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品质论文范例 跟复杂现代性语境下的公共品质提升:价值、问题和路径相关论文范例

主题:品质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9

复杂现代性语境下的公共品质提升:价值、问题和路径,该文是关于品质硕士学位论文范文跟语境和现代性和价值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品质论文参考文献:

品质论文参考文献 公共关系学论文公共安全论文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公共事业管理论文方向

邢盘洲

(江苏警官学院 管理系,南京 210031)

摘 要:复杂现代性语境下,现代社会在互联网助推下呈多向度发展态势,原有相对固化的“熟人社会”已被打破,传统公共生活由于诸多因素的渗入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健康稳定有序的现代公共生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撑,它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公共品质以及人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此,我们需要直面当代国人公共品质的现状,分析其成因,为建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品质提供必要的条件.在复杂现代性语境下,适应当代中国公共生活的发展转型和巨大变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多维系统提升人的公共品质,推动实现人的现代化,这是当代中国现代化伟大工程的内在构成.

关键词:公共品质;复杂现代性;价值;人的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10-0074-06

基金项目:“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苏政办发[2011]137号)和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TAPP);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资助项目“新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2017ZDIXM042);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形势下依法治警核心问题研究”(17FXD001);江苏省厅理论及软科学研究资助项目“依法治国视阈中权力运行的规范与制约”(2017LX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邢盘洲(1968-),男,南京人,江苏警官学院管理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学和法哲学.

当今时代是一个“复杂的时代”.其所以复杂,不仅在于“现代性”概念本身之复杂,更在于现代性面临的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反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激荡、矛盾与冲突.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1]6现代社会在互联网助推下呈多向度发展态势,原有相对固化的“熟人社会”已被打破,传统公共生活由于诸多因素的渗入亦变得更加复杂多变.稳定有序的现代公共生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撑,它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公共品质以及人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实现良好公共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必须进一步推动13亿国人“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提升人的公共品质和公共素养,实现人的现代化.因此,在复杂现代性语境下,我们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顶层设计、先易后难、有序推进,将涵养人的公共品质、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建设中国现代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

一、复杂现代性语境下公共品质的价值维度与现实意义

从场域看,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分为私人领域(生活)的道德品质和公共领域(生活)的道德品质.公共品质成为“真问题”是晚近之事,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延伸而出现的.与此相应,公共品质可以说就是指“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的公共品质.所谓“现代人的公共品质”,是指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生相长的人的品性特质,它促使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社会价值目标相一致.这里,我们需要区分两个概念:个人品质与公共品质.个人品质是指一个人具有基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能力,公共品质中所体现的公共精神、公共理性等,自然包含前者;公共品质体现为对现代人格的形塑、对公共道德的推崇及对公共精神的追求,其价值指向具体演绎如下:

一是形塑现代人格.“道不空行,必依其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的:“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并不是天然具备改造世界的素质,具有“使用实践力量”的应有人格.现代人格有别于传统人格.一个传统人格中的“善人”并非必然是一个具有现代人格的“合格公民”,因为传统社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公民概念.所谓“现代人格”是现代人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状态及心理反应.强烈的进取心责任心、创先争优的事业心、积极革故鼎新、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等等都是现代人格的重要表征.公共品质与现代人格相伴相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也一定是一个具备现代人格的人.

二是推崇公共道德.公共道德是公共精神的具体化,公共精神是公共道德的精神内核,公共道德有比较具体和可操作性的德目.公共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具体表现为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等.个体的自我完善由私德调整,公共生活的准则与义务的确立则由公共道德来设定,从而铺就公共品质的德行基础.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无论管理领域,还是社会的其他领域,自由都意味着责任的履行.”[4]由此,我们发现,作为道德之人应该也必须具备责任担当的“公德”,“公德”体现了人的社会性、责任性、推己及人的本质.作为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公共道德,它是调节人们公共生活的行为准则,是稳定有序公共生活的校准仪.倘若公共道德缺失,公共生活势必陷入一团乱麻.一个人对公共道德的良好遵循,就是具有良好的公共品质和人的现代化水平的生动体现,也是公共秩序和公众利益实现的重要*保障.

三是追求公共精神.何谓公共精神?在帕特南的“公民共同体”概念中,体现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平等以及社团活动情况等内容.所谓“公共精神”就是指在这种共同体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平等和对公共事务的积极主动参与.“公民精神”内涵主要包括协作、诚实、信任、宽容、互惠、友善等公共精神,亦涵盖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契约意识、平等意识及法治观念等现代公民意识.[5]由此观之,公共精神超越了公民的个体价值追求,它表征的是一种意在规范公共生活、建立公共秩序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公共精神决定公共品质的气质特征,是公共品质的思想内核和价值灵魂.公共精神是个体自然融入公共生活的精神前提.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公共意识与行动自觉离不开公共精神的支撑.换言之,没有公共精神,公共意识、公益行为及公共利益等均属空谈.实际上,公共精神并非是高高在上、飘在空中的,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公共生活中的团结协作、公益行动、人文关怀等无不渗透了公共精神.

在复杂现代性语境下,现代人的公共品质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现实意义,概言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提升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人是经济发展中的第一生产力.如果脱离了人的公共品质和道德素养,经济生活必定无法正产运转,甚至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经济学家阿瑟·索尔特博士认为:“正常的经济系统自我运转.日常运转并无调控,也无需监察.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所有范围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调整,这个过程自动实施,是富有弹性且反应灵敏的.”[6]165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却认为:“经济系统‘自我运转’,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6]165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实现了前无古人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由于国人的公共品质和现代化素养的缺失,物本管理、不正当竞争、虚假广告、尔虞我诈、商业贿赂以及污染环境等道德乱象十分严重.在当下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这些缺陷和弱点显然会被进一步放大,因此,亟需我们战略提升当代国人的公共品质、促进人的现代化,实现“经济的人性化”.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指出:“经济本体论作为阐述经济的存在范围的本体论,研究经济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设想……机械论的本体论仅仅限于经济学方面是可用的,而低估了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因素,这证明,对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和竞争市场中的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不能仅仅从本体论的角度,而且也应该从实际经济*学的角度去考虑.”[7]毫无疑问,在经济新常态下,在全球性竞争的新格局中,只要我们迎难而上,“缺什么补什么”,就一定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最大限度实现经济的道德回归和中国创造品质的跃进.

其二,有利于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建立和谐文明有序的公共秩序.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离不开人的道德素质和公共品质.同样,我们要建设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离不开人的公共品质.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体现了各个社会群体的公共品质.当代社会的公共生活不但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而且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为所欲为,整个社会将会陷入无序状态,社会和谐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人的良好的公共品质是社会和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与此同时,良好的公共品质和人的现代化素养已成为一个社会文明风尚的重要标识,同时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因此,好的公共生活与公民良好的公共品质,具有良好公共品质的公民与好的公共生活,是双向良性互动的关系,绝非断裂式的.

其三,有利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培育人的公共精神、公共理性和现代人格.马克思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9]历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总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在每个社会和时代都有不同的显现,对人的要求也不相同.

现代社会要求人具有反映时代特色、适应现代社会的精神追求和品质人格.有论者指出:“公共精神中的自由、独立、开放、进取等品质本身就是人的现代化的品质要求.”[10]然而,这种品质并不会与生俱来,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指出:“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1]12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保守性、血缘-亲情性和狭隘性以及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导致人要么僵化保守,要么狭隘自私,人的原子化、私利化,导致人的自我封闭,人的公共精神和公共品质相对不足.基于此,传统文化必须突破地缘乡谊和宗族血缘,“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1]与此同时,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引领,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价值观,以此来为提升人的公共品质铺平道路.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说的:“今天自由社会的领导者的首要任务是回到和谐的概念,回到既不同于大一统也不同于多元论,而是既能看到个体,也能看到群体;既能看到部分,也能看到整体,而且还能看到它们之间互为补充的社会哲学.”[12]总之,提升人的公共品质,培育独立的个性品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尊和尊重他人的现代人格,有利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凝练人的公共精神、公共理性和现代人格.

二、复杂现代性语境下我国公共品质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个人成为现代社会合格公民,必须具备公共品质;众人具备公共品质,才能构建生态型现代社会.在复杂现代性语境下,随着我国社会整体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人们的公共品质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实然”与“应然”、“存在”与“本质”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客观地看,公共品质的有效供给存在三个“滞后现象”[13]:一是公共品质滞后于科技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经济发展拓展了公共生活空间,为公共品质提升打下了基础,但由于传统观念文化的强大惯性使公共品质对科学技术与物质文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拒斥反应,形成明显的“文化落差”现象.二是公共品质滞后于社会发展.全媒体时代,公共生活的开放性、互动性、异质性大大提高.信息社会的来临、尤其是大数据的影响,改写了公共生活的形式与内容,现代公共场域中“虚拟社会”的扩张性影响力持续增强,各种矛盾叠加堆积.这些都呼唤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公共品质的出场.三是公共品质滞后于人的现代化要求.比如,公共精神缺失制约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随着社会多元化条件下个体主义的兴起,特别是当“唯我独尊、为己而活”成为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道德追求的时候,公共精神的生长空间更受挤压;再如,公共道德缺位极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泛滥,影响社会关系现代化,进而影响社会良性运行;公共理性缺失引发极端社会治安事件,动摇社会稳定基础;又如,现代人格缺陷影响人的行为方式现代化,影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而使人的行为方式偏离现代化方向.在复杂现代性语境下,导致当下公共品质问题丛生、人的现代化水准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和科技发展速度过快,公共品质供给难以跟上.随着经济技术和物质财富绝对量的增加,资本主义必然出现经济、科技与人文、精神的对立,以及“专门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肝肠”的社会乱象.究其原因,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全部症结所在,是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的分裂,即用现代科技装扮起来的物质生活的理性与现代文明却向人们推崇传播非理性的生活方式之间的悖谬分裂.尽管我们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市场的盲目性自发性及其带来的消极价值观都会导致公共意识的缺失.与此同时,全球化加速推进,人类实践领域不断向纵深拓展,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如同电光石火、一日千里,由此不断开辟出新的社会生活领域,这样,“现代技术已经在新的规模上引进了行为,以前*学的框架已经不能包括它的目标和结果.”[14]经济和科技发展迅猛,网络化、信息化、电商化高歌猛进,不断升级,导致“是”脱离“应该”的牵引,“能做的”不断突破“应做的”底线,相应地,公共品质的供给难以跟上就不可避免.

二是社会转型和公共领域的拓展速度惊人,对公共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马克思曾经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5]可见,社会有机体具有发展变化性,不会静止不动.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也非同频共振,人的发展和素质提升往往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从而导致前者与后者的发展不相适应.美国著名学者弗兰西斯·福山曾经认为:“法律、契约、经济理性只能为后工业化社会提供稳定与繁荣的必要却非充分基础;唯有加上互惠、道德义务、社会责任与信任,才能确保社会的繁荣稳定,这些所靠的并非是理性的思辨,而是人们的习惯.”[16]在中国,传统社会是封闭社会,体现为绵延千百年亘古流传的 “乡风礼俗”也即“社会习俗”是一个国家治理、社会和谐与良好公共生活的基础和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市场化城镇化的提档升级,城乡社会结构变局、社会急剧转型带来了公共领域、社会关系的巨大变迁,传统*文化和礼俗已经不能适应历史变迁的大局.这些都给现代社会的公共治理带来巨大挑战,对人的公共品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是消极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马克思曾经犀利地指出了异化劳动导致的人的异化,导致人的价值的工具化,致使手段和目的错位、经济意义迷失.诚如马克思所指认的:“生产不仅把人当作商品、当作商品人、当作具有商品的规定的人生产出来;它依照这个规定把人当作既在精神上又在肉体上非人化的存在物生产出来.——工人和资本家的不道德、退化、愚钝.”[17]在资本逻辑宰制的社会中,人的异化和道德的异化是社会中的常态.毫无疑问,这个世界是“扯断人的一切类联系,代之以利己主义和自私自利的需要,使人的世界分解为原子式的相互敌对的个人的世界.”[18]在这个世界,整个社会高度认同物质占有,以物质占有为地位高低的象征,个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到处肆虐和蔓延.在经济学家看来,“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为商人,而社会本身,严格地说,也成为商业社会.”[19]这样的现实,实际上是高危的世界,一个“人对人是狼”的丛林世界.马克思指出:“这个世界之所以充满危险,是因为世界并不是某一独特利益的天下,而是许许多多利益的天下.”[20]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逻辑的泛化以及各种错误思潮沉渣泛起,人心不古,到处游荡的不是有担当责任感的“公人”,而是自私、狭隘、孤独的“私人”.与此同时,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其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说到底,传统*囿于血缘亲情,公共意识相对不足,从根本上无法适应现代公共秩序建构以及现代人格培育的要求.

三、复杂现代性语境下提升国人公共品质的基本路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重视思想道德建设,重注培养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人”,提升公共品质是其中的题中之义.2013年11月底,总书记亲赴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进行实地考察,向全社会传递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信息.他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加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上述这些话,反映了我们党对道德兴国立人重要战略意义的肯定和重视.与此同时,我们党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积极倡导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2014年,在主持政治局会议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21]89因此,推进人的公共品质和现代化,亟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建设两者有机统合起来,同时部署、同步推进,服务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复杂现代性语境下,提升公共品质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在推进制度创新中提升公共品质.刚性的制度,是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它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规则,能有效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基础保证.科学构建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在风险社会治理中能极大促进社会公共生活平稳有序良性发展.制度是培育提升人的公共品质、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在公共品质的塑造中具有根本性、奠基性作用.然而在现实管理境况下,制度建设乃是一项系统工程,可谓任重而道远.早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曾经说道:“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22]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11]10,应建立健全有助于涵养公共品质的法律制度,发挥其公共精神育成、公共道德引导与社会行为约束作用,更好助推社会关系现代化.对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负面行为,要从制度层面系统治理,让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刚性规范切实结合起来,以双轮驱动为涵养公共品质提供持久动力.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制度完善是前提,落地执行是关键.要强化公共领域和公共生活的法规制度意识、在公共生活中的良好习惯养成意识,引导广大公民牢固树立公共意识和法治意识,形成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不断推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23]

二是在核心价值观传播中提升公共品质.毫无疑问,当代国人的公共品质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否则,公共品质建设就会迷失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共品质密切关联,前者是后者的罗盘和灵魂,后者是前者的体现与载体.在核心价值观传播中提升公共品质我们需要做到两点:一方面,“双擎驱动”公共品质提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大公民美德、公民品格、公共责任教育投入,涵养人的“公共心”.公共品质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本质上它是理性化的道德品质,因而它的培养需要自觉自律意识,需要教育教化教养.公共品质的教育强化可以引导公民总结公共生活经验,培育公共理念和公共良知,推动与激发公民将公共知识转化为公共情感,在公共生活中选择正确的行为取向.另一方面,善于通过“先锋模范”及先进群体的实践转化和引导,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力,在全媒体时代,实现公共品质的多维提升.人的公共品质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它也不是单纯的教育就能习得,本质而言,它是在公共生活实践中、通过学习先进群体以及持续培育等途径获得.正如总书记所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1]7

三是在优化公共空间中提升公共品质.“涵养人的公共品质,需要在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交互作用中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进行.”[24]改革开放以前,国家权力渗透与控制着社会直至基层,“全能政府”无所不包.政府行为无限扩张,导致公共空间相对狭窄,公共品质的涵养失去了应有的空间.由于“我们政府已经包办了许多我们曾经认为应当由有良好的社会自豪感和邻里互助意识的人们去做的事情”[25], 公共空间中的责任意识、利他精神和担当意识十分匮乏.实际上,公共空间并非单纯的地理概念,优化公共空间更应关注进入公共空间的人,关注他们参与其中的互动与交流情况.公共空间中的协商与自由讨论,有利于公共精神和公共道德的渐进式形成.毫无疑问,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决不能被金钱绑架,应该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始终重视社会效益.指出:“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丢,阵地不能丢.”[21]85在现代社会,社会组织是人们进行事务协调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工具,运用一切手段促进社会组织规范稳定有序发展对于优化公共空间意义重大.同时,还应积极搭建各类公共事务平台,特别是要净化网络空间,为公民平等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创造条件,增强他们对现代社会生活的认同感、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0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4]麦格雷戈,格尔圣菲尔德.企业的人性面[M].韩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

[5]罗伯特·D.帕特南.使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0-104.

[6]罗卫东.经济学基础文献选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7]彼得·科斯洛夫斯基.*经济学原理[M].孙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导论”第11页.

[8].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2.

[10]刘鑫淼.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的培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0.

[1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6.

[12]彼得·德鲁克.公司的概念[M].慕凤丽,译.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09∶17.

[13]双传学.社会转型时期的公共道德建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3).

[14]鲍曼.后现代*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55.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

[16]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18.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82.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96.

[19]保罗·海恩.经济学的思维方式[M].史晨,主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7.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64.

[21]文献研究室.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文献出版社,2014.

[22]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2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文献出版社,2005∶527.

[24]双传学.涵养公共品质 优化公共生活[N].北京:人民日报,2015-12-30.

[25]加尔布雷思.好社会:人道的记事本[M].胡利平,译.译林出版社,2000∶219.

【责任编辑:宇辉】

简而言之,上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语境和现代性和价值方面的品质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品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逻辑、困境与治理策略
沈克印1,2,陈银桥3,杨毅然3(1.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3.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

新媒介语境下网络剧生命周期:嬗变、传播、消亡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剧”这一新兴事物备受关注,俨然已成为信息化时代典型的文化传播样本 然而关于“网络剧”还缺乏一个严谨、科学.

电饭煲烹饪米饭品质提升
大米蒸煮对米饭物性的影响浸泡对米饭物性的影响 大米的目的是让米粒膨胀和膨胀 胚乳细胞中的淀粉在体内和外部都有细小的裂缝,这有利于淀粉加热时淀粉吸收水分和均匀糊化 Chakkararthi……用ln(M.

基于高校多校区管理的公共服务品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院G647 文献标识码院A DOI院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01 057摘要本文通过引入质量管理的理念来研讨在高校多校区办学中,如何提升内部行政管理的公共服务品质.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