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文言文教学类论文范本 与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剖情析理有关论文范本

主题:文言文教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9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剖情析理,该文是关于文言文教学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与文言文和高中和教学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文言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文言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教学论文范文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 戴 卫

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与不少同行交流,常有这样的一些思考: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能教给学生的是什么?笔者以为,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分析作者或人物的情感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义理是非常重要的.应做到“三知”,即将字、词、句学习与背景解读、内容解读、主旨理解等有机结合起来,方能真正领略文言文的精髓所在.

本文以笔者教授过的《指南录后序》一课为例,简单谈谈如何剥析文言文写作首尾、内在情感、背后义理.

一、察背景,知首尾

《指南录后序》是南宋文天祥为《指南录》所作的一篇序文,该文简要记述了文天祥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出使元营后的种种遭遇以及宁死不屈最终回归宋朝的艰辛历程.在具体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很多记录史实的文言文本身就包含事件发生的背景,这些内容往往隐于生僻的文言字眼当中,只要适当加以联想和推理,就不难得知事件发生的背景.在《指南录后序》的教学中,我认为不必对文天祥出使元营之前的历史形势做过多介绍,也就是该历史事件的背景.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寻找文章中可能涉及的关于历史背景的词句.

在具体教学中,仅凭文字叙述来引导学生感知背景是空洞而乏味的,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我设置了一个具体情境,层层递进地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情势.首先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放映一段元军兵临宋军城下的动态场景,再向学生提问: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宋朝军队一般的作战策略可以有哪些?几个学生大致说出了五种常见作战路径,即打开城门迎战、守城以待援军、打开城门投降、寻找机会逃走以及放下武器和谈.我再问:这五种战略固然是最常见的,但是请注意,从文中所述“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来看,元军已经来到宋军城下并形成包围之势,这些策略是否还行得通呢?这时有细心的学生已经找到课本原文中的线索,即“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情况之危急、国家生死存亡之险峻形势跃然纸上,迎战、防守以及转移这三种常规战略都已行不通,投降更是不可能.这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脱口而出,唯一的作战策略就是放下武器和谈.再让学生细读文章第一节,就很容易了解宋军派遣文天祥出使元营进行和谈这一事件的始末.大致了解和谈起因之后,再让学生细读文本并理解“纾祸”“觇北”等关键词,对这些词句加以理解和联系,对事件发展的过程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才能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较为深刻的感知,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和谈的真正目的所在:并非挽回朝廷颜面,而是真正求和,这是此次和谈的大背景所在.“不得爱身”“一行”也暗示了作者文天祥逃亡过程的艰辛与不易.

二、析色彩,知情感

文言文普遍存在的一个特质就是言简意丰.很多用文言文记录史实的篇目往往用较少的笔墨来表达情感,更多的是对事件始末缘由的叙述.短小的文言语句往往能够传达出很多信息,这与作者精练的遣词造句是息息相关的,往往两个意思相近的字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情感大不相同.《指南录后序》记叙的是作者文天祥在逃亡过程中,以抄录诗篇的方式记录自己的遭遇,表达了他一心南归、誓死不屈、炽烈的爱国之情.文中多处表达作者感受的语句具有强烈的色彩感,目的是向读者传达其鲜明而浓烈的情感.

通过对具体词句色彩内涵的分析来挖掘其背后隐含的情感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指南录后序》中,作者作为和谈使者只身来到元军阵营中却遭到敌军的无情扣押,面对这样的无礼待遇,作者毫不隐晦地通过诸多富有强烈感彩的词句对其进行了理由充分而明确的批判,用激昂的文字表达了对无耻内奸和敌人的极尽鄙视和痛恨.这样富有情感色彩的词句在文中是很容易找到的.于是在教学中,笔者就要求学生将文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字词圈出来,先从文言知识的角度理解字词含义,再有力把握这些词句中的情感内涵.比如,“诋大酋”“骂逆贼”等词情感鲜明,故而,我们通过不同的字词解读,来表达作者内心对敌贼的愤慨与痛恨.又如,面对敌人,“则直前诟虏帅失信”.称之“虏帅”并“诟”之,蔑视愤恨之情,不言而喻;再如,作者对文章中提及的“吕师孟”和“贾余庆”两个奸诈小人痛恨不已,从文中的两个句子可以看出,即“构恶于前”与“献谄于后”,仅仅简单精练的两句对仗描写,就绘声绘色地刻画出了两人奸诈、谄媚、丑陋又无耻的小人面目.这种简练到位的刻画,在《指南录后序》中几乎随处可见.此文可谓通篇字字珠玑,语言凝练、表达情感色彩的用词意蕴深沉、回味隽永.只有在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下,学生对这些词句的理解才能更加到位和深刻.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具体字词色彩的内涵分析,通过挖掘词语背后的情感价值来阐发文章的内蕴.

三、剖情形,知义理

综观《指南录》及这篇序文,作者虽说是在逃亡南归的途中抄录的诗文,但笔者认为更似作者内心之独白,用诗文来抒发其遭遇及内心情感.作者在逃亡过程中,既使一直蒙受误解和冤屈,受到敌军非人的,也不忘誓死守卫国家的使命.抑郁之情无以言表,只能借由诗文来寻求一丝慰藉,这是作者创作诗文的主要目的.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经历和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如今的学生已经很难理解古人这种为了国家向死而生的忠贞坚守,所以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中,有必要帮助学生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打破文化隔膜.

正如司马迁狱中用血泪撰写《史记》,《指南录后序》的作者在逃亡过程中,也同样遭受了很多痛苦和辛酸,这些遭遇足以让他去思考生与死的永恒话题.我们的学生并未有此痛苦的经历,自然无法理解死亡的概念,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学生谈及生死问题,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本文传达的核心情感,自然无法理解作者文字中所隐含的深刻意蕴.在具体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文章第三节和第四节较为乏味简单,可以作为次要段落一带而过.但往往描写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却不畏死亡、一路南归的文人墨客,比描写一个百战沙场的战士更能震撼人心.所以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将看似单调的第三节和第四节作为教学的重点,将文天祥侥幸逃脱、直面死亡的具体情形进行放大剖析,通过对比手法来反衬文天祥这样一位力量甚微的文人、一位尊贵荣享的官员,在国家危难之际、自己生死未卜之时挺身而出、坚守爱国之心的伟大精神.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将第三节后半部分文字读出来,并寻找这一小段文字的精髓所在,以此来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作者描绘自己逃脱的艰险情形,学生不难发现,这段文字中的一连串动词和地名:文章第四节作者连续使用了“得”“奔”“变”“诡”“行”“宿”“出没”“避”“出”“渡”“入”“展转”等十几个精练的动词,后接一系列地名,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作者的南归之路,动词运用无一重复,通过短句的形式将南归行程的艰险和作者窘迫逃亡的情状刻画得真实又传神.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显然不是让学生一味学习很多如今已经不再使用的字词句,也不是单纯学习历史史实,更不是概念性地了解古人表达的一些情感.笔者认为,以引导学生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来剖情析理,领会文章所传递的精神之气,才能让学生对文言文所要传达的真正意图有更透彻的理解.同样的词句用在不同的文章中,其意蕴一定是有区别甚至是迥异的,所以将字词释义与情感剖析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文言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程琢.高中文言文对话教学实践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2,(7).

[2]王晓亭.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翻转[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 .

[3]丁淑娟.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剖情析理[J].中学语文,2016,(3) .

概括总结,这是大学硕士与文言文教学本科文言文教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文言文和高中和教学方面论文范文.

文体学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摘 要】本文论述文体学视野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分析从文体学角度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提出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从文体的角度,对于不同的文体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针对议论类文言文教学,重点标注进行学.

高中语文教学应更多注重美育因素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包括外在形式美、文章内容美、内在意境美……,提出教师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转为课堂的引领者;启迪心智,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美的感知力;转变观念,不搞.

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怎么教
摘 要 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落实学生的文言文教学、提高效率进行了一些思考及探索,提出了落实预习、激活课堂、文言结合……教学策略 关键词 落实预习;激活课堂;文言结合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出于吾口,得之己心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指导
【摘要】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宋人朱熹也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所以,在学.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