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材料浏览

读书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跟读书随笔八篇相关论文如何写

主题:读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4

读书随笔八篇,该文是读书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读书随笔有关论文如何写.

读书论文参考文献:

读书论文参考文献 读书杂志小学生科技小论文5篇如何写好一篇论文关于读书的论文

张翔武 1980 年生于湖南安乡乡村,受到父亲影响,自幼喜欢读书,十二岁始写古体诗,中学时期继续写作古体诗,并学写新诗,大学时期开始学写现代诗.2001 年到云南上学,并参与文学社活动.大学时期开始在《青年文学》《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等刊物发表诗文,随后作品主要发表于《边疆文学》《大家》《新诗品》(1 ~ 4 卷)《中西诗歌》《汉诗》,并收入《2013年中国诗歌排行榜》《2015 年中国诗歌排行榜》.另有书评、散文、诗论见于各类报刊.现居昆明.

像石头一样硬

一部七八十万字的书,可能说的只是一个人的一天,比如《尤利西斯》.也有可能,一部十六七万字的书就说完了一个人的全部故事,而读者只要两天就走完书中主角的一生,比如《斯通纳》.

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大体了解了这部书的背景和相关评论,以为这是一部成年版《麦田守望者》.等我读到这部书第262 页的时候,我对之前的判断产生模棱两可的想法.《麦田守望者》里有一句话是:“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并不时回味.读完《斯通纳》,我发现,这句话在这部小说里得到有力的印证.

小说主角斯通纳是个农村孩子,中学毕业之后去上大学,本来想学农学的他,因为一位老师教授英国文学而突然开始爱好阅读和文学,并且再也不想回到他爸爸的农场.通过几年的打工和苦读后,他获取一系列的学位,并顺利留校任教.他想在学院环境中安身,努力成为一名好老师和好学者,并以此度过一生,可是这个貌似稳定的塔并非理想中的净土,它和任何环境一样,天然具备任何领域的社会属性——权力、竞争、倾轧同样存在.在四十年的大学教师生涯中,斯通纳先后面临许多问题,一战、二战中,在爱国主义的口号和热情冲击下的参军热潮、第一次恋爱、拒绝通融一个差生的考试成绩而与系主任发生冲突、失败的婚姻生活、迫于压力而不得不结束的婚外情等等.在这些问题面前,作为个人,他体现了自己最大的坚持和努力,也承受了许多外力的挤压.他的生活在努力和隐忍中持续,直到死亡那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他以为自己最终能够找到智慧,临死之前却发现只找到了无知.

这部书的叙事节奏推进非常快,让人实在不忍放下.它表现出来的细节的真实、对现实生活绝望的灰色笔调,让人喘不过气来,个人在世界中是多么渺小,而坚持自己又是多么必要.任何个人,在世界中生存,都要面临冲击和积压,顺从是绝大多数人的自然反应.唯独极其少数的人敢于坚持和反抗,在反抗的同时,人也在被世界改变.由于反抗的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世界施加给个人的压力也有不同.一个人仅仅为了生存,或者在世俗生活上有更高的追求,放弃他的天性,就会被世界从里到外彻底改变,乃至完全丧失自我,可能有一天,他回过头来的时候,发现从镜子里已经无法认出自己.如果一个人坚守自己的天性,哪怕要受到很多的磨难和失败,即便照样难逃被世界改变的命运,但是他至少保住天性的核心.

在世界面前,斯通纳感到自己与它的距离很遥远,往往这种距离变成隔膜.在一战爆发后,许多同学纷纷响应号召踊跃参军去欧洲,而斯通纳在两个朋友的鼓动下,有些犹豫,他又去征求老师斯隆的意见,最后作出自己的选择.尽管身在校园,他依然能感受战争带来的影响力,别人对他不去参军的质疑目光,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创伤,这时候,他和斯隆先生一样绝望,仿佛被世界背叛和抛弃,可是,他最终熬过这段岁月.在这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身影站在世界的阴影中.

斯通纳本来想要在业余时间努力从事学术著作,做点学问,在准备第二部学术著作的时候,他刚刚开始有些进展的势头,可是失败的婚姻又一次压榨他,他的书房被妻子霸占,变成雕塑工作室,而他的书和手稿全被扔进储物间.他的妻子拒绝跟他进行任何交流和沟通,完全漠视他的学术追求.在这种时候,他默然忍受这样的现状,并不表达自己的愤怒.他极力全副身心地去爱女儿,而神经质的妻子却发起了抢夺女儿的游戏.最终,谁赢得女儿的亲近和信任?只有女儿后来的生活证明了他们双方的失败.

对于一个以文学和教书为生的人来说,语言是他唯一求存的工具,斯通纳也通过语言来体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在学术研究的中断之后,他尽力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在现实生活中,他无法更多地运用语言来左右自己的命运,甚至是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到最后,读者可以知道,这个人并非那么不幸,也没有被扭曲,他知道自己一生的追求和容忍,并非都是虚妄的.

在寻找这位作家的传记资料的时候,我们可以猜想,斯通纳多少具有作家威廉斯本人的影子.另外,斯通纳(Stoner)还有碎石机、投石者、铺石块者、琢石者等意思,引人联想不断.世界是一台碎石机,每块石头都会被粉碎成预设的大小,少数坚硬的石头保留原来的样貌.书名难免给人带来一种暗示,我们守住自己,就像石头一样硬.

流亡路上一件行李叫文学

世间的事物,往往看似简单的就是最复杂的,比如罗贝托. 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这本《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里的小说,说到喜欢的,真有几篇,其一是《圣西尼》,还有《“小眼”席尔瓦》、《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几乎同时读这本书的一位姑娘和一位老头跟我的偏好也差不多.

罗贝托. 波拉尼奥从四十岁开始写作,到五十岁因病去世,已经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三部诗集.这样的创作热情和才华,让我想起只画了十年的梵. 高,二十七岁开始拿起画笔,到三十七岁自杀身死,留下了一千多幅作品,包括油画、速写、素描等等.问题不在于产量,而是多数水准如此之高、影响之大,那就叫呕心沥血几十年的人只能望其项背了.这样的人,人们不承认他是天才,很难.

十年创作生涯,我疑惑这样的作家只为创作而生,写完自己想写的作品,便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我的任务完成了,拜拜,世上的人们,你们爱读不读,瞎折腾去吧.在他身后的世界里,有的作家已经深谙忽悠之道,毫无才气或者江郎才尽,就玩点形式主义的噱头,自欺而欺人地活着,更多作家继续自己平庸的写作生涯或者纯粹地卖文为生.

流亡和文学是波拉尼奥这些短篇小说的主题,流亡源自反对政权的失败,不得不远走他乡,而文学则是精神的诉求,他的小说则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抗.在支离破碎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流亡西班牙的老作家回国之后已经不能适应国内的现实,四处寻找儿子的尸骨,毫无结果,最后病死;一个流亡作家在异国发疯,几次自杀未遂;小眼席尔瓦在印度试图从可怕的迷信风俗中拯救两个小男孩却遭到失败;我们也可以看到安妮. 穆尔那折腾又悲剧的人生.波拉尼奥不是一个故弄玄虚、装腔作势的写作者,他语调平和随意,富有耐心,克制冷静,在解冻的冰河般的现实激流面前,他注视着人们被冰块和河水的混合物裹挟冲向时间和生活的下游,多数情况下,人们不是葬身鱼腹,就是浑身青红紫绿的斑痕,狼狈地爬上岸去,还大口喘气.

读一个人的小说或者其他作品,我们总想给他分类,划归什么主义、什么流派,可是在为数不少作家和他们的作品面前,评论家们就有些抓耳挠腮,波拉尼奥就是这样的作家.在波拉尼奥的小说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零度写作、极简主义,都不是,但又都有点痕迹,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读他的小说才是根本,读完一遍,或许我们还想再读一遍甚至不断重读.在他冷静又机智的叙事中,我们会看到自己正在面临破碎而无奈的处境.

马死之后,还有马蹄铁

我费力想起最早读到的是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巨翅老人》,读得半懂不懂,但还记得老人拖着翅膀,被雨水淋得透湿.那种印象之深刻,我仿佛亲眼看到那个老人就在鸡笼里,狼狈不堪地蜷缩着身体.我不写小说,平时仍然花费很多时间阅读小说,马尔克斯是我偏好的作家之一.算上不同译本,《没有人为之写信的上校》,我读了三遍.这当然不算多,一位专注的读者会对自己偏爱的书读上无数遍,正如一位信徒每天都平静地阅读经书.退伍多年的上校在失独之后,与老妻相依为命,孤独、贫穷、被国家抛弃,依旧对远在天边的那笔抚恤金抱有一丝希望.读到结尾,老妻问他这些天吃什么,他说:“吃屎.”读到这里,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凉涌上心头.

曾经一段时间,我发疯一样收集马尔克斯作品的各种版本.现在收有他的作品中文版二十二种,传记四种,英文版小说一种《苦妓回忆录》.对我而言,马尔克斯不只是个伟大的作家,还是文学领域里探索精神的象征.他用文学来反抗和暴力,是因为这个世界并不美好,却仍然值得为之努力.

马尔克斯着迷于反复写一篇小说,无数次*又重新再来,这是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连续七天反复炖煮一根牛骨的巴黎时期之后,他获得了成功,并没有忘记自己来自社会底层,永远在写弱势群体的故事.读他的小说,我们可以感觉时间才是最大的赢家,它冲击着每一个人,并把人卷向难以预料的时空深处.有时候,我想为什么马尔克斯在中国这样受到欢迎?仅仅因为他的魔幻现实主义?绝对不是,他描写的地方是横行和暴力掠夺的地方,同时还是愚昧落后的后农业社会,在一些方面和中国的现实多少存在相似之处!尤其在阅读《恶时辰》的时候,我震撼于镇长的强买强卖,敲诈勒索,这和中国的强拆征地存在惊人的相似.这当然不是巧合,在之下,公权的滥用,在哪里都是一样.对于自己的罪恶,者刻意掩盖,绝不让人知道任何真相,并屠杀所有知道真相的人.在《百年孤独》里,几千个香蕉工人乘坐那辆夜里开往大海的火车,最终没有人能够活着回来讲述真相.

我的朋友、诗人邹昆凌说:“马尔克斯是近现代最有创造性、最有魅力的作家,给世界文学带来新的呼吸和巨大的魅力,他的逝世不是句号,而是激起更多的创造和探索.”我只同意前半句,在今天,经济和文化都在迅速全球化并趋向同质化,我实在不能同意他的后半句话.曼德尔施塔姆32 岁(1923 年)写出一首堪称神品的诗叫《马蹄铁的发现者》(黄灿然译):

虽然声音的来源消失了,但声音还在继续响着,

一匹马躺在尘土里流汗喷鼻息,

但它脖子上陡峭的弧线

依然保留着马蹄奔腾的记忆,

不止是四蹄,

而是多如道路上的石子,

而且劲道和数目

还因为猛烈碰击地面再反弹

而成倍地递增.

所以,

找到马蹄铁的人,

吹开马蹄铁上的尘土,

用毛织物拭擦它,直到它闪亮,

然后

把它挂在门上,

让它休息,

也使它免除再被燧石碰出火花.

马死之后,还有马蹄铁在尘土中闪光,马尔克斯死后,他的读者会一如既往地热爱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就像马蹄铁一样闪光.

猎杀年代的狼嚎

小时候,我偷看父亲的一本武侠小说,其中有一段说,人们为了培养最凶狠、捕猎能力最强悍的,就将一群选好的关入地窖,入口用青石板封闭严实,不给水和任何食物.们开始还温驯,过了几天,干渴和饥饿迫使它们暴露厮杀嗜血的本性,求生的本能让这群开始相互撕咬,以同类为食物,直到地窖里只剩下一条.我为那些被咬死和被吃掉的感到可惜,最后存活的胜利者也是可怜,始终孤独,而且只不过是任人吆喝、驱使的捕猎工具,它唯一的乐趣和价值就是追赶和扑咬其他动物,它不知道任何其他乐趣.我很惊讶人如此冷漠和凶残,随意处置其他动物的生命,但是那时候还没有想到人类对同类也是如此,有时候更加.

1968 年夏,被劳改的高尔泰和窦占彪,在莫高窟往敦煌的汽车路边修语录墙,因为缺水,老窦不用泥浆,就干码了几方短墙,把墙面抹得光整就算完事儿.小高很疑惑,担心这些刷上毛语录的碑会被大风吹倒.老工人老窦说,几年内都倒不了.小高又问,几年后倒了咋办?老窦说,不咋办,那时就没人管了.停了一会儿,老窦又补充说:这种东西,神得几年?果然没有几年,结束,疯狂归于平静.什么语录啊,革命啊,阶级斗争啊,等等威武雄壮的词语都跌落谷底,中国大地渐渐重归平静.

因为《寻找家园》是自传性散文,所以我读得很快.所有中国人在那段悲惨时期经历了人间地狱的生活,社会秩序错乱,人性异化,人与人之间不可信任,麻木冷漠的外表下暗藏利爪尖牙,在今天看来仍然让人毛骨悚然.

这本书里,最好的那篇是《荒山夕照》,虽然是散文,但是更像一篇小说,那个特殊年代的一篇小说,在文本和史学上都具有研究价值.这篇散文,说的是一群劳改人员被派出垦荒,远离了政治斗争,但是缺乏食物,尤其肉类.他们因为路过驼队的馈赠,而获得了面粉和捕兽夹.捕到黄羊后,没过几天,他们接到通知要返回单位,但是有人担心捕杀黄羊的事情会被革委会知道,于是相互试探、相互猜忌.人与动物之间的捕杀与逃命、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和告密,形成了两种捕猎关系,在高先生冷静的叙述中得到完整展现.

黄羊的逃命,即便顽强,但是终归惨烈而悲壮,这更加反衬了人的残忍、嗜血.羊肉晚餐的欢歌笑语和劳改者归队前后的气氛,又形成一种巨大反差,更像电影里,一段欢快的剧情和场景后,就是无尽的惊悚、杀戮和悲伤.每一个归队的劳改者都暗怀戒心,提防别人抢先告发捕杀黄羊的秘密.人对动物不仅进行无情的猎杀,为了保全自己,也不惜对同类进行更加冰冷的猎杀.这个时代,是玩弄猎杀游戏的时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沉浸在死亡和黑暗的气息中.

经过历次运动的人,无论是被整的人,还是整人的人,都少有屁股干净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当局尤其是就是要清除异己,树立个人的权威,用各种运动引诱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仇恨,激起人们的兽性,泯灭人们的良知和理性,以致人们丧失自我,蜕变为政治游戏中的斗兽.

高先生今年77 岁了,写作这本书的时候也已经年过花甲,心里的阴郁、愤怒、暴戾也多数散去.从这本书里,高先生也在努力做一个满怀感恩之心的人,行文叙事,尽可能做到客观而富有人情味,对常书鸿夫妇、唐素琴等人都不惜笔墨,衷心感谢和赞美.即便对那些曾经迫害和他父亲的仇人,也已经产生不了仇恨的情绪.高先生本人,也在极力反省自己的性格和做人的欠缺之处.从字里行间,那些叫嚣、暴行、告密、死亡、哀嚎回落世间,悲痛和苍凉仍旧是这本书厚厚的底色.

在网上欲查高先生何年创作此书,不料却搜到他与萧默之争的文章,也有三万字以上,粗略看了,萧默的用语刻薄恶毒,甚至直接进行人身攻击,显然是对高先生心怀莫大的仇视.再看他的那些学术文章,也多是编选、整合现成的建筑学史料,而缺乏原创性.至于萧默的《< 寻找家园> 以外的高尔泰》,行文用词粗鄙不堪,干巴乏味,比起高尔泰的文章,完全判若云泥,真是不知此人如何混到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博导.一个没有审美趣味、言行粗鄙的人,即便混到什么位置,文章差仍旧是差,怎么也写不出美文.

我非常惋惜,民国年间的众多学者、画家、作家、实业家像一群扑向灯火的飞蛾,带着理想和热情,留在大陆或者从海外被诱劝回国.在1957 年以后,他们几乎全被摧残、剿灭,他们的学识、理性、热情、希望和抱负都已点滴不剩.中国本来可以建立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构建一个现代文明国家的框架和核心,可惜那批最早的人,在残暴的统治和压迫下,要么被逼自杀,要么逐渐屈服,接受洗脑,完全丧失自我,又或者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目前的中国,已经没有知识分子,有的只是读书人、文人、文化人、豢养文人而已.比起帝王时代,又多了两种.读书人本来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虽然关心时事、民生疾苦,并为之奔走呼号,但人微言轻,无人理睬,却没有能力解决任何社会问题.文人多是自了汉,沉迷风花雪月,弄点闲情雅致,不知也不过问民间的不公不义.文化人则实际上是文化商人,自诩儒商,附庸风雅,行走江湖,四处招摇撞骗.至于豢养文人,多是在体制之内,摇尾乞怜,曲意逢迎,媚上欺下,为了一点,不惜出卖人格和烂笔头,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字垃圾.

我们需要的是公平、公正和人道主义,对每个人的一视同仁,对每个生命的尊重,对弱者始终要抱有同情并及时伸出援手.即便生活在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极权统治之下,人也该保持自己的理智,不从群氓,不媚权势,不说违心话,连沉默都不可以.这是作为人的必须的担当.不然,我们所有人都会跟四川青城山下笼子里的狗熊一样,肚子上插着一根橡皮管子,胆汁点滴流出,且不说一天到晚形同活死人,而且连死都不得好死.

乱世学人

多个人的注释,对不同作者文章、日记的引用,以及胡适先生自己的创作,使此传比较立体化,在文本上具有实验性,也使传主的故事更加生动.那些不管政权由谁掌控而只顾埋头做事,为国家培养人才,发展实业、教育、科技的人,才是正经热爱中国和这个民族的人.所有的革命和运动,不免最后沦为只图私人利益和权力、名利而已,都是鬼打架.北大地质系天才赵亚曾到云南做地质调查,在昭通遇土匪而,而丁在君为其教育遗孤,这也见得那时学人的人格魅力.大师和学者并非只有为国家的责任心,也是极有爱才和提携后学的责任心,与人交游也有好事的热情和小责任心的一面.当今之所谓“大师”者,多是自诩,乃至笼络人心,为其所用而来吹捧自己,其之为人为事,不过是表面文章,并非发自内心、一以贯之、随性流露,不过独夫作为.

对于丁在君、胡适那群人,我最为敬佩的地方是,他们不管是做学问、搞研究、当教授,或者被征调去做官,都有一种踏实、认真、负责、热情、谦逊,努力做好任何轮到自己或者自己想到的事情,自己捐款筹措、创办《努力周报》和《独立评论》便是其中事件之一,尤以《独立评论》为例,二百四十四期、一千三百零九篇文章,社员们自己不拿稿费,外稿作者也不拿稿费,大家全凭热情和责任心的驱使,为国做一点文化上的工作.

民国人物多出才俊,学者、大师层出不穷,可列名单巨册,他们为学为人,各具风流,多可作后世之师.可惜,一九四九年以后,民国学人精神丧失殆尽,后辈学者为奴为囚,或装聋作哑.今日看来,民国学人之群星璀璨,得益于乱世利于思想勃发、文化和,当然,兼有个体奋斗的原因.

中国之问题,实际上就是民智的问题,唯有民智开启,知识、素质上得到大大提高,方才有比较合理的政府,民众才能安生,不被愚弄和欺压,也不至于生活于恐惧之中,更不会盲从盲信.中国当代几十年教育的失败,这是显著的事实,个体的麻木愚昧、乐于做奴才,更是当前可悲的事实.

美国蓝领如何生活

读短篇小说有个好处就是随看随完,需要的时间不多,不像看长篇小说,短则三五天,长则数月,而且容易读了后面,又忘了前面.读短篇小说,看不明白,又可以回头看,看完,可以反复品味,其中的妙处.最近两年,自美国作家雷蒙德? 卡佛小说中文新版出版以来,他的同辈作家的作品也陆续亮相在中国读者面前,比如理查德? 福特,他和卡佛的小说被美国评论家莫里斯? 迪克斯坦称为“蓝领现实主义”,因为他们的题材和写作风格极为相似,表现的都是自己生活过的社会环境和人物.作家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人物和生活,那是再好不过,不说驾轻就熟,也是有着感同身受的情感和经验.

《石泉城》是理查德? 福特1987 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主要写美国西北部小城市大瀑布市及其附近的底层人物的生活,也就是蓝领阶级,他们的故事跟大历史毫无关系,只是生活中的小叙事.本来这类人的生活中也没有什么离奇的故事,但在平庸的生活中,他们只是为社会所摆布的棋子而已.有时候,他们缺乏自制能力,在冲动之下,无意的事件便成了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点.比如说《乐天派》里,父亲因为在火车站亲眼看见一个人惨死车轮下,受到刺激,回家又受到在家打牌的一个男人的奚落和谩骂,由此他被彻底激怒,一时丧失理智,挥拳打死对方,于是一个完整的家就这样在三五分钟内毁掉,同时被毁掉的还有他儿子的生活.多年以后,儿子在停车场遇到母亲,而他们已经多年没有见面.家庭变故带来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疏远和淡漠,由此可见一斑.

福特笔下的人物,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缺陷,屡次背叛妻子的男人、只知终日酗酒和打猎的男人、失业的男人、离婚带着女儿的惯偷,正如《大瀑布》结尾说的那样:“我们固有的冷漠和孤独无援的感觉,它导致我们对单纯的生活做出错误的判断,使得我们的存在如同水中月一样虚无缥缈,也使得我们与那些相遇在路上的动物一样——警惕、不宽恕、没有耐心、没有愿望.”他们不完全是社会潮流的牺牲品,决定他们命运的人正是他们自己,但是这些人缺乏自制自省能力,人物在生活的困境中做出最后的挣扎,但是没能使自己的生活向好的方向发展,反而越来越糟糕.

通过福特细腻生动的文笔,这些平实的故事中有些小欣喜,也有些伤感,他比卡佛多一点温柔的东西.让人心揪的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面对家庭变故的同时,也面对生活的茫茫黑暗;让人会心微笑的是,当酒吧女招待的妻子点燃烟花,为失业的丈夫在雨中跳舞;让人悲伤的是,一个年轻人带着少年去打猎,开射杀野鹅,却不愿意杀死那只遗留在湖上受伤的白鹅,对美好事物的爱和毁灭,在他内心纠缠.

三口之家

全书分三部,第一部只是约略六百字,便可称为“一部”,有些奇怪,却记述失去女儿之后,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最后的那段日子.

第二部便似真实假,年迈的钱瑗、年纪更老迈的钱锺书、杨绛夫妇,三人之间的距离忽近忽远,这种笔法像意识流,营造一种如梦如雾的太虚幻境,鬼魅之气十足,也可见得杨绛先生在女儿、丈夫相继离世之后的恍若隔世之感.亲人相继去世的人是孤独而痛苦的,因为他(她)不仅要忍受寂寞,更要忍受思念、回忆带来的愁苦,只有内心足够强大(完全麻木的人是没有深切的感知)的人,才会平淡从容地对待,不消掰着指头等待死亡降临.

从前在书里读到两个恋人的对话,其中一个说我想你死在我前头,因为我不忍心丢下你一个人在世界上孤单单地受苦,没有人来照顾你.那时候,我没有恋爱,知道家人是最离不开的人,不能理解这种对话.而今,我多少体味了这句话的意思和人生经验.但是等到当真感同身受,那也得是以后吧.

读这本书,尤其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我很难过.古驿道是个幻境,有点像《红楼梦》里的风月宝鉴,许多悲欢离合都在此中发生,看起来虚无缥缈,却是一家三口在尘世中的故事.女儿生病,丈夫衰老而不能动弹,杨绛先生奔波三地之间,看丈夫看女儿.及至女儿钱瑗去世,丈夫,间或睁眼答应一声,都是那么轻飘,稍纵即逝.第二部的“我们仨”鲜活而真实,而旁人和环境都像镜头里虚化的人物、背景,因为记忆的镜头焦距只在“我们仨”身上.这段记忆是对丈夫、对女儿最后的记忆,是杨绛先生与丈夫、女儿相处的最后那段日子.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比较详实,从钱氏夫妇从作为庚款公费留学生说起,到抗战时期回国,又经历一九四九年以后种种政治运动和变故,直到一九九七年女儿去世,接着次年丈夫又去世.众多知识分子被下放、被关牛棚、被劳动改造、被当成牛鬼蛇神,钱锺书、杨绛夫妇也未能幸免,钱锺书甚至被派出掏粪.所幸的是,他们呆的时间不长,也由于自身善于规避政治运动的风暴中心,他们俩没有遭到更大的打击和摧残.其中,也可以看出他们俩身上具有传统文人的隐忍性格,山河破碎,个人无力回天,就读自己的书、做自己的学问.

钱锺书身上还有更多的特点,不趋炎附势,不张扬图名,在许多文人酬唱、追随鞍前马后的时候,钱锺书先是受命成为英译毛选定稿组成员(三人),后来又成为英译诗词五人小组成员,但他始终只是把这些差事当作工作任务.他显然不肯屈就作为一个“南书房行走”的角色,连国宴也不肯去,派车请夫妇俩游园乃至搬迁到钓鱼台居住也加拒绝,至于清华同学胡乔木请他担任社科院副院长也不肯就任.

很多人都说《管锥编》不好懂,因为这部著作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产物,钱锺书为了避免无妄之灾,就用了艰深的文言,叫那些造反派、红卫兵们看不懂,不然这部著作根本难以问世.这个搞法也是逼不得已,有点像德国哲学家马克斯? 施蒂纳写《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德国审查当局翻看施蒂纳的著作,结果他们根本就不知所云,于是对此书挥手放行.这有点黑色幽默,也有点荒诞,但是隐隐透出知识分子的无可奈何.做学问就是坐冷板凳,苦心孤诣地钻研,不是招摇撞骗、口若悬河,钱锺书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深以为是.对于知识分子来说,静心读书写作做学问,有些相知的朋友,便不枉人生一场,而钱锺书一家三口便是这样的人生.

荒野悲剧

动物故事不就是像《伊索寓言》《庄子》、郑渊洁童话……打住,我们读过的太多寓言和童话,都只不过是穿着动物外衣的卡通人物在舞台和银幕上表演,它们说着人话,以此讽喻人世,或者对读者们进行道德说教罢了.它们跟动物根本毫无关系,而且作者们对笔下的动物的了解,或许跟我们对冥王星上的火鸡的了解差不多.更别说野生动物了,因为野生动物绝对不会那么矫情做作,它们的生活,只有身处自然的人通过细心而长期的观察才能有所了解.除非将动物当做平等的生命对待,人类才能理解动物们的行为、情感和生存方式.

我刚刚读完的《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不是一部童话,而是一部动物传记.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曾经活生生地存在于世界上,在加拿大的森林或者农场附近生活过.在那些地方,同时代的当地人曾经争相传说这些动物的故事.我喜欢这本书,只不过因为作者逼真地再现了野生动物的生命轨迹.由于作者十五岁就开始编撰他的鸟类索引,二十几岁的那几年长期出没于群山,做了大量绘画和笔记,所以读这些故事,就仿佛那群动物在我眼前的森林里走来走去.从作者描绘的野外环境、动物捕食、逃亡、求偶等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出加拿大森林、草原、荒漠的美丽和神秘,并惊叹于作者对自然的了解之具体、广博和透彻.

在西顿笔下,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交流方式,那是由声音、气味、信号、动作等等来组成的一套语言方式,而我们生活中看到一般动物的表现也如此,比如狗、野兔在自己路过的树桩、石头上撒点尿,以表明这里是“我的地盘”或者“我曾路过”,跟其他同类表达警告或者“求交往”的信息.动物和人类一样,按照出生、成长、学习、谋食、成家、生育、死亡等等这些阶段来一步步度过它们的一生,除非环境改变,这些生命阶段周而复始,动物们一代又一代继续它们种类的生息.

动物也有自己的情感,如仇恨、寂寞、饥饿、痛苦等等.最为出类拔萃的动物,总是容易获得异性同类的青睐,这点跟人类也没有什么不同.在《溜蹄的野马》中,那匹黑色野马居然裹挟走了一家牧场引进不久的九匹高大的混血母马,而这群母马和其他母马也对黑马王子死心塌地地追随,一如死忠的粉丝.也因为后来失去成群妻妾而带来的寂寞和饥饿,黑马王子最终落入一个其貌不扬的干瘪老头设好的圈套.这个老头要将黑马王子卖给对它悬赏五千美金的牧业公司老板,野性难驯的黑马王子却秉承“不自由,毋宁死”的态度,毅然选择跳崖身亡.

当然喽,这部书里难免掺杂了一些夸张和想象的成分,故事主人公总是长得比同类高大无比,一副天赋异禀的范儿;作者对动物的情感和心理的描述也涉嫌言过其实,比如《泉原狐》里的那只母狐狸,不忍心看着被俘获的狐崽遭受人类的折磨,多次营救失败后,最后从野外找来一块猎人下毒的肉块来喂食狐崽,借此让它早日结束地狱般的痛苦.这种动物界的安乐死,实在有点叫人莫名惊奇.

作者曾经说:“野生动物的一生总是以悲剧告终.”从本书看来,全书八个故事,每个动物,无论牧羊犬,还是野兔、野马、松鸡、丛林狼、狐狸,不管它在同类当中多么优秀,都是以悲剧告终.究其原因,都是与人类有关,除了人类出于自我保护和捍卫财产而进行正当防卫导致的动物死亡,其他动物死亡事件,要么是主人的愚蠢过失造就的后遗症,要么是人类仅仅为了取乐而猎杀动物,要么是人类为了获取动物皮毛或者将动物端上餐桌.如果地球上出现了比人类更为高等的动物,以猎杀人类取乐的时候,不知道人类会不会在这种处境下为自己曾经肆无忌惮地捕杀野生动物而忏悔、自责呢?

责任编辑:雷杰龙

归纳上文: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读书随笔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读书本科毕业论文读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魅力细节:通透、丰富、读书等6篇
这是一些不经意流露的永恒的文字这是一些会特别触动你心灵的瞬间意味隽永,即读即用,作文大用场通 透阿城与侯孝贤合作过多次,他的工作是美术指导 有一次,拍海上花时有一场雪景戏,侯孝贤一直在监视器前看,总.

让你爱上读书时光芳香书房篇
文 顾 缃央企采购工程师芙葳芳香学苑特约撰稿人IFA(国际芳香疗法治疗师学会)注册芳疗师想象一个场景慵懒的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散落一片,一张偌大的书桌上摆着一杯用玻璃杯盛的茗,空间中熏着自己喜欢的精油.

读书随笔四题
文·娟儿读张中行先生的月旦集·梁漱溟,其中有这样一段品藻梁漱溟先生的文字“梁先生是地道的理想主义者,甚至空想主义者……梁先生的地道,.

读书,人生最美的风景
文 西 子人的气质出于天生,一般很难改变 只有读书才能彻底塑造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读书纯净了一个人的内心,蔚蓝了一个人的岁月,那种如诗般的优雅气质,不自觉地显露在你的生活中和你的处事里….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