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教学改革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跟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基于新媒体的视角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教学改革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5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基于新媒体的视角,本文是关于教学改革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教学改革和新媒体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教学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思修和法律基础论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论文思想道德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b.2017.05.021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程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它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思想精萃,是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明确爱国爱人思想、讲道德懂法律的祖国接班人所需的理论与实践指南.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将思想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使“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是关键.本文旨在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分析,探索在新媒体视阈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实践“以改革促教育、以教育树人才”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教学改革

1 传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困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依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政策,集合全国相关学科精英之智慧,于2006 年出版教材并在全国各大高校开设的一门基础性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大部分,由适应大学生活、树立理想信念、明确人生价值、爱国敬业、遵守社会公德、培育家庭美德、增强法治意识、遵守法律制度八个方面组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以培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为目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在课堂中,如何使施教者行之有效地开展教学,如何使受教者切实从中获取知识并记于心、用于行是关键.要使教与学达到最优效果,必然需要知识的延伸,这便需要施教者根据所处时代背景,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实现其教学效果最优化,须解决“教”与“学”两个方面的问题.

1.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学模式固有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目前已开设十年有余,教师们在总结前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已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同时,很多高校的教学团队往往是由部分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学校行政人员、辅导员组成,针对本门课程内容的专业精度不高,如:在法律基础部分内容的讲解中,由于法律制度和法律条列是固定存在的内容,而部分任课老师并非法律专业出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根据PPT 照本宣科的情形,甚至有将法律基础作为课后自学部分的状况.而在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的教学中所涉及的大学生择业与创业内容,一些任课教师早已与当前社会就业形势“脱轨”,仍然按照教材内容讲解就业理论知识,无法生动地将当前就业趋势、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分析.依据教学大纲进行“理论讲解—勾画重点—学习思考”的教学步骤似乎已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固定教学模式,而教师队伍对其所涉及的政治、社会、就业、心理以及法律知识没有精心钻研,缺乏专业教学,这也导致本已固定的教学模式更加僵化.

1.2 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忽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大一入校时即开设,大学新生对崭新的校园生活饱含热情和期待,他们希望与老师有深入沟通交流,主观学习愿望强烈.但是课程教学一般采取大班授课模式,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是1:300 甚至更大.且课程时间安排紧张,一个普通大一新生听课的时间大约为3 至4 个学时一周,这导致任课老师只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赶教学进度,出现“满堂灌”情形,同时也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学生没有发挥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在教学方式陈旧、内容重复生硬(且部分内容难以理解,如法律基础部分)、缺乏“教”与“学”之间沟通交流的情况下,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也就逐渐消褪了.此外,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从互联网中接收了大量信息,他们受其影响很深,也容易受其中的负面信息影响而产生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引导社会主义接班人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果任课教师不能进行自我观念更新、不能提升教学水平,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容易产生消极、沉闷的学习氛围和学生的排斥心理,这也将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陷入困境.

2 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一词是近年来互联网科技迅速发展下的新兴产物.它主要指以网络数字、网络社区及门户网站为技术依托平台向全球传递各类信息的媒介形式,逐渐取代传统信息传播方式,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也产生了影响.

2.1 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响

“信息权威”弱化,思想引导难度加大.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以自上而下“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二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并不平等.[3]学生所获取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信息,这些信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固定的方式引领着学生的思想价值标准.然而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大量新信息和新思潮涌入,传统思想文化已逐渐被取代,接收新事物极快的青年学生自然成为了全球化信息的主要接收者.[3]他们不需要通过教师课堂上的几十分钟便能获取更多样的信息和知识,“教”与“学”之间的地位开始趋于平等化,教师的信息权威逐渐弱化.与此同时,由于新媒体信息的多样化使得价值观念不再是统一标准,接收这些新观念的人有选择自认为是正确价值观念的自由和权利.虽然新媒体中绝大部分信息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夹杂了不少负面内容.网络的“快消性”特征使得学生难以避免受负面信息的影响,这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价值引导的难度增加.

教育平台、交流平台多样化.传统教学方式里,知识信息的传播途径主要依靠教材内容和教师的课堂讲解,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而言,这样的传播方式是非常有限的.正如前文所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采取的是大班授课、“一堂灌输”的模式,而这门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极广,单凭课堂教学只能求得“一知半解”,思维拓展和答疑解惑非常困难.新媒体诸如电子邮箱、精品课程网站、、微信朋友圈等的出现,则为教学带来了巨大便利:教师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与学生交流,利用精品课程网站传授更多的知识信息.同时,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及时引导和纠正,在最大范围内避免不良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危害性影响.

2.2 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1)学习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作为成长在互联网日趋发达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对于新事物的信息接收范围极广、内容极丰富.相较于过去青年学生单纯利用“联谊活动”、读书沙龙、社团活动进行社交、学习的生活方式,当下的青年学生拥有更多虚拟平台如、微博、微信、BBS 等社交网络进行更大范围交流、学习的生活方式.过去学习主要以图书馆书记及报纸杂志资料为主要学习资源,到如今可以利用网络知识平台、门户网站及网络资料平台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海量搜索.足不出户便能获取生活所需、学习所需,新媒体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2)思想观念的转变.培养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迫切任务,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是先进文化的摇篮.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非常艰巨.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地的各类思想和文化潮流开始大量涌进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虚拟的社交网络给予了他们表达自身诉求的平台,自由和、公平和公正,这是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旋律.网络自由使他们拥有自由选择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政治观的权利,表达自我和以自我为先是当代青年学生的重要特征.然而一些国际上的不法分子企图利用媒体对当代青年人进行错误的思想引导,使缺乏理性判断力的青年学生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棋子”.价值观导向的多元甚至混乱[3]都对祖国的稳定和繁荣富强产生了极大影响.

如何利用新媒体在有效范围内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有序性,实现课上课下、施教者和受教者相互间的无阻碍交流和沟通,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键任务.

3 新媒体视域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措施

在以新媒体为时展大背景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挑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战地”责任重大.以新媒体为视角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如果能够充分运用新媒体即信息技术,使其成为教学改革的内动力[4],就势必使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与“学”获得双赢局面.

3.1 改变教学观念、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培训机制

在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学课件及资源往往“一用好几年”,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明确教材与教学之间的双向关系,以教材辅佐教学,以教学佐证教材是每一个任课教师都应做到的.因此,任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摈弃“知识威权”的态度,认识到“教”与“学”的平等地位,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拓展知识信息面,使课程的教学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反馈.因此,组织任课教师定期进行教学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时下的高新技术,无法及时了解社会万象、道德话题以及就业、法制等最新动态(这也直接对其教学方式产生影响)的老师.在高校中建立有效的教学培训机制,针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提升,如:加强对当下青年学生特征认识以辅佐教学,加强对当前政治、道德、法律等最新动态的培训以提升专业素养.如此一来,任课教师更能合理掌控课堂教学的秩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到推进教学改革的积极效果.

3.2 加强虚拟世界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培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指学生.正如前文所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交等方式逐渐由现实世界走向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中,他们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更愿意主动参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要实现“教”与“学”的平等,就必须培育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虚拟世界中学生的主动性来调动现实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关键方法.

由于本门课程是在大一入学时开设,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时下青年学生最流行的、微博、易班、朋友圈等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如在学习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时,可以发起“我的大学梦想”“我的大学规划”等各类话题,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在讲解《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时,则可以开展“榜样在身边”等活动在网络平台上发起;在讲解《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时,则可以通过邀请已有就业经验的学长姐、就业指导专家等在网络平台发起访谈,引导学生发问,切实分析当前就业形势.通过利用虚拟网络平台作为本门课程的教学辅助,调动教育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培育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意识,是推动教学改革的有力途径.此外,国家、社会以及高校对于校园网络社交平台建设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3.3 整合学习资源、实现网络“社区化资源共享”

目前,各高校已生成或建设起各类课程资源网站,但其运用率并不非常高.究其原因是很多课程并未进行学习资源的整合.如:部分教师仅将课程资源网站作为传载教学课件和课后习题的工具,目的是为课堂上的遗漏做“安全保障”.事实上,对每一门课程而言,其所包含的内容范围远不止教材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包含了政治、道德、法律三大方面,更附含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各项具体内容,课程教材仅仅是一个知识面的系统整合.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青年学生头脑中,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拓展媒介知识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应建立本门课程的社区网站,以学习交流为目的、以课程资源为主体、以高校为单位、以任课教师和学生为对象、以教材大纲为基础,根据每一个章节的知识点附上影像、真人真事、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知识百科、具体案例等,并罗列出政治、道德、法律几大领域的经典著作、工具书籍等作为学习辅助资料.如:关于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应整合出我国宪法的由来、发展及具体规章制度;而在具体法律条例的学习中,则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传《法律讲堂》《现身说法》相关电视节目资料以便于学生理解.此外,在课程网站中还应有个人资源共享渠道和对话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掘到的有用材料便可以通过共享渠道与大家分享,对话框则可以进行学习心得分享、学习经验交流等.

实现课程网络“社区化资源共享”,能够使课程教学方式实现课上课下的科学融合,同时也能打破过去教师与学生之间几乎“零交流”的局面,最大化地实现时间和资源的双重利用.通过社区化的网络学习平台,任课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对自身教学方式的看法,并作及时调整;学生则可以最大限度获取课程学习所需资源,五花八门的学习资源更能提升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4 总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只有不断认识和适应变化发展中的客观世界,并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去改变世界,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世界的共同繁荣.在以新媒体为主旋律的21 世纪,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我素养,使教学与时代的发展、与在这个时展下成长的年青人相契合,真正做以“教”促“学”,以“学”促“教”.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势必受到学生的欢迎,它不仅能够使沉闷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还能使最新最快的知识信息得到有效传播和消化.将信息技术转化为教师们掌控教学秩序、引导正确思想建设的工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教学意识,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我,才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奉献.

综上资料,这是一篇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教学改革和新媒体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教学改革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教学改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考核方式改革实践
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法治教育功能
王若宇  蒋 捷(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1120)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普通高……院校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基础载体,承担着传授法治知识、树立法治意识、培育法治情感的重要使.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
摘 要随着经济增速加快,推动社会各行业发展,同时对大学生也有全新的思想要求,需要大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自我自主、自信自重的思想意识 而传统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模式存在局限性,无法在新时代下承担起教育使命 因.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应加强民族法制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民族地区高校,这门课的法律基础部分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大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相关的民族地方法.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