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高原类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与高原上的明末遗事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主题:高原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7

高原上的明末遗事,该文是高原类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高原和遗事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高原论文参考文献:

高原论文参考文献

文|周光智

在平坝城南名叫象山的山峰中有一座坐北向南的墓,墓碑为道光丁未年立,墓碑上赫然书写着“明赠特授大总戎将军显考黄公讳德盛府君之墓”一行文字.

殉国将军家属去向不明

说起明末清初的旧事,总是让人百般感慨,达人们可以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笑置之.和许多比较知悉这段往事的人一样,我常难以释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人如麻尸横遍野;屠戮川人血流成河几无遗类……这些鲜血浇铸的画面常常出现在眼前.满族入关时,有多少人口,多少军队?竟能够横扫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并吞八荒,包举宇内.据清史档案,满族入关时有318 个牛录,一个牛录有丁从100 至300 不等.如果318 个牛录全部以300 丁计算,尚不足10 万丁,一丁对应5 个人口,满族总人口也不到50 万人,即使丁壮全部从军,也仅10 万.《大义觉迷录》卷一载雍正《上谕》也说:“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师时,兵亦不过十万.”我常常思考,清人以区区十万之众,在黄河以北击溃李自成50 万百战雄师,扫荡数不胜数的明军残余;在黄河以南的广袤区域,清兵视数以百万计的军队如无物,横行如入无人之境.清兵并非天神临凡,出现这种状况有很多原因,主要原因是汉奸作祟,汉奸为虎作伥.为多尔衮规划入主中原方略的是范文成、洪承畴等汉奸等;为清军前驱打遍神州大地,消灭各地反清力量、灭亡南明三个小朝庭的是吴三桂等汉奸部队;降将如云,降兵如雨,神州大地一片血雨腥风,中原山河到处人间地狱,清兵固然罪孽深重,但是人数是清兵10 多倍的汉奸降军亦应“功不可没”.在降清即可升官发财,到处降幡飘扬的氛围中,坚持节操、誓死抗清、特立独行、至死不渝,传递正能量,让人万世景仰的忠勇之士,少之又少,弥足珍贵.黄得功就是这样一位忠勇之士.

《山阳县志》载:黄得功,山阳县羊寨乡人.少孤,与母徐居,生负胆勇.年壮出关,遂籍辽阳,投经略为亲军.积功至游击,入援山东,擢参将.旋由副总兵官加太子少保,署总兵衔.得功善射豪饮,每临阵,饮酒数斗,头缚巾,目瞳突出.持铁鞭入敌营,鞭血渍手腕,以手水濡之,久不脱,军中呼为黄闯子.崇祯十七年,封靖南伯.福王立,进封侯,与高杰、刘良佐、刘泽清为江北四镇,驻仪征.四月,堵左良玉,驻师荻港.良玉死,破其子梦庚于板子矶.进封靖国公,加左柱国.清兵已连破扬州、镇江.福王出奔,得功方收芜湖,见帝蓦然入,泣曰:“陛下死守京城,臣等犹可为力,奈何听奸人言,仓卒至此?无已,愿效死.”追兵至.得功战荻港时伤臂,几堕,衣葛衣,以帛络臂,佩刀,坐小舟,督麾下总兵迎敌.忽刘良佐大呼岸上,召之降.得功怒吼曰:“汝降乎?”叛将张天禄从良佐后射得功,中喉偏左.得功知不可为,呼良佐曰:“花马儿!黄将军男儿,岂效汝乎?”掷刀拔剑,自刺其喉死.葬仪征方山母墓侧.

黄得功战死,后裔在哪里呢?

清人修的《明史》记载:“福王初立……得功晋侯,汛滁、和.其家属则置内地.”明朝遗民张怡《谀闻续笔》所记略异:“弘光至太平,以靖南家属所寓也.”但是,随着黄得功的战死,其家属的踪迹亦沉入茫茫人海,失踪迷迹.

康熙年间,广西梧州知府卢纶到南朝故地考察黄得功遗迹,寻访黄得功后裔,看到总兵府中,繁华不在,胭脂井已涸成眢井,当年黄氏的锦衣公子、华服少女不知去向,游荻港板子矶,凭吊古战场,瞻仰黄公祠中黄得功遗像,不胜感慨唏嘘,写下了著名的七言古风《板子矶咏古》:“板子矶,荻梢舞.中有将军血箭痕,泪红洒入江流苦.稴儿智袭处堂馀,锦袍换作青衣肤.断管零弦迹已休,胭脂眢井谁重数.将军化鹤夜归来,月淡烟荒秋一坞.却见乌江思渺然,庙设重瞳霸犹楚.”卢纶考察的结论是:“稴儿智袭处堂馀,锦袍换作青衣肤.”即黄得功的家属把富贵人家的锦袍,换成了寻常百姓穿的青衣,融入民间了.清人修撰的《明史》明确说“其家属则置内地.”也就是说黄得功的家人既没有被清人屠杀,又没有接受清人的赏赐恩惠,而是隐姓换名、铁骨铮铮地生存繁衍在世人不知的内地的某个地方.

大山中世代相传的口碑往事

在平坝城南,有一座郁郁葱葱、名叫象山的山峰,山中有一座坐北向南的墓,山峰青翠的两翼,如龙翔凤翥涌向古墓,墓碑为道光丁未年立,墓碑上赫然书写着“明赠特授大总戎将军显考黄公讳德盛府君之墓”一行文字.墓前右侧是黄氏新近建的一座亭子,亭子正面匾额和亭柱对联是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顾久题写的,亭額名“风烈亭”,柱联上联“肇始钟离挥戈靖南板子矶上传千古忠烈”,下联“流徙黔中克难兴家龙凤山下衍万代俎豆”.上联讲的是明朝末年靖南侯即靖国公黄得功跃马挥戈驰骋疆场,战死荻港板子矶的史迹,下联叙述了黄得功遗裔艰难转徙,历尽苦难在象山下繁衍生息的历程.古墓墓主黄德盛就是赫赫有名的黄得功了.

黄得功战死板子矶,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遗体是不可能跨越万水千山运到贵州大山深处来安葬的.《明史》第268 卷中《黄得功传》明确记载:黄得功死后葬于今“仪真方山母墓侧”.笔者实地考察过仪真方山,走访了多位父老,皆对黄得功墓言之凿凿,其中78 岁高龄的守山人周宗生,冒着细雨还把笔者一行带到黄得功墓地遗址查看.老人指认了方山凤凰岭黄得功墓址.老人说黄将军坟在凤凰岭西翅膀上,也叫闯王坟,闯王坟左一坟叫万人坟.黄得功作战勇猛异常,军中有黄闯子之称,民间亦敬称闯王.黄得功葬母时,送葬的人漫山遍野,故黄母墓有万人坟之称,左为上,黄将军坟左之墓,为黄母墓无疑.实际情况与《明史》记载相符,与平坝象山上的古墓似乎相去甚远.笔者在平坝从事地方文史工作多年,对地方人文历史比较熟悉,也阅读过很多地方家族族谱,对于龙凤山上的故事既没有见于记载,又仅在多年的乡土田野调查中偶尔听到,与我掌握的史料都不相同,也就一笑置之.后来听多了,尤其是查阅了本地几个黄氏大族的族谱资料,象山下黄姓与他们都不同.其他几个黄姓迁居平坝数百年来,谱书经历几修,记载翔实,族源清楚,支系明晰.但是,象山下的黄姓族谱,修成于上个世纪末,成书简陋,仅数十页,源流叙述不清,且多舛误,与该族人口众多、支系庞大的现状很不相称.从该姓入黔始祖(品正公)的碑文和他们的世系与其他姓氏世系的对比看,象山下的黄氏在明末迁居平坝是没有疑意的.加之从平坝其他大姓的口碑传说和谱书记载中发现的蛛丝马迹等,引起了我对象山下的黄氏的极大关注.

笔者进行了一年多广泛的调查,远至江苏、安徽多地,实地考察黄得功遗迹,走访了许多学者、父老,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贵州重点考察了越氏和陈氏,在平坝马场(现属贵安新区)、花溪查阅各种版本的越氏谱书、访越氏遗迹并与越氏族人座谈;走访陈氏(陈法家族),走访龙凤山下黄氏族裔并与龙凤山下黄氏父老黄文龙、黄安荣、黄启洪、黄安明、黄启光座谈.到普定皮官堡调查时,黄肇元(81 岁)、黄肇权(78 岁)、黄启刚等5 个老人接待了我们,还没有坐稳,83 岁的黄肇元老伴对我们说:“我刚结婚过来时候听老太爷说,我们家是躲难来的,怕被灭九族.黄德盛老祖公官大得很,是个最大的大将军,他平武汉战死在乌江.”这些耄耋老人给我们叙述了从孩童时候就听先辈讲述的祖先的故事.黄氏的世代口碑传说如下:

一、黄德盛是明授大总戎将军,象山上的古墓为衣冠发辫冢.黄得功抱定以死抗清的决心后,“将家人置内地”,与家人分别时,剪下一部分头发交给夫人.夫人带着丈夫头发,携家人辗转流徙来到黔中大山深处,得知丈夫战死后,将丈夫遗发及丈夫穿过的衣服入殓安葬,设立衣冠发辫冢.为了家人安全,把丈夫的名字改称“黄德盛”,且不立墓碑.直到战争战败后,清王朝的残酷统治开始懈怠,道光丁未年,即1847 年黄氏才立墓碑.

二、携带家人来象山下的赖氏是一品夫人.赖氏夫人贤德富有远见,为了保存黄氏家族殚精竭虑,妥善安排丈夫的衣冠冢后,携小儿子离开象山下,择居普定.留在象山下的大儿子亦为了家人安全,孤独外出行走它乡.赖氏的“赖”姓也应是换姓了的.旧时,丈夫死后,妻子皆自称“未亡人”,“赖”即赖以活着、“苟活”之意,既是对丈夫的思念,又保护了家人(将家人的行踪深深地隐藏起来).结合将丈夫改名“德盛”(的确黄得功堪当此名),可见赖氏夫人的贤德和智慧.史载“得功粗猛,不识文字”,但是“其军行纪律严,下无敢犯,所至人感其德”,忠贞不二.他当年驻军的定远、桐城都为他立了生祠.在军人无不横行,将军悉皆的乱世,不识文字的黄得功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与贤内助赖氏夫人的劝谏辅佐密不可分.

三、黄得盛平武汉.史载1645年四月,左良玉发布檄文讨伐马士英,从汉口到蕲州,排列了二百多里长的军舰,浩浩荡荡地顺江东下.当时左良玉的病情已经很严重,到九江后,左良玉吐血而死.各位将领秘不发丧,共同推选他的儿子左梦庚为军主.七日,大军东下,朝廷传令让黄得功渡江防守.《谀闻续笔》记载:“二十八日,靖南奋勇先登,大战破之,追逐数十里,浮尸蔽江,左兵乃遁.”

四、黄德盛战死在乌江.《白话明史》记载:黄得功在荻港时,胳臂受伤差一点快要断了,清兵重兵来攻,他身穿粗布衣裳,用布带吊着胳臂,佩带着腰刀坐在一只小船上,指挥部下的8 个总兵整装待命,前去迎敌作战.而刘良佐这时已经投降了,带着清军在岸上打招呼要得功投降.得功愤怒地喝斥道:“你竟然会投降啊!”忽然一支箭飞来,射在他的咽喉偏左的地方.得功知道一切都算完了,就扔了刀,拾起刚才拔下来的箭刺喉而死.

黄得功战死的地方,离当年西楚霸王项羽自刎身亡的地方也就是数十公里,即地处皖苏两省交界处的安徽和县乌江镇.故卢纶在板子矶留下“却见乌江思渺然,庙设重瞳霸犹楚”的诗句,“重瞳”就是楚霸王项羽,意思是说望着眼前的乌江,思绪万千,黄公阁中黄得功的塑像,就像当年楚霸王一样,雄姿英发.

从黄氏父老世代相传的口碑故事中,不难得出黄德盛与黄得功就是一个人,也只能是同一个人,否则黔中流传了数百年的口碑故事就无法解释了.

黔中巨族隐私揭秘

那么,象山下的黄氏又是怎么从长江下游迁徙而来的呢?

平坝白云庄陈氏的族长陈忠先生说,他们的九世祖陈达道的第三个儿子陈一爵娶了黄得功的女儿,因此就把黄氏家族带来了.《黔南陈氏族谱》记载,陈一爵娶妻黄氏,因陈一爵任云南马龙知府,妻荫为恭人.《黔南陈氏族谱》虽刊印于民国年间,但是首编成于康熙年间,为陈一爵孙子辈所撰.陈氏当时为平坝名门望族,姻亲自然要门当户对,陈达道是明朝遗民,曾任知府,其亲家自然应该是名门望族,该谱中凡是女亲都记有女亲家事族源.比如陈达道夫人,谱中记载“平坝李将军之女”,陈一爵爷爷陈懿的夫人也有记载.奇怪的是唯独陈一爵的黄夫人,家事族源没有记载,这里肯定有难言之隐.如果说他娶的是黄得功的女儿,门户自然相当,谱中不载也就合理了,不然实在让人无法理解.陈达道是慷慨激昂之士,曾倾家财疏浚岷江航道,他是有胆识娶黄得功的女儿做儿媳妇的,而且陈氏明洪武年间入籍平坝,世袭百户侯,从平坝南门到龙凤山(紧邻象山)都是陈家世袭领地,他有条件把黄氏带来,安排在龙凤山邻的象山下.问题是陈达道及其子陈一爵的活动足迹,有明确记载的仅限于云贵川,是怎么和黄氏交汇并结为姻亲的呢?

笔者想起多年前进行田野调查时,曾在马场听到越氏父老说,他们的祖上把一黄姓家族从江南带到马场.该黄氏与龙凤山下的黄氏有什么关系,抑或就是同一支呢.陈达道怎么又与马场越氏黄氏有关系呢?我们到马场和花溪越氏聚居地调查,越氏世传越其杰与高杰入睢阳城,许定国盛情款待,越其杰看出许定国包藏祸心,力劝高杰晚上出城回驻随从兵营,高杰蔑视许定国,夜宿睢阳城,被许定国杀害在城中,越其杰当晚出城幸免于难.越其杰时为河南巡抚,南明江北四镇黄得功、高杰部最强,高杰遇害,越其杰趋仪真见黄得功.两人相谈甚欢,黄得功托越其杰帮助将“家属置内地”.随着南明王朝的覆亡,黄得功战死,越其杰带领黄氏族人辗转来到平坝马场越其杰的故乡.我们在马场佳林寨瞻仰越氏宗祠,在越氏宗祠的碑文上赫然镌刻着“十一世其杰公,长骑射,工诗文,遗诗数万首,官河南巡抚.族人世传公受黄闯子托,潜护黄氏家人赴黔.公卒葬凯龙寨;黄氏家人投小箐铺姻亲,不知去向”一段文字.我们又查阅《黔南陈氏族谱》,谱中明确记载陈达道“卒小箐铺”,也就是说陈达道曾在小箐铺居住,陈氏与黄氏的关系,越氏的口碑和碑文与陈氏的口碑和谱载不谋而合.陈达道在平坝城南有豪宅、产业,子孙、家族主要聚居在这一带,为什么要到小箐铺去居住也是一件让人费解的事.

越其杰与黄得功的私交很好,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黄得功少时驱驴为生,与贵州举人杨文骢、周祚新北上,突遇响马,得功当先,掷驴败寇,拒接响马赠金,解众人之危.杨、周二孝廉识得功勇而有志,及结为兄弟.杨文骢南回后,将黄得功推荐给妻兄马士英,马士英得黄得功后,为其完婚,延武士教以兵法,莅任凤阳旗鼓,堵截流寇.杨文骢是越其杰的外甥,都与黄得功有深交.

史载,越其杰睢州之变后觉天下事不可为,在河南抑郁而死.又有记载说他回到南京誓不降清,死在南京.明末清初著名贵州诗人吴中蕃与越其杰是世交,为越其杰子侄辈,称赞越其杰“不可一世”,读越其杰诗,感觉“入花谷而神?,对海水而情移,初不知其所至耳”倍加称扬.吴中蕃在为越其杰编的诗集《屡非草选序》中说:越其杰后嗣行走数千里,携越其杰数万首遗诗来给他,故他从中选编成《屡非草选》诗集.即吴中蕃明确地说越其杰在数千里外去世了,这与当时各种记载相同.编书时吴中蕃住在平坝马场一带,即越其杰家乡.那么这又与越氏携黄氏到马场的口碑和碑记相悖.越其杰果真如各家所说在数千里外的异地去世了吗?后嗣的名字,吴中蕃没有说,尤其数万首诗,在越其杰一生奔走转徙从未停息过,又当乱世,除了本人外其他人几乎没有收集到的可能.更为蹊跷的是,吴中蕃的居所在花溪天河潭,那里的环境不比平坝马场差,当时主要的交通驿道经过马场,作为隐居山林的人,天河潭比马场更宜居,吴中蕃却选马场栖身编书.合理的解释是,越其杰回到了马场,吴氏景仰越其杰,与越其杰志气相投,思想情趣和谐,迁来就近居住,以遂诗酒唱和之乐.所以假托后嗣数千里外送来,是为了保护越其杰以及自保.就算编诗集时越其杰已故,的清统治者可是有挖墓戮尸传统的,顺治连清朝实际的开国者叔叔多尔衮的坟都掘了.所以,吴中蕃假托后嗣数千里外将越其杰遗作送回,实不得已而为之.

支撑越其杰潜回马场的有力证据,一是越氏族谱记载,越其杰的坟在花溪凯龙寨;二是越氏族裔数百年来从未间断过祭扫越其杰墓.我们随越氏后裔到凯龙寨瞻仰越其杰墓葬,该墓为石头围砌的大封坟,墓前残存两个做工粗糙的华表基座.惜墓刚被盗过,坟旁苏松的土堆上,散落几块长约1.5米的朱红色木板.该墓应是里棺外椁,散落的木板应是外椁的堵头.

黄得功后裔今何在

通过广泛的考察研究,收集到众多的资料,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象山上的衣冠发辫古墓墓主黄德盛的真实名字为黄得功.

二、象山下的芸芸黄姓族人,为黄得功后裔.

至于坊间所谓“黄得功本姓王”的流言,始作俑者为吴伟业,他在私人笔记《鹿樵纪事》中说了句“黄得功本姓王”,吴伟业为在京官员,终其一生皆未离开大城市真正走向民间,这不过是他的道听途说而已,他自己都说“兹虽采纪说,谘之耳闻,……谓狂言可矣.”至于其他说此者或讨好当时的统治者,对黄得功污名化;或道听途说不知真像,皆不足训.与黄得功同时的明朝遗民谈迁著的《国榷》、计六奇著的《明季南略》等历史著作;明朝遗民张怡著的《谀闻续笔》、李介立(徐霞客子)著的《天香阁随笔》等历史笔记;清人著的《明史》卷268《黄得功传》、徐秉义著《明末忠烈纪实》吴玉搢著的《山羊县志》等历史书籍,无不明确记载黄得功的事迹,皆无所谓姓“王”一说;黄得功同时又是同乡的冯仲雨先生的《闲园志遗》,记载了黄得功所出生的村庄、姓氏、家庭.这些人都是态度严谨、注重实地考察的历史学家或历史学者,他们的记载更可信.

(作者系平坝县史志办原主任)

编后语:周光智先生花费数年时间,对口述史、家谱讲述的事件进行了细致、严谨的研究.并且依据相关史料线索,行程数千里,走访了无数有关人员,做了大量实地调查和考证,以发生在贵州的明末遗事,生动再现了明末历史画面,综合整理出这篇图文并茂的文章.既有历史研究价值,又有极高可阅读性.

小结,这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高原和遗事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高原本科毕业论文高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高原古城翰墨飘香青海省老年大学书画专业
青海省老年大学,于1992年9月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隶属青海省老龄工作委员会领导,青海省民政厅主管 学校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共有声乐、舞蹈、书法、绘画、体健、太极拳、葫芦丝、时装……9个专业.

花在高原当阳红
百尺竿头,百花齐放的音乐会,百家争鸣,百川归海的座谈会 百听不厌,“凡操千曲而后晓声”,百折不挠,“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音乐家协会于1962年12月1.

帕米尔高原骑行记
我在夏季蒸笼的笼罩之前,逃离了那个充斥着互联网、写字间和汽车尾气的浮华城市,……待我的,是中国版图的西极——帕米尔高原 我将在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上,开始自行车之旅 东西方文化曾.

青海高原一株柳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