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诗词类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与贬居黄州时期苏轼诗词作品的思想意趣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主题:诗词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1

贬居黄州时期苏轼诗词作品的思想意趣,该文是诗词类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跟思想意趣和诗词作品和苏轼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诗词论文参考文献:

诗词论文参考文献 文学作品投稿网站居业杂志挑战杯学术论文作品苏轼论文

苏轼是一位奇人,王国维有云:“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可见苏轼在我国的文化史,文学史上一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观其一生,著作之丰,涉猎之杂,可谓蔚为大观.若从其思想轨迹来剖析,作为一个有着济世安民的远大志向的知识分子,儒家的思想观念无疑贯穿苏轼的一生,自始至终对他有着强烈的影响,但又由于其一生际遇坎坷,几番大起大落,心境不断变化,佛道两家的思想,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亦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儒佛道这三种思想因素的并存与纠缠,在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中,又以在贬居黄州时期有着最为明显的体现,本文便从苏轼贬居黄州时的作品入手,尝试剖析这一时期苏轼词作所负载的思想意趣与词人的内心世界.

苏轼贬居黄州,是因为“乌台诗案”,在四十五岁的壮盛之年,从权力的中心一下遭到了流放,儒家济世安民的政治抱负无法施展,亲友离散,这对苏轼来说是极其痛苦的,时光如水般白白流淌,才华与志向消磨,但这些依然没有熄灭苏轼心中的热忱,他仍想着“入世”,我们来看他的《次韵前篇》:

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

今年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

万事如花不可期,余年似酒那禁泻.

忆昔还乡溯巴峡,落帆樊口高桅亚.

长江衮衮空自流,白发纷纷宁少借.

竟无五亩继沮溺,空有千篇凌鲍谢.

至今归计负云山,未免孤衾眠客舍.

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闲如啖蔗.

饥寒未至且安居,忧患已空犹梦怕.

穿花踏月饮村酒,免使醉归官长骂.

在这首诗作中,他悲叹:万事如花不可期,余年似酒那禁泻.他忧恐:长江衮衮空自流,白发纷纷宁少借.这样的浪费光阴,在苏轼看来,是对他最残酷的刑罚.他回忆着去年在徐州落花时节,对月与张师厚、王子立兄弟饮酒作诗的欢乐情景,他不平着“竟无五亩继沮溺,空有千篇凌鲍谢.”他悲哀曾引以为傲的惊世才华完全没有了用武之地,这种回忆,这种不平,这种悲哀,正说明了苏轼心中的热血,对理想的追求,在遭受了如此巨大的打击之后,仍然未曾泯灭,他还想着以有用之身干一番事业.其后的“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闲如啖蔗.”更多的是对现实无奈的自我宽慰,这样的老来清闲舒适,到底不是苏轼真正想要的,到底,苏轼的心中还是充满了惶恐不安,害怕着斗转星移,悲哀着自己的被迫远离,不甘着无法再建功立业.

随着时间的的慢慢流逝,在黄州的苏轼,虽然内心有着不平,但远离政治中心,渐渐收敛起了自己的锋芒,潜心于佛道之中的他还是变得更加平和了,越来越习惯于回归大自然,越来越喜欢上了“又得浮生一日凉”的生活,在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作中,于此,便有明显的体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中写风写雨,写一行人野外遇雨,在雨中的狼狈,写同行人的毫无准备,写词人自己的泰然自若,在风雨中的淡然.在风雨声中,词人安慰勉励着同行之人,不要害怕这大雨,不要去听这风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雨中穿林行走亦很是轻便,甚至胜过了骑马,若是走得慢一点,还能领略到雨中不一样的情趣.苏轼在词中,借着骤遇的风雨,自述自己这一辈子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但是平生所遇的烟雨,到最后也都安然的过来了,没什么好怕的.雨来雨去,风来风去,日隐日照,天阴天晴,这都是自然界的自然现象,都没有什么不同.人的一生也是一样,顺境逆境,得意失意,只要一直以平静的心去对待,也都总会平静的过去的,前面,还会有更好的在等着你.

这首词作里的苏轼悠然自得,无物无我,好似避开了世间的一切纷纷扰扰,词里所推崇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心境平静无波,遭遇了凄风苦雨,以一抹微笑相对,经历了极致的绚烂,对之后的平淡心中只有释然,胜负已成烟云,喧嚣后只余宁静,对自己的境遇,不怨不恨不争,皆坦然处之,平和以对.这种心理境界,深得道家顺其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精髓,词人正是凭借着这种无悲无喜的平静状态,度过了在黄州的夜夜,直至走出黄州.

可以说,在这首词作里,苏轼表现出的他的心境是淡然的,性情是骄傲的,在他看来没有什么风雨是不能应对的:回首过往,对自己所经历的不悔,即便其中有安逸也有失落,有苦涩也有快乐,即便自己也曾消沉也有怨恨,但最后,苏轼仍然保有了固有的狂放,仍然拥有了通透的豁达.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正值盛年的苏轼,骤然受到巨大的政治打击,又与亲人好友分离,虽一直在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心态,但在其内心,还是不时泛起对现实世界的厌恶,对人生的心灰意冷,比如在下面这首《临江仙(夜归临皋)》中流露出来的佛家出世的思想情感: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保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总体上来说,这首词充满了清旷飘逸之感:几番醉酒后的苏轼,脑袋里迷迷糊糊,回到家大概仿佛已是三更了吧,急急地敲着门,无奈家仆早已鼾声如雷,怎么敲门都没有回应,只得放弃回家之念,只身来到江边“倚杖听江声”.江风吹来,宿醉的酒醒了,一时之间想起自己身不由己的遭遇,不由悔恨起以往的年少轻狂,贪图名利,以致于卷进了这险恶的仕途斗争之中,除了营营苟苟,自己还做过什么呢?霎时间满腔的苦闷郁结于胸,在这寂静无人的夜里长恨不已.这时再远望江中的小舟,情不自禁的想到,不如就随着这小舟飘然而去,奔向大海,放下这一切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吧.

“江海寄余生”,是苏轼逃避现实的一时幻想,也体现了他所向往的没有羁绊的出世生活,出世与入世,是两种并存于苏轼身上的生活状态.入世,使人活在当下,追求生活的富足,苏轼喝酒,寻求俗世的快乐;出世,使人活在别处,享受精神的超脱,苏轼望舟,向往辽阔的江海.苏轼在此词中流露的出世归隐之念,体现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厌弃,但更多的展现出了他的精神世界远不只是依附于现实世界而存在,眼前的现实远不能困住他的灵魂,他放纵着自己的情感和想象,他虽身在黄州不得出,但他神思千里,心在四海天涯!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很多,但我们仅通过以上三首词作,便可以看出苏轼人生这一时期的思想是“驳杂”的,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在他身上同时存在着,彼此相辅相融又彼此相证相否.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避世,这本互相矛盾的三者,在黄州时期的苏轼身上得到了奇妙的和谐统一:外儒内道,辅之以佛,虽有所侧重,但苏轼都从中吸取着养分,可以说是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心以道.这三家学说思想不断的交替着,浸润在苏轼一首首诗词里,形成了他独特的处世哲学与精神世界,伴随着他一次次的跌倒爬起,度过人生的风风雨雨,也让千年后的我们沉浸其中,一遍遍回味着这独属于苏轼的思想魅力.

参考文献

[1]姜红雨,马大勇.苏轼词[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田姝.苏轼[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阮延俊.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M].广州:中国出版集团,2014.

[4]康震.康震评说苏东坡[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王水照,崔铭.苏轼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介绍:黄任远,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大学语文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回顾述说,上文是一篇关于思想意趣和诗词作品和苏轼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诗词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诗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精准构图描绘京郊大美画卷北京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北京“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这是一幅令京郊农民心动和向往的图景到“十三五”末,实现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地区率先全.

新媒体时期我国影视作品的跨媒介叙事探析
【摘 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形式层出不穷,这必将对我国影视作品原有的单一媒体平台叙事模式产生巨大影响 本文通过对影视作品跨媒介叙事的叙事空间、叙事结构、叙事逻辑、叙事主体与旧有的叙事模式进行比照.

纳粹时期德国宣导纪录片的成就以莱妮.里芬斯塔尔作品为例
【摘 要】据乔治·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记载,希特勒统治时期的德意志帝国,没有培养出一个有才华的电影导演,也没有出现一部艺术价值高的电影作品,但萨杜尔的分析并不完全正确 出现的电影导演,以莱.

钢琴作品不同时期的演奏风格
艺术家在解析音乐题材、深化体裁表现、布局构思、运用技巧、渲染意境时表现出的艺术特色被称为演奏风格 钢琴自发明至今已400年,钢琴作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使得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熟练掌握不同时.

论文大全