子围在火炉旁,取暖,谈生活,聊家常.

这是我喜欢的情境.

这当然是北方.雪花覆盖了大地,汉子们闲得无事,聚在火炉旁,一边暖身,一边打发日子.

初次目睹这情景,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冬天,我不过七八岁.我第一次跟着父亲回河南温县老家,看见奶奶坐在炉子上,屁股下有个小凳儿.下面围一圈她的儿孙.儿女们在围炉说话,孙子们围炉打闹.奶奶边烤火边翻动围在炉口上铁壶旁的*.壶水滋滋地响,奶奶拿起一个*掰开,分给她的孙子们吃.

奶奶看见我,欢天喜地.她吆喝开她的孙子们,让我靠近炉子.我伸出冻得肿红的小手,凑近炉子张开小手,不时摸摸泥土做的炉身,手背贴炉,烫得呲牙.

大人们笑我:小心烤熟了,我们吃你的肉.

一阵哈哈大笑,喷出嘴里的热气,屋子更暖.

那情景,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时只觉得温暖,一路上的寒冷,此刻全无.慢慢长大了,方才晓得,屋子中间那火炉,凝聚着亲情.

北方这炉子必是泥土做的.泥里混有麦草.泥土的气息,麦草的气息穿胸而过.

庄稼汉就喜欢闻这味道.

后来,我在关中的农人家里看到了更多的火炉,听到了炉旁的谈话内容:谁家母猪下了崽,谁家儿子生了个牛娃,谁家刚买了一辆自行车,谁家女人懒得不洗脸,谁家给老人办丧事请了哪儿的戏班子,菜油紧缺了,化肥涨价了,火柴买不到了,盐要凭票供应……聊得没话题了,就抽老旱烟,烟锅伸进烟袋,挖一锅出来,吸完,在炉身上磕磕,又挖一锅,点火.

烟抽够了,喝水.炉火上架着铁壶,长长的嘴儿,哧哧的冒气.喝水不用缸子,用主人家的大老碗,一气喝完,碗撂脚旁.

饭点到了,女人在外边吆喝自家的男人吃饭,于是各回各家.

围炉取暖,多有诗意.

秦岭的终南山,冬日也够寒冷.山农不用土炉,用瓦盆或者铁盆,里边燃烧一堆短节的木头.我在县政府工作的时候,冬日必深山问苦,有时一住就是几天.常见的情形是,一堆人围在火盆前, 男的谈天,女的纳鞋底.每见此景,我必掺和进去.我刚进门,围着火盆烤火的山民便停住话头,观察着我是何方人士.我说没事,我是过路的,外边冷,进来暖暖身子.说着,我哆嗦几下身子,以示寒冷,傻傻的伸出手烤火.他们还是心存疑虑.我索性抖了自己的底,说我是个写文章的,想听听山里人说的怪话,了解一下山里人的生活.作家、体验生活,这些词他们也许不懂,但知道文化人是弄啥的,无非就是在纸上写几个字.说着,我就动手往火盆里添柴,鼓起腮帮吹火.这下,他们才放心了,给我腾出一个马扎,继续诉说着生活,不时插入山里的黄段子.我这会儿,傻傻的随他们笑几声,便是最好的表情.山里人烤火用的是铁匠木.这东西耐烧,一盆火足以烤半天.

铁匠木烧过的灰烬,洁白如雪.

终南山人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围炉取暖,但情景相似,我也接受.

过去,东北人过冬,离不开火炉.没办法,天太冷.听说他们在铁网上架着肉,用炭火烤.还有铁锅炖鱼、小鸡炖蘑菇、杀猪菜、排骨炖豆角、鲶鱼炖茄子.炉火上烤的东西多着呢:玉米饼子、铁饼子、冷面.在沈阳,有许多朝鲜族人开的烤肉店,小炭炉上面的铁丝网,牛羊肉烤的滋滋响,还有海鲜贝类,也是种享受啊.还可以去吃杀猪菜,也就是酸菜炖白肉血肠(白肉是偏肥的猪五花肉), 经过长时间的炖煮,酸菜吸收了肉片中的油,蘸上韭菜花吃, 肥而不腻.比沈阳更冷的延吉人围炉的吃法更多:冷面配锅包肉、手动韩式烤串、大块烤肉、各种石锅石板、各种米酒、明太鱼啤酒屋、辣白菜、桔梗萝卜条、各种韩式正宗小菜.北方的大雪已经下过几轮了,你是不是蠢蠢欲动了?带上这些干货,去体验一把真正的东北冬天里的围炉生活吧.

北京人把过冬叫“ 猫冬”.《都门杂咏》收录有一首诗,描写旧时老北京冬日取暖的景象:“雪纸新糊斗室宽,映窗云母月团来.地炉土炕重修葺,从此家家准备寒.”老北京人喜欢吃涮羊肉.光绪十八年,曾在北京居住过的浙江桐乡人严辰缁的《忆京都词》,描摹了京人围炉涮羊肉的情景:“忆京都冬窗不透风,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不似此间风满屋,热炭又嫌樱火毒.”

聊着天,吃着涮羊肉,这情趣也不错.

欲雪的黄昏,最适合围炉取暖.炉旁的人烤着火,望着朦胧的纸窗.天色渐暗,炉火照红纸窗,有几分仙境.写下《燕京乡土记》《北京的风土》《北京四合院》的红学界元老邓云乡,在他的《忆江南》一词里对老北京此景赞叹有加:“忆京华,最忆是围炉.老屋风寒深似梦,纸窗暖意记如酥,天外念吾庐.”

清代有一部六卷本的诗话著作《围炉诗话》,为学者吴乔所著.作者在康熙二十五年所作的自序中说:“辛酉冬,萍梗都门,与东海诸英俊围炉取暖,啖爆栗,烹苦茶,笑言飙举,无复畛畦.其有及于吟咏之道者,小史录之,时日既积,遂得六卷,命之曰《围炉诗话》.”  本书通过对唐、宋、元、明历代诗歌的评论,提倡“比兴”,反对宋人的浅直无味;强调“ 有意”,反对明七子的“唯崇声色”,认为“意喻之米,饭与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主张“诗之中须有人在”.

我对诗研究不深,《围炉诗话》只是了解些皮毛,不敢妄评.书里的句子,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围炉诗话的那种意境和惬意,却是久久在心.想想,吃着爆栗,品着苦茶,说着笑话.没了寒意,有了口香,笑话暖心,这是围炉的更高境界.

不过,吴先生书中所言,并非生活的鸡毛小事,而是说诗,那艺术观绝非平庸.

可见,围炉取暖在某些有学问的人那里,演变成精神,琢磨出艺术.

提到围炉谈诗,不由想起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知己无需多,三两个足矣.大雪茫茫之夜,与无话不谈的朋友守着火炉,把酒谈心,是何等的畅快.

聊到兴致处,抠着鼻子,挖着耳孔,更是自在.

大雪封门,没有朋友来,一个守着炉子读着自己喜欢的书,又是另种乐趣.古人云,“雪夜关门读禁书”.古时的禁书不少,清风阳光下的阅读,被人瞧见,可能会招来牢狱之灾,难免提心吊胆.大雪天就无需担心了,鬼才会登你的门.炉火是温暖的,书里的内容是舒心的.听着雪落的轻巧,体味书中的意境,摇头晃脑,揣摩风月,那才叫享受.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围炉读书,一切皆在自己的内心.

现在,围炉取暖的情景很少见了,我有点失落.

雪是冬天的白衣使者

若一冬无雪,北方的冬作物就会枯死,闹开春荒.

“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产”、“雪是麦田好棉被,雪多枕着馒头睡”……农谚,总是对雪情有独钟,心怀感恩.从关于雪的谚语中可以看出,小雪的节气里雪花飘飞,来年麦子就丰收,草木就旺盛.在我的家乡,一到小雪节气,人们忙着给田里堆肥,给果树剪枝,恭候雪花莅临.此刻,人之盼雪,就如渴望菩萨问世.来年的丰收,就寄托在雪花的身上了啊.

雪花,仿佛白衣少女,冰肌玉骨,冰清玉洁,婉约清丽,温柔抒情.

如果说,“立冬”拉开了冬天的序幕,那么“小雪”便是冬天舞台上的第一支舞曲.雪花身披晶莹的衣衫,舞动轻盈的身姿.

越冬的小麦匍匐于泥土之上,一半是绿中带黄的麦苗,一半是晶莹的雪花,色调明暗分明.树枝落光叶子,挂着薄雪,映衬着银灰色的天空.旷野、庭院,一枚枚落叶从雪中探出头,几分神采.

冬至那日,城西涝河迷蒙浑茫,老柳身披雪花,银装,素裹,苍桑,雄奇,好似大漠.河床穿过冰雕的芦苇,凝成朵朵白花,像是祭奠,像是怀念,像是告别.河畔灌木上积雪层叠,起伏有致,宛若银白的雪龙.我所惦念的那片荷塘,厚厚的冰层中,有残荷的枝干穿出,凝成一根根冰柱.

在我看来,雪是人间吉祥的物象,然而在一个个唐代诗人的笔下,雪却成为忧伤与凄凉.

岑参有首诗,诗名《白雪歌》:“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描绘的是大雪之中边塞送友人离别时惆怅的心境.诗人以雪景烘情,给人们留下这样的印象:雪是凄凉、阴沉的产物.边塞诗人高适由“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情景,发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的感叹.以五言律诗擅长的刘长卿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写到贫苦人家的孤寂难耐时,也同风雪结合起来,衬托出人生的凄凉和荒漠.晚唐诗人罗隐,多次落榜而显名于史,在他生不逢时的笔下,“瑞雪”成了不祥之兆.他在《雪》中这样写道:“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诗中的“瑞”对于贫苦人来说,是一种不祥之兆.

《白毛女》的电影或戏曲,对于现在六十岁上下的人是熟悉不过了.冬日雪的背景下,杨白劳正陷入苦于无法向地主黄世仁交租的悲苦.在“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除夕之夜,恶霸黄世仁威逼杨白劳用女儿喜儿抵债.

瑞雪兆丰年.没错,这是时令的预兆.

问题的关键是,你首先要度过雪花飞舞的冬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视野里的情景,并非幻想,而是现实.

人们总是以为,雪是为北方设计的.

但现在,它的足迹开始探访南方.它的初衷是让南方人见识它的模样,赏雪景,打雪仗.

但很不幸,它的一厢情愿酿成雪灾.报道称,二零零八年初,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遂了南方人所愿,降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七省.仅湖南就有三十万人被大雪围困,一千三百五十九点五万人次受灾,一万一千间房屋倒塌,三万三千头大牲畜死亡,菜棚垮架,电力中断,交通停运……

人们还来不及欣赏他们心仪的雪景,忽然发现大雪已成灾难.

雪知闯祸之后,才发现它和南方的人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于是追悔莫及,扼腕叹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算了,算了,我再也不和南方人玩了,还是置身于北方吧.

前些年,一位广西的文友看过一篇写雪的文章,给我发来信息:此生从未见识真正的雪花,那洁白的雪片啊,何时能滋润我的灵魂?当他经历了二零零八年那场雪后,胆怯怯又发来信息:你们西安一个冬天都是飞雪,不知道会死多少人?他说得没错,一场雪后,阳光再灿烂,也有照不到的地方,阴影里雪的踪迹还在,冰块依然晶莹.如果在秦岭,那阴沟、阴坡的雪迹会延伸至来年的初春.但,雪是不会给北方人带来灾难的.我回信息:在你们南方,雪是魔鬼,在我们北方,雪是天使,这就是区别.他有点明白了,说冬天里,雪便是南北差异的见证者啊.雪是北方的天使.他描述的一点没错,有我的祖母为证.

平日,祖母总喊腰疼腿痛,蜷缩在热炕上,到了落雪日,她才显出精神,不是坐在门口的凳儿上观雪,就是操起扫帚扫雪.祖母乳名三儿,不像女孩的名字.她是腊月初三那天来到世上,结婚那天也是腊月初三.决定祖母一生命运的那两个腊月初三都下着雪,在地上积得很厚.这真是巧合.出生时的那个腊月初三,她不会晓得;结婚的那个腊月初三,她忘不了.她向我叙述出嫁那天的情景:雪片飘了几天几夜,迎亲的“花车”碾着积雪,载她驶向十里之遥的一个村庄,她流了一路的泪.这是告别之泪,也是迷惘之泪.这一日,将决定她一生的痛苦或者幸福.这个世界留给她最美的镜像,便是一片白茫的雪.

祖母这一生,找到了一个好“主”,祖父虽未使祖母大吉大利,却也让她没有忧伤,恩恩爱爱、平静安祥地过着日子.祖母六十岁岁那年,祖父辞她而去.那也是一个落雪的日子

雪关联着祖母一生的命运,无怪乎她和雪有着那么深厚的感情.

每当下雪的日子,祖母就显得精神.平常的日子,她总是腰疼腿痛,大多时间总蜷缩在热炕上,听见或者看见下雪就来了精神,不是坐在门口的凳儿上观雪,就是操起扫帚扫雪.

看着还在扫院中雪的祖母,我的疑惑消除了,雪和人生并非毫不关联,再广泛一点说,大自然中的一切自然现象,都是和人的喜怒哀乐联系在一起的.

祖母扫罢雪,回屋,嘟囔着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歌谣:

“下雪了,拾钱了,翻个身儿过年了.”

雪是祖母不忍舍弃的生命背景.在她七十岁那年冬天,父亲带她去海南岛.那年,又是祖母喜欢的雪冬,雪将树枝压弯了腰.一下飞机,祖母又是喊热,又是喊累,岛上阳光如火,她头晕目眩.她抱怨着:这地方把人能热死了,来这儿弄啥.到了三亚,祖母向父亲说我不逛了,这地儿连片雪影都见不上,有啥意思啊?

七十三岁那年,祖母死在冬天,那也是一个落雪的日子.这场雪,为她的生命送行,她死得很安详.

止笔时,正是除夕,室外又飘起雪花.

这是不是这个冬天的最后一场雪呢?我不知道.我的心思,只在阳台上妻子养的那盆兰花上,黄绿花朵,飘散出清新芬芳,与窗外的漫天飞雪,一起渲染天地间的大美……

【作者简介】赵丰,西安市鄠邑区人,中国作协会员,出版小说散文集10 余部.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二届孙犁散文奖、第三届柳青文学奖获得者,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北京文学》《散文》《书屋》等文学刊物发表作品800 余篇.

该文总结:这篇文章为关于对写作物象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冬日物象本科毕业论文冬日物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一代代的桨声(外三题)
田友国我家就住在汉水河边,依稀记事大约就从看祖父驾小木船开始 那时候,我心目中的祖父就苍颜了,腰眼佝着一种向前匍匐的姿式,像即近倒塌的丝瓜架,再经不住雨水似的 可祖父划动桨叶的手臂却有不尽的力气 附近.

替代者(三题)
李存刚虚惊除了不远处少数几个早起的家属走动发出的细碎的脚步声,病房门偶尔被打开时响起的吱呀声,以及清洁工阿姨拖拭地面发出的簌簌声,清晨的病房静谧如斯 病房的门敞开或者关上,那些声响都不会对睡梦中的小女.

归去来兮(外二题)
离开故乡“梁家庐”已经五十五年了 这些年来,自己一直披星戴月奔波在“路上”,几乎忘记了故乡的模样 这回终于有了机会,大年正月初五,我们几家老少十二口人乘.

猎狐行动(十五)
与此同时,在几千公里外时差一小时的中国北京,设在猎狐行动办的金边缉捕工作中国指挥部也正式开通,辛婷、孟晋和彭蓬都坐在电脑旁,随时准备给前线提供信息支持,刘副局长默默地注视着电脑屏幕,……待前方的消息 .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