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读书类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和从《见字如面》解读书信之美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主题:读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0

从《见字如面》解读书信之美,本文是读书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与《见字如面》和书信和解读类论文范文检索.

读书论文参考文献:

读书论文参考文献 管理学基础论文1500字安全教育论文800字企业管理论文5000字食品安全论文2000字

摘 要:书信作为人际交往的语言载体,记录着历史的嬗变,蕴含着民族的精神信仰和处世智慧,富有独特的美感.写信人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感寓于其中,信笔所至,自然真挚,给人以情感的体味、心灵的陶冶与思想的启发.在传统家书因媒介革命的冲击逐渐走向没落的当下,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传统书信带给我们的美感享受,从而让更多的人重拾纸笔,找回失去的从容.本文从书信这一特定语境出发,以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第一季)选入的76封书信原文为语料,从审美维度解读书信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与情感之美.

关键词:《见字如面》;信;审美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6-0054-03

“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1]229,书信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已发展成为了重要的文字传播媒介,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传统家书因媒介革命的冲击逐渐走向没落.当数字时代的电子通讯设备以惊人的速度替代书信,人们远离了“家书抵万金”的忧思,却少了一份“纸短情长”的珍重.近年来,从“抢救家书”到“全民读信”再到学界对书信文化的广泛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去发掘书信藏于时间褶皱里的魅力,由此衍生出一批优秀的文化产品.其中,被评为“荧屏清流”的语言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凭借极简的“读信”形式为书信正名,让更多的人看到那些重叠了时空,不能被遗忘的历史和寄托.书信中缤纷的人生意味和审美情调使人走进自由放达的语境,在真实而有温度的字里行间拨动被生活打磨钝化的心弦,品味自然灵动的语言美,重塑多维鲜明的形象美,体悟真挚有力的情感美.《见字如面》(第一季)共选入76封书信,按照写作时间可划分为中国古代(1840年以前)、中国近代(1840年—1949年)和中国当代(1949至今)三个阶段,每一封都是诉诸现实的代表作,充满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其向往生活的不懈追求和美好愿景.这些书信所表达的,或是对民族的拳拳之心,或是对亲友的眷眷思念,徜徉其中,我们总能跟随写信人的笔墨重温家国历史,游历岁月人生,在审美过程鉴山河冷暖,感知世道人心.

一、语言美:自然灵动引人入境

写信的过程,也是语言表达的过程,自由的畅所欲言是书信审美之门的钥匙,打开写信人真实的内心世界.高尔基说:“真正的美,正如真正的智慧一样,是非常朴素的,并且是人人理解的.”这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自然美往往也是最打动人心的美.书信中的语言没有刻意表现的华美藻丽,方寸纸张,宣诉绵长,一字一句皆是真情的堆砌.平实的言语因情感的自然流露而鲜活灵动,蕴藏着美的气质,引人入境,耐人寻味.使人置身于书信里那些从前的“慢时光”,在言辞生动、情真意切的表达中领略语言艺术的美.

1979年的夏天,顾城与谢烨在列车上邂逅,在两人互生情愫的往来信件中,顾城这样描述谢烨寄来的照片:“斑驳的古塔蕴含着多少哲理,又萌发出多少生命.无穷无尽白昼的鸟没入黄昏,好像纷乱的世界从此结束,只有大自然、沉寂的历史、自由的灵魂……太阳落山的时候,你的眼睛充满了光明,像你的名字,像辉煌的天穹,我将默默注视着你,让一生都沐浴着光辉.”一瞬的画面仿佛定格了所有的美好、浪漫、热情和希望,景美人更美的倾心溢于言表,满怀对未来生活的希冀和幻想.“这几天我躺在床上,天天看或者说是听你的信,也许我真从你那带走了灵魂,它不时聚成你的样子,把你的诗送到我耳边”“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你,像兄长那样站在我面前.你礼貌地带着我走路,给我讲安徒生、讲法布尔的故事,讲路边的草怎么结出果子……”回信中难以面述的思念和羞于直言的悸动跃然纸上,洒满了少女的的爱恋,语言的含蓄美涤荡心田.林微因写给徐志摩的道别信中:“实际上,我很脆弱,脆弱得像一支暮夏的柳条,经不住什么风雨.”“我留下这一封最后的紫信——紫色,这个我喜欢的哀愁、忧郁、悲剧性的颜色,就是我们生命邂逅的象征吧.走了.可我又真的走了吗?我又真的收回留在您生命里一切吗?”笔端埋于内心的苦痛、矛盾与不舍,终敌不过命定的情深缘浅,词句间明晰的色彩美与柔婉美浸着数不尽的叹惋与悲凉.张晓风写给世界的公开信里,有这样坦诚的牵挂:“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郑艺写给父亲的信中,有这样质朴的表白:“爸爸,拿不到金奖又怎么样呢?成不了世界最牛的摄影师又怎么样呢?对别人来说,你需要有一大串的定语来证明自己.但对我来说,爸爸,两个字就足够了.”源于内心真实的表达无需修饰,如春日甘露般温润的亲情流露出语言朴素与平实的美,让人由衷地感受到作为母亲、作为子女对家人清澈澄静的爱.

二、形象美:多维鲜明见字如面

书信的审美鉴赏离不开人,书信的创作也离不开人,无论是写信的人,还是信里的人,他们的形象透过泛黄的纸张明晰生动、映入眼帘.面对书信中真实的人物,当我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每一个形象,思想情感跟随他们的“举手投足”而波动起伏,这个过程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以信件提供的人物为依据,通过形象思维展开积极的联想,补充和丰富形象的内涵,从而产生多维鲜明的形象美感.至此,一个个有血肉有温度的人物形象在审美过程中见字如面,深入人心.

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表达对韩愈的钦佩之余自然地表露了自己的才情,一封独特的求职信让人看到游历十年后依然热情豪放,“不作寒酸求乞态”的诗仙;夏元淳在《狱中上母书》中洋洋洒洒的“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尽显英雄本色,使人感怀那个年仅16岁,立于天地间慷慨赴死的少年;虎门销烟后被革职遣送边关,林则徐在家书中毫无怨言并加以宽慰,护国忠诚,一片丹心;受命修建铁路的詹天佑写给老师诺索布夫人的信以表决心,终攻克施工难点,不负众望,创造奇迹;顽强斗争的革命青年闻一多,写信回绝父母让其“暂避风头”的建议,发出“乃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的呐喊;铁骨铮铮的爱国战士胡琏,在石牌保卫战中坚守要塞留下遗书,道出“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的诀别;郁达夫在写给文学青年的公开信中“唆使”生活困顿至极的沈从文去“盗窃”,道尽中国文人哀叹世态炎凉的无奈与悲愤.在尖锐而讽刺的字句里我们看见郁达夫执笔时激愤痛楚的神情,看见迎风伫立的“窄而霉小斋”,也看见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沈从文从北漂文青到写进文坛的艰辛;钱学森致信欢迎即将从美回国的著名力学家郭永怀,希望与其共同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奋斗,跃然纸上的殷切期盼是一名科学家致力于科研的决心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二人终携手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及众多一流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史铁生在写给盲童朋友的信中结合自身体会给予他们追求幸福的勇气,表现出对残疾处境的思考和达观的生活姿态.让人仿佛看见坐在轮椅上的的史铁生正在给孩子们讲述自己因病瘫痪的经历,目光柔和,娓娓道来,自身的不幸并没有阻挡他热爱生活,用文学探寻生命的意义,给予残疾人士以鼓励、希望和尊严;在收到两封黄克功杀案的免死请求信后,回信中仍决定对经历长征颇有战绩的黄克功处以极刑,并建议在公审大会上当着本人的面宣读.纪律之严明,态度之果决,铁面无私的形象之下是一代领袖的凛然正气与处事的光明磊落……多少风云人物的事迹卷帙浩繁,却止步于历史的记载,而书信中那些饱满生动的形象给人去感知、去想象、去触摸的审美空间,从至情至性的表达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

三、情感美:真挚有力扣动心弦

“迄今为止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的结构和层次里都可看到人自身理智地复现自己(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的印记,语言成为使用人投射自己心灵幻影的最得心应手的对象.”[2]63信件作为人复杂内心的表达和复现,直抵读者的心灵深处.我们之所以为书信中的形象所动,是由于写信人的所感所悟与我们内心丰富的情感相似或相通.正如军旅书信中战士对祖国领土的捍卫和牺牲能够触动我们,是因为我们心底那份对国家和民族深深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书信里放达不羁的观念能够启发我们,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着对自由的渴望.不同历史语境下的书信就像是一座满载中国人情感的博物馆,对家国的深情守护,对伴侣的温情缱绻,对友人的真情相惜……每一处“景点”都将审美愉悦寓于情感共鸣之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扣人心弦.

甲午海战开战前,陈京莹的家书中“兹际国家有事,理应尽忠……而儿不孝之罪,总难逃于天壤矣”字字表达为人臣“忠孝难两全”的歉疚;杨开慧在领导秋收起义时独自参与革命斗争,遇难前写给弟弟的托孤信句句诉说为人母对子女的不舍;1935年3月,写下“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的红军战士刘伯坚给亲人留下书信后壮烈牺牲;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根据地进行大扫荡,37岁的左权指挥部队掩护北方局等机关突围转移,给妻儿留下最后一封家书.纵观历史,在外敌入侵、民族陷入危难之际,无数革命先烈保家卫国,践行忠义,那些曾经在战火中牺牲的鲜活生命应该被人铭记.战地家书早已超越了个人情感,承载着民族情感和时代记忆,呈献给读者以崇高宏大的悲壮美.父母对子女的期许、游子对亲人的思念、兄弟姊妹之间的相互照拂,这些情感跨越千里之遥在家书中表现的尤为浓烈.书信中刘慈欣对女儿跨越200年的祝福;蔡春猪对自闭症儿子坚强勇敢的爱;邱文周把遗书变成与六岁女儿的“捉迷藏”游戏;身患重病的萧红一封《“九一八”至弟弟书》满是儿时的回忆和对弟弟深深的想念;知青桃桃与父母分享一代兵团人的劳作日常,充满了对家的依恋和对生活的善意.家书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亲情都是每个人无法割舍的动力之源,一字一言饱含温情的人伦美.书信审美情感的无限流动里自然少不了美好的爱情,徐志摩与陆小曼爱的坚决炽烈;鲁迅与许广平爱的温馨平淡;曹越华与王德懿的“世纪情书”;蒋碧辉与张道藩的相互成全;黄宗英与冯亦代的黄昏爱恋.或灼热永恒,或清新隽永,信件背后每一段真实的爱情故事里藏着恋人间的浪漫幻想与心有灵犀,使人在不同的爱情风景中沉醉.不似亲情的纽带牵绊,不似爱情的缠绵悱恻,友情超越血缘地缘,千万种衡量标准不过一个“真”字.正如曹禺在信中所说“你鼓励了我,你指责我近三十年的空洞……能得你这般坦率、真诚的言语是我的幸福,更使我快乐的是我竟然在如此仓促的机遇中得到你这样的诚真见人的友人.”因为信任即使话中带刺也要一语中的;因为懂得所以虚心接受,格外珍视.黄永玉与曹禺两位大师探讨艺术创作的往来书信让我们看见真正的友谊应有的模样.

书信的魅力往往在于其镶嵌于生活的现实感,“最优秀的作家都是现实主义的,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您除了看见目前生活的本来面目以外,还感觉到生活应当是什么样子,这一点就迷住您了.”[3]217在这个精神价值遭受冲击和消解的时代,书信的审美,也是一种德行的审慎.写信人与收信人笔端真诚的互动,那些发自内心的慰藉勉励、澄清误会、分担苦痛、分享喜悦在复杂的生活现实面前显得弥足珍贵.授受之间情感挚诚、至真唯美,爱国情、孝亲情、爱子情、手足情给人带来德行的重塑,使人的心灵在一封封书信中被触动、被治愈、被净化,随着信件的内容,内心或凛冽或怅然,情绪起伏过后,从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传统书信的灵魂如同璀璨的星光装点历史的长河,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守护,把书信之美输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传承发扬,沁融于心.

结束语,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见字如面》和书信和解读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读书本科毕业论文读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见字如面》的传播学解读
编者按有这样一档节目,只有一位演员,一个讲台,一封信,却收获了无数观众最由衷的掌声和喝彩;有这样一个团队,当整个行业都专注做互联网娱乐的时候,他们能够想到人类精神消费的根本利益所在,坚持把知识转化成滋.

《见字如面》:书信的力量
文翁佳妍这档朗读书信的综艺节目,节目方案刚出来路演时,预估每集的点击量是20万,而现实是,这个数字变成了——1000万 “这场战事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 ”.

《见字如面》:书信里的人生百味
从不在综艺节目中露面的归亚蕾,此刻站在陈设简单的舞台 她对观众微笑点头致意后,开始读手中的让他活在我的歌里吧 这是她的朋友蔡琴写给媒体的信,在前夫、著名导演杨德昌逝世的当晚 读完,归亚蕾也没有多余的话.

解读《柳敬亭传》
作者简介陈小玲(1994),女,汉族,广东江门人,五邑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8701柳敬亭传是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