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材料浏览

作品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与柳美里作品中的身份书写以《水边的摇篮》为例类论文范文

主题:作品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5

柳美里作品中的身份书写以《水边的摇篮》为例,本文是作品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和柳美里和柳美里作品和《水边的摇篮》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作品论文参考文献:

作品论文参考文献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挑战杯学术论文作品中美文化差异论文中美关系论文题目

范宗朔

摘 要:战后,一批女性作家开始登上日本文坛,打破了男性作家霸据文坛的局面,其中柳美里创作的长篇小说《家庭电影》荣获第116 届芥川文学奖,引起了日本文坛对她的极大关注.柳美里之所以能引起日本文坛对她的关注,除了与其丰硕的写作成果有关,更值得注意的是她的创作身份.她是一名在日韩国人,虽然她在日本出生长大,但她却流着韩国人的血.历史赋予这一身份不可抹灭的印迹,而这一印迹势必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其文学创作中.虽然柳美里的文学创作很少直接触及政治或社会问题,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以在日朝鲜人的身份视角去*其文学作品,就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的身份书写,尤其是殖民意识的体现.

关键词:在日韩国人 柳美里 《水边的摇篮》身份书写

战后,一批女性作家开始登上日本文坛,如山崎丰子、向田邦子、江国香织、吉本芭娜娜、柳美里等人,打破了男性作家霸据文坛的局面,为日本文坛注入了新的风气.其中柳美里创作的长篇小说《家庭电影》荣获第116 届芥川文学奖,成为这一奖项最年轻的获得者,进而引起了日本文坛对她的极大关注.柳美里之所以能引起日本文坛对她的关注,除了与其丰硕的写作成果有关,更值得注意的是她的创作身份.她是一名在日韩国人,虽然她在日本出生长大,但她却流着韩国人的血.历史上,日本曾经殖民朝鲜36 年,历史赋予这一身份不可抹灭的印迹,而这一印迹势必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其文学创作中.虽然柳美里的文学创作很少直接触及政治或社会问题,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以在日朝鲜人的身份视角去*其文学作品,就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的身份书写,尤其是殖民意识的体现.

当今学界对于柳美里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柳美里其人以及其作品的研究一般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柳美里作品中的家庭主题进行分析,如陈乔《柳美里文学中对日本传统家庭的解体和重建探索》、张倩《柳美里家庭作品中日本女性家庭观的转变》,等等,主要通过“解读柳美里文学中的种种扭曲的家庭像,阐明‘传统家庭解体’这一主题,探索传统家庭解体和重建的过程”;二是注重以女性写作这一视角探讨其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或女性形象,如苏莹《柳美里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张修志《< 命> 的主题拆解与女性生命体认》等,主要通过柳美里的创作,揭示对于男权主义的解构和对于以女性为主体这种新*关系的重构.透过柳美里在日韩国人这种特殊创作身份去解读柳美里作品中的殖民意识的研究却比较少见,而这对于全面解读柳美里创作来讲是不能忽略的一个视角,因为柳美里本人对于这一身份是很敏感的.她虽然曾说自己“既不是韩国人,也不是日本人,只是为了越过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沟壑才进行创作的”,但不难看出柳美里对于这一身份的思考和关注.本文试图从柳美里在日韩国人这一独特的创作身份出发,以其自传体散文《水边的摇篮》为例,揭示其创作中的身份印迹,体认这一特殊群体对于社会现实的独特思考.

一、柳美里与在日韩国人

(一)柳美里其人

柳美里1968 年出生日本茨城县,父母在她幼年时期便离开韩国移居日本,她是第二代在日韩国人.虽然在日本出生,她自幼接受的是日本正统的国民教育,但这一身份仍然给她带来了诸多苦恼.她曾多次逃学,离家出走,甚至有过多次自杀的经历,试图摆脱这一痛苦的身份命运.值得注意的是,柳美里这个名字在发音上是介于日语和韩语之间的,她在《水边的摇篮》开头这样写道:“柳美里这个名字,是外公给起的.好像是考虑到‘美里’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在日本都是相同的读音.至于‘柳’,韩国读音为 YOU,读成 YANAGI,可能是因为外公和父母都考虑到我要在日本社会中生存的原因吧.在日韩国人或是用本名,或是取得日本国籍用日本名字,无论哪一种人都无法从‘滞日’所带来的对自我存在认识的困扰中逃离.”这一切都是为了模糊甚至掩盖自己是在日韩国人这一身份.但作为作家的柳美里曾说:“我认为,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韩国人.作为作家就应该在没有自我的原点上开始创作,而我或许与生俱来的就失去了自我.”笔者认为,这一特殊身份在给柳美里带来孤独感、自卑感的同时,为其在文学上的独特创作奠定了先决条件,成就了其独特的写作立场和文学主题.首先,幼年时期这一身份给她带来的各种伤害成为其后期创作的源泉.柳美里在创作中平衡了这一身份带给她的伤害,揭示了在日韩国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境遇,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思考.其次,这一特殊身份更多地化为一种思考的立场反映在柳美里的创作中,其作品整体上给人一种黯淡、忧伤的感觉,这与其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身份定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归属感、存在感的缺失是这类群体所共有的心理状态.为什么在日韩国人有如此复杂的身份隐喻?柳美里文学作品中是如何体现这种特殊身份的?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历史、现实这两个层面对在日韩国人的身份隐喻进行解读.

(二)在日韩国人的身份解读

从字面上解读,在日韩国人指的是居住在日本的朝鲜人群体,包括拥有日本、韩国或者朝鲜国籍的朝鲜人,当然还包括既没有加入韩国、朝鲜国籍,也没有加入日本国籍的无国籍人士.从广义上讲,在日韩国人指的是在日本的管辖权内有朝鲜民族血统的人.之所以在日韩国人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而不存在在日美国人、在日中国人这样的说法,是有其历史特殊性的.1910 年,日本对朝鲜进行非法侵占,并签订了合并条约,至此开始了对朝鲜长达36 年的殖民统治,致使大量的农民失去耕作权.为了谋生,这些农民不得不移居日本作为廉价劳动力来寻求生路,这是在日韩国人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对韩国人来讲,在日韩国人的形成是韩国民族的屈辱史和血泪史,它给韩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心灵创伤,甚至有些韩国人民认为在日韩国人是民族的“叛徒”,并不承认其民族身份,这就从根源上导致了一部分在日韩国人归属感的缺失.

另外,从现实来看,在日韩国人这一群体在日本并不能受到平等的待遇,这也导致了这一身份群体的敏感性与悲剧性.《中国文化报》记者毛莉曾经报道日本国会众议院通过了一个法案:从2010 年4 月分开始,日本高中将免除学费.然而这一法案的受惠群体却把在日韩国人排除在外,这立即引发了在日韩国人这一群体的不满,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也认为这是一种歧视行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日本是极其强调民族凝聚力的国家,在强调民族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强烈的排外性.赖肖尔在《日本人》中也提到:“日本人在任何环境中总是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日本人,而其他人首先是‘非日本人’,日本人比其他的民族都更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当然那些本身受到歧视和压迫的少数民族和部落民除外.日本人这种强烈且根深蒂固的与世分隔的感情,为移居日本的外国人设置了巨大的障碍.日本人的集团性和排他性最明显地表现在他们对待在日外国人的态度上,他们始终认为外国人终究是外国人,也就是局外人.”这种排他性给以柳美里为代表的在日韩国人群体带来了极大的考验,使他们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以寻求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柳美里以在日韩国人这一独特身份和立场进行创作,反映在文学中,处处流露出作为被欺侮民族的一员的哀鸣和痛诉,以及试图通过创作弥补这种身份缺失.在《命》中她曾这样写道:“对于出生的孩子的国籍问题,我是很果断的.因为我也一直在被韩国国籍所困扰,感到矛盾.我只会说日语, 所以也只能和孩子讲日语.关于韩国文化,我没有什么可以教给孩子的.对于我生出的孩子是日本籍的问题,我也同样很痛苦,但是我相信,将来的某一天,他一定会感谢我的.这样想,我的那种丧失感多少会减轻些,变成伤疤,一直留在我的心里.”可见对于自我身份的寻找给柳美里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这一烙印更清晰地体现在其自传性作品《水边的摇篮》中.

二、《水边的摇篮》中的身份书写

《水边的摇篮》是柳美里的自传性作品,讲述了她在成年之前的生活经历,是柳美里自身的写照.柳美里以“私小说”毫无雕饰的写作笔法把痛苦的生活境遇、迷茫的身份认同、遗留的民族意识融入这部“自画像”作品中.日本当代文学评论家川村凑曾经这样评价柳美里:“日本的当代女作家们似乎正在利用‘私小说’进行另外一种实验,为着实现一种新的文学创造.”诚然,这种“私小说”的写作方式在拉近作品与读者距离的同时,带给读者巨大的震撼,让读者开始意识到在日韩国人这一身份给这一群体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矛盾心理,进而引起全社会对其的关注.下面我们通过考察这一作品中体现的矛盾身份和民族意识,分析在日韩国人这一身份是如何影响柳美里创作的,进而解读柳美里作品中那潜移默化的身份书写.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姓名问题、通婚问题、归化问题.

(一)姓名问题

姓名问题一直是在日朝鲜人身份确认的重要体现方式.吕秀一、朴婷姬在《浅析在日朝鲜人的民族认同危机》一文中曾说:“是否使用本名是自我人格尊重与确立的第一步,也是在日朝鲜人自我民族认同的重要体现.”《水边的摇篮》开篇便写道柳美里这个名字的来源,可见作者对于姓名问题的重视程度.“柳美里这个名字,是外公给起的.好像是考虑到‘美里’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在日本都是相同的读音,可能是因为外公和父母都考虑到我要在日本社会中生存的原因吧.”姓名在普通人看来只是一个用以区别人的代号而已,而柳美里的家人却在姓名上费尽心思.在柳美里的父母看来,姓名不单单只是一个代号,其背后承载了对在日韩国人这一身份的思考和担忧,姓名往往是在日韩国人生存的第一步.有学者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在日韩国人都使用日本通名,而使用通名的最大理由就是回避来自日本人的差别,因为“日本社会是排除异质的社会,对外国人的同化和抑制、差别和排外的压力非常大”,“如果我的名字是金某某这样一看就知道是韩国人名字的话,我的意识形态会和现在大不相同的.户籍上妈妈是出生在日本的.每当我问到有关那个时期的情况时,妈妈总是缄口不言”.可见对于在日韩国人来说,身份的模糊仍然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日本社会对他们“根深蒂固”的排斥使他们不得不放弃使用本名而使用日本通名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同时,他们也难以回到自己的祖国,朝鲜半岛人对他们同样持有蔑视的态度.这就使得他们对于民族的体认越来越模糊,这种“民族危机”的惶恐不安状态一直伴随着柳美里的生活与创作.

(二)通婚问题

在《水边的摇篮》中柳美里这样写道:“妈妈二十岁时,一个同班同学向她求婚,可是罕贝不同意她嫁给日本人,结果通过别人介绍,和爸爸柳原孝相了亲.”可见在日韩国人是不主张和日本人通婚的.但是有学者指出:20 世纪90 年代后,在日韩国人与日本人的婚姻呈现逐年上升的状态.甚至在已经登记结婚的朝鲜人中,有八成以上是朝鲜人与日本人的国际婚姻.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日韩国人违背内心意愿与日本人通婚,是为了摆脱长久以来日本民族对于在日韩国人身份的歧视.长期的归属感缺失致使这一群体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与日本人通婚后便能获得日本国籍,这对于一直在寻找身份的在日韩国人群体来说是巨大的诱惑.柳美里虽然在《水边的摇篮》中较少描写其婚姻状况,但透过其人物刻画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普遍的心理状态,以及试图改变这种卑微地位的强烈意愿.对在日韩国人这一群体来讲,与日本民族“共生”也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捷径.

(三)归化问题

对于在日韩国人来说,归化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纠结.留日就要受到日本民族的歧视,返韩同样会受到本民族的谴责.因此,这种纠结矛盾心理困扰着这群在日韩国人.一位在日朝鲜人三世说道:“我究竟是哪国人,中学时一直困扰着我.我和周围的同学一起说日本语,长相也和日本人没有两样.”同样,作为在日韩国人,柳美里在这部作品中贯穿了这种纠葛矛盾的心理状态.主张让柳美里上美国学校的妈妈和主张进朝鲜学校的爸爸之间产生了分歧,他们一方面渴望让自己的后代延续传承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担心被日本民族歧视,这种畏惧使他们渴望自己的后代能与日本人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当今大部分在日韩国人都选择后者作为解决此矛盾的出口,绝大多数在日韩国人选择归化留日,是为了逃避这种身份带给他们的歧视和污名,以便让他们的后代更好地在日本生活下去.正如在日朝鲜人二世徐正禹所说:“虽然我作为朝鲜民族的后代而出生,但由于解放后出生,不但不具备朝鲜民族的认同,反而长期以来具有近似于日本人的意识.”但是与绝大多数在日韩国人的畏惧矛盾心态不同,这种矛盾心理反映在柳美里身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对自我身份的理性看待.她在《水边的摇篮》中写道:“被人欺负绝不是偶然的,肯定有某种原因.我很骄傲,觉得自己了不起.我确信自己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很不好解释这种自我意识,与其说感觉自己是个特别的存在,不如说从懂事的时候开始,我就觉得自己和他人之间有着一条深渊——自己绝不可能跨越的深渊.”可见柳美里在对自我身份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同时又保留了对本民族追本溯源的意识.笔者认为,这是在日韩国人这一群体认识解读自我身份、消除身份认同困惑的最佳途径,接受这种双重身份的同时,又不失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追寻.柳美里曾说:“爸爸妈妈的过去是一条黑暗的隧道,两人若不把隧道的入口和出口用沉默封死的话,就无法在日本社会生存下去.谁也没有权利揭开它,然而我却无法彻底丢弃将来有一天能进入这个隧道去寻根溯源的念头.”柳美里以一种近乎冷静客观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独特身份,同时又不失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追寻.笔者认为,正是因为她最大化地利用了她身上特有的“双重身份”进行创作,才使得她在日本文学界获得了斐然的成就,这也是对她在日韩国人这一身份所受伤害的补偿.

三、结语

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多地关注在日韩国人这一特殊群体,但要想彻底消除这一群体的民族身份认同危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柳美里作为在日韩国人的代表,她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表达她对于这一特殊身份的认识和思考,同时刻画了这一特殊群体在日本的生活群像,这对于纠正、理清当下绝大多数在日韩国人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误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对于柳美里作品的解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题材、手法层面,更多的是要解读挖掘其作品中的“潜在文本”,即作家的身份书写和表达.正如柳美里自己表述的那样:“我写,不是为了止血,而是为了让自己流血;不是为了倾诉,而是为了沉默;不是为了获得解脱,而是为了囚禁.”

参考文献:

[1] 陈乔. 柳美里文学中对日本传统家庭的解体和重建探索——以《鱼之祭》、《家庭电影》、《水边的摇篮》等作品为中心[D]. 上海:东华大学,2013.

[2] 吴琳. 韩裔女作家柳美里的“滞日”创作[J]. 日本学论坛,2007(04).

[3] 柳美里. 水边的摇篮[M]. 竺家荣,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 王晓丽. 柳美里与在日韩国人题材创作[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5] 赖肖尔. 日本人[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6] 柳美里. 命[M]. 翁家慧,译.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

[7] 吕秀一,朴婷姬. 浅析在日朝鲜人的民族认同危机[J]. 太平洋学报,2009(10).

(作者简介:范宗朔,男,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日比较文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上文评论,这篇文章为一篇适合柳美里和柳美里作品和《水边的摇篮》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作品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作品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民族精神的历史性书写:《天将雄狮》对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刻画
张勇朱伟娟2015年,由成龙主演的天将雄狮成为影坛的新晋佳片,给沉闷许久的影坛打开一扇天窗 影片以铁马秋风的塞北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尤其令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粗犷之风 故事发生的时代是西汉,那本就是一.

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和实践以思维导图模式解读《董贝父子》为例
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思维导图模式解读董贝父子为例王诗颖(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摘 要英美文学课程是一门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 近年来,英美文学教学.

柯璀玲:一个裕固族手艺人的身份书写
从收藏开始13岁起,在祁连山北麓草场放牧的裕固族牧羊女柯璀玲,开始有意识地收藏本民族过去用过的老物件 起因源于母亲挂在嘴边的一句唠叨这些东西现在不用,以后你们恐怕都不知道是啥东西了 从一件传统服饰,到.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