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材料浏览

相关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与石涛《归棹》与相关图册有关论文范文

主题:相关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7

石涛《归棹》与相关图册,该文是相关类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和石涛《归棹》和图册和图册研究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石油类期刊

编者按:本期学术研究涉及书画鉴藏、画家个案、创作诸方面.清初画家石涛似乎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无论其艺术人生、哲学思想、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抑或后人对石涛的解读、师从、临摹、仿拟,皆成为石涛研究的各类关键词.《石涛〈归棹〉及相关图册研究》通过史料分析、款识对比、印章异同,对石涛《归棹》册页以及相关版本进行了深入剖析、考证,并指出张大千伪托仿拟石涛绘画的有关特征.《元人七君子墨竹图卷故事》对元朝柯九思、吴镇等六位画家所作《七君子图》的流转、鉴藏与题跋进行了考证与爬疏.《应酬环境与程嘉燧的绘画创作》从绘画题材、形制、风格三个方面揭示应酬环境对程嘉燧绘画创作的影响.《20世纪山水画点景图像之变》分析了20世纪山水画发展中点景的演化及其表现,并通过其整体性考察寻求20世纪山水画演化的内在动因.

朱良志

1695年,石涛客居真州,当时他正处于彷徨苦闷的时期,风光绮丽的真州却给他精神莫大的安慰,他在这里读书、写作、作画、会友,且参与友人多处园林的营建,是其创造力勃发的时期.这期间,他作有一套《归棹》册页,活泼地传达出他快乐而又轻松的心情.在石涛作品的流传史上,越是石涛精品,仿作伪作者就越多,围绕这套册页有很长的故事,本文截取几个片段而述之,由此可见石涛作品流传纷乱状况之一斑.

一、大都会本《归棹》册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石涛12开册页《归棹》,是石涛生平代表作品之一.20世纪初曾为日本*家铁城桑箕(Kuwana Tetsuj?,1864—1938)*,大都会藏本中有铁城所题“苦瓜和尚书画册”册名,册内“苦瓜和尚书画神品”的题签也出自其手.册页之后有日本近代南画泰斗富冈铁斋(Tomioka Tessai,1837—1924)的题跋,他引郑板桥对石涛的评论评此画.1914年,铁城将此画赠友人耕雪光醒,册中有铁城之记载:“石涛和尚书画册,鉴古者以为希世之逸品,所谓绝无而罕存者.予曩得之,珍袭久焉.今耕雪光醒一见,欣赏不措,因割爱贻之.时甲寅五月,铁城桑箕记.”

这套册页后流入香港,曾为萱晖堂程琦*,册后有程琦1958年题签:“清湘老人山水花卉十二帧,皆有对题,元气淋漓,脱尽画家蹊径,颇具超尘之想.按傅抱石《石涛上人年谱》谓此册写于康熙四十七年乙亥,上人时年六十有六,尤为精诣之作也.戊戌蕤宾伯奋识于海东寓所.”此画不知何时流入美国,1967年密歇根大学举行石涛大展,出现此套册页,当时引起轰动.1976年,此册由唐氏家族购得捐赠给大都会〔1〕.

此册最初发表于桥本关雪1926年所著《石涛》一书中〔2〕.1948年傅抱石《石涛上人年谱》谈到石涛这套册页〔3〕,1967年美国学者艾瑞慈(Richard Edwards)在《道济的画》(The Painting of Tao-Chi)中,列出部分*于日本与美国的石涛作品,其中也谈到这套册页〔4〕.1976年,时任大都会亚洲部主任的方闻教授发表《石涛归棹册页研究》〔5〕,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在密歇根大学石涛大展中,根据其中第一开《归棹》(Returning),将此册页定名为《归棹》.大都会*此册后仍其名而称之(图1).

这套册页共有24页,12对开,纸本,每开书画并页,右为画幅,左为书法对题.每幅约为16.5cm×10.5cm.未系年.从整体上看,册页有相当的统一性,为同一时期完成,书法和绘画风格也可判断为晚期作品.

第一开《归棹》,画依稀溪岸,一影小桥,小舟从远方淡然归来.云天空渺,落叶萧疏,是秋日景色.而岸边的山崖上,隐约有一小亭,当为归去之所.右侧中下钤“石涛”“原济”二白文印.

书法对题云:“落叶随风下,残烟荡水归.小亭倚碧涧,寒衬白云肥.”款“石涛”,钤“释元济印”白文印.

第二开画萧疏梅竹,梅之枯枝以渴笔勾出,竹以浓墨画就,梅与竹显出层次.右上钤“释元济印”.

书法部分以云林书风题:“初试一朵两朵,渐看十田五田.落日霞明远映,与余笔墨争先.”款“石道人”,在款上覆“苦瓜和尚济画法”朱文印.

第三开画数峰挺立,唯几棵枯树点缀,显得古拙苍莽,也以渴笔干墨画成.上钤“原济”“石涛”连珠印.

书法部分题诗一联:“山高秀色寒,白云飞不白.”款“清湘道人济”.钤“释元济印”白文印.书风雄而厚.

第四开画兰,以工笔淡墨画兰叶、兰花,以稍浓之墨勾勒,具有透明感.笔法柔韧而富有弹性,风度清雅,层次清晰.是晚年石涛工笔兰作之范例.钤“原济”“石涛”连珠印.

书法对题:“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如兰之意,其合永欢,子宜佩之,保护春寒.春风寒兮,谁谓乎安.”款“苦瓜老人济”.钤“前有龙眠济”白文印.书法依钟繇之法又有变通,参差错落、稚拙可爱.

第五开,方闻依题诗第一句定名为《潦倒清湘客》,此作几乎是画家自画像.以米家法画蒙眬山影,近景入手处从旁侧伸出萧疏的芦苇,中间大片地带置空而不着一笔,当是云天空阔之水体.一老叟坐于小舟上垂钓,前倾的身子,表明其全神贯注,身心都忘,四天皆空.钤“原济”“石涛”连珠印.

书法页以浓墨书写就:“潦倒清湘客,因寻故旧过.买山无力住,就枕索拳宁.放眼江天外,赊心寸草亭.扁舟偕子顾,而且不箪丁.‘停’书之‘过’,登舟故尔.白沙江村留别,枝下人写.”钤“释元济印”白文印.这里有一个注释,第二句“因寻故旧过”,应为“因寻故旧停”,为什么写错,那是“登舟故尔”,同行人(或船家)正催着登舟去江上游玩.他的解释,“漏”出了当时快乐的气氛.

第六开画采莲舟中之景,是一幅减笔画,采用白描法,唯几笔勾勒,展开的荷叶,妖冶的莲蓬,才露尖角的新荷,一一得其所.

书法与画采用一样的笔法,控笔而行,墨淡,落笔轻,有飘飘欲仙之韵.题云:“花叶田田水满沟,香风时系采莲舟.一声歌韵一声桨,惊起白云几片浮.白沙江村采莲,舟中写意.瞎尊者写.”画与书都钤“原济”“石涛”连珠印.此处书法初工稳,稍放纵,内在节奏颇值把玩.

第七开画荒亭之景,一亭掩映于深山中.画面上重而小轻,山体厚重,在清泉荡漾中现出.钤“原济”“石涛”连珠印.

书法部分题诗云:“荒亭岑寂荒山里,老树无花傍水矶,饭后寻幽偶到此,十分寒苦惨斜晖.”款“石涛济”,钤“头白依然不识字”白文印.书体仿山谷体,笔势稍颤,结体上紧下松,东倒西斜,极富韵味.

第八开画菊花,画上钤“头白依然不识字”白文印.书法页题:“九月寒香露太真,东篱晚节可为邻.从来天地无私运,梅菊同开一样春.九月梅花二首之一.瞎尊者原济.”钤“苦瓜和尚济画法”长方印.书法以钟繇变体写成.

第九开画山间暮春景象,气氛阴冷,枯枝方露出新芽,一人徘徊树下.老树空山,更显阒寂.钤“石涛”(白文)“原济”(白文)二印.

书法部分题:“新长龙丝过屋檐,晓云深处露峰尖.山中四月如十月,衣帽凭逆冷翠绘.清湘小乘客济.”钤“石涛”白文小印.书法只占叶面不到一半,大半空白,有奇特的画面效果.

第十开画枯木丛篠.书法部分题:“此帧拟李营丘,而有别意,美人素质,澹妆流丽,漫尔效颦,不免气缩.济.”钤“释元济印”白文印.画上有“原济”“石涛”连珠印.画法的确有淡妆流丽的特别,在轻秀中显超逸之感.

第十一开画秋山景.用枯笔皴擦,苍莽豪放突出秋山的高远清旷.淡着色.钤“原济”“石涛”连珠印.书法部分以隶书题诗:“山色苍苍树色秋,黄云欲碎背溪流.苦瓜客舍消闲笔,画法应愧老贯休.”款“瞎尊者原济”.有“苦瓜和尚”白文印.

第十二开以白描加以淡淡晕染的方法画出水仙,显得清丽出尘,又有浮空掠影的感觉.钤“原济”“石涛”连珠印.书法对题:“君与梅花同赏,岁寒时许争夸,暖日睛窗拈笔,儿回清思无涯.小乘客济.”钤“头白依然不识字”白文印.

这套书画对开的册页,不像传世中大量的石涛书画对开册,多是后人装裱时合为一体,如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书画合璧册》、佳士得香港2007秋拍的《苦瓜老人三绝册》,绘画与书法的内容之间没有必然关系,二者联为一体非石涛本人创作用思所致.而这件书画册则不同,在内容上相互生发,在空间结构上构成一个整体,力求通过书画一体创造一种独特的境界.

就内容的相互生发看,第十一开画秋山景,老辣纵横,风味豪放奇迥.书法所题“山色苍苍树色秋,黄云欲碎背溪流.苦瓜客舍消闲笔,画法应愧老贯休”,几乎是对画的说明.题诗增加了对画的理解,而画又呼应了诗中的风味.第七开画深山之中,空亭翼然,一人寻友到此.题诗“荒亭岑寂荒山里,老树无花傍水矶,饭后寻幽偶到此,十分寒苦残斜晖”,就是对画内容的说明.第十开画枯木丛篠.书题“此帧拟李营丘,而有别意,美人素质,澹妆流丽,漫尔效颦,不免气缩”,也是对画内容的说明.

就空间的相融看,既避免了在画中直接题识容易产生的拘束,又有若即若离之妙.画家在空间结构上有统一考虑,用什么书体,位置上如何考量,都服务于总体的需要.如第五开《潦倒清湘客》,画一人于小舟中,画面极空阔,而书法部分浓墨重写,拍塞满纸,虚实结合,妙趣横生.

就境界创造而言,书画乃一生命整体,合而创造一种境界.如第九开画暮春山间冷景,突出人心灵的阒寂.书法对题部分墨淡笔轻,题写位置尽量往上提,连款下所钤印都精心考虑,小而简,似乎不愿打破这晚春山间的神秘.书画一体,只突出那个雪藏中略有开张的老树.

大都会将《归棹》定为1695年作品,这大体不差.无疑,这套册页是大涤堂成之前(1696年秋)的作品,款印符合此期石涛的特点,而书画风格也显示出向晚年转换的倾向.

用印中有“苦瓜和尚”“释元济印”等反映出此时他仍在佛门,而其中无“大涤子”“阿长”“清湘遗人”“向年苦瓜”等印,也映证此时他的佛门身份.而题识中有“白沙江村留别”“白沙江村采莲,舟中写意”等,这套册页所描绘的是真州白沙翠竹江村的境界.

石涛南还之后,居无定所,其间曾客居京口的寺院,还有一次徽州之行.大约在1695年夏秋之际客居真州,在此滞留年余,大概在1696年夏回到扬州,1696年秋冬之际其大涤堂建成,他便定居于此.此册作于1695年到1696年间.

我赞成方闻先生的看法,这套册页6开山水、6开花卉,花卉安排的顺利对应着自然的节候,第二开李、第四开兰属春,第六开莲属夏,第八开菊属秋,第十开枯木和竹、第十二开水仙属冬,四季循环〔6〕.其实整个12开都有精心的设计,并非随意画出.

《潦倒清湘客》一开书法中题“白沙江村留别”,显然这不是一次偶然与朋友送别,其中画的是画家自己的处境和思虑.所谓“潦倒清湘客,因寻故旧过.买山无力住,就枕索拳宁.放眼江天外,赊心寸草亭.扁舟偕子顾,而且不箪丁”.诗下做了小注:“‘停’书之‘过’,登舟故尔.”这里可以说是“清湘子的狡黠”,石涛题识中每有误字,他会在旁侧点两点,在文后再以小字写出此字,这是石涛的通例,唯有此处,记录一个场景,突出正要上舟,并非他一边上舟一边作画,题错了字,而是当时那场景,他曾口占而有一字之误,后来作画特地标出,以复演送别场面的温馨.

《归棹》册与石涛的另外一重要作品《白沙翠竹江村十三景》有密切关系.“白沙翠竹江村”乃位于真州(今属扬州)水边的一处园林〔7〕,初建于明代末期,清康熙之时为居于真州的徽商郑肇新所有.郑氏为石涛的密友,他得此园后,“更增台榭”,修整而扩充之.1695年,郑氏新园建成,一时间成了真州盛事,名流群集,并有多人题咏.石涛其时正在真州,作为一位清初的大园林家,石涛亲自参加了此园的重建.园成后,又创作了《白沙翠竹江村图》十三幅图,并作为有十三首诗,为郑肇新和诸友所重.这十三幅图如今不知流落何方.石涛的《归棹》册,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十三景的诗意呈现.

十三景中有寸草亭,《寸草亭》诗有云“如云都可惜,关心上此亭”,而《归棹》册中《潦倒清湘客》这幅自传式作品,就画放眼江天外、赊心寸草亭的情怀.而《归棹》第一幅山崖上中隐约小亭,也是此亭,其题诗所谓:“落叶随风下,残烟荡水归.小亭倚碧涧,寒衬白云肥.”写登此亭的感受.

《归棹》第十幅《秋山》,画的是十三景中的“小山秋”,石涛《小山秋》诗云:“树树珠光起,客醉广寒里,花覆比肩齐,氤氲香十里.老去独悲秋,清见杯中底.”《秋山》对题诗:“山色苍苍树色秋,黄云欲碎背溪流,苦瓜客舍消闲笔,画法应愧老贯休.”诗风苍莽老辣,是悲秋又是悲己.

再如石涛的《白沙翠竹江村十三景》中有《芙蓉沜》,其诗云:“我来荷出水,住久叶渐凋.日午蜻蜓立,夜阑荧火飘.芙蓉虽满岸,来看泊秋潮.”而《归棹》册第六幅可以与之相参.此开画莲塘之景.书法对题云:“花叶田田水满沟,香风时系采莲舟.一声歌韵一声桨,惊起白云几片浮.”

石涛《十三景》中有《东溪白云亭》诗,诗中有云:“白云如幽人,亭上见.过岭叠千层,学水分一线.”此亭乃在群山层岭之中.而《归棹》册第七幅《荒亭》就画这东溪白云亭,一亭掩映于深山之中.对题有云:“荒亭岑寂荒山里,老树无花傍水矶,饭后寻幽偶到此,十分寒苦残斜晖.”写出荒亭孤寂的神韵.

从多方面因素看,《归棹》册是石涛传世精品,所画为客居真州时的见闻,多与郑肇新的白沙翠竹江村园有密切关系.

二、萱晖堂本《归棹》册

香港萱晖堂程琦先生另有一件石涛山水花卉书法册页,12开.嘉德2006年12月出版的《嘉德四季》中收录,编号为1290,题名为《石涛山水花卉册》,列名为“萱晖堂藏品”.北京华辰2007年春拍出现此件作品,题名《石涛辛卯山水书法花卉册12开》(图2).

这件作品与程琦题跋的大都会《归棹》册极似,但又有微别.后有题跋页1页.由“培轩”题“释道济神品”短文,摘录历史上的石涛之评价,款“八十三翁培轩志”,钤有“御赐金雅”“培轩老人”“政诠长寿”“还赖泉药”等印.

本册在第十开画部分钤有“曾在六舟处”鉴藏印.达受(1791—1858),号六舟,僧人艺术家,善书画印刻,生平与戴熙、何绍基交往,三家都酷爱石涛,石涛传世有多件作品有达受的*印.说明此件作品在嘉道时期就已经有流传了.

此件作品虽酷似大都会《归棹》,但有明显差异,其差别首先体现在书画对开的格局上.大都会《归棹》册12开每一开书画相辅相成,互相映发,密不可分.但萱晖堂所藏此册相同者有4开:萱晖堂本第十一开荷塘清景,对题是“花叶田田水满沟”诗,同于大都会本第六开;萱晖堂本第六开,画兰花,对题“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同于大都会本第四开.萱晖堂本第四开画菊花,对题“九月寒香露太真,东篱晚节可为邻……”同于大都会本第八开.此本第二开画山峰耸立,对题“山高秀色寒,白云飞不白”也与大都会本第三开同.

不同者有8开.如萱晖堂本第十二开所画垂钓之景,大都会本书法对题是“潦倒清湘客,因寻故旧过……”,而此本对题是“新长龙丝过屋檐,晓云深处露峰尖……”,此对题在大都会相对的绘画则是画暮春山景,一人徘徊树下,即大都会本第9开.而萱晖堂此画暮春山中、一人徘徊树下之景,在大都会本,其书法对题则是“荒亭岑寂荒山里,老树无花傍水矶……”,即大都会本第7开.如此等等.

这样的书画排列与石涛的原意明显不合,破坏了石涛创造的艺术世界,这是装裱者不理解石涛创作命意所造成的.凭此尚不能判此作为伪品的依据.

萱晖堂所藏此本与大都会的《归棹》,两件作品表面看来非常接近,12页的山水花卉,有几乎完全相同的构图,12页的书法作品也采用同样的方式来书写.石涛有一作多处表现的习惯,但绝不至于自己模仿自己.二作中必有一为赝作.

萱晖堂藏本从气氛上的确似石涛,但笔墨、书法和印章三者与石涛有差别.可以确定这件作品是伪品,同时可以确定,这件作品就是对大都会《归棹》册的模仿.

这件作品力求在书法和绘画上保持原作的模样,但用印却有变化,并没有简单模仿《归棹》册,所使用的印章包括“粤山”“老涛”“法门”“苦瓜”“清湘老人”“不从门入”“释元济印”“头白依然不识字”“石涛”“原济”等,都是石涛曾经使用过的印文,也符合此期石涛的用印特点.说明作伪者对石涛作品曾下过功夫,同时也说明,作者是一位伪作石涛的老手,传世界石涛伪作可能还有出自这位画家之手的.

先看萱晖堂本(图3C)与大都会《归棹》册(图3B)印文相同者,对照石涛真迹(图3A)中的此印:“头白依然不识字”,图3A和图3B完全一样,说明大都会的印章是石涛之印,而图3C则与石涛原印有极大差距.同样的情况在“释元济印”和“原济”“石涛”连珠印,说明萱晖堂本诸印为伪.

下面一组对比是大都会《归棹》册没有的,而石涛真迹中多用的(图4A、图4B).

“不从门入”朱文、“粤山”白文、“苦瓜”朱文小印、“清湘老人”朱文、“法门”白文数印,图4A和图4B无一印相同,且图4B篆刻水平也差.奇怪的是,作为一位篆刻家,六舟和尚为何没有看出.

再看书法.为了营造独特的艺术世界,石涛《归棹》十二页书法变化多方,每一页都使用不同的书法体式.这位作伪者也尽量尺寸其形,但终差强人意.如第十二开书法“新长龙丝过屋檐,晓云深处露峰尖.山中四月如十月,衣帽凭栏冷翠沾”.“新长”两字的魏碑味,非石涛之为.与大都会《归棹》对比,第一开书法“初试一朵两朵,渐看十田五田.落日霞明远映,与余笔墨争先”,感觉萱晖堂伪本之书法萎弱不可自立.而石涛此作有元人倪瓒风味,耿耿清气,令人一视难忘.

萱晖堂藏有两套《归棹》册.令人诧异的是,大都会《归棹》册有程琦1958年题跋,并没有提到他同时藏有另一本《归棹》册,或程琦让出真迹后,请人临写一本保留,或为程琦离世后,萱晖堂另得之本.

三、天博本石涛《山水花卉》册

天津博物馆藏有署名石涛的《山水花卉》册,8开,纸本墨笔,纵20.5厘米,横14.5厘米,《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编号津2—111,诸家鉴定为石涛真迹(图5).

第一开荷花,钤“原济”“石涛”连珠印.对题:“花叶田田水满沟,香风时系采莲舟.一声歌韵一声桨,惊起白云几片浮.白沙江村采莲舟中写意.瞎尊者写.”钤“头白依然不识字”(白)和“阿长”(白)二印.

第二开老树,一人在树下,下为万丈悬崖.钤“原济”“石涛”连珠印.对题:“老夫(大都会作‘荒亭’)岑寂荒山里,老树无花傍石(大都会作‘水’)矶,饭后寻幽偶到此,十分寒苦惨斜晖.石涛济.”钤“大涤子”朱文印.

第三开菊花.有“原济”“石涛”连珠印.对题:“九月寒香露太真,东篱晚节可为邻.从来天地无私运,梅菊同开一样春.瞎尊者原济.”有“瞎尊者”朱文印.

第四开山峰耸立.钤“原济”“石涛”连珠印.对题:“山高秀色寒,白云飞不白.清湘遗人济.”钤“赞之十世孙阿长”.

第五开,山溪中,一舟从远方而来.钤“原济”“石涛”连珠印.对题:“落叶随风下,残烟荡水归.小桥(大都会作‘亭’)依碧涧,寒衬白云肥.石涛.”钤“元济”“苦瓜”连珠印.

第六开水仙,有“原济”“石涛”连珠印.对题:“君与梅花同赏,岁寒时许争夸.暖(此处落‘日’字)晴窗拈笔,几回清思无涯.小乘客济.”

第七开梅竹.有“原济”“石涛”连珠印.对题:“初试一朵两朵,渐看十田五田.落日霞明远映,与余笔墨争先.石道人.”钤“苦瓜”“原济”连珠印.

第八开一人舟中,远山在望.有“原济”“石涛”连珠印.对题:“潦倒清湘客,因寻故旧过.买山无力住,就枕索拳宁.放眼江天外,赊心寸草亭.扁舟偕子顾,而且不箪丁.白沙江村留别.枝下人济.”钤“痴绝”朱文印.

天津博物馆所藏此册与大都会《归棹》册十分相似,但不是石涛作品中常出现的同一主题反复表现的情况.如原藏于日本、嘉德2011年秋拍出现的石涛细笔花卉册,其中有一开画水仙,上有题跋云:“君与梅花同赏,岁寒独许争夸.暖日晴窗拈笔,几回清思无涯.清湘小乘客济漫设.”(图6)所画内容相同,题跋相同,但表现方式却完全不同.

这8开册页与上举萱晖堂藏本一样,都是对大都会藏《归棹》册的模仿,但这套册页的书画水平显然在萱晖堂藏本之上,出自高手.之所以说此册为赝作,主要有以下理由:

其一,可以从一个细节来看.天津此册第8开与大都会第5开相比,二者画基本相同,书法也相似.但对题中有一个差别.在大都会《归棹》中,诗末有两行小字“停书之过,登舟故尔”,并且诗中“因寻故旧过”旁点了两点(“过”不押韵).其意思是“‘停’写成了‘过’,因为当时催着要登船”,将在白沙江村告别诸友的场面活脱脱呈现出来.但在天津此作中,没有了这个小注,但诗中还是“因寻故旧过”,“过”没有改为“停”.作伪者似乎没有读懂石涛小注的意思.

其二,从印章看,大都会《归棹》所使用的印章有“原济”“石涛”“释元济”“苦瓜和尚画法”“前有龙眠济”“头白依然不识字”“苦瓜和尚”,这都是1696年之前使用的印章,符合当时石涛佛子的身份.而在天津本中,八幅画所钤皆是“原济”“石涛”连珠印,无一变化.对题用印却与大都会本有明显区别,其中使用的“阿长”“大涤子”“赞之十世孙阿长”印,都是石涛出佛入道之后(1696年之后)所使用的.其矛盾是非常明显的.

其三,从落款情况看,天津第四开对题:“山高秀色寒,白云飞不白.清湘遗人济.”而大都会此对题的落款是“清湘道人济”,这一字之别,也透露出天津本为伪作的信息.石涛晚年在大涤堂落成(1696年末)之后,离开佛门,而进入道教之门,常以“清湘遗人”为书款,如“清湘遗人大涤子”“清湘遗人极”“清湘遗人若极”等,他的一枚“清湘遗人”的印章也用于1700年以后的作品中.在存世石涛1696年之前真迹中,未见以“遗人”自称之作.

这8开册页具有较高水平,符合张大千伪托石涛的特征,当可确定出自张大千之手.

大都会藏石涛真迹《归棹》册是12开,为什么天津此本为8开,是不是本来为12开,而天津只拥有部分?我以为不是,这与天津藏本的性质有关,这套册页与萱晖堂藏本的区别在于,后者是对大都会藏本的“对临”,水平并不高,书法和印章的水平更在其次.但天津藏本是“意临”(也即是徐邦达所说的与对“临”相区别的“仿”)的结果,这也是本文推测为张大千所作的重要根据之一,这符合他仿造石涛的特点.他对石涛用力太深,近代以来无出其右,并有大量的石涛*,所以他在仿造中得心应手,往往使人看起来相似,又不能直接指出作伪.所谓难以确指摹一图,却又有多图似之.

如第二开在几个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动,对题诗“老夫岑寂荒山里,老树无花傍石矶,饭后寻幽偶到此,十分寒苦惨斜晖”,第一句将大都会的“荒亭”改为“老夫”,第二句将原诗“老树无花傍石矶”的“石”改为“水”,这是有意的改动,是为了服务于与画相配的需要.画面呈现的是一人在老树之下(并非大都会藏本与对题相对的湖面远山),而是采用大都会本第九开(对题是“新长龙丝过屋檐”之诗),而大都会此开的对题在天津册并没有出现,也就是说,模仿者所见不止于8开的册页,他当见到全套册页,从全套册页中选取他合适的内容来安排.

第二开画虽似大都会第九开,但又有区别.大都会画的是暮春季节,老树下,一人在山坡流连.而此画主体保留原画的特点,但山坡换成了悬崖,这正是石涛名作《老树独夫家》的构图.张大千曾多次仿石涛此作,而此种构图几乎成为张大千早年绘画的典范形式之一.

张大千生平有不少作品仿此册页.如文物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张大千画集》第196页,收录了张大千的一幅立轴,题云:“山高秀色寒,白云飞不白.蜀人张大千.”所画正是石涛此册页中的对题“山高秀色寒”那幅山峰耸立之态.

北京翰海2004年春拍张大千专场有一件张大千的《白沙江村留别》图,作于1930年,纸本设色,此画乃模仿石涛《归棹》而作.画一人于江人垂钓,是典型的江村模式.而且题跋中录石涛之诗:“潦倒清湘客,因寻故旧过.买山无力住,就枕宿拳宁……”其中的“因寻故旧过”还是没有改为“因寻故旧停”,这与天津所藏册页的错误相同.张大千没有读懂石涛注释的意思(图7).

张大千有《拟李营丘笔意图》,作于1930年,纸本墨笔.画枯木丛篠,有题云:“此帧拟李营丘,而有别意,美人素质,澹妆流丽,漫尔效颦,不免气缩.蜀中张爰.”图与画都模仿石涛《归棹》第十开〔8〕.

这说明张大千在1930年前,就接触过这套现藏于大都会的册页.这套册页由日本转入香港的数十年中,大千可能正是在此过程中看过并加以临摹.他早年的不少作品与此有关,就反映了这一点.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结束语,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相关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石涛《归棹》和图册和图册研究相关相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石涛《苦瓜和尚书画册》考释
内容提要石涛是中国绘画史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石涛苦瓜和尚书画册进行考释,结合石涛的遗民身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对石涛的艺术风格进行解读 本文认为,石涛在苦瓜和尚书画册中通过图.

石涛款《黄山十二屏》相关问题
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藏石涛款山水图十二屏,立轴,绢本,每屏纵168 5厘米,横48 4厘米,设色 体制巨大,古雅幽淡,颇新人耳目 石涛早年作品被确认为真迹的不多,如果此十二屏被证明为石涛所作,对石涛早年艺.

石涛《生平行》长诗与其相关作品辨析
编者按署名石涛的作品不仅藏于各大小博物馆,也充斥市场,其中赝品仍不时浮出水面,令市场主体措手不及 民国时期张大千便为仿石涛的高手,也蒙蔽了不少当时的艺术家、收藏家,成为艺坛经久不衰的话题 本期朱良志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