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金融监管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 与经济学视角下的金融监管改革相关论文如何写

主题:金融监管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0

经济学视角下的金融监管改革,本文是关于金融监管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跟金融监管和金融监管改革和经济学视角相关论文如何写.

金融监管论文参考文献:

金融监管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金融的论文金融经济杂志社金融博览杂志经济学论文题目大全

摘 要:2018年4月8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这标志着我国的金融监管从“一行三会”时代正式跨入了“一委一行”时代.金融监管体制又一次进行了重大调整.新的监管框架是否能够提升监管效力,满足金融发展的需求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主要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为例,使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金融监管的成本收益有效性,并以我国监管体制沿革为基础,从分业与混业监管、机构与功能监管、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不同阶段金融监管的成效,并在此视角下,对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成效做出展望.

关键词:成本收益分析 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8)11-041-03

一、有效金融监管的分析

不只是在我国,全球范围内来说,金融监管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过.金融监管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近年来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金融业的每次改革波动,都会引发对金融监管工作的质疑和改革方案的讨论.

金融监管是对金融机构收集、产生、分析、使用信息能力的监管.由于金融监管是一种政府规制行为,其行为也应当符合经济学的原理.具体来说,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金融监管进行收益与成本分析.

金融监管不直接产生收益,其收益主要包括由于实施监管导致的金融体系风险损失的减少、市场效率的增加及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特别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监管成本主要包括由监管者承担的行政成本和由被监管者承担的执行成本等直接成本,以及由于实施监管而引致的市场效率损失、寻租与腐败等间接成本.关于金融监管有效性的分析就是对金融监管收益与成本的讨论,目的是研究如何以最小的监管成本实融监管收益的最大化,或者说在监管成本既定的情况下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实融监管目标.

二、金融监管收益成本因素分析

(一)金融监管的收益

一般来说,金融监管的收益缺少定量指标,没有直接的经济指标可以度量.社会融资规模、金融机构倒闭及金融机构监管处罚数量均无法实现对金融监管收益的量化衡量.因此,本文根据金融监管目标的实现情况,对金融监管进行定性分析.在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监管的宏观目标.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健全性.要求达到:金融监管能有效防范和管理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健全安全网机制、减少金融业负外部性的同时,有效抑制和防范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二是监管的微观目标.保持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竞争性,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达到:金融监管活动在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对金融经营活动造成的附带损失最小化,并且能够有效增进金融业的市场效率.

(二)金融监管的成本影响因素

金融监管的主要工作是收集金融机构的经营数据,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相应机构采取现场检查等进一步监管措施.由此可见,数据收集的工作量、数据分析的难度以及实际采用的监管手段决定着监管成本的大小.

1.数据收集的成本.随着金融机构数量的快速上升,业务规模不断增加,监管部门需要收集的数据量增加了数十倍.

近20年是金融业发展的黄金20年.法人金融机构的数量几乎翻番,从业人员增加一倍以上,金融业占GDP的比例从1997年的5.2%上升到2006年的7.9%.

特别是近十年(2007-2016),保险公司的总资产从2.89万亿上升到15.38万亿元,增长了5.32倍;证券公司的总资产由1.73万亿增占到5.79万亿,增长3.35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由53.12万亿元增长到232.25万亿,增长4.37倍.与此同时,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的全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则基本保持平稳,甚至部分年份还有较大的减少.直到2016年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2.数据传递的成本.数据在监管部门之间传递的效率也是监管信息获取的重要成本之一.

在金融市场以分业经营为主流的时期,监管部门如何快速、准确地从金融机构收集数据是数据收集工作的主要困难;在金融机构之间的交叉业务不断发展并成为主流后,监管部门对被监管机构交叉业务的检测及数据交换共享,成为发现风险的难点重点.

3.数据分析的成本.金融创新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的业务复杂程度不断加大,数据分析的难度不断加大.监管部门的监管手段从传统的档案翻查,到传统非现场监管的数据分析,再到当前对金融机构业务数据的交叉分析.数据分析的难度不断增加.

4.监管工具的成本.相对于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成本,监管工具是监管部门仅有的能够主动选择的部分.通过调整监管工具,能够根据被监管机构业务特点,选择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而提升在成本约束下的监管有效性的最大化.

监管工具主要分为三大类: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及相关准入事项.其中,现场检查是指通过监管工作人员的专项监管检查,发融机构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非现场监管是指通过对金融机构上报监管数据的分析,发现潜在的风险趋势及隐患,进而有针对性的分析及现场检查;准入事项包括机构准入、业务准入和人员准入,根据监管评级、检查发现问题等方面,针对性的采取限制性措施,对金融机构及其管理人员实现震慑效应,进而达成规范其发展的监管效果.从实施成本来看,三大工具的成本构成不尽相同.现场检查的成本主要是人员成本和时间成本,成本高,时间长,只能针对特定机构和特定业务开展,且对风险的识别滞后,主要通过监管处罚、监管提示等方式实现对风险的防范;非现场监管的成本主要是系统建设成本和信息分析成本,在系统一次性较大投入后,后期的边际成本较低,且能够对全部机构和全部业务进行非定向分析,但监管效果高度依赖监管数据质量,在缺少现场检查支持、交叉业务数据缺失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对风险的准确及时识别;准入工具具有实施快,效果大的特点,但是需要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结果的支撑,无法独立实施.

三、我国金融监管实践沿革

从我国的金融监管实践来看,我国的金融监管经历了从分业监管到混业监管、从微观审慎监管到宏观审慎监管、从机构监管到功能监管的变革.

(一)分业监管与混业监管的选择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金融发展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至1993年的初级混业经营时期;第二阶段从1993至1998年的分业经营时期;第三阶段从1998年以来,进入新的混业或综合经营时期.

在“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格局下,中国人民银行主要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进行监督与管理.银监会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全国金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它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依法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保监会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健运行.“一行三会”通过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金融监管.其中,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的分支机构延伸各个县区;证监会与保监会的分支机构仅设立到省级行政区或地市级行政区.在机构内部管理方面,“一行三会”实行条线化垂直管理,与地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防止地方政府过度干预.此外,地方政府为了更好地参与金融事务,纷纷组建地方性金融监管部门——金融工作办公室,负责地方金融秩序的维护和政府与各金融机构间的协调工作.

一般来说,在交叉业务较少的情况下,分业监管能够满足防范风险的需要.专业化的分工,更有利于提升监管人员的能力和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再加上潜在的“监管竞赛”因素影响,各监管部门对各自监管的行业发展均给予了较大支持,监管容忍度较高,行业均处于快速发展状态.

从具体成本来看,无论分业监管还是混业监管,单位信息收集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降低,但是由于信息量的快速增加,总的收集成本在持续上升.对于信息传递成本,在分业监管情况下,各监管部门均建立了独立的监管信息统计部门,满足自身的工作要求.但是跨部门的信息共享缺乏有效机制,成本较高.对信息分析成本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分析工具效率的提升,对单体机构的信息分析成本下降.但是随着金融机构数量、业务量的增加,特别是业务复杂程度的提升,总体分析成本的变化不明确.此外,监管工具方面,跨部门的监管政策出台较难,部门监管标准难以统一,容易导致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行为.

(二)微观审慎监管到宏观审慎监管的选择

分业金融监管的架构无可避免的强化了金融监管的策略以微观审慎为导向,各个监管部门出台的主要规定均是针对防范单体金融机构风险的.以银行监管为例.虽然《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明确了“促进银行业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的宏观目标,但是一直以来,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一直没有得到我国,乃至全球金融监管者的关注和重视.事实上,尽管防控单体金融机构风险是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但即使单体金融机构是稳健的,整个金融系统却仍可能是脆弱的,也可能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

从监管成本来看,微观审慎监管成本和难度要远远低于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层面,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密切跟踪分析单体金融机构的各项经营指标,及时发现和提示金融机构的特定风险.宏观层面,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难以捕捉,缺乏合理的监测指标.即使在发现了风险苗头后,监管部门之间需要深度沟通交换信息,确定合理的监管措施,避免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等问题而无法及时推出.因此,宏观审慎监管的难度要远高于微观审慎监管.

从监管规则的沿革来看,从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推出以资本监管为基础的《巴塞尔协议》开始,监管的重心均是集中在单体机构上.一方面是由于当时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度相对较低,风险传染问题不是主要风险点;另一方面理论难度较大,监管工具缺乏坚实的依据,也导致了宏观审慎监管滞后于微观审慎监管的发展.

从监管工具来看,无论是现场还是非现场监管反映的都是微观层面的金融机构已经形成的历史数据信息.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由于实施成本相对较低,便于分析,在监管实践中被普遍采用.在宏观层面建立完善的监管架构,则需要基于海量数据构建合理的分析预测模型,这些要求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过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目前采用的主要宏观监管工具有窗口提示(经济金融形势季度通报)、政策制定(参与宏观政策的制定)、大额风险预警等.

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是顺应了金融发展的需要,但是其要求的数据分析的能力较高,相应的成本也较微观审慎监管有大幅提升.

(三)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的选择

功能监管的概念最早源自于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C.Merton)的《功能视角下的金融体系运营与监管》一文,其概念与机构监管相对应,简单来说就是指监管职责的划分标准.顾名思义,机构监管是按照机构类别来划分监管职责,而功能监管是按照业务类别和业务功能来划分监管职责.

与分业监管类似,机构监管是我国金融监管最早选择的模式.相较于功能监管,机构监管更容易形成专业积累,更便于长期的跟踪分析,监管成本较低,监管更有深度.随着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务多元化,结合金融创新的驱动,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之间的横向业务合作、股权交叉投资和业务交叉经营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风险暴露已经跨越了原有的传统范围和领域,监管重叠与监管真空同时并存的问题更加突出,监管套利的空间明显增加,单纯的机构监管理念和架构已越来越不适应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

因此,监管方式也随着业务的发展做出相应调整.以银监会为例,通过内设机构调整,归并功能监管事项,将信息科技等专业性强的监管职责单独分立,与机构监管平行,有助于在不同级构间保持相同的监管标准,减少监管套利,强化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的协调配合.在跨部门的协同方面,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之间也建立了监管联席会议等制度,实现了对跨领域的重大风险监管协同.但从实施情况来看,通过多重审批等手段(例如跨业合作经营),实现了对同一业务标准统一的功能监管,有效减少了监管套利空间,但是存在反映滞后缓慢的问题,无法对市场风险进行快速反映.

功能监管解决了,或者说在特定领域(例如信息科技)降低了信息在同一监管机构内各部门间的传递成本,但是在监管架构仍然是分业监管的情况下,跨部门的信息传递成本仍然较高.

四、“一委一行”新时代下的金融监管有效性

“一委一行”结构包括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银保监会.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是在2017年7月由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最终明确设立,2017年11月8日正式成立,作为国务院统筹协调金融稳定和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议事协调机构.本次对于金融监管机构改革调整之后,各机构之间的监管配合将会加深,金融监管的成本也将产生较大变化.

除了机构的合并,新成立的银保监会在部门设置方面也体现了混业监管的理念.根据最近发布的银保监会“三定”方案,新的监管机构仍然基于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框架.除部分机构合并整合外,各银行与保险机构的专门(下转第44页)(上接第42页)监管部保留,功能监管部门继续强化,在统计信息部的基础上,拟新设部门有两个,为“重大风险与案件处置办/局”和“股权与公司治理部”.此外,还在原来银监会现场检查局的基础上,建立了两个稽查部,负责现场检查工作.

新的监管架构对监管成本产生较大影响.信息收集成本方面,主要由信息报送机制决定,监管机构的调整暂时不会影响信息报送机制,因此收集成本不会有较大变化.监管还是混业监管,单位信息收集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降低,但是由于信息量的快速增加,总的收集成本在持续上升.

信息传递成本方面,监管机构的调整实现了向混业监管的进一步发展,监管信息统计部门合并,打通了信息共享的壁垒,为发现和杜绝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行为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成立,使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更加畅通.信息分析成本方面,两类机构交叉业务的分析将成为银保监会的新增加的监管任务,虽然成本有所上升,但是却填补了过去监管的空白.此外,混业监管的推进打破的原有监管的局限,对监管实现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的改变确立的制度基础.因此,监管收益受这方面影响得到进一步提升.

监管工具的方面,监管政策的制定可以综合考虑银行保险机构的业务发展,跨部门的监管协调时滞进一步降低,有效性得到提高,对机构的发展促进更加理性,“监管竞赛”问题得到缓解.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也必将强化监管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监管工具的制定将进一步突破部门利益,监管工具运用效果总体提升.

五、结语

金融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无时无刻都在从各个方面影响着金融监管工作,因此金融监管架构的改革永远是进行时.我国的金融监管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微观到宏观,从分业到混业,从机构监管到功能监管,随着金融业的沿革变化不断调整完善.“一委一行”的架构改革顺应了行业发展的趋势,继承了原有监管框架的优点,针对监管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做了相应调整,在监管资源有限的约束条件下,通过打通混业监管障碍,改善内部信息传递共享机制,进一步整合功能监管,强化机构监管,使得风险识别能够更快速,定位问题能够更准确,措施制定能够更全面,整体的监管效果将更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兆星.我国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变革——银行监管改革探索之八[J].中国金融,2015(5):17-20

[2] 王兆星.金融综合经营与分业监管变革——银行监管改革探索之五[J].中国金融,2014(23):12-16

[3] 王兆星.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变革——银行监管改革探索之七[J].中国金融,2015(3):14-18

[4] 巴曙松,王璟怡,杜婧.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0(5):83-89

[5] 刘晓勇.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1.郝静明(1982—),男,山西太原人,山西金融租赁有限公司风险与合规管理部经理,主要从事风险管理工作;2.张莹(1984—),女,山西清徐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山西监管局主任科员,主要从事银行业监管工作.)

(责编:郑钊)

结束语:本文论述了关于金融监管和金融监管改革和经济学视角方面的金融监管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金融监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从非平衡系统经济学视角经济体制改革
摘 要本文从非平衡系统经济学视角分析了东三省经济状况,提出东三省经济滞后的原因和需要改革的方面 关键词非平衡系统经济学;体制改革;东三省非平衡系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源于一、耗散结构经济论 把经济系统看.

金融监管改革亟需厘清的几大问题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 面对复杂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当前金融监管体系也暴露出一些问.

金融监管改革新形势和保险资产管理业
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进一步把金融监管改革推向落实  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稳步推进,并逐步摸索形成符合中国发展特色、满足金融发展需要的金融监管框架 继2017年7月14日国务院金融.

基于新媒体视角下学校田径教学改革中的问题
【摘要】新媒体时代具有跨界融合度高的特点和便利,基于新媒体传递速度快、受众人群多、传递方式新颖……优势,将新媒体应用到传统的田径教学改革中,是学校改革田径教学模式的可行之策,是提高田径教学的又一科学性.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