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视角方面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从《宣言》的视角解读新理念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主题:视角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9

从《宣言》的视角解读新理念,该文是视角方面学术论文怎么写跟理念和《*宣言》和视角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视角论文参考文献:

视角论文参考文献 新经济杂志新课程导学期刊新制度经济学论文农村新技术杂志

摘 要:新发展理念和《宣言》有着一脉相承的逻辑关系.新发展理念是对《宣言》关于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方式决定性作用、经济全球化理论和人历史使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为解决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也为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指明了实践的路径.

关键词:宣言:新发展理念;社会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 8520(2016)06 - 0016 -05

《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于1848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献.《宣言》从问世至今已经160多年了,其科学理论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正如列宁评价《宣言》时所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1]8《宣言》虽然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但是却没有停留于19世纪,而是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正是在《宣言》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和指导下,中国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理论渊源上来看,新发展理念和《宣言》有着一脉相承的逻辑关系,是对《宣言》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引领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和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困难和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创新理念是对《宣言》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丰富与发展

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对贯穿于其中的基本思想做了扼要而清晰的概括,“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2]9.这一精彩的论述表达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政治和观念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并通过消除阶级和阶级斗争,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正像列宁所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1]50.从这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出发,党针对我国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创新的发展新理念,这是在思想形态上的重大顶层设计和战略调整.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78 -79.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即使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后,也要首先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丁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52经济发展追求的是物质财富的增多和高效率,这对于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的中国来说,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实现由大国走向强国.通过创新来推动社会发展.释放社会各要素的活力,实现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着力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培育发展新动力,才能为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创新是发展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长期以来,创新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比如在一些关键产业和部门,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缺乏,许多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在国际贸易中出口的大多是一些初级产品,由中国自主创造且知名的品牌尚未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优势.正如《宣言》中所说,共产主义革命“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因为只有思想的大解放和大更新,才能把人们的思想认识从那些落后过时的传统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思维模式、主观偏见和行为模式中解脱出来,才能改变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和习惯性思维的定式,从而引领和推动这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和首要位置,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潮流,用科技创新来促进结构的转型升级,用理论创新来引领实践发展,用制度创新来激发改革活力,用文化创新来推动文明进步,突破地域、技术和制度的界限,集合成一个包括科技、理论、制度、文化在内的创新体系.

二、协调理念是对《宣言》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认识的丰富与发展

《宣言》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是其发展的特征,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和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发展,否则必会以不断爆发经济危机来给予强制性的解决.“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2]37而这个矛盾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这正如《宣言》中指出:“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由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2]37《宣言》中已提及,生产相对过剩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而资本主义制度却无法克服它自身固有的矛盾,不可能消灭经济危机这个震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瘟疫”.而这个“社会瘟疫”的不断蔓延,也使得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出现了不均衡和不平衡的状态.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废除私有制,代之以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新的社会制度.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严峻的城乡之间差异和人口的不均衡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38.“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而在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绝和分散”[3 ]104.从以上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在160多年前就已经洞察到了城乡之间的二元分割、对立与人口的失衡等问题,并强调要用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来协调城市与乡村、区域之间发展的矛盾和冲突.目前我国城乡、区域之间在医疗、教育、卫生和住房等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呈现出日益扩大的鸿沟,尤其是收入差距日益拉大.作为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从2003年以来始终超越了国际警戒水平0.4的数值,主要表现为城乡、行业、区域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化趋势.因此,要在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等重点领域实现协调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

协调是发展机制,是我国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制胜要诀,是系统内结构与要素在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统一中形成的.协调的任务就是在“不平衡——相对平衡——新的平衡——新的不平衡”的循环上升运动中,自觉地实现由不平衡向平衡的转化.发展的机制反映了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真正地做到二者的统一就是协调.正如马克思说:“协调始终只是消除不协调的那个运动的结果.”[4]协调就是要补齐发展的短板与不足,正确处理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关系之间的整体性和平衡性.因此,要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人手,促进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融合发展,增强我国发展的整体性.

三、绿色理念是对《宣言》关于生产方式决定性作用的丰富与发展

《宣言》指出,封建制度之所以被资本主义社会取代,是因为它创造了封建制度下所不能创造和提供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2]367物质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它的推动下,人们借助于实践活动,在改造着自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介入了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生存的自然环境.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正是立足于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的基础上,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的一种理论,是解决生态环境恶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人口增多、资源匮乏和环保意识不足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原因在于过去我们依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加大资源和能源的投人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增长;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对自然界进行疯狂掠夺式的开发,正如《宣言》中指出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完全变成了金钱关系,“人和人之间除了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交易’……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2]34.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自然界“对人类进行报复”.要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达到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必须坚持绿色的发展理念,因为绿色发展也是一种生产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就是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增加群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绿色是发展方式,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绿色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建设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是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共生共长的新型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一种重塑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生存方式和生态秩序的新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绿色发展是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资源匮乏、人口膨胀、生态危机等问题,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发展.绿色发展是人应然的生存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现在生态环境的恶化已不是单靠自然界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如空气、水源、土壤、健康和食品以及生存方式受到严重破坏.只有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人同自然的和解”与“人同本身的和解”.绿色发展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一方面解决了“生产什么”,是人和自然打交道即生产力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怎么生产”,是人和人打交道即生产关系问题.所以说我们提倡的绿色发展既包括地理环境、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也包括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已然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有质量与有理性的健康发展方式.正如刘云山同志在党校2015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所指出:“注重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5]

四、开放理念是对《宣言》关于经济全球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面貌,也决定着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民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发生革命.”[3] 999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各民族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人类历史逐渐由封闭的各自独立的状态向世界历史的转化,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谈道:“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2]35这段话鲜明地表达了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织和扩展了,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全球化的萌芽时期.

开放是发展空间,是我国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拓展社会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任何系统都是开放的,开放是其存在的一种实然状态.国际发展经验和现实的历史表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体系之外封闭发展,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人世界发展历史过程,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从多维度来拓展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潜力,深挖发展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第一,要解决好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坚持国内国际经济的良性互动,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对外开放的区域、贸易和投资等战略布局,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第二,要实施企业走出去和资本输出的战略部署.企业是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主体,利用“一带一路”和自贸区的建设,以高铁、核能等优势产业为名片,推动中国企业和资本向海外拓展.第三,要牢牢把握开放的新机遇.在国内要通过开放来促改革,倒逼改革,激发新动力.在国际上要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五、共享理念是对《宣言》关于人历史使命的丰富与发展

《宣言》阐明了的性质、特点、纲领和历史使命,论述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最近目的是无产阶级在的领导下,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首要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获得政治解放,夺得政权,而后利用政权有序地进行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废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和消灭资产阶级.当国家和阶级消亡之后,未来“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34.这一观点鲜明地表明了人的崇高理想、执政的理念和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定.正像《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数人的、为绝大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2这里所讲的人要“为绝大数人谋利益”而努力奋斗,就是强调共享发展的理念,也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共享是发展的目的,这一发展理念坚持了人民群众观点,站在了人民群众的立场,生动体现了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让人民共同享有更多的改革红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更加注重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扶贫、食品安全等方面给人民以实惠,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公平与正义之光普照在人们的心中,让人民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使发展更具公平性、普惠性,带领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迈进.

综上,从《宣言》的维度来解读的新发展理念,回答了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为解决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解决了发展的全局、根本、长远、短板和发展的方略,也为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指明了实践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5.

[5]刘云山.谈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互相替代[ EB/OL]新华网,2015 -11-17.

[责任编辑:孙霁]

本文总结:上文是一篇关于理念和《*宣言》和视角方面的视角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视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电影《浪潮》的政治解读
正如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所说,“在我们竭尽全力自觉地根据一些崇高的理想缔造我们的未来时,我们却在实际上不知不觉的创造出与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截然相反的结果,人们还想象得出比这更大的悲剧吗&.

引发世界翻天覆地变革的伟大经典纪念《宣言》发表170周年
1848 年2 月21 日,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宣言在英国伦敦发表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宣言》和中国人初心的契合点
浅析宣言与中国人“初心”的契合点郭秦帅(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摘 要中国是在宣言孕育下诞生的,她涵养着中国人,奠定了中国人的初心 中国人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

从《宣言》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真理之光,穿越历史,照亮今天 1848年2月,宣言正式发表,马克思主义横空出世,如同一道闪电,划过暗夜的长空 170年后,新的思想开启新的时代 作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