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有关民族论文怎么撰写 和壮民族敬谦称谓探究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主题:民族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8

壮民族敬谦称谓探究,该文是有关民族本科论文怎么写跟敬谦和称谓和民族有关论文范本.

民族论文参考文献:

民族论文参考文献 民族文学杂志社世界民族杂志民族文学杂志民族论文发表

内容摘 要:敬谦称谓属于“礼”的范畴.梳理、挖掘壮民族的敬谦称谓,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纬度进行分析,探寻壮民族敬谦称谓融合、变异、消亡的原因,并对其未来变化趋势加以展望.

关键词:壮族 敬称 谦称 礼仪 文化变迁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交流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礼”.这个共同体中不同的民族,在礼方面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敬谦称谓正是在礼这个范畴内衍生的枝丫.笔者以壮(以南壮为主)民族的敬谦称谓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纬度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变化趋势加以展望.

一、敬谦称谓概说

敬谦称谓既然是礼这个范畴内的旁支,在谈到敬谦称谓之前,就不能不先谈谈礼.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大概在人类有吃有穿之后,礼,就应运而生了.《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就是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存在.只要不是离群索居,在群体当中要维系彼此的良好关系,就得讲究必要的程序和仪轨,表现在姿态言行上,就形成了礼.当人群因为利益产生分化,社会出现阶级之后,礼更成了不同阶级之间隔绝悬殊的标志.敬谦称谓就是在等级出现之后,上下尊卑之间交往必然出现的称谓现象.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曾说: “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尊称代替了第二人称.……”[1]这些带有敬谦色彩的称谓即敬谦称谓.我们在此对敬谦称谓的界定是:表示尊崇称呼对方的特定代词,或压低自己而抬高对方的称谓用语.敬谦称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敬称,表示尊敬,主要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相关的人;一类是谦称,表示谦逊,主要用于称呼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含有尊崇意味的敬称在一定的时期一般相对固定,而压低和抬高形成的谦称却有相当的灵活性.压低和抬高是称谓的一体两面.把自己压低的同时,对方已相形见高;而在抬高对方的同时,已把自己相应放低.敬谦称谓就是以这样抑己扬人的方式,以己之卑彰人之尊,达到敬而礼人的目的.

二、壮族敬谦称谓的类型及特点

(一)敬称

1.亲属之间的敬称

(1)晚辈对长辈的敬称

壮族的习惯,一个人一生一般有四种称呼.[2]某男性名“ko31(国)”,其年幼同辈对其敬称“ko24(哥)”.然而,当在人群中要进一步确指“ko31(国)”这个人时,就得将“ko31(国)”和“ko24(哥)”二个称谓搭配使用,如何搭配,即敬称的词序如何,壮民族与汉民族有差别.自然,汉语中就称“国哥”,而壮语,则叫“ko24 ko31(哥国)”.壮汉民族这种敬称词序的不同,表面看是语言问题,而深入探究,却可以看到其中有趣的民族心理.首先,在壮族人看来,我敬你为“ko24(哥)”,为了在人群的那么多个“ko24(哥)”中特别指称你,不得已才加上你的名讳“ko31(国)”.壮族人认为,如果已直呼你的名讳在先,则后面再接续怎样的敬称都已经无补于事.这一点,壮族称谓中的“改称” 现象可为佐证:只要达到确指某人的目的,壮族人总是以最大的避讳方式、最尊的指称代词称呼对方.

壮族男娶女嫁,生儿育女之后,他人对其指称就发生变化,即出现“改称”现象.还是以上文提到的某男子名“ko31(国)”为例.原先其年幼同辈称其“ko24 ko31(哥国)”,后来国结婚成家,生子(或女)名“kvai35(贵)”,同样的人对他的称呼就变为“ko24 kvai35(哥贵)”,不论“kvai35(贵)”是男或女.若此时仍称其“ko24 ko31(哥国)”,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甚至被认为是大为失礼.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ko24 kvai35(哥贵)”这个称谓被同时指称两个人,一是“ko31(国)”,一是“kvai35(贵)”,“ko31(国)”的年幼同辈称国为“ko24 kvai35(哥贵)”,“kvai35(贵)”的年幼同辈也称“kvai35(贵)”为“ko24 kvai35(哥贵)”(若“kvai35(贵)”是男孩的话),但彼此不会引起误会,也不会感觉不妥.那么,如果“kvai35(贵)”是男孩,“kvai35(贵)”长大后娶妻生子名“min31(民)”,此时“kvai35(贵)”的称谓也会被改称为“ko24 min31(哥民)”,而已荣升祖父母的“ko31(国)”,也会被改称为“ɡo24 min31(公民)”,敬称和辈份一起增长.所以,壮族传统中,一个人成年以后若不能被他人改称,被认为是人生最大的失败.比如,母亲和别人谈论自己年纪已长尚未娶妻的儿子,担心他成不了家,会说“他可能这辈子都改不了名了”.从这个称谓的变化可以发现,壮族人对婚娶生育、传宗接代非常重视.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点与汉族是一致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加名确指的敬称,是普通乡党邻里所使用,而至亲的叔伯兄弟或者字派统一的家族之间,不会这么称呼,而是以家族中的排行来加以区分和确指,如“sa:m24 a:u24 (三叔) ”、“sa:m24sim55(三婶)”.在壮族,如果至亲也以“ɡo24 min31(公民)”、“ja33 min31(婆民)”指称,被认为是不敬的蔑称.

另外,壮族还有晚辈提高长辈辈份的称呼表达敬意的习惯,如已婚有子女的妇女称呼自家的哥、姐、父母等,跟随孩子的称呼,以示尊敬.

(2)长辈对晚辈的敬称

老一辈的壮族媳妇,嫁过夫家后,对跟自己家公、家婆同一辈份的男、女长辈,统一以“pa33(父亲)”、“me33(妈)”称之.如今的新一代媳妇不再如此.而家公家婆对媳妇,一般不会直呼其名,而是以统一的称谓“p:i42(媳)”称之,如果家中有几个儿子几个媳妇,则以“媳大”、“媳二”、“媳三”等区别之.直呼媳妇名字,哪怕是长辈对晚辈,也被当作是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在南壮地区的部分县城,家公家婆称呼媳妇名、岳父母直呼女婿名,正在成为潮流,这多半是受汉族影响的结果.曾有家住县城的兄长回农村老家,呼兄弟的儿媳(即自己的侄媳妇)名字,被老家人背后微辞,乃至嗤之以鼻.农村所受的外部影响还比较微弱,那位兄长应该入乡随俗,呼其“la:n35 p:i42(侄媳)”才较稳妥.南壮的部分地区,媳妇有儿女后,家公家婆会以子女冠名称呼媳妇,如“me33 ko31(妈国)”.但这样的称谓被认为略逊于称“p:i42(媳)”.

2.非亲属之间的敬称

对于非亲属之间的敬称,汉语一般是以中性的“你”指称,最多是“你”字多加个心字底.或者以对方的职务身份指称,比如“李处长”、“刘教授”.壮族人在跟陌生人交往中习惯使用“亲情化称谓”.如称呼他人哥、姐、叔、伯是日常习惯,大略等于汉族称人大哥、大姐,大叔、大伯,是一种最常用的敬称.曾经有这样的例子:两位壮族男女互称姐弟,一旁的汉族男子事后对人说,不可在某女前讲某男的坏话,他们已亲密到结为姐弟了,云云.其实那是不了解壮族人之间敬称习惯所闹的笑话.哪怕是素昧平生,一面之交,只要认为自己年纪比对方小,壮族人都可以直称对方哥、姐,这是通用的敬称,而对方也理解那是敬称,决不误会人家称自己哥姐是另有所图不安好心.比如两男子相遇,彼此均预估对方的年龄,自觉较年轻的则自称“nu:42(弟)”,同时呼对方为“ko24(哥)”,若觉年龄相差较大,则自称“la:n35(侄、孙)”(南部壮语中,“侄”、“孙”为同一个语词),呼对方“a:u24(叔)”、“lu31(伯)”、“ɡo24(公)”.相互间认真一点的(比如不服老的),则会彼此确认贵庚生辰,然后可能“ko24(哥)”、“nu:42(弟)”的称谓会倒过来.所谓称兄道弟,在壮语中多半是人际交往敬称的体现,而与彼此关系远近、感情亲疏不能划等号.当然,也有彼此是亲的哥姐叔伯、弟妹侄孙的,自然也如此称呼.于是,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以亲情化的称谓称呼对方,是壮族人尊称他人的普遍方式.亲如一家,至少壮语在敬称方面有了这样的体现.

(二)谦称

1.晚辈对长辈的谦称

中国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名由父母所起,字则也可以成年后由自己起,无论名或字,均按家族中统一字派.所以,名比字为尊,如果“直呼其名”,被认为是大不敬,而字却可以任由人指称.比如,万代师表的孔子,名丘,字仲尼,“丘”字要避忌,而“仲尼”,连孔子的学生都可以称呼他.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汉语在交谈对话中,已经没有自称名的习惯,尤其晚辈在师尊长辈前自称,也不再称名,而统一以“我”字称之.

在古代,壮族人在与晚辈和长辈对话时,一般要自称名而不称“kou24(我)”,总的情况是:未结婚或已结婚但未有孩子时称小名,有了孩子后有时称小名(近亲者居多),有时称“po33父(me33母)+长子(女)名”.在现代,在至亲的父母面前,自称名的使用已不太普遍,而以最普遍的“kou24(我)”字自称,可见“熟不拘礼”.倒是对次亲的族中a:u24(叔伯)等长辈,晚辈在交谈中还有自称名的,以示礼貌.可见,讲究的才有,不讲究的没有,自称名的谦称方式,在壮族中也正处于逐渐淡化至消亡的过程.

2.长辈对晚辈的谦称

在壮语的普通对话中,长辈在晚辈前以尊长自居是常态.如“叔跟你讲”,“哥跟你说”等,只要你真的是长于对方,则这样的表述非但不是失礼,反而彰显你是把对方当自家人才这样说话,反之;“我跟你说”这样的表述,在壮语的对话环境中就要显得稍微生分甚至粗鲁轻薄.汉语的表述在这方面则正相反,尽管你确实年长,但如果你张口“叔跟你说”,那些可以当你子女的年轻人也会认为你是倚老卖老,有失礼节,从而内心不爽.

3.贱称

贱称是自称中的一种特殊的称谓现象.壮族人与他人交谈时不自称“kou24(我)”而称“hoiq35 (奴)”是自古就存在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同辈间的谦称.如壮族嘹歌中的以下唱词:“女:Raemx youq neix mbaek mbaem(水在此静静)/Yaek caemz mbouj lau sinz(友玩不怕溅)/ Duenh nanz mbouj guh fwen(断久不对歌)/ Mwngz doq lumz song hoiq(哥就忘我俩)”[3]歌中的女歌手在与男歌手对唱时自称为 “hoiq (奴)”.这样的自称能有效地缩短交际双方的距离,有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再比如南壮地区的农村,儿女亲家,“亲家母”在呼对方“亲家”的同时,也以“hoiq35(奴)”称自己.也就是说,本来双方身份地位相等,但在对方面前,各自都将自己降到“hoiq35 (奴)”的等次,降低自己,抬高对方.

另一种是尚未有孩子的儿媳、侄媳、孙媳等媳妇辈跟丈夫的长辈交谈时自称“hoiq35(奴)”.有了孩子以后,自称“me33(母)+长子(女)名”.

“hoiq35(奴)”的本义是“奴隶”.壮族妇女跟一些特定交际对象交流时以“hoiq35(奴)”自称,是一种自谦的称呼,并无自我贬损的意味.因为从原始的母系社会延续到如今,壮族妇女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神话《布洛陀经诗》、民间故事《母仔找天边》等都可以佐证.现代媳妇辈的年青人已不再自称“hoiq35(奴)”而改称中性的“kou24(我)”,这是汉族文化影响的一种体现.

三、壮民族敬谦语融合、变异、消亡的原因

在一个社会里,如果有两种文化同时存在,这两种文化可以从各自的语言中反映出来.当不同的文化互相交流的时候,不同的语言亦互相影响.互相影响的语言,可以分为施惠语言和受惠语言两类,施惠语言影响受惠语言.受惠语言承用或模拟施惠语言的词语谓之“语言移借”.[4]以上所分析的壮语敬谦称谓的逐渐消亡,改用汉语的敬谦称或普通的称呼,便是作为受惠语言的壮语受作为施惠语言的汉语影响的结果.上世纪八十年端的中国改革开放,催生了浩浩荡荡、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大军.这是现代中国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它对整个社会现实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语言方面的影响就是交流、融合、变异、消亡.

如今即使在偏僻的农村,跨县乃至跨省的外来媳妇姑爷也已见惯不怪,与此相适应,在山野乡村听到普通话对谈交流也已不足为奇,尽管那些普通话地域特点较浓,甚至南腔北调,差异不小,但并不能阻挡他们你讲我说,传情达意.还有一个现象,同为本乡本土的年轻农民工夫妇外出打工,他们生育的子女因长期在外,全托入园上学,只有早晚有限的时间跟父母相处,已经遗忘了母语,回到家中父母也只能与他们用普通话交流.如今在南壮地区的县城,本来一家大人都讲壮话,但对新一辈的儿孙,自他们呱呱坠地起,大人们都是有意识地用普通话跟他们交流(这样做的最大理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原本是母语的壮话在这一代孩子那里,已经是半懵半猜知道大意却无法言说交流的外语!

人口流动融合,必然导致语言相互影响渗透,产生变异,变异得面目全非的语言,则将走向消亡.敬谦称谓,在逐渐衰亡的语言当中,将是更快式微的部分.同时,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些网络新敬称也随之出现.比如,在购物网络,买卖双方互称对方“亲”,就是新时代敬称的一个变化.虚拟环境中,对方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区分性别的“女士”、“先生”称谓显然已不适用,互称老板也显得太俗,而一“亲”字,旧词新用,取而代之,面貌焕然.

四、结语

在语言内部各系统中,词汇对社会文化的反应最为敏感,接受文化的影响最为直接[5].敬谦称谓属于口头语言的范畴.虽然口头语比书面语有更持久和稳定的传承,但是通过以上对壮民族敬谦称谓的梳理,我们可以知道:壮语的部分敬谦称谓语词,目前仍在使用;但很大的一部分敬谦称谓语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变异、消亡,或者被新词所取代.世易时移,传统物事发生变化不可避免.壮族敬谦称谓的变化,映射出新时代文明开放、兼容并包的“礼”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全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2]吴超强.壮族的尊称谦称和昵称[J].民族语文,1990年第6期

[3]罗汉田.平果壮族嘹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4]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

[5]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3年

注释:本文所选的《论语》中的句子均出自由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论语译注》一书.

(作者介绍:陆晓珍,百色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此文汇总:此文为一篇关于敬谦和称谓和民族方面的民族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民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与探究
敖特根(锡林郭勒盟民族歌舞团 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 026000)【摘 要】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非常丰富,随着各国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新疆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探究
摘要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经济发展的根源 近年来,新疆地区暴力恐怖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对于民族团结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最先进思想武装的青年大军 新疆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必.

探究戏曲音乐的民族特点
【摘 要】在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各地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别具一格且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表演形式,戏曲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形式的重要部分 戏曲音乐的民族文化背景深厚,蕴含着丰富的音乐.

基于ACG形式的广西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播方法探究
【摘 要】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传承着中华几千年的民间舞蹈艺术精华,同时也肩负着创新传统文化,弘扬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责任 但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大背景下,广西民族民间.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