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思想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孙禄堂国术思想和儒学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思想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6

孙禄堂国术思想和儒学,该文是关于思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与孙禄堂和国术和儒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工作杂志堂吉诃德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

白宗让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北京 100871

摘 要:儒学是内外兼修、文武并重的学说,儒家自古就有尚武精神.“国术”在民国年间受到重视,当时著名武术家孙禄堂先生在“拳与道合”的基础上整合了三大内家拳种.“国术”的目标是强国强种,造福人类.孙禄堂先生用儒家的“中和”作为国术的指导思想,是武术理论方面 的原创性贡献.他的武学著作进一步糅合了儒家《论语》“一以贯之”之道、《大学》之“明德”、《易传》之“太极”与“阴阳”,《孟子》之“浩然之气”,真正体现了“文武之道”.“援儒入武”实现了对儒学原理的体证,其“本体、工夫、境界”三位一体的理论亦可以弥补西方体育科学之不足.关于儒学与武术关系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领域,通过揭示国学与国术在核心思想上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国术理论水平,加强国学之现代转化与实际应用,为华夏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繁荣做出贡献.

关键词:孙禄堂 国术 儒学 三拳合一 中和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1—0001—06

儒学是刚健的哲学,孔子昌明“直道”[1],孟子善养“浩然之气”[2],《易传》崇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象传·乾》).儒家对武力极为重视,认为要安定天下,“礼乐”与“征伐”缺一不可 .[3]孔子的父亲叔梁纥(622-549 BC)是鲁国有名的武士,力大无穷 [4],孔子本人亦勇武有力.[5]《周礼·保氏》所记载的“六艺”中,射、御两项就是军事科目 .[6]儒家之“道”乃是“文武之道”(《论语·子张》).《易》中许多卦爻辞都涉及到军事思想.孔子治国主张“足食、足兵”. [7]《论语·述而》记载:“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子路》记载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鲁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时,孔子利用“文有武备,武有文备” [8]将齐国折服.孔子的弟子冉有(522-? BC)协助季氏战胜齐国,其军事知识就是学于孔子 .[9]孔子周游列国时几次遭遇性命攸关的危险时刻,都能从容应对,毫不畏惧.孔子的弟子子路(542-480 BC)以“勇”而著称[10],“勇”也是早期儒家的核心价值“三达德”[11]之一.《论语·宪问》的“以直报怨”;《礼记》与《春秋公羊传》对“复仇”的肯定[12],《春秋》的“大义凛然”,儒家这种“义”字当头、善恶分明的学说对于遏制邪恶势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尚武精神,《史记》记载有《刺客列传》《游侠列传》,《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是最早的兵器文化.古代压制尚武精神的是法家[13],后来是元朝和清朝对汉人实行高压统治,禁止民间私藏兵器,遂士风文弱, 民气消沉,以至于清末饱受“东亚病夫”的耻辱.

古代的兵法偏重于集团作战之道,《武经七书》[14]就是系统的军事教科书.武术则偏重于个人能力的训练,在最早的田猎与战争中已有应用.[15]《汉书·艺文志》存目《剑道》三十八篇、《手博》六篇,内容已佚失.最早的武术类记载可能是《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的“越女之剑”.[16]华夏武学的特色是“内外皆修”[17],这一思想源远流长.春秋时期孔子在评论射箭时说只有贤者才能射中[18].“越女之剑”强调“内实精神,外示安仪”“布形候气,与神俱往”.《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及“孙子吴起列传”时说:“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历代对军事统帅的赞美多有“儒将”的称谓.明代大儒王阳明(1472-1529)在践行“致良知”中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

民国时期外寇入侵,匪患横行,造就了武术史上的黄金岁月.在冷兵器时代结束、战阵术过时以后,武学对人自身的发展方受到了重视.1927年,武术改称“国术”,明其与“国学”相通.[19]1928年国术馆成立[20],并发起“国术统一运动”[21],意在破除当时国术界的门户之见,发掘真正有价值的国术遗产.“国术”首先要求拳与道合、内外兼修.“其意义除包括拳术器械之外,当以修德养性为唯一之目的”[22]、“外有健全之体,内具高尚之德”.[23]“国术”之统一必须由功夫高明、见多识广的大师级人物来主导,否则难以服众.中华武学内家拳[24]主要有三大流派:形意、八卦、太极 [25],真正完成此“三拳合一”的就是民国国术界众望所归的孙禄堂先生.

孙禄堂(1860-1933)先生是河北完县(今属望都县)人,近代国术集大成者,孙式太极拳创始人,著有《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等,并有最早的拳术照片存世.先生一生所习拳术不下百种,最后归于“三拳合一”.先生平生与人较艺未尝负,亦曾挫败俄、日著名武士[26],历任国术馆武当门门长、江苏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在武林中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27]孙禄堂先生不仅擅长技击,而且文化修养极高.华夏文明之儒、释、道三教中,佛道两家自古以来就和武学有密切的关系.孙禄堂先生以儒学为主导来整合国术,以儒家“中和之道”作为国术的指导思想,具有原创性的价值.当时的儒家名士刘春霖[28]、陈微明[29]、陈宝泉[30]等均拜在门下,著名新儒家学者马一浮执弟子礼,梁漱溟为其《拳意述真》作序.[31]孙禄堂先生在“拳与道合”的基础上实现了“三拳合一”,并指明国术的目标是“寿世作人,培中国强盛之基”[32]、“再造人生之秘钥,寿育世界之宏规”[33],开创了国术发展的新纪元.

孙禄堂先生运用儒家哲理,从本体、工夫、境界三个层次来阐释“国术”.他在《太极拳之名称》一文中开示,拳术之本体乃是人身本有之“中和之气”,所以其工夫乃是在“一气之伸缩”中复见此真元,最后达到妙用无穷之境界.此文通篇饱含儒家哲理,兹录于下(楷体为笔者所加):

人自赋性含生之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于人者,即此也.不能笔之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34]

在《形意拳学》“杂式捶”部分又写道:

杂式捶者,又名统一拳,是合五纲十二目统一之全体也.在腹内能使全体无亏.《大学》云:“克明峻德”也(注:此譬言似属离奇,然实地练习则知).在拳中则四体百骸内外之劲如一,纯粹不杂.其拳顺则内中之气独能伸缩往来,循环不穷,充周天无间也.《中庸》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注:喻变化无方).其劲不见不闻,洁内华外,洋洋流动,上下四方,无所不有.其此拳中之内劲,诚中形外而不可掩矣.学者于此用心习练,可以至无声无臭之极端矣!先贤云:“拳中若练到此时,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此之谓也.[35]

“元气”乃是人之先天本具,性命之根,在拳术中为“内劲”.《拳意述真》自序云:“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36]这里运用了《礼记·中庸》之天命性道、已发未发来阐明拳术之本体.既以“元气”为本,则拳术人人可练,“纯以养正气为宗旨”.[37]用“一气”来阐释“本体”,就将“明心见性”置于“实有可体”的层面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先生进而将道德修养与拳术合而为一:“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若不明此理,即练至疾如飞鸟,力举千钧,不过匹夫之勇”.[38]他用《孟子》之“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来比喻本体之纯然不杂,自觉能动的特性.此道乃是儒家“文武相传‘精一执中’之道”.[39]“形意逆运先天自然之气,《中庸》所谓‘致中和’,《孟子》所谓‘直养而无害’,皆此气也”.[40]“所以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 [41]孙式太极拳之“无极式”的各个要点就注重松通澄明,化去后天拙力,体会此本体元气自行之妙.

明此国术之“本体”以后,其功夫进路就是返归此“元气”,寻求变化气质之效:“于后天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42]“一气伸缩之道,明善复初之功,求立于至善之极点,以复先天之元气.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可与后世做法,亦可为万物立命,此之谓无极而生太极之式也”.[43]三种内家拳术教人改变气质复归于中,又有不同的方式,“盖内家之技击也,必求其中.太极空中也,八卦变中也,形意直中也”.[44]此三种方式虽有差别,但回归“中”之本体之目标是一致的.

返归“中和之气”的法门就是儒家《中庸》和《孟子》所谓的“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已”.[45]练拳过程中不能带有功利心理,方是“诚”,“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46],方能内外相应.“意诚而后心正,心正则理直,理直则拳中之劲亦必无妄发矣”.[47]孙禄堂先生在强调内家本体的同时,也不废外练的重要性.他说形意“十二形”乃是《大学》之“格致万物之理”[48]、《中庸》之“尽物之性,亦是尽己之性也”[49],从而消除了内外家之分别,认为拳无分于内外,只是“自柔练而致刚”与“自刚练而致柔”,其成功则一也.刚柔二者的“居间性”正是拳术微妙所在:“动静正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之机也.先哲云‘知几者,其神乎’”[50]常人执着于内外之分,不明白此“几”,以致终生难以入道.孙禄堂先生认为外练亦可以有功于内:“其拳顺,则心神定静,而形色亦能纯正;其拳谬,则心神摇乱,而形色亦即不和,手足亦必失宜矣.孟子云‘根心生色现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亦此气之谓也”.[51]他在论述形意“五行拳”时说劈拳“其劲顺则肺气和,其劲谬则肺气乖”[52]、横拳“其气顺,则脾胃和缓;其气乖,则脾胃虚弱”[53],也是这个道理.孙式形意拳之“内三合”“外三合”就是强调本体与工夫相结合.其太极拳中多次的“开合”动作就在于时时提醒回归中和原点,“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原则也是为了形意合一,使周身灵活而不凝滞.

拳术由此“本体”与“工夫”入手,久久行之,自然会达到很高的境界.学者首先要自信此先天元气之灵明本性,太极形意八卦“三劲一理,皆为中和真一之气一以贯之,纯以神行之道也”[54].人身本具之元气有无限之神妙,练拳者当志存高远,切勿自小门户:“且神化功用之实相者,则神之清秀,精之坚固,形色纯正,光润和美.身之利便,心之灵通,法之奥妙,其理渊渊如渊,而静深不可测;其气浩浩如天,而广大不可量.如此是拳术精微奥妙神化之形容也”.此“本体”为“中”,发用于外则是“和”.能者任元气自行,“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56]拳术亦可以达到《中庸》之“致中和”:“拳技亦云:‘起落钻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形意拳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矣’”[57].孙禄堂先生又征引《论语》与《孟子》来论述拳术从“本体”到“境界”的“一以贯之”:“《论语》云‘一以贯之’,此拳亦是求‘一以贯之’之道也.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臭之德也.《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58]

这种“神化”境界就同于《易传·系辞》中对“大人”的赞美:“其劲能与诸家道理合一,亦可以同登圣域,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59]由知,国术的最高境界乃是“不见不闻之知觉”:“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 [60]此种本体灵明之自觉,后天训练不可能达到,只能通过道德反省,化去一己之私,与天地万物合一方有可能.孙禄堂先生著述中能达到此境界的,仅仅四人而已.[61]

孙禄堂先生的武学著作糅合了儒家《论语》“一贯之道”,《大学》之“明德”,《中庸》之“中和”,《易传》之“太极”与“阴阳”,《孟子》之“浩然之气”,真正体现了“文武之道”.观孙禄堂先生之前的内家拳理论,多注重技术,很少阐发哲理.[62]先生能将儒家哲理“体之于身”,并达到了“神妙”的境界,即从武学的角度实现了儒家“圣学”,也为发明儒学义理开辟了全新的领域.在儒学之“实用性”备受怀疑的当今时代,孙禄堂先生“援儒入武”的国学思想无疑对儒学的现代转化具有重要意义.《韩非子·五蠹》云“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认为儒学已经过时.从孙禄堂先生身上看到,在崇尚“气力”的时代,儒家之“道”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可以开发身体的潜能,成就个人全面发展之路,并有益于全人类.过去几十年来,正宗“国术”思想被埋没,致使武术追求套路化,变成了“舞术”.当前正值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时机,首要在于阐明“国术”的核心价值.中华国术已经落后于国外的武学发展,加之出现了许多败坏名声的“伪大师”,体育科学完全转向了西方,但西方体育理论只研究“工夫”之中间环节,对“本体”之起始环节与“境界”之最高环节则注意不够,从而无法“大而化之、神而明之”.这方面期待有识之士重新提振儒家“本体、工夫、境界”三位一体的武道精神,发掘先辈宝贵遗产,结合西方先进科研成果,用身体力行和科学精神继续光大国术.关于儒学与武术关系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领域.通过揭示国学与国术在核心思想上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国术理论水平,加强国学之现代转化与实际应用,为华夏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繁荣做出贡献.

评论,本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孙禄堂和国术和儒学方面的思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思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其特点(上)
文 张岂之在孔子的儒学思想体系里,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仁” “仁”是一个两重性的概念一方面它被用来表达孔子对于现实政治问题的见解,表现出政治上保守的倾向;.

孙拥辉赴黔东南州调研指导离退休干部工作
6月10日至12日,贵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局长孙拥辉赴黔东南州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调研离退休干部工作,认真了解了红军长征在黎平县成立干部休养连情况,实地调研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ldquo.

孙拥辉在安顺调研强调:方法抓好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
3月13日至14日,贵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局长孙拥辉到安顺调研离退休干部工作 孙拥辉一行先后到普定县、镇宁县、西秀区的离退休工作部门、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详细了解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和活动阵地.

无锡:强化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引领
无锡市委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离退休干部工作的生命线,不断增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全面系统学习十九大精神和新党章 紧紧围绕“学习十九大精神,紧跟新时代步伐&rdq.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