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概念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跟VR新闻概念的滥觞和误读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主题:概念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0

VR新闻概念的滥觞和误读,本文是概念类学术论文怎么写跟滥觞和概念和VR新闻概念相关本科论文范文.

概念论文参考文献:

概念论文参考文献 新闻总署期刊查询入口新闻投稿网站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读写算杂志

“VR新闻”概念的滥觞与误读

文/周 丽

VR新闻的出世受到新闻业界与学界的极大关注,在VR技术的发展下,VR新闻激发了大家对新闻作品新的想象力.截至2017年8月,CNKI收录的以“VR新闻”为篇名的文献共计87篇,这些文章集中于对VR新闻、VR技术进行分析,指出未来VR新闻发展的方向.一部分文章讨论了VR新闻给新闻业界带来的变化,如VR新闻对传媒业态的重构问题.此外,有学者从受众的角度观察VR新闻,VR新闻给受众带来新的沉浸式体验,同时亦带来对VR新闻*悖论的探讨.在VR技术发展的同时,业界与学界对VR新闻的关注度持续上升,VR新闻广泛操作的可行性及其对传媒业态的影响成为显性话题.然而,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时,笔者发现,目前业界与学界对“VR新闻”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与统一的标准.网络搜索中,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也未收录“VR新闻”“VR News” 的词条,众多使用者在其概念的用法上出现了泛用、误用的情况.基于此,笔者在进一步的文献溯源中,对 “VR新闻”进行了概念溯源与辨析.

VR新闻及其概念辨析

何为“VR新闻”.VR是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的缩写,首次由美国VPL公司创始人拉尼尔(Jaron Lanier)提出,他认为虚拟现实是综何为“VR新闻”.VR是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的缩写,首次由美国VPL公司创始人拉尼尔(Jaron Lanier)提出,他认为虚拟现实是综合利用计算机系统的图形与各种现实控制接口设备模拟现实,在计算机上生成真实的或想象的、允许用户交互的三维环境.它人为地为受众制作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体验,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营造沉浸感.目前,大众谈到的VR新闻主要指的是VR技术与新闻报道的结合呈现的新的新闻形式.其能还原事件发生的场域,突破时空限制,近乎完整生动地重现新闻事件本身,提供给受众真实的现场感,给僵化的新闻报道模式带来巨大的变革.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对“VR新闻”概念进行清晰界定才能更完整地认知VR新闻研究的范围和边界.而目前VR新闻的制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概念表达与演绎多于实质性内容.新闻业界与学界对“VR新闻”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大多文献是针对“虚拟现实”概念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探讨,尚未明确形成 “VR新闻”的定义.因此,VR新闻的概念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泛用、误用的情况.例如,在新闻报道中,大多数以“VR新闻”命名的新闻报道其实质是360°全景报道,360°全景报道是对事件现场的立体、多维度展示,应当属于多媒体报道的范畴,这与VR新闻的本质是不同的.

“VR新闻”制作过程.VR新闻

需要建构三维立体的模拟场景,对当时的事件进行还原和模拟.其本质是用科技营造和描绘“虚拟的场景”,将用户置身于一个事件现场当中.其制作过程通常需要三个步骤.

第一,原始素材的现场采集.尽可能以360°全景模式采集、记录真实场景,包括事件主体人物、事件发生经过、周围的环境因素以及场景内发出的所有声音,如图片、音频、视频的全方位记录,并对其他事件相关事物进行动态化捕捉,以方便精确建模.值得注意的是,360°全景模式的记录以游移视点采集虚拟场景所需的所有素材,这样保证了观众在体验VR新闻时可以自由移动,而360°全景报道只能原地旋转观看.

第二,场景再现建构.这一过程主要为使用素材重新建构虚拟环境,制造模型补充缺乏的素材,精确还原事件情景,准确表达事件原状.场景再现要创造出强烈的现场感、冲击力与真实性的空间叙事现场.

第三,VR设备观看获得现场体验.这一体验主要通过谷歌头盔(Google Cardboard)、HTC Vice、 Oculus等VR设备跟踪用户视野,调动全身感知功能,让人有身处现场之感.

从VR新闻的制作过程可以看出,VR新闻实际是指VR技术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需要工作人员对原始新闻素材进行采集以模拟现场场景,通过计算机建构虚拟环境重现事件,最终观众使用VR设备获得相应的事件体验.目前的VR新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件发生的同时记者现场采集素材,通过后期对场景与事件的补充加工完成报道,如NTY VR的《塔尖上的人》,记录了探险家、摄影师Jimmy Chin攀登纽约新世贸大厦的过程;另一种则是对已发生事件的虚拟还原,根据对已发生事实的描述,对事件进行模拟与还原.如NTY VR《基亚》即虚拟还原了一起发生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击事件,名为Williams的男子杀自己的前女友Kiya的报道.

“VR新闻”的滥觞:一则VR新闻作品个案

南加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高级研究员被称为“虚拟现实教母”的诺尼·德拉佩拉(Nonny de la Pena)是VR新闻报道的先驱,其多年一直从事于如何使新闻报道更让受众有“身临其境” 体验的研究,并最早尝试将VR技术引入新闻报道.2012年,诺尼·德拉佩拉制作了首部VR新闻作品《饥饿的洛杉矶》.这部作品报道了一名在食物赈济处排队等待领取食品的糖尿病人因未能及时得到食物而晕倒的事件.

德拉佩拉致力于饥饿问题的研究,因此其与助手一直在洛杉矶一处食物赈济处采集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素材.当她得知这一消息时,她意识到这个事件能真实描述洛杉矶饥饿人群的现状,引起人们关注.因此,其收集素材根据当时的图片、音频资料,使用虚拟人重新构建当时的场景,还原事件过程,制作成一部VR报道新闻.

这部作品最终出现在2012年的圣丹斯电影节,其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VR新闻.虽然透过VR设备的,受众能看到自己实际处于一间实验室内,但令德拉佩拉惊讶的是,所有观看的人员都蹲在地上,试图去安慰病发患者,提供某种帮助,他们对自己的无能为力表示沮丧.

图1 2012年圣丹斯电影节首部VR新闻作品《饥饿的洛杉矶》

图2 观众试图安慰病发的患者

如图2所示,观众试图安慰病发的患者.尽管VR报道引起了受众的共鸣,德拉佩拉强调受众在体验VR时并没有忘记自身的真实处境,而是感到自己同时在两个场景.她将这种感觉称为“双重存在感”(Duality Of Presence),并认为“双重存在感”是受众对VR场景融入感情的主要原因.

VR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尝试

2015-2016年被称为VR新闻爆发式增长的一年.VR技术在新闻领域取得突破性的尝试:2015年,ABC用VR技术直播NBA全明星球赛,PBS使用VR技术将观众带到病毒肆虐的博特拉病毒中心;CNN成立VR部门,让VR用户亲临党总统候选人现场,BBC亦成立Connected Studio加入VR阵营.最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11月,《纽约时报》客户端首度开启NYT VR,同时向订阅的用户赠送出一百多万套价值几十美元的谷歌头盔(Google Cardboard),这一系列尝试标志着VR技术正式引入新闻媒体领域.《华尔街日报》视觉新闻主编虞琳敏(Jessica Yu)断言:“尽管在成为主流媒介上VR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肯定它代表的却是未来新闻报道的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在VR技术上的应用同样做出许多尝试.首先是在新媒体与媒体融合走在前列的央视新闻.2016欧洲杯期间,央视除了对36场赛事进行全程直播,还运用VR技术转播欧洲杯原创直播节目,给受众带来与众不同的体验,其2016年4月3日的报道《央视记者访叙利亚巴尔米拉遗址:古迹化为废墟》采用VR呈现,点击量超过145万次.2016年,央视在期间采用VR设备进行了360°全景采访,将VR新闻的实践与探讨推向风口浪尖.我国相应的媒体也开始试水这一技术领域. 4月,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30周年,网易新闻制作了《不要惊慌,没有辐射》的VR报道,并在今年4月的网易直播间与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首次播出.财新传媒亦同联合国、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发布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人们的关注点从单纯的VR设备更新拓展到VR技术在新闻媒体行业的应用与发展.

VR新闻概念的误读

360°全景报道不是“VR新闻”.国内在谈到VR新闻时往往将其°全景新闻混淆,认为360°全景现场拍摄直播,使用手机观看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也是VR新闻.抛开VR新闻概念包装的噱头,在报道的具体实践中,还是以360°全景新闻和3D新闻为主,能称之为VR新闻的报道极为有限.360°全景报道即多个摄像机按照一定的预设方式绑定,可以录制各个方位的视频,并将这些视频连接到摄影机存储器,通过软件将其结算为连续图片,最终将各个角度的图片弥合成全景图片,制作全景视频.美联社已经注意到此问题,2016年2月,美联社与芯片制造商AMD建立合作关系,上线“360°视频与VR频道”,将360°全景视频与VR新闻进行区分.

截至2017年10月,央视新闻公布4条VR体验的报道.值得注意的是,这4条新闻采取的是360°全景视频模式,这在本质上不属于VR新闻.《华盛顿邮报》数字新闻主管Emilio Garcia Ruiz呼吁正确认识360°全景视频与VR新闻的区别.360°全景视频新闻用普通相机就可以完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捕捉并自动拼成全景图像,在感官体验上主要展示立体感,观影甚至不需要使用专用设备,可以直接使用手机观看,在沉浸体验与感官冲击上要逊色不少,它的本质上是一种多媒体报道.

“VR新闻”本质是“虚拟”,不是真实.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是新闻工作者与大众追求的终极目标,技术的更迭使新闻传播的方式从文字、图片、电视走向互联网,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让受众欢呼新闻真实性的到来.他们认为图片不会说谎、视频不会说谎,从而产生“技术乌托邦”的幻觉,相信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一个客观、真实、的世界. VR新闻广受热捧便是因为业界与受众认为VR新闻的本质在于其无限趋近于真实的现场,打破与事件的边界,让受众有设身处地的沉浸感,这与新闻所追求的真实性不谋而合.然而,Virtual Reality本身就是虚拟现实、拟态现实之意,其核心在于虚拟,而非真实.传统媒体通过对新闻与信息的选择、加工进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向人们提示环境,构建拟态环境.

与之不同,VR新闻“建构”而不仅仅是“选择”环境.从上文VR新闻的制作过程可以看出,VR新闻通过对素材的选择构建一个虚拟的世界,将事件拟态还原,有时甚至重演一遍事件.尽管由于其强烈的感官刺激与真实的沉浸感,极易让人混淆真实与虚拟的边界,产生鲍德里亚所言的“内爆”,认为事件就是在现场真实发生,但观看VR新闻的本质亦是在体验媒体提供的 “拟态事件”,而不是客观真实.

“VR新闻”需要制作,无法做到同步播放.众多新闻推广噱头使用 “VR新闻,同步报道,重大突发新闻”等文字作为标题,将VR新闻与同步报道绑定,给受众同步身临其境的错觉.这里对VR新闻偷换概念,将其等同于360°全景报道.如2015年12月22日,新华社公众号“新华全媒头条”推送《虚拟现实,带你“亲临”深圳深夜搜救现场》,可以观看正在进行搜救作业的挖掘机与搜救人员,并在评论中写道:“新闻社将VR技术运用在重大的突发报道中,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如文中所述, VR新闻需要建构三维立体的模拟场景,对当时事件进行还原和模拟.其制作要经过原始素材的现场采集、场景再现建构、VR设备观看体验三个步骤.现场新闻直播或者同步播放使用360°全景报道并没有场景再现建构的环节,不能称之为VR新闻,而VR新闻由于其建构的属性与同步播放是存在悖论的,因此无法做到与事件的“同步播放”.

“VR新闻”并不适用于大多数新闻.美联社指出,其对VR新闻的探索中得到一个重要经验,即需要明白什么时候不适合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VR新闻具有虚拟、延迟的属性,因此不适合一般的城市新闻、社会新闻、时政动态等,这类消息只需快速传达给受众即可.同时,由于VR新闻制作存在耗资巨大,盈利模式不清晰,对观看者设备要求高等局限,其普及尚存在许多阻碍.VR新闻更倾向于制作重大新闻报道,如新闻纪录片、调查报告等新闻作品.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VR新闻实际是指VR技术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新闻,它需要工作人员对原始新闻素材进行采集以模拟现场场景,通过计算机建构虚拟环境重现事件,最终让观众使用VR设备获得事件体验.因此360°全景报道不是VR新闻.同时,由于VR新闻的本质是虚拟,VR新闻无法做到现场同步直播,需要时间对事件进行建构和制作,这些特征也决定了VR新闻并不适用于大多数新闻报道.

作者系四川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四川文理学院文传学院讲师

本文系2016年四川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 “四川省主流媒体‘两微一端’融合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C16C037)的部分研究成果.

该文评论,上文是一篇适合滥觞和概念和VR新闻概念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概念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概念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论英美文学评论对莫言女性形象的误读
摘 要莫言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深刻的洞察力以及他在作品中对人性的理解和把握,给了读者许多美妙的遐思和深远的启迪,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巨大的影响 英美文学评论对于莫言的作品的.

《冈仁波齐》对真实电影的理解和误读
【摘 要】张扬的冈仁波齐历时一年,记录藏族的一行人沿川藏公路朝圣去往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的故事 全片顺叙这一路上发生的种种,颇有纪录片的影子,导演也确实希望还原朝圣路上藏民的生活琐事,来呈现宗教与生活的.

本期话题误读低端人口论背后的焦虑和期待
近年来,为缓解城市人口压力,中国一些超大城市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大力推进人口疏解工作 相对应的现象是,这些地方的常住人口增速开始放缓 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今年上半年陆续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看,北京出.

被误读的左右脑分工理论
近日,关于左右脑年龄测试结果的图刷爆朋友圈 而相关专家认为,有关左右脑年龄的测试没有科学依据,左右脑没有分工,从事复杂活动时实为左右脑协同操作 1981年,美国心理生物学家罗杰·斯佩里提.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