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文学作品方面论文如何写 和文学作品情感鉴赏三部曲以苏教版高中课文为例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主题:文学作品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4

文学作品情感鉴赏三部曲以苏教版高中课文为例,本文是有关文学作品毕业论文怎么写跟文学作品和三部曲和鉴赏类毕业论文范文.

文学作品论文参考文献:

文学作品论文参考文献 文学作品投稿文学作品赏析论文文学鉴赏论文文学作品投稿网站

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高级中学赵丽娟

卡尔维诺曾说:“我对于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如其所说,文学带给人们丰厚的生命体验,使得阅读越来越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所重视.对阅读效果的提升而言,除阅读量的增加、阅读面的扩展之外,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亦不容小视.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阅读就不止是娱乐消遣,就可以其独特的内蕴渐染我们的生命底色.语文教材中择选的经典作品就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最好载体.本文试以高中苏教版课文为例,谈谈在日常教学中文学作品情感鉴赏的三部曲.

一、从词句入手,把握情感倾向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直接表现形式,所以要研读语言,从遣词造句中挖掘那些隐含于文本之中的深刻、含蓄或者因其“显而易见”而常常被忽略的“最深长的意义”.是的,文本本是由词句组成,从词句入手,我们或许可以更直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节选自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在大幅记叙中有这样一段议论:

人民,尤其是中世纪的人民,在社会上就像孩子们在家庭里一样,他们长久停留在原始的无知状态里,停留在道德与智力的幼稚阶段,可以用形容儿童的话来形容他们:在这种年纪是没有怜悯心的.

从字面上看,“长久停留”“幼稚阶段”“没有怜悯心”写出了中世纪人民的无知冷漠,雨果对此是批评的、痛心的.那么,雨果在这里仅仅是要表达痛心的批评吗?文章中有句话我们要注意——“可以用儿童的话来形容他们”,雨果为什么把中世纪的人民和“儿童”进行类比?其实在这里也反映出作者认为这种无知冷漠的态度是可谅可恕的.正因为如此,文中的面目可憎的人们,尤其是疯狂的妇女,在最后时刻爆发出掌声的情节就不显得生硬、突兀,因为他们还处于孩童般的幼稚阶段,所以需要有人教化、濡染,而埃斯梅拉达的水、卡西莫多的泪就是无形的感化.雨果用全知视角对事件进行评论,表达了沉睡的人性之善是可以被唤醒的情感倾向.

汪曾祺认为语言是有暗示性和流动性的,除遣词造句之外,“更重要的是研究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好的语言是不能拆开的,拆开了它就没有生命了.”在戏剧语言中尤其如此,如《雷雨》中鲁侍萍的几处台词:

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

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望着周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

第一处“老爷没有事了?”不是作为下人对主人吩咐的探明.通过下文“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的细节可以看出,鲁侍萍在书房等待时,已经察觉了书房的布置,她是想要周朴园确认身份时的试探.第二处“没有事了?”也需要通过“望着周朴园,眼泪要涌出”的细节来看,这是鲁侍萍的一再暗示,看周朴园虽然念着旧情却还没有认出不再年轻美丽的自己时,内心的痛苦挣扎与不甘.

周朴园:(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鲁侍萍的第一处回答明确、冷静,虽然周朴园一直打探梅侍萍的消息,但对于是否相认还存有疑虑;第二处回答含蓄激动,是对于周朴园得知消息又闪躲、逃避而认不出自己时的决绝回应.抓住文本重要词句,把前后台词相互联系起来,鲁侍萍的心态转变和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就这样在我们心中渐渐丰富起来了,我们也就把握了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情感倾向了.

二、从形象入手,把握丰富情感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生的阅读要求之一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其中,鉴赏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较高的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以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为补充.作为高中学生,要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也就是要会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简要的赏析,达到“初步鉴赏”的要求.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创作者传达情感的载体,从作者塑造的各种形象中,我们能看到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倾向,从而可以把握作品中的丰富情感.

比如,在《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们从“天涯沦落人”形象中,从漂泊零落的琵琶女,还有谪居卧病的白司马的形象中,能感受到诗人和琵琶女因为命运相似,虽不相识,但却相知的无限感慨.《老王》的结尾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从中我们看到了不幸者老王的悲苦形象,看到了由于对善良的不幸者而愧怍的相对幸运的作者形象,由这样两个形象入手去理解“愧怍”,我们还需要从情感对等性上来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

再如《说书人》中无名无姓的说书人形象:

“我”评价他是“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他讲的故事都是虚构、杜撰的,无限放大的.他讲的英雄是惩恶扬善、因果报应的,是引导人们向真、向善、向美的.“直到现在……他们便在我们昏暗的记忆中出现……他们永远顶生动顶有光辉.跟这些人物一起,我们还想到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天下之大,难道还有比这些更使我们难忘,还有比最早种在我们心田上的种子更难拔去的吗?”说书人是以高超的技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审美与生活的小人物,带给现实生活中难以自救的苦人以及前来听书休闲的劳动者一种精神安慰.对于这样一种贱业,“我”愿意填写在志愿书上,愿意为他送葬,愿意去想他,但是极少有人有这样的高度认可,所以作者在文中用三次长衫的变化——“穿一件蓝布长衫”“他的长衫便成了灰绿色”“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从说书人穿着长衫的变化,体现出说书人境遇的日益槽糕,既有那个时代无奈的叹息,更表达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申诉.从说书人的形象入手,说书人的丰富情感就渐见明晓.

三、从生活入手,把握深层情感

卡尔维诺说过:“经典是这样一种著作,它永远不会完结它所要述说的东西.”经典要述说的东西就是能够穿越时间长河抵达我们的内心的东西.文学作品应时而生,具有特有的时代意义和审美倾向,对当今学生的阅读来说,一些作品很有距离感.消除这样的隔阂有效方法就是生活化阅读.无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都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这启示我们,可以将阅读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生活入手,把握深层情感,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阅读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丰沛的情感,并以一颗精致的心、从容的心看待人事万物.

既然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在阅读生活化的实际操作中就应该首先着眼学生的实际生活,寻找两种生活的差距与共性.

如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格斯拉兄弟生活的时代离我们远去,仅从理性角度看,他们悲苦的命运是大时代机器运转的必然.可是,如何看待其中蕴含的作者对工业时代的批评和对匠人精神的讴歌呢?这就可以让学生放假时去现实生活中探找身边的匠人——修表匠、修鞋匠、木匠、瓦匠等,也可以去观察糕团店老板、早餐面店老板等,观察他们的生活状态、职业态度,看他们是否手艺精湛?是否选择健康的食材?他们是在坚持还是在维持?然后和文学作品中的制靴匠比较,看到格斯拉兄弟的坚守是多么艰难,自然就把握了作者创作小说的要旨和深层情感.

又如孙犁的散文《亡人逸事》,教学中,旧时代婚姻或许成为学生误读和教师过分解读的一个角度,把辛劳早逝的亡人看成旧式婚姻的牺牲品,把作者对亡妻的遗憾愧疚当作不会珍惜.对于此文可以抓住主要写作对象“亡人”,看她一生的经历和性格转变,淡化时代背景,结合现代作品张晓风的《母亲的羽衣》加以解读,这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由有青春有活力、爱美丽的女孩子蜕变成的能吃苦、能承担、愿舍弃的母亲形象,也就可以理解作者晚年带着愧疚写亡妻却选些不太令人伤感的片段的原因了,文字中除了遗憾更多的是感激.每一个孩子都有这样一个藏起羽衣的母亲,再读此文就亲切了许多.如果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从初读不解以致误读,到再读、多读发现新的触发点,寻绎出新的意义,那么丰盈的情感世界就能日益得到填充和再创造.

总之,语言是肌肤,形象是筋骨,生活是精神,无论读什么作品,都脱离不开这三个角度,这三个鉴赏文学作品的角度也是不能割裂的.正如卡尔维诺所说的,所有经典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现实是多样的,多刺的,而且层层相叠,就像朝鲜蓟.对我们而言,在一部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是可以不断将它剥开,像是一颗永远剥不完的朝鲜蓟,在阅读中发现愈来愈多新层面.”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品析保持敏感度,对文学形象的感知保持新鲜度,将我们的生活感受带入阅读,从课本到生活,从课内到课外,让阅读中的发现带领我们更美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1]吴周文.道德家与被遗弃的苦命人——师陀的《说书人》解读[J].语文月刊,2014,(6).

[2]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阅读经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孙玉石.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括而言之:该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文学作品和三部曲和鉴赏方面的文学作品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文学作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基于学力的诗词教学课例苏教版必修四词别是一家整合教学
卓立子 刘云霞教学设想苏教版必修四“词别是一家”专题共选入四首词李煜虞美人、晏殊蝶恋花、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 晏殊蝶恋花、柳永雨霖铃两词都写分别之痛、相思之苦 晏殊词有强烈.

思辨阅读:让文言文学习更有嚼头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一文为例
【摘要】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拘泥于文译式课型之中,这使得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往往重视结论的接受,而不重视通过思考形成结论,思辨长期缺席 思辨阅读,能够通过言语逻辑的推演抵达文字的深处,能够借助文体特.

新课改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和初中语文教材的差异与衔接
张馨月(昆明市盘龙区明通小学,云南 昆明 650051)摘 要 笔者试图通过对新课改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与初中语文教材的比较来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与初中语文教材的差异所在,在此基础上思考衔接的内容,并提出.

假设让问题更简单--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案例分析
摘 要 假设的策略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替换策略之后的教学内容,对于替换,学生很容易掌握,但对于假设,初次接触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何根据假设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关键词 假设法;问题中图分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