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呼兰河传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与《呼兰河传》的情感艺术相关论文范文

主题:呼兰河传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9

《呼兰河传》的情感艺术,本文是呼兰河传有关论文范文集与《呼兰河传》和情感艺术和浅谈相关论文范文集.

呼兰河传论文参考文献:

呼兰河传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导论论文领导艺术论文艺术教育杂志艺术期刊

李成秋

内容摘 要:萧红的《呼兰河传》没有华丽的文辞,没有直白的情绪表达.但所有文字都充满了她深情的回忆,和荒凉的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这就是萧红独特的语言感染力和情感感召力,也是《呼兰河传》独特动人的情感艺术.

关键词:萧红 《呼兰河传》 深情回忆 荒凉 情感艺术

一、深情的回忆:破碎乡土的重建

《呼兰河传》,据萧红交代,很大程度是写她童年生活的小城.在尾声中她说“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它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萧红对笔下这个小城是有深厚的感情的,这种深厚的情感在她不断的漂泊中积累,最终发酵出了《呼兰河传》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小说中充满了对呼兰河城空间及气候的回忆,对呼兰河城普通老百姓生存状况及遭遇的回忆.回忆中,感情最饱满的是第三章,主要写了我与祖父相处的点点滴滴.这一章也是整部作品中难得的暖色调,她充分运用了儿童的视角和口吻来写,充满童真童趣,以后园这个活动场地为主要描写空间,把祖孙两人的深厚情感用一件件小事串联起来,读来让人心生温暖.“后园”和“祖父”,是萧红回忆旅途中绕不过的两个标志,我想,对这二者的怀念,或许是她创作《呼兰河传》最重要的感情动机.

萧红对于家的依恋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对她祖父的依恋.童年是一个人生命中感知情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相比于父亲母亲的冷落,祖母的厌恶,萧红感受得更多的,是祖父对她无尽的宠爱.祖父是把她和呼兰河的家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祖父去世后,她和这个家联系的纽带就断了,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她没有选择再回到生长的那个小城,而选择了一路向南.写作《呼兰河传》时,萧红身在香港,此时距离“九一八”事件已近十年.写作之时,萧红的故土已经不再一切如故,日军侵略,满目疮痍,生民涂炭.她多次在小说第四章中提到一个词:荒凉.“刮风和下雨,这院子是很荒凉的了.”“就是晴天,多大的太阳照在上空,这院子也一样是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每提一次荒凉,就仿佛在回忆的画卷上重重地画下灰色的一笔.这种灰暗的色彩与第三章的明媚温暖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由第三章到第四章巨大的反差看似突兀,实则是以第三章最后一句:“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为过渡的.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意味着祖父越来越老了,他即将走到生命尽头了,祖父与我共同生活的快乐时光就要到尽头了,我和这个家唯一的情感纽带快要断了.祖父是使我觉得这个家有生气、不荒凉的重要精神支柱,这个支柱就要倒了,我却无法挽留也无法抗拒他一步步走向死亡,我的心是无奈而忧愁的,是在一步步走向荒凉的.而在写作《呼兰河传》时,祖父已经走了多年了,萧红的心也空虚荒凉了多年.

因此,整部《呼兰河传》都是萧红通过以回忆为主的创作对故土进行重建,是她思乡情绪的自然表达.萧红这种通过回忆的方式来进行的乡土重建,更能牵动人们魂牵梦萦的乡愁.

二、平易的语言:对同胞命运深切的同情

活着只是为了活着,为了穿衣吃饭,这是《呼兰河传》中,大多数人心态的真实写照.“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道出了普通老百姓的常态,也是他们生活麻木的表现.更让人痛心的,是他们对新生命的麻木和漠视:“造纸的纸房里面,把一个私生子活活饿死了.因为他是一个初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也就不说他了.”萧红仅用了短短的两句话就写出了初生儿的死亡,她的感情是收敛的,在这样的语句中,萧红似乎变成了那群冷漠的老百姓的一员,我们仿佛看不出她的态度和情感.可是细细想来,却并非如此简单,时隔多年她还记得这么一件人们早就“不说他了”的往事,还愿意把这个初生儿的死记录下来,说明她对这个生命是尊重的,她对饿死了这个孩子的凶手是批判的.这样的批判,萧红没有说出来,她把这批判思考的空间和权利交给了读者,而她自己的感情却一直都含蓄收敛着.

在描写呼兰河城老百姓生活麻木的方面,扎彩铺的工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萧红写到:“他们虽懂得怎样打扮一个马童或者是一个车夫,怎样打扮一个妇人女子,但他们对他们自己是毫不加修饰的,长头发的、毛头发的、歪嘴的、斜眼的、赤足裸膝的……他们的这种生活,似乎也很苦的.但是一天一天地过去,也就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也就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地过去了.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扎纸铺的工人,他们把给死人的陪葬品做得精致鲜活,但他们自己却终日蓬头垢面,吃的是粗菜、粗饭,穿的是破烂的衣服,睡觉则睡在车马、人、头之中.而且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陪葬的纸人有各式各样的身份,而且都有专属的名字,“车夫”的名字叫“长鞭”,“小丫鬟”叫“德顺”,管账的叫“妙算”……萧红非常细致地罗列了这些没有生命的纸人的身份,职务和名字,却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这群有生命的扎纸铺工人的名字.他们怎么可能没有名字?可他们的名字,即使提了,又有谁会记得?谁会在意?甚至,可能连萧红也不知道这些工人的名字,所以她不提他们了,只提那群精美的纸人,再次把思考的空间和对比反思的权利交给了读者.这样的处理,很容易就能让读者产生“活着的人甚至还不如那些有模有样,有名有份的陪葬纸人!”的感慨.这样的感慨萧红是不发的,她的语言永远是平易的,就像一潭水面平静的水,而水下挣扎的痛苦悲哀的漩涡,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发掘、去感悟.

在面对生死时,他们并不采取科学的态度治疗,而是选择各种迷信和巫术,活活把人折腾死.如写到小团圆媳妇时,分明是以她婆婆为首的全家打骂团员媳妇,造成了她想归家却不得近乎逼疯了她的局面,但她的婆婆却选择夜夜跳大神的方式来企图对她的灵魂进行“救赎”,多次折腾无效又请云游仙人来写字帖,贴了也还不见好转又用沸水烫她,又花钱做一个“替身”烧掉……种种折磨之下,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她的死让人读来十分痛心,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及其悲惨的故事结束后,萧红依旧没有直接流露出内心的感情,而是简单介绍了这家人后来的衰败和离散,最后以一句简单潦草的“老胡家从此不大被人记得了”结束了这个故事.这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文字里,不知作者曾流了多少泪?她把自己的情绪和深情刻意地隐藏起来了,抑制住了,用了一种平易的语言来写这些人物的辛酸悲苦,没有任何感情上的流露或者价值观上的批判.这或许与萧红内心深处对这些人物有着极大的深情有关,固然,书中人物的麻木、逆来顺受、不反抗、愚昧、迷信、固步自封、不接受新事物、重男轻女、冷漠、轻蔑、自我麻醉等等陋习都落后至极.但因为内心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乡亲有着太深沉的感情,她不忍心将他们的种种陋习批驳得体无完肤.她对他们的遭遇是痛心的、同情的.因此,小说在语言上才会产生这种平易得几乎看不见情感的视觉效果.

三、精神的希冀:对未来重回美好的期待

虽然《呼兰河传》中大多数内容都在描写普通中国人的愚昧迷信、麻木守旧,也偶尔可从一些细节感到人情的温度.例如在写东二街道上的大泥坑时,写到一匹马倒在了泥坑中被救援的过程,“那些帮忙救马的过路人,都是些普通的老百姓,是这城里的担葱的、卖菜的、瓦匠、车夫之流.”他们第一轮合力抬马失败后,试图解了绳索让马用自身的力量站起来,而这个想法也失败后, 附近的人们又跑回家去,用绳索和绞锥把马抬了出来.抬出来之后,人们给马浇了一些水,还给马洗了一个脸.救马一事,是大泥坑常常要发生的事,一次一次,这些普通老百姓都会不厌其烦地停下手中的活来救援.“给马洗脸”这个细节动作写得非常生动,可以想象出,那一刻,人对动物的感情是自然流露的,人性的善良是自然流露的.

同时,他们也是极勤劳且乐观坚韧的.在《呼兰河传》中,有大量描写辛勤劳作的场景,如扎彩铺的工人每日带着疲惫入睡、冯歪嘴子的老婆王大姐怀孕了还在进行抱柴火、端盆子等一系列劳动等等,都显示出这片土地上的普通老百姓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冯歪嘴子的老婆在生下两个儿子撒手人寰后,冯歪嘴子并没有放弃独自抚养两个儿子,虽然艰辛,但他不断地用乐观的欢笑去化解失去妻子的悲伤.“他虽然也有悲哀,他虽然也常常满含泪水,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正是他的乐观坚韧,那个被人们认为非死不可的初生的婴儿,却一直活着,还生出了“小白牙”.

正是善良热情、勤劳坚强等等品质还没有在普通中国人的血脉中消失殆尽,因此这些笔下的人物即使再愚昧迷信,萧红也是不忍心全盘否定他们、批判他们的.相反,她对这群普通的老百姓是充满期待的,她希望拥有这些优秀品质的同胞,终有一天还能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生.小说最后写到的是冯歪嘴子的儿子的小白牙.“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给他东西吃,他会伸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这里,冯歪嘴子的儿子,代表了千千万万的还在成长的孩子,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小白牙”的萌发和生长,蕴含了作者对我们这个民族顽强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巨大肯定,对这片土地浴火重生的期待.

萧红在《呼兰河传》的尾声中,多次用先肯定后否定的想象,通过多个“也许......”,表达出自己的思念和乡愁: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这些反复的想象和否定,让小说前面描所有的是是非非都可以忽略不计了,这一刻,读者的心会不由自主地和萧红的心叠在一起.这就是萧红独特的语言感染力和情感感召力,没有华丽的文辞,没有直接的情绪表达,却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这就是《呼兰河传》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萧红.呼兰河传[M].商务印书馆,2015.

[2]萧红.萧红自传[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作者介绍:李成秋,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结束语,这篇文章为关于对写作《呼兰河传》和情感艺术和浅谈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呼兰河传本科毕业论文呼兰河传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呼兰河传》:他们的黄金时代,你的墙头红花
□inlantern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她并没有明显地存在于书中,但书中处处是她的影子 她的视角,她的理解与感触,比单纯叙事更能让我们了解她,就像茅盾所评价“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

《楚乔传》窦骁:再见,白衣少年
整理归逸栏目主持人云小辩很久以前,我们曾经仔细想过到底怎样才算是成熟,直到后来才慢慢恍悟,成熟不是看你的年龄有多大,而是看你的肩膀能挑起多重的责任,成长似乎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逝和梦想.

《临河序》和八大山人晚年书风的转型
邱才桢八大山人(1626—1705)晚年有多件临河序书作 〔1〕据王方宇统计,自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至,康熙庚辰(1700)八年内,款署八大山人的临河序所见共十九件,可以确定为真迹.

真假有无,虚实皆幻由《妖猫传》看陈凯歌的诗性表达
【摘要】电影妖猫传表面看起来是关于“贵妃之死”的悬疑故事,实则描绘的是一个“诗”人的梦境,是导演陈凯歌“诗”性表达的影像体现 以.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