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纪录片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与纪录片《工厂青年》的零件美学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纪录片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7

纪录片《工厂青年》的零件美学,本文是关于纪录片相关论文例文跟《工厂青年》和零件美学和纪录片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 青年文摘投稿当代青年投稿青年作家杂志社青年博览杂志

郭熙志的纪录片《工厂青年》(郭熙志编导,深圳渡口文化传播公司出品,2016.9.)一开始,采用了一种标准化的新闻报道的镜头语言,看上去仿佛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闻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有关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工业生产的新闻报道.很显然,郭熙志熟悉这种语言.他曾经在电视台工作过相当长时间,负责报道新闻.在新闻编导生涯中,郭熙志亦曾以独立编导的身份,拍摄过诸如《渡口》《典型》等纪录片.郭熙志早期纪录片在视觉语言方面以个性鲜明著称,他常常选择反叛性的题材和主题,以一种讽喻性的语言,表现现实生活的荒诞性.其批判性锋芒毕露,语言犀利尖刻,俨然一位以摄像机为工具的社会批评家.但这一回,郭熙志则扮演了一回社会学家,他带领一个摄制小组,进驻到位于深圳的康佳集团属下的一个工厂,在一个负责手机组装的车间与工人一起工作、生活达七个月之久.以摄影机为工具,对一处工厂的青年工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一场近乎严格学术意义上的田野调查.

缓缓移动的镜头, 展示了一个光鲜、洁净和富于秩序感的现代工厂生产场景.作为一个生产电子产品的大型现代化企业,管理方似乎有着明确的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他们生产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同时也训练标准化的产业工人.工人统一着装,服装整洁、簇新,在一条条生产流水线上,按规定的程序动作,看上去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在开工之初,工人们整齐划一地宣告代表企业理念的口号,表明自己属于这个群体,并服从统一的意志.这个冗长的、略显单调沉闷的序曲,戏剧性地预示了现代工厂青年生活世界的基本调性.在工业生产流水线上,工人们不间断地重复安装、检测电子原件,根据各自的分工,从属于不同的零件.在这些零件化的个体上,难以分辨其各自的属性.直到下班的时候,机器时间的河流暂时地停顿了.工人们依序通过安全检查门,接着在整齐划一的衣帽间里,换下工作服,进入到日常生活当中.

关心社会底层, 表达劳动阶层的生活和命运,是纪录片的伟大传统,也是当代中国独立纪录片的传统.但这个传统有时容易流于一种*姿态,在底层生活的艰难面前大肆抒发知识分子的所谓情怀,以片面的价值判断替代了整体的真实性,以致忘掉了纪录片作为生活记录的技术所应有的客观性和作为视觉艺术应有的美学原则.郭熙志在《工厂青年》中,克制了自己的冲动.他完全清楚,纪录片所依靠的是镜头,而不是自己的眼睛在观察世界.他精心使用了一种带有现代主义风格的构图和叙事,来表现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场景.产品的水流缓缓地流淌,在这条奇异的河流上, 有一种“ 流水线秩序”,显露出现代工业的技术美学.郭熙志发现了这种美学的奥秘,他甚至为此而陶醉.他熟练地使用了未来主义的视觉语言,以一种平缓、均衡,甚至有一些刻板的长镜头,表达了一种“流水线风格”.平静的、貌似冷漠的叙事语调,近乎零度的情感,让镜头变得更加敏锐和坚定.摄影机冷漠地“凝视”着流水线上的零件和工人, 在机器的“ 眼睛”的注视下,物质性的零件井然有序,人同时也物化为另一种零件.这是一种“零度风格”的叙事,最大限度地趋近了纪录片的叙事理想, 并隐约可见安东尼奥尼、戈达尔, 甚至是罗伯特·布列松的影子.这也是郭熙志纪录片艺术语言臻于成熟的标志.

影片的第三部分“故乡”,镜头转向了乡村,摄制组跟随一位青年工人回到他的故乡.很显然,郭熙志试图寻找当下中国青年工人阶级意识的文化渊源.回到生产工人肉身生命的场所,那里是传统的乡村社会.摄制组展开了人类学式的田野调查,展示了这位工人的家族形态、乡村生活方式、民俗传统、祭祖仪式……一方面是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生活,一方面是古老乡村的文化传统、节庆,与土地、祖先以及诸神之间的联系.这一切,与工厂生活形成对照.牧歌式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某种令人不安的东西.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的河流连续不断地移动的同时,工人们的家乡的自然河流却面临着危机.一条河流消灭另一条河流.车间的河流消灭田野的河流,工业的废水污染农业的河水.在与青年工人的父辈们的交谈中,触及对乡间和大地、生命和神祗的认知.而在当下,这些问题却是那么的唐突,又是那么的令人难以回避.这些维系着乡村社会的认知方式和价值体系,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然而, 这些乡村青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城市生活,尽管他们依然在很大程度上遵循故乡的生活秩序和价值,但那条维系个人与家族和故乡之间的纽带却已十分脆弱.然而,他们将会是城里人吗?当下中国特殊国情,使得他们无法真正在城里立足.他们被称之为“农民工”.这一怪异的称呼,导出了新一代工人的身份认同的困境.他们工作在城市工厂,而他们的文化根源依旧在乡村.他们的职业身份是产业工人,但他们的社会身份依旧是农民.然而,他们早已跟农业生产没有关联,也很难完全回到乡村世界.他们在自己的家园,好像异乡人.生产者与物质产品的分离是双重的,而且难以弥合.劳动者已经无家可归.

影片的第四部分—— “ 日记” , 是摄制组的“ 工作日志”.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引入了关于纪录片拍摄者自身身份的思考.摄制组一位名叫郭玥涵的大学生,对着D V,记录下每一天在工厂作为产线工人的感受.摄影机离开了对象的场域,进到纪录片工作者自身的语境当中.这是这部纪录片最出人意料的部分.当她将自己变成拍摄对象的时候,也面临着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通过摄影技术和机械,变成进行影像作品生产的技术工人.当她进入了康佳公司的工业生产流水线体验青年工人的生活的时候,对象的经验进入了她的心理世界.她与这些工人一样,也是青年.在摄制过程中,她在青年工人身上体会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症状,也唤醒了对作为同时代青年人的自己内心征候的感知——同样的“无家可归”感,同样的没有盼望的未来焦虑.

纪录片努力维护与对象之间的界限.拍摄者站在一个中立的位置,记录对象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摈弃私人情感,以一个安全无碍的距离,来观照对象,记录对象,以所谓“零度叙事”来维护纪录片的“客观性”.然而现在,摄制者却无法置身局外.记录摄影的中性立场发生了动摇,零度界线开始断裂,技术美学陷入了自身的困境, 它记录着对象,却将记录者自身带进了对象的处境.艺术家同样也是无家可归者.纪录片艺术家并非外在于对象,简单地成为一个或同情或怜悯或批判的观看者.在记录对象的同时,也记录自身;在凝视对象的同时,也凝视自身;在认知对象的同时,也是一种根本性的自我认知.对象的命运就是自己的命运.

在此, 郭熙志引出了一个关于纪录片艺术,乃至一切艺术进入到自身存在的意义深处所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作为记录者的影像工作者,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自身被置于何种位置,何处才是其安身之所? 这是艺术的本体论问题,也是艺术家自身的存在论问题.至此,《工厂青年》超出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的边界,迅猛地突击到视觉艺术和纪实艺术的形上学疆域,作出了本体论层面的深刻反思.从这个角度看,《工厂青年》是一部具有哲学品格的纪录片,也是一部后工业时代生命病症的哲学诊断书.

括而言之,这是一篇关于《工厂青年》和零件美学和纪录片方面的纪录片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纪录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内容电视化的技巧分析以文献纪录片《辛亥记忆》的创作为例
【摘要】在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要避免落入文献综述式梳理的窠臼,就必须进行电视化转换 本文以文献纪录片辛亥记忆的创作经验为例,探讨文献内容电视化的技巧用故事化的讲述方式进行叙述;用纪实的手法增强真实性;.

纪录片《水果传》中的好滋味
在水果与人类相伴相随的发展史中,水果的甜美让人类和植物相互依存 而今天,除了人类味蕾能分辨的酸、甜、苦、咸,水果的滋味已经可以在借助科技的手段变得更加精确和丰富 人类可以成功掌控澳洲脐橙的糖酸比;也可.

星云大师为《现代青年》杂志写十首菜根谭勉励青年
观念改变,态度会随之改变;态度改变,习惯会随之改变;习惯改变,人格会随之改变;人格改变,命运会随之而变 获得本届两岸诗会“桂冠诗人特别奖”的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通过本刊.

探析纪录片《锦绣纪》叙事风格
纪录片锦绣纪于2016年9月在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华丽开播 全片以板块式的叙事结构、主线性结构相辅的方式,从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对话、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匠心精神以及国际化视角的勾勒展现了丝绸的前世今生 一、传统.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