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散文有关论文范文 跟居延往事(散文)类论文范本

主题:散文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6

居延往事(散文),该文是散文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跟散文和往事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居业杂志

公元前99年,作为酒泉、张掖教射骑都尉的李陵和副手韩延年率五千“荆楚勇士,奇材剑客”出酒泉,沿弱水河,穿过阿拉善高原,行程两千多里,在浚稷山,即今外蒙阿尔泰山中段,遭遇匈奴且醍侯单于所率的八万主力大军.如果我没有猜错,李陵的出击路线应当是从今天的酒泉市军营带军向北,沿着讨赖河到金塔县,穿过一片茫茫戈壁.那片戈壁至今没有一个正式名字,但分列两边的马鬃山、狼心山却早有记载.如同李陵和他的军队一路循着的弱水河,《尚书?禹贡》中说“鸿毛不浮,水弱不能载舟.”与李陵之遭际有着直接联系的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也说:“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

其中的“流沙”即巴丹吉林沙漠.《穆天子传》中有“(周穆公)执白圭玄壁,以见西王母.”的记载.其实,周穆王不止一次西征、南巡,仅在斋桑泊(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东北部,阿尔泰山西麓,额尔齐斯河流经此湖.)见西王母就有三次之多.其中一次,其乘车辇由贺兰山而入巴丹吉林沙漠,过巴里坤湖,最终到达瑶池,即斋桑泊后,“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两人的对话,至今听来犹如空谷之音,余响醉人.其中有家国情怀和个人志向,也颇见真情与普世哲理.而与此相对的是,自从公元前121年之后,“流沙”及其包含的居延海乃至整个阿拉善高原,就已经明确纳入了西汉版图.其功勋者,当是卫青,还有路博德并霍去病等人.

作为蒙古高原和漠北瀚海中最早期的一支生猛军事力量,一个犹如苍狼啸聚,鲸吞四邻的奴隶制游牧汗国,匈奴在历史黎明时期的精彩表演,无疑是亚欧大陆上最为精彩绝伦的一幕.其周边近邻东胡、月氏虽然也有强盛过,但他们从没有像匈奴那样对帝国产生巨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影响.也没有哪一个民族,如此长时间、大规模、高频率地与帝国发生摩擦乃至生死大决战,并对早期的帝国和欧亚大陆文明嬗变产生巨大影响.李陵进军之时,乃是且醍侯单于当政时期.且醍侯单于为伊稚斜单于之重孙,向蠡湖单于之弟.此单于上台之际,匈奴经过伊稚斜单于与于单单于争夺,再加上卫青霍去病等西汉大军的连番打击,他所继承的匈奴,已经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了.

以李陵之才,独当一面,领兵作战,当是适得其才.然贰师将军却令其运送辎重,负责后勤工作.李陵可能也觉得委屈,遂主动向汉武帝请命出击匈奴,配合李广利三万大军进击祁连山匈奴所部.当然,李陵这一做法里面,也有替其祖父李广和父亲李敢争口气和被封侯的个人愿想.

大致是2006年夏天,我陪同外地朋友,从甘肃金塔县鼎新镇出发,越过巴丹吉林沙漠西部巨大的戈壁,进入额济纳,并去到了与外蒙接壤的策克口岸.从地形上看,额济纳四面黄沙和秃山,旗府所在地达来库布镇就像是一块巨大石头,深陷于巨大的沙漠戈壁.如过没有弱水河及大片的胡杨林、红柳树丛,额济纳很快就会成为传说中的楼兰,被无际风沙所掩埋.

从达来库布镇向北,地势越来越高,胡杨林之后,便是风吹流沙如群蛇的沙丘,有些地方还长有骆驼草、蓬棵等砂生植物.居延海已经只是一面小小的海子了.据《汉书》、《新唐书》等记载,那时候的居延海(涵盖今天整个额济纳地区)水泽众多,野草茂盛,是帝国西北部有名的粮仓和牧场.而在风不断吹送流沙的山丘之中,今之居延海,只能以一面镜子的方式反射依旧深邃幽蓝的阿拉善天空.

到策克口岸,站在界碑前,眺望外蒙,忽然觉得,李陵当年就是从这里深入漠北,一路寻击匈奴,到阿尔泰山中段,还没来得及休整,就遭遇到了且醍侯单于八万骑兵.匈奴是蒙古人的先祖.作战常以轻捷骑兵取胜,“来如闪电,去如飞鸟.”在冷兵器年代,相对于以步兵为主要战力的西汉军队,匈奴骑兵部队有着无以复加的作战优势和加速度的冲击力量.再加上匈奴善于在开阔地组织大规模的野战和运动战,常采取迂回包抄,诱敌深入,闪击即走,尔后四面出击之策,汉军不可及.

关于这一点,当年冒顿单于在白登山(今大同)围困刘邦大军七昼夜、数年后起全国之兵,一夜之间马踏东胡之举,便是有力佐证.有研究者认为,闪电战本就是匈奴人的专利.可以想到,五千人对八万人,两个主力战将,五千荆楚勇士,虽都是“奇材剑客”,怎么能够经得起八万人的车轮战呢?然而,李陵和韩延年的五千人却与匈奴八万军队苦战八昼夜,且“杀伤过当.”(钱穆语),这该是怎么样的一场血战?是怎样的一种英雄之战?几天后,将士损失大半,副将韩延年战死.本来,李广利令路博德率军策应李陵.但时为伏波将军的路博德却不屑于为李陵之军做后援,以“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稷,可必擒也.”为由拒绝.

身陷绝境,李陵边战边退.第七天,退到距离居延百余里地方,路博德所率援兵还没到,退路又被封锁.夜幕降临,匈奴收兵.李陵将残余部队安扎在一座山头上.面对浩渺星空,他发出长叹.最终决定,让剩余的几百名将士趁夜突围,不要和他一起葬身这茫茫沙漠.战士们却都不走.愿与他同生共死.李陵说,保存实力最重要.再说,我把你们带出来,起初想带大家一起建功立业,没想到,陷入此等绝境.我李陵已经没有脸再去见皇帝了.我一个人死了不要紧,你们家里还有妻儿老小.没必要陪着我一起死.

对此,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说“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

《别歌》一诗,当是李陵在此时随口而出的.

“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被俘后的李陵,虽在匈奴,但从无为单于出谋划策,也没有统兵进犯过故国.就在此前一年,即公元前100年,苏武并副使张胜出使匈奴.副使张胜与匈奴帿王、丁零王卫率属下将军虞常密谋劫持匈奴单于母阏氏(原为汉公主)归汉,并欲刺杀当时在匈奴权势熏天的丁零王卫率立功.虞常也是由汉归降匈奴的,与张胜曾是好朋友.此时想返国,拿匈奴单于的母亲和丁零王卫率的人头,期望汉武帝赦免其罪.不料,还没动手,事泄.匈奴帿王在乱军中战死.虞常再次被俘.且醍侯单于恼怒,扣留苏武等一干汉使.张胜变节投降,苏武被囚地牢.

关于李陵及其家族,钱穆《秦汉史》中的评价,我深为认同:“卫霍李广利之属,名位虽盛,豪杰从军者贱之如粪土.李广父子愈摈抑,而豪杰愈宗之.……而李陵将勇敢五千人屯边,陵称其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徒步出居延北千余里,独挡单于八万骑.转战八日,杀伤过当.及陵降,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其时陵副韩延年战死,军人脱归者四百余人.李陵之才气,及其全军之勇决,令千载下读史者想慕不已.”

害李陵者,一是他自己;二是路博德;三是汉武帝;四才是匈奴.如果李陵上级马首是瞻,安于本命,不去自讨苦吃;过于夸大自身及其部署的战斗力,只负责后勤补给.如果路博德有一点合作之心,统一作战思想,即使他和李家有过节,战争之中,同军当相互衔接,配合作战;如果汉武帝听从司马迁等人之言,容留一段时间给李陵.说不定,李陵也会如路博德当年寻机逃回,为西汉再立功业.匈奴若不倾兵而出,抽调一部分军队与李广利所部作战.李陵说不定也能全身而退.

然而,这些都是假设.

失败而降匈奴的李陵可谓千古第一伤心男人.一个渴望以功业恢复家族荣誉,为自己争取彪柄千古之名的将军,在匈奴和汉军的双重促压之下,本想于匈奴暂保肉身,他日择机返回.不料被汉武帝的“不察”和“专横”封绝了他故国的最后念想.太史公司马迁仗义执言,却遭宫刑.由此来看,匈奴和汉武帝不约而同地成就了两古悲剧,也造就了两个伟大的男人.一个以失败的武功,一个以失去男根为代价.一个空怀壮志与韬略武功,被迫死于大漠.一个以绝世之毅力,古今之见识,神鬼之笔锋和天地之仁心,写就了一部千秋大书.

汉武帝下令诛杀李陵九族.当时以李广为荣的陇西成纪人,也都以李陵为耻.这对于在漠北单于庭的李陵来说,心一下子死了.尽管被封为右校王,又有单于的妹妹为妻.但面对故国天子之不察,之灭绝,之残忍.李陵的悲伤,是任何人都难以体察的.

后来,李陵硬着头皮到贝加尔湖劝降苏武.苏武一开始对他轻蔑有加.但随着李陵口吐心声,再加上两个故人在敌域谋面的某种特殊氛围,很快拉近了谈话的距离.至于两人谈了什么.今人无法得知.从两人酬答的诗歌当中,可以察觉到一些两人的深厚情谊与人生看法.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交相逾.风波一失路,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去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昔在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思情日已新.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慰我平生亲.”

虽说这两首诗有后人托名伪作的嫌疑,但两诗之优秀,情意之深沉,情景之吻合,确实令人动心动容.由此诗歌,可以想到这样一幅情景:辽阔天地之下,莽原极目无际.天光暗下来的时候,忽然又下起了大雪.李陵和苏武站在茅庐之外,相互酬答.然后含泪躬身拜别.不同的是,李陵拜别苏武,其实也在拜别整个汉室;苏武看着李陵远去,心情也陷入到了往日的空茫之中.

公元前81年,苏武返回西汉,受到汉昭帝的高度赞扬.任命为典属国(即负责帝国属国的官员.)李陵仍在大漠.几年后的公元76年,李陵死.葬于今山西怀仁县吴家窑镇两狼山.至今,还有李陵碑留存.苏武后来参与了谋立汉宣帝刘询活动.前因儿子随燕王刘旦谋反,事败被杀.汉宣帝立后,对其尤为尊崇.并打听到苏武在匈奴时与一匈奴女子生有一子名苏通国,派人重金赎回,并封为郎官.

苏武本人年寿八十余而善终.

与此同时,伏波将军路博德奉命在居延一带修筑的烽火台、侯官府等军事设施也齐备完整起来.因是对匈奴的漠北前线,西汉在此驻军也非常之多.至今,还可以在弱水河西北岸大小不一的荒山上看到十里一座的烽火台.高25米左右,方圆9米多.烽火台内可工人起居,后面又有类似储物间或马棚一样的配套设施.我到巴丹吉林沙漠第二年,单位组织春游,一行人骑着自行车,从西岔村方向涉过弱水河,到金塔县天苍乡,沿着一条土石小路连续奔腾.到天苍乡政府所在地,爬过几道山坡,登上了烽火台.

站在台上,漠风如涛、猎猎如割.台上垛口基本完好,张目可望四边,只见戈壁铁青如幕,沙漠在远处耸起无数金色.近处的荒野上,有骆驼岿然不动,更远处一片苍茫,目力不可穿.山下的村庄被杨树包围,一色的黄泥夯筑,背部刷白漆.在绿野中,给人一种古朴的感觉.与当地人聊天得知,这些人大抵是各朝代当中戍边者、流放者及逃难者的后裔.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当地人的口音得到验证.这也说明,从秦汉开始的移民屯边的工程从没间断过.当年,西汉控制了居延地区及河西走廊之后,便也效仿秦之蒙恬,攻取一地,便移民居住,一面固边,一面推行当朝之政策风化,逐步汉化异地,使之永久成为帝国之“王道乐土”.路博德曾率军攻伐海南岛,移民屯田,因战功而被封环离侯,后在汉武帝组织的对匈奴反击战中,也有诸多战功;巫蛊案爆发,路博德“坐法失侯”,被贬官再至居延屯边,最终也死在了这里.

如果李陵得知,不知作何感想.

据此约十公里一处荒滩上,还有一座甲渠侯官府及一座几乎湮灭了的关隘——肩水金关.一色的黄土夯筑,矗立在已经改道的弱水河左岸.据当地门考证,此侯官府为汉居延地区主要屯兵之地和军事长官驻地.2007年夏天,我和几位朋友冒着西风大雪去过一次.在废弃的城中徘徊,荒草成堆,四野空旷,偶尔有几只鹰隼自祁连山飞来,在空中盘旋.再进入建筑面积颇大,墙壁高逾50米的侯官府.其中设施一应俱全,有瞭望口、箭口、马厩及住宿地、点将台等.只不过,许多设施已经坍塌,整个甲渠侯官府内,充斥着浓郁的土腥气.登上瞭望口,可看到方圆五里以内的荒漠戈壁.

荒漠中有一条道路,沿着弱水河,可以直达额济纳和巴彦浩特.沿途的河流沉浸在巨大的沙漠之中,水时断时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附近,河边有许多胡杨树.据说,这一坚韧的柳科树种,在史前时期,一直从地中海覆盖到今天的额济纳.但今天,由于气候变化,除新疆伊犁河流域及额济纳还有数千棵之外,基本上灭迹了.从1999年开始,每年有大量的由人在初秋时节来额济纳游览,其主要看点就是在秋天灿如黄金的胡杨树叶,深陷大漠的居延海,以及居延汉简主要出土地哈喇和林(黑城).

因为距离近,还有工作关系,数年来,我得以多次进出到额济纳.但额济纳——居延这个名字不知始于何时,大致是先秦或更早,西汉时称为居延.

西汉灭亡,东汉建立近一百年内,因刘秀“韬光养晦”,恢复战争创伤,尽管匈奴势力仍旧在国境活动,并时倾兵入寇,但刘秀采取的是谁也不支持、谁也不得罪的“糨糊”策略;后期又以拉拢分化为主,令匈奴内斗,自己不费一兵一卒.匈奴内讧,九王争立,一番自相残杀之后,只剩下南匈奴呼韩邪、北匈奴郅支骨都侯呼图吾斯两大势力.先前,两者都依附西汉,并质子入朝.后因汉朝赏赐不公.两个质子在长安待遇也不同.呼韩邪儿子锦衣玉食,呼图吾斯儿子门空灶冷.呼图吾斯不忿,怒杀汉使;公开与汉朝决裂.进而袭击呼韩邪单于,但遭到了呼韩邪及汉军联手挫败.失败了的呼图吾斯,只能率军向西进发,寻找立身之地.

由此,匈奴内耗、衰落便成为了必然.不久,班超班固兄妹“横空出世”,东汉重建西域雄心,又以武力加强了对西域——包括居延地区的统治力和影响力.但维持的时间也不长.王莽主政,以降低匈奴封王级别、迫使匈奴纳贡等愚蠢要求,激怒匈奴各部,战争又起.但这时候的匈奴,已经是强弩之末.三国初期,曹操分匈奴为五部,将内附的呼韩邪单于后裔彻底瓜分殆尽.南匈奴自此再度逐渐融入中华民族之内.虽后有刘渊、石勒、沮渠蒙逊等异常势力崛起,但也与其先祖命运一样,没有逃过大多数游牧民族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谶语、魔咒.

有趣的是,黠戛斯(即坚昆人.居住在今叶尼塞河上游.为柯尔克孜族和吉尔吉斯之先民.先弱小,从属于薛延陀部,又以突厥、回纥为宗主国.)中有黑眼睛的,自称是李陵后代(“黑瞳者,必曰陵苗裔也.”《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且不论真假,但在唐时,黠戛斯一直和帝国关系甚好.这对李陵来说,也算是一个没想到的安慰吧.

与此相同,在很长时间内,每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有一种荣耀感.因为,诗人王维也来过居延,并在此写下此等卓绝诗句.公元737年,王维受命至河西节度使驻地武威慰问将士,可能抽空到居延,见天地浩茫,大漠落日,受雄浑自然触发,王维便写下《使至塞上》一诗:“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与此同时,唐代一名不太著名的,创作以咏史诗为主的诗人胡曾也有《居延》一诗:“漠漠平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停骖一顾犹魂断,苏武争禁十九年.”

王维过着一种优裕的生活(后被安禄山叛军抓获,委以官职.战乱后受摈抑.斋佛终老),既做官,又辟庄园;诗画双绝.与唐代其他诗人比较,王维诗歌中的贵族及雅士气息很浓,且能够很好地把握山水、纪行和边塞等多种题材的诗歌创作.其才,比之李白杜甫以下的诗人,当是中上者之一.他这首名传千古的《使至塞上》,其他句子都一般,唯有状写西北大漠自然与人文风景的句子撼动人心,可谓千古第一人.胡曾的诗歌略显平.落笔典故是苏武被囚,守节忠贞.怀古意味浓,但缺乏一种独创,了无新意.由此可见,诗人之才,天赋也,也由其身份境遇有关.可以肯定的是,物质也可以促人提升境界,开阔胸襟,使得人超越“物”的限制,专注于精神创造.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帝国不得不放弃对西域的经略,高仙芝、封常清等名将回长安全力应对安禄山大军.不料,李隆基听信宦官谗言,临阵先后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员大将.哥舒翰守潼关失败投降安禄山,对其称臣,极尽谄媚,令天下英雄皆以为可耻.回鹘和吐蕃军队介入平叛战争.却反制唐帝国.所到之处,杀戮搜刮比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部更甚.与此同时,吐蕃占据了河西走廊,曾经威慑西域诸国的唐帝国专设机构“安西四镇”与政府的联系通道只好改在回鹘境内.即丝绸之路回鹘道.斯时,居延更名为合罗川.为进出回鹘道、衔接呼和浩特、长安、洛阳咽喉要地.

此时的回鹘完全掌控了唐帝国的丝绸对外贸易权.此外,唐帝国内部藩镇割据,各路势力征战不休.战马成为稀缺物品.为增强战力,唐帝国不得不高价向回鹘购买马匹.回鹘趁火打劫,常以病马老马换取丝绸.尽管如此,唐帝国欠款越积越多,几任皇帝都没有彻底还清.而在欧洲,丝绸仍旧与黄金等价.对此,白居易《阴山道》应是当时真实情况的记录和反映,全诗为:“纥逻敦肥水泉好.每至戎人送马时,道旁千里无纤草.草尽泉枯马病羸,飞龙但印骨与皮.五十匹缣易一匹,缣去马来无了日.养无所用去非宜,每岁死伤十六七.缣丝不足女工苦,疏织短截充匹数.藕丝蛛网三丈余,回鹘诉称无用处.咸安公主号可敦,远为可汗频奏论.元和二年下新敕,内出金帛酬马直.仍诏江淮马价缣,从此不令疏短织.合罗将军呼万岁,捧授金银与缣彩.谁知黠虏启贪心,明年马多来一倍.缣渐好,马渐多.阴山虏,奈尔何.”

安禄山是杨国忠逼反的.安禄山原计划待李隆基死后再起兵夺取江山,但杨国忠与其争宠.多次劝李隆基干掉安禄山.李隆基不信、不干.逼得没法了,杨国忠私自把安禄山的儿子从洛阳抓到长安,不由分说就砍了脑袋.安禄山得知后,干嚎两声,提前起兵,尽管仓促,但也一路势如劈竹,半个月就从范阳(今北京)杀到了洛阳,沿途守军除少数抵抗外,其他一律投降.安禄山之乱,主要原因是李隆基.早在安禄山发迹时,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丞相郭元振、张九龄,包括杨国忠等人皆多次劝谏李隆基,说安禄山此人将来必然反叛.李隆基摇耳不听,且在长安倾尽所有,为安禄山造了一座豪奢府邸.并说,怎么花钱都行,千万不能让安禄山笑话他这个皇帝小气.

李隆基这个皇帝,一半明亮,一半昏暗.盛唐是他,败唐也是他.

回鹘也没有逃过“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定律.其兴盛时候,在额济纳修建了数座公主城.修建这些城堡的主要推动力,是当时以经商闻名的粟特人,即中亚一带的昭武九姓国人.这些人不仅商业头脑发达,且也是宗教、文明的携带者,同时也参与亚欧大陆上各国内部斗争,操纵其政治走向.多年之后,回鹘衰落,分成几个部分,其中一个部落留在了合罗川即今额济纳,后世称之为“居延回鹘”.此外还有“高昌回鹘”“甘州回鹘”等.绝大部分回鹘余部在新疆建立了强大一时的黑汗王朝(喀喇汗王朝).

五代时期,虽然西域内部贸易兴盛,丝绸之路未曾断绝,但影响力很小.以偏安和文人政治达到鼎盛的宋朝,其军力根本无力延伸至额济纳,随之崛起的西夏王朝取代了它在西北的影响,填充了河西及宁夏、青海、新疆东部等地的权力真空.直到成吉思汗大军将之全族夷灭.西夏如水渗土,在历史长河中倏然消失.但它创造的文明文化尽管被时间淹没了,但仍有文物遗存.1884到1886年间,俄国民俗学家波塔宁夫妇到甘肃及青海等地考察土族渊源.数年后就考察经历写了一部名叫《中国的唐古特:西藏边区和蒙古》的书.1892年或者更早时候,俄国探险家和考古学家科兹洛夫读到波塔宁此书.从1893年开始,他先后三次带队到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和甘肃等地考察,在当地一位蒙古王爷的帮助下,科兹洛夫从哈喇和林挖掘出了大量译自汉文典籍的西夏文《论语》《孟子》《孝经》《孙子兵法》《类林》等典籍和用西夏文编写的《文海》《音同》《杂字》《圣立义海》等字典、辞书.他后来也在其《蒙古、阿木道和哈拉和卓城址》一书中如是说:“考察队在哈拉浩特遗址度过几天后,便获得了种种丰富的物品:书册,信函,文件,金属钱币,妇女装饰品,佛教崇拜画像,等等.至于谈到数量,那么我们搜集的考古资料一共装满了十个大邮箱,准备以后运往俄国地理学会和科学院.”

1915年,英国探险家奥莱罗·斯坦因率中亚探险队到哈喇和林掘得230余册汉文古籍和数百页西夏文书.1927年,瑞典人斯文·赫定率中德西北科考团进入哈喇和林,发掘出包括《大臧经》在内的许多珍贵文物.斯文·赫定在得到敦煌藏经洞的诸多文物后,在欧洲考古界声名大噪.1928年到1930年,他再次随中瑞联合考察团到居延,沿着弱水河,再次在一些亭隧障塞中挖掘出居延汉简1万余枚.1927年到1934年,瑞士人贝格曼一直在中国西北部考古;1930年,他和几位中国学者在弱水河流域的数座汉代遗址中掘得居延汉简1万余枚.

由此,形成了“简牍学”,与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故宫大库档案并称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据称,居延汉简的书写时间跨度为二百七十多年,是研究汉代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法律、民族、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状况的重要依据.正史及其他典籍不可替代.在居延汉简研究方面,出现了一批成果卓著的大学者,如陈梦家、陈直、于豪亮、裘锡圭、谢桂华、李均明、何双全、薛英群、于振波、李振宏、罗见今、劳干、马先省、吴昌廉、刑义田、严耕望、张寿仁、陈文豪及日本的森鹿三、大庭修、永正英田,韩国的韩延锡等.

由此可见,西夏也在居延地区有着很长时间的活动.元初改居延海为亦集乃路,达来库布镇叫“以稷那城(疑似额济纳异音)”.马可·波罗行游至张掖,又转道居延.他在游记中说:(以稷那城)“位于荒原沙漠的入口处,属于唐古特省.居民是偶像崇拜者,他们有骆驼和各种家畜.”也将黑城称为“哈喇和林”,并说:“哈喇和林是鞑靼最早定居之所鞑靼王朝的源起之地.哈喇和林城周长3英里……”.

“在以稷那北境,有东西二泊,东曰朔博泊(即苏泊淖尔),西曰朔克泊(即苏克淖尔).”“此二泊原有一渠相连,今已淤塞,古代原是一湖,名曰居延海.”如今的居延海确如马可·波罗所言,已经分成了两个很小的湖泊.昔日水泽连天、牛羊遍地的胜景,早已被庞大的沙漠吞噬了,取而代之的是沙漠的扩张、绿洲的萎缩.但也可以据此推断,元代初期,哈喇和林城(俗称黑城)就已经废弃了.但在额济纳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初,大江冯胜领兵至甘肃,剿灭元朝剩余势力.在哈喇和林遭到守将帖伯颜帖木儿的坚决抵抗.久攻不下,冯胜便改道弱水河.数日后,伯颜帖木儿及城中人干渴致死多半.伯颜帖木儿见生还无望,亲手杀死自己妻儿,连同大批珠宝一起投入一口枯井.于夜半率军突围不果,被乱军斩杀.自此后,哈喇和林城废弃.直到科兹洛夫、斯坦因及贝格曼和部分中国专家在弱水河流域先后数次发现并开掘出大量文物.

这些文物,现大都在俄国、英国、瑞士、瑞典等地.从1930年到1972年,中国学者共在居延地区发掘汉简及各类文物三万多枚(件).主要出土地为弱水河沿岸的亭关障塞和哈喇和林遗址.

有幸和有趣的是,因为工作关系,凡是发现和发掘过居延汉简及其他文物的地方,我多数去过.其中,哈喇和林去得最多.它就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往额济纳的道路一侧荒漠中.和它紧密相连的,是当地人称之为怪树林的地方.所谓怪树林,是明大将冯胜改道弱水河,原先茂盛的胡杨树因为长期缺水而成批干枯了.胡杨树木质又极其坚硬,死而不倒,倒而不腐.只是在漫漫黄沙中被风沙磨损、打烂,成为沙漠的一部分.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一道以死去的胡杨树姿势为主的“自然风景”.

于落日西坠时候进入怪树林,已经干枯的胡杨树或倒或站立,形状弱将军自刎、长剑指天,若战马对月啸鸣、像仰天长叹的诗人,不一而足.夜里,风吹如兽吼,沙子如群发箭矢,倘若一个人在其中,即使不被冻死,也会吓破胆.

而哈喇和林就在怪树林一边.有一座尚还完好的土城,四面沙漠,风沙漫漫,正门前有一座坟墓,其中埋葬的是几位.城南角空地里,有一座寺庙,也还完好.城门早已坍塌、洞开.西北角有一座清真寺.基座和塔身也还完好.整个内城方圆三公里之大.东南角空旷,满地碎石裂瓦.城中靠北的地方,依稀可见房屋、街市痕迹.走在其中,恍惚觉得,寂静之中,忽然就人声嘈杂起来了,各种方言都有,还有马匹的蹄声和嘶鸣,以及打铁的火星、满载货物的骆驼,甚至还有散漫的鸡鸭和羊只.我想,只要是人居住过的地方,无论湮灭还是消失,后来者静心聆听的话,一定会听到昔日人群的某种声响,包括他们身上那种说不清的味道.

城墙根部,确实有挖过的痕迹.我想到上述的那些人,考古家和学者.发现文物就是发现消失的人类.人类是一个绵长传递过程,从他到我,从她到你.看起来是另一个,其实还是同一个.这似乎就是人类的永恒属性之一了.从国籍和人种的角度,我也觉得那些将居延文物带走的外国人是可耻的,但从人类文明来看,也觉得没有什么.考古本来就是发现.发现也是一种专利权.只要是用于研究,并且从文物之中找到和验证先民的诸多生存和文明属性.那么,任何研究都是合法和有益的.

有一年单位要拍一部纪录片,我担任撰稿和摄像,特意设置了哈喇和林及额济纳的诸多场景.当我再一次和同事扛着摄像机去到哈喇和林.它还是老样子.有人来参观.转一圈就走了.还有的人,可能也知道此地发现过许多珍贵文物,也佯装考古,在看起来有意思的地方挖一会儿.但最终都无功而返.我和同事早上拍了一次,从各个角度;晚上又拍了一遍.力求把哈喇和林拍到极致,拍到它的骨头和灵魂里.

就在我们准备收工的时候,忽然看到城垛上飞着两只类似天鹅的大鸟.在古城向上一百多米的空中,一前一后,再并排飞翔,很慢,很轻盈;很近,很亲近.我急忙打开摄像机,又让同事用相机抓拍.

这是动人的一幕.古城飞鸟,废墟生灵,沉重飘逸,死亡与生……简单的对立,让人心神惶惑,不知笑好还是哭好,也不知道该怎样离开哈喇和林.回头再看时候,夕阳就要落尽,整个哈喇和林漆黑如墨,只以一种沉默而苍凉的轮廓,在无垠荒漠与苍天之下握紧大地,把自己和身外的一切,都自觉地纳入到时间的刀口或者凉意森森的怀抱里.

晚上住在达来库布镇,半夜沙尘暴如万千野马受惊,天庭放逐雷霆.在摇晃不止的房间,尘土无孔不入,我觉得了一种掩埋和漂浮.想起居延如此之多的传奇和遭际,蓦然觉得心里宛若凭空滋生出一根巨大而绵长的铁索,一头朝着过去,一头伸向无际.

作者简介:杨献平,河北沙河人,1973年生.作品见于《天涯》、《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大家》、《北京文学》、《山花》、《诗刊》等刊.曾获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单篇作品奖、首届三毛散文奖一等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在场主义散文奖、四川文学奖等数十项.已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长篇文本《梦想的边疆——隋唐五代丝绸之路》,长篇小说《匈奴帝国》,散文集《沙漠之书》、《沙漠里的细水微光》、《生死故乡》《作为故乡的南太行》《历史的乡愁》《自然村列记》《河西走廊北151公里》,以及诗集《命中》等.现居成都.中国作协会员;《星星》诗刊主编助理.

[责任编校 单永珍]

点评,此文为一篇关于散文和往事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散文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散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南方,梦开始的地方(散文)
我原以为,南方山多,石头多,一切都是坚硬的,从外表到内心到灵魂 随着年纪的渐渐长大,记忆的积累,阅历的增多,知识的宽广,视野的开阔,不知不觉中发现南方像一个温柔多情的少女,亭亭玉立于青青的山、绿绿的水.

父亲的尖刀(散文)
我未必就能准确地知道它的来处,但我必定能准确地预想到它的去处 在那个阴暗的角落,阳光不曾光顾,时光不绝如缕,它曾经的油光滑亮、锋芒毕露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黯然生涩、锈迹斑斑 我不会把它拿起,也.

感受物语(散文)
主编您好,我这里有几位学生的作品,您看能用否如果行,可以按要求订阅刊物 我先将作品发您邮箱,期待您的回复 谢谢老师 假日无事,闲坐家中,见窗外湖面,风起微澜,远山重叠,镜湖如珀 取一顶草帽,着一袭长衫.

小满(散文)
湖北 张颢一年有四季,四季有二十四节气 春华秋实的轮回始于“立春”,待到“小满”之后,夏季的风扑面而来,世间万物呈现最热烈最奔放的姿态;“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